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3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清欢——苏东坡在泗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6-8 1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       欢
              一
  入春以来,这个山城总是在夜里落下缠绵的雨。雨水拍打着渐渐苏醒的草木,春寒便弥漫在整个空间里。经过几场菲薄的雪,兼以这几场雨,潮湿的春意令玉兰花期亦推迟了一周时间。
  有几次夜里,我在雨声中醒来,静听雨珠滴落。居住淮畔数载,年年听春雨,心境自是年年不同。每年惊蛰一过,春天的气息便格外的浓重,我总是闻到春泥的草香味隐隐而来。
  夜雨的山城,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我便想到苏轼,想到了元丰七年,那个冬春交际之夜,苏轼于泗州驿站听雨未眠,那日清晨他推开窗,南山淮水直逼眼前。那时,他会是什么样的心境呢?那夜的雨与今天并没有大的不同,千年来,在这个季节总会潇潇地落着,山水长在,而当年舟楫云集的泗州城,却在淮河的泥沙下作百年的梦幻了。
            二
  苏轼经过一个多月的餐风露宿,在隆冬之际抵达了泗州城。他对这个地方并不陌生,事实上,这二十年的官宦生涯里,他多次路过此地,当年驿站清脆的鸡啼声以及石阶上的霜痕还令他记忆深刻。第一次路过此地,是治平三年秋,他护送苏洵的灵柩,自运河南下回乡安葬,那时他初涉仕途,对前程是一种茫茫然的心境。五年后,他再次路过泗州,登龟山,写下了“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的诗句。那时,南山上都梁香草盛长,苏轼曾入山中采草,有渔樵归隐之思。而这一次再抵泗州,南山淮水依旧,苏轼却有了更加苍茫的心境了。
  苏轼寓居于普照禅寺后院内,花木掩映,潮湿的天气使得苔痕处处,古朴沧桑。自唐以来,这普照寺香火甚旺,僧伽塔前,苏轼亦曾跪拜过。那是他护送父亲灵柩路过,风雨大作,船工劝说他登岸祭扫。这次自黄州北上,路过泗州一样遇到了恶劣天气,西北风吹起来,气温骤降,无法行船。他只得又住了下来,给皇帝上书,请求免去赴汝州任职,转道去宜兴安老。
  自唐以来,泗州便是南北的重要驿站。山川互映,草木际天。这里,骆宾王曾登城楼而赋诗,韦应物曾听钟而未眠,常建曾筑舍而闲居。以苏轼的记忆力,这些诗不用翻检诗卷便能随口道出。几日来,在普照寺的僧房里,苏轼遥对隔岸青山,想起很多往事。
当船靠泗州时,苏轼曾遇旧友刘仲达。刘仲达是苏轼在眉山时的伙伴,三十二年未见,惊喜异常。往事历历,当年鬓发青青的少年,而今亦须发微斑。苏轼顿起乡思,留词有“归梦绕松杉”之句。江湖漂泊,他有些倦了。特别是历经乌台诗案,苏轼倍遭磨难。在黄州四年里,他一洗才气纵横的习气,于山水中重新认识历史,重新审视自己。他如同羁旅生涯中得以暂时息脚,赤壁之下,大江奔流,四十余岁的苏轼,成熟得近于苍老。此番面对泗州,淮水流处,青山妩媚,既然北上受阻,圣命未达,苏轼想不如在此盘桓数日。
  泗州太守遣人送来了酥酒,老友刘倩叔亦前来拜会,两人听雨对饮。刘倩叔说,明日陪您游南山。
          三
  去年春季,我的一名大学同学路过山城看我。我们是亲如手足的至交,常于大学校园里饮酒高歌,抵足听雨。分别数载,模样变化不大,只是当年痛饮狂歌之气消失殆尽。我陪他游历山水名胜。那日也正是阴雨天,去南山的路上,我告诉他,我们走的是苏轼路线。他听毕开怀大笑起来。
  在玻璃泉驻足时,我几乎能看到苏轼当年的样子。玻璃泉岩壁上苔藓厚如铜钱,泉水从龙眼里泠泠而出。我想,苏轼一定是坐在泉边的石凳上,石桌上罗列着酒蔬,他捋着胡须,品着茶悠然自得。刘倩叔向他介绍说,淮滨初春盛产一种叫芦蒿的植物,清脆可口,有着淡淡的青草气息。苏轼吹去茶盏里飘浮的雪沫,环视山上山下,说,我已闻到了这种气息。
