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22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古代文人的登高情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6-4 1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代文人的登高情结
                    王  锐   

                  一、登高的起源

  登高一开始是我国古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它的起源和我国的重阳节有直接关系。
  
  重阳由来已久,《易经》认为“阳爻为九。”①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也称“重九”。重九成为节日,据文字记载可以早到汉代。《西京杂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佩兰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酒,令人长寿”②,民间遂开始流传。

  重阳节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追究起来,恐怕有生产上的原因。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又恰逢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后来便管这种上山采集叫“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相传始于东汉。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绎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重九日登山饮菊花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东汉年间,这个故事传开,从此,每逢农历九月初九,插茱萸和登高饮菊花酒,便成了历代相传的风俗。孙思邈《齐人月令》:“重阳之是日,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远。”(《太平御览》卷32《时序部•十七》)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地面上最高的地方当数山,重阳节登高,本来也是要登山的。但不少地方是平原地带,周围没有山,那怎么开展登高活动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这样就简单了。顾名思义,“登高”就是上高处登临,那未在当地找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地方就行了。好多地方有塔,不仅高出地面,而且比一般的建筑物都高,因此塔就成了登高的理想场所。另外城镇都有城楼,通常都很高,也是个可去之处。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高”有高寿的意思,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另外,喝菊花酒,“菊酒”与“九九”谐音,喝菊酒亦可延年益寿,活得更“久”。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在汉代时除登高郊游之外,还增加野宴助兴。发展到后来,大家乘登高之便,并兼扫先人的坟墓以怀亲。因此,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一个家人团聚、纪念祖先的节日。在新加坡,现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

  而事实上,古人的登高并不局限于重九这一天,集中于重阳登高也仅是起一个提倡的作用,就像我们今天的“植树节”,道理是一样的。只要兴致高,有登临的愿望,就可相约亲朋好友同赴高处,举酒属客,赏景叙情。尤其是古代的文人,经常郊游聚会,登高宴飨、酬唱叙情乃是常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登高已经演变成日常生活中一种很普遍的文化现象,成为古代文人舞文挥墨的重要舞台,登高和古代文人便有了不解的情缘。

              二、古代文人登高的目的

  古代文人的登高,既有对传统风俗的继承,又呈现出其特有的文化功用。简而言之,主要有以下目的:

  一、依重阳旧俗登高。重九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满地黄花,是登高远眺,舒畅胸臆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欣赏深秋的美景,一面赏菊饮酒,一面吟诗抒怀,留下了许多生动的诗篇,唐诗尤多。如:

  刘长卿的《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裹,山翠县楼西。
霜降鸿声切, 秋深客思迷。无劳白衣酒, 陶令自相携。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昌龄的《九日登高》: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白居易的《九日登巴台》: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二、选登高揽胜之所,择良辰吉日,举行文化集宴,即席酬唱,切磋学问,有点类似今天的文学笔会。规模可大可小,少则数人,多至几十人,主要是亲朋好友和文化名人。流传至今的“登高”名作,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就是在这样的文化集宴中诞生的。从这些作品,我们可一览当时集宴的盛况: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兰亭集序》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滕王阁序》
  浙江绍兴之兰亭,江西南昌之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洞庭湖边的岳阳楼,均依山傍水,视野开阔,是历代文人登高集宴的理想胜地。

  三、独上高所,借景抒发隐怀。正因登高和古代文人心理的契合,不管是仕宦出游,还是羁旅漂泊,文人异地登高的渴望总是在所难免,好比一块心病。登高一则可以饱览异地风光,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感;一则可以放松身心,或抒发心志,或排遣郁闷,可谓一举两得。王粲的《登楼赋》,杜甫的《登高》、《登楼》、《登岳阳楼》,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等名篇,都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写成的佳作。如:
  杜甫的《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登高怀古,今昔比照中表达对时世的关心和对个人处境的反省。所到登高之地,必然勾起对此地故人故事的追忆,“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登高可穿越历史的长河,在今昔沧桑中凭吊遗迹,悼念往事,给文人们提供自省和生发豪情的机会,更加理性正视现实和人生。如: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尤记、烽杨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清王士禛的《登金山》:
振衣直上江天阁,怀古仍登海岳楼。三楚风涛杯底合,九江云物坐中收。
石牌落照翻孤影,玉带山门访旧游。我醉吟诗最高顶,蛟龙惊起暮潮秋。

