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4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人性的回归----哲学解析陶渊明归隐的深层原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6-4 08: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元405年,41岁的陶源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到故居。那里有草屋八九间,几亩田地。他在那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那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饮酒,做诗,会友,务农。
   
  陶渊明的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表层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观,所谓“一天人,合内外”。中国古人把人看作天地万物之一,与宇宙是一体的。不象今天人们把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异化于天地万物之外。在哲学上有主体和客体之分,有自我,社会,自然几个不同的概念。陶渊明在官场,在社会中,他感到与天地万物的疏离,于是他要回归故里,融于天地万物之中。
   
  陶渊明的归隐,是道家哲学对儒家哲学的反叛。那就是脱离社会人伦,放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回归自然。在自然之中,他找到了真,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对陶渊明而言,回到故乡务农,就是回归自然,务农就是直接和自然打交道。
   
  关于自然,中国当代作家梁晓声说得很好:自然是共和的,而人类的制造物是私有的;自然之物是永恒的,而人类的造物是短暂的。法国启蒙运动大师卢梭更是认为人类是丑恶的,只有自然是美好的。陶渊明写道:“羁鸟恋旧林”,他对自然的依恋,就象笼中的鸟依恋山林一样。
   
  陶渊明归隐的第三个原因,是个体对群体的逃离。
   
  关于群体,存在主义大师萨特作过很好的分析:我这个主体的眼里,他人是客体;而再他人的眼里,我又成了客体。与他人相处,就必须把自己置于客体的地位,这就是矛盾与共在。他更说了一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狱”。陶渊明无法忍受这种矛盾,他选择了逃离。农村居民散落为户,他的自我主体保持了独立,完整,自由。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6-6 18: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3:37 编辑

萧艾朋友这篇用哲学来解释陶渊明归隐的深层原因见解独特,让我又长了知识。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6 08:51 , Processed in 0.05231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