  五、登高饯别,对亲朋表依依不舍之心和珍重一生的祝福。每逢家人故友外出远游,登高设宴,举杯畅叙离别之情和人生感慨,目送对方渐行渐远,已成古代文人最富有情调色彩和最衷情的告别形势。还有借登高念亲怀友的,在远眺中寄托思慕之心和惆怅之情。如: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综上所述,古代文人的登高,有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情调。文人们在一些登高揽胜之所留下的登高佳作不胜枚举,这些名胜之地也因文人的涉足和作品而名声大振。许多人知道和了解这些名所大多是通过文人流传甚广的作品。客观地说,古代文人对登高文化的繁荣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三、古代文人登高的情愫

  我们在阅读古代文人传下的登高佳作时,即使没有亲身莅临登高之地,也常会引起强烈的共鸣。这固然包括写景的生动形象,但我想,更重要的因素却是文人们登高时生发的真情和哲理打动了每一位读者。尽管“迁客骚人”登高时多因各自的遭遇,“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但还是有许多相同的感受,正所谓“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兰亭集序》)。那么,古代文人在登高时到底会阐发哪些共有的情理呢?
  
  一、盛赞赏景之美,畅叙登高之乐。
  
  赏景取乐是古人登高的重要内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只有登高,才能让更广阔的美景进入自己的视野,跳出狭小的生活圈子,给心灵自由的空间,尽情翱翔,寻觅登高之趣。如: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
作者在天朗气清的暮春三月,兰亭集宴。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因而放眼纵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享受登高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滕王阁序》
登上高阁,举目远眺,落霞、孤鸟、秋水、长空、渔舟、晚歌、雁鸣等意象共同构成有声有色的画面,使秋日风光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文人们胸襟舒畅,兴致飞扬,箫管齐鸣,歌声纤柔,宴饮的豪气盖过善饮的彭泽县令,文笔的光彩辉映着擅诗的临川才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俱全,贤主、嘉宾难得一起聚会。极目长天,畅游假日,此乐未央。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岳阳楼记》
春光明媚的时节,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沙鸥、锦鳞、香草、幽兰竞显生机。皓月清辉遍洒水面,渔歌此唱彼和,悠悠扬扬。这是多么快乐啊!此刻登上岳阳楼,便觉心情开朗,精神愉快,荣辱暂时忘记,当风举酒,真是喜气洋洋!

   二、悲羁旅流离之苦,抒思乡怀国之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异地漂泊,身如浮萍,思乡之情“剪不断,理还乱”,如影随形。登高远眺,更觉孤独冷清,归思难收,“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王粲《登楼赋》)对游子而言,登高便是寄托乡思的最佳场所。如: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王粲《登楼赋》
情怀深切总想着返回故乡,谁能承受住沉重的思乡负担?凭栏极目遥望归乡之路,却被高山挡住视线。道路曲折漫长,悲叹故乡阻塞隔绝,止不住泪水纵横满面。钟仪被囚仍演奏楚乐,庄舄显达仍操着越言。人情在怀念故乡上是一样的啊,怎会因受困或显达而把心思改变!可谓抒尽登高思乡之苦,不能不为之动容。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滕王阁序》
关山重重,难以逾越,有谁同情迷路的游子;偶然萍水相逢,人人都是异乡的来客。可谓身心备受漂泊之苦和异地思乡的煎熬,高度提炼了游子登高怀乡的共同心声。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宋寇准《春日登楼怀旧》
诗人登楼远望,只看见脉脉东去的江水,舟横渡口,人迹稀少,荒野里飘荡着几家没有生气的炊烟,寺庙古树上时而飞过一两只鸟儿,一切都显得寂寥。他想家了,想起了在八百里秦川渭水边上的家,到这远天远地来做官,究竟是为了什么?孤独漂泊的愁滋味一下占据了诗人的心,也感染着读者。
再如:“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登岳阳楼》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八声甘州》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这些诗句均在登高中真实流露了飘泊流离之愁和思念乡国的深情。

  三、哀人生苦短多舛,发壮志难酬之忧。

  登高四望,放眼天地,顿觉宇宙之浩大,个人之渺小,人生之短促,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前赤壁赋》)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的古代文人,也随岁月的磨砺和仕途的坎坷而生出颇多感慨。“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操《短歌行》),时光匆匆,人生易老,“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滕王阁序》),功业未就的苦闷成了一生的心痛。也正是因为境遇的相同,古代文人在阅读前辈登高之作时,总有同病相怜之感。自己登高时,这种感情更为强烈真实,感染着自己,也影响着后代的文人。如: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徒倚兮,白日忽其将匿……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王粲《登楼赋》
时光飞速流逝,等待时世太平不免令人失望。但愿王政早日安定,可以凭借清明的时世施展才能。我害怕象葫芦那样空挂不用,又担忧象井水淘清了却无人品尝。走走停停我反复徘徊,心里悲伤,情意哀痛,愤懑的情绪充满胸膛,直到半夜还翻来覆去无法入睡。“作者身当乱世,亲历离乱,又怀才不遇,宏图难展,赋中充盈着沉郁悲愤的壮志难酬之叹。”③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作者对沦陷的故乡的思念。他目睹腰中宝刀,却不能用来杀敌卫国,悲愤地拍打着亭上的栏杆。可又有谁能领会他此时的心情呢?词中通过看吴钩宝剑,拍遍栏杆的典型动作,生动表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心情。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诗中借登乐有愿望昭陵这一情景,抒写了诗人壮志难酬的牢骚和国事日非的感慨。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
——谢灵运《登池上楼》
全诗写久病初起时登楼所见,表现了羁于世俗尘网中郁郁不得志的感伤情
绪。

  四、叹时事动荡之乱,表忧国忧民之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代士大夫还把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紧紧相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就是他们崇高精神的真实写照。尤其身逢乱世,家愁国恨便成了登高时挥不去的情思,少了暇日登高的那份轻松和自得,代之而袭上心头的忧国忧民之志让登高多了几分肃然。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这首诗是杜甫登高咏怀的名作。诗的前四句写景,具体刻画诗人登高远眺所见的三峡秋景。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后四句“抒发了作者晚年的羁旅之思、怀乡之情、垂暮之叹、衰鬓之怨以及家国之恨”④。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杜甫的《登楼》、《登岳阳楼》也是登高咏怀的杰作,融自然景色、家国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抒写了忧国忧民的怀抱。

  另外,一些登高怀古之作也不同程度抒发了此种心志。如:
刘过的《登多景楼》:
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
北固怀人频对洒,中原在望莫登楼。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舟。
登楼南望,大宋只剩半壁江山,使人忧愁顿生。稼轩那样的英雄豪气已随长江水而去,秦桧那样的投降派自安福贵,哪知羞耻。转头北望中原,大宋山河空叫人伤怀,想起身亡的官兵和无端被害的百姓,诗人只能借酒浇愁。当年痛击金兵的战舰而今竟作了向金纳币进贡的使节用船。悲愤抑郁之情和忧世伤时之感笼罩全诗。前面提及的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同样借登高远眺,将历史的兴亡和哲理的沉思熔铸入苍茫雄阔的景象中,抒发了此种情怀。

  此外,古代文人还喜欢在登高时即景阔谈生活哲理,往往引起人丰富的联想,颇受启迪。如众人皆知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等,都在百感终寓有深层的哲理,最易引人共鸣,为后世激赏。《兰亭集序》关于人之生死命题的漫谈,又有哪个士大夫不唏嘘感叹呢?

  登高有时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生活的再发现,感情的闸门在一霎那间突然被打开,宇宙、人生、国事、家事,眼前景、心中情,喜怒哀乐竞相涌来,有谁能不被这份真实打动?我们在阅读古代文人的这些作品时,同样在审视生活,回味人生百态。可以说,正是因为文人广泛参与登高,才提升了登高的境界,丰富了登高的文化内涵,古代文人对登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2#
发表于 2006-6-4 18:44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广征博引,
值得好好学习,
请在后面附上原创声明,:)
3#
发表于 2006-6-25 16:46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很好
4#
发表于 2009-3-5 21:50 | 只看该作者
有理有据.
赵别冰 该用户已被删除
5#
发表于 2011-3-8 01:1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13:19 , Processed in 0.06770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