  石隙里开始有了青草的绿意,玻璃泉上,一块开阔的场地面向淮河,河面上白帆片片。我与同学顺着青石台阶而上,黝暗的石阶,千年来踏过多少软履,崖壁上回响过多少吟唱。我感到我重叠了苏轼的脚印,轻轻挥手,石壁上便会碰落当年文人咳珠唾玉的诗词。我说,当年在古典文学课上,我们交流过苏轼“清欢”的人生态度。“清欢”一词,便是苏轼在南山上写出来的。仅此一项,南山在中国文学史上便值得书上一笔。
  清欢是什么样的人生呢?苏轼在与刘倩叔相对品茶时,他的思绪一度在时间之外。他想及了眉山,初春时节一样会烟雨迷蒙,那时他少年才俊,追求的人生,是与欧阳修、范仲淹一样出将入相。他又想及了黄州,在安国寺里焚香枯坐,静听赤壁涛声,那时他心如枯井,波澜不起。几年来,他似乎进入了一种禅的境地,无忧无虑,却并不快乐。但今天,淮滨斜风细雨,青草的气息使他消失多年的嗅觉敏捷起来,他似乎重回童年,在穿过泯江的滩涂时,一大片的翠竹新笋破土,河边青草蓬勃。这几十年的奔波,声名显赫,却颠沛流离,壮志未酬,还不及在这淮山上,品一口清茶有滋有味,滋味淡而韵悠长。清欢,就是生命中最近于本质的欢乐,没有声色犬马的放纵,没有功名利禄的征逐,没有风刀霜剑的欺逼,也没有心若死灰的清冷。正常到清茶一盏,蔬菜一盘,恬淡得听着泉水的滴落声。想到这,苏轼微笑了。他要来了笔墨,写下了《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同学在登山途中重新背诵了这首词。在背诵的时候,我注意到他在最后一句时深深的闭上了眼睛,他似乎也在感觉苏轼当年登南山的情景。毕业几年来,他数度辞职、南北奔波,他感受到他正接近了苏轼,那个宽额长须的长者与他在这里,隔着千年的尘网相逢。
          四
  站在南山北望,淮河浮桥如长虹卧波。夜晚来临时,夹岸村落,一簇簇渔火南北呼应。
  苏轼往回走时已经有些微醺了。他的酒量不大,却深得酒中之趣。南山之游,清茶淡酒,些许的寒意显得他春衫单薄。如果在北方,这时候怕还是要落雪的。不过是快立春了,苏轼觉得淮滨的早春确是来得早些。
  晚间苏轼照例睡得迟。到后半夜时,雨竟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雨水拍打着窗前腐败的藤萝,他闻到了一股泥土的味道。外面南山的黑影幢幢,有隐约的灯火,河面上偶尔会有船载灯而过。向右看,可以看见泗州的雉堞,隐隐如同巨兽蹲立。这时候是苏轼最清醒的时候,他思接千载,神游八荒,而更多的时候,他陷入自己的处境中,一时分不清苏轼是谁,谁是苏轼。
  就在前几天,在泗州这个寓所,他度过了五十岁生辰。五十年前的十二月十九日,降落在四川眉山的那个婴孩是苏轼,那么现在呢,这个在泗州对着南山听雨的中年人,须发已斑,又是谁?当年那个奶气的婴孩啼声清越,而现在却是满面尘霜。近来他读禅宗书,很喜欢慧能那个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是他还是觉得自己满身的污垢。十二月十八日这天,也恰是他生日的前夜,他步行至淮水畔,见到僧伽塔下,浴室附近人极多。他问随行者,他们告诉他说,泗州风俗,腊月十八这日到僧伽塔下沐浴,可以洗尽污垢与罪孽。苏轼当时便若有所思,一并加入了沐浴的行列里。他想自己多年来文章行世,却以文获罪,累及亲友,真是污垢满身、罪孽深重啊。他忽然觉得这次淹留于泗州,五十岁似乎是不经意间而至,这洗浴对于他更像是仪式,天命如此,且接受着这春天来临前的涤荡吧。“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心灵深处,还是明镜无尘,可是肉身确实已非当年了。
  现在想来,在泗州居住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对苏轼是个转折点。五十岁,对于一个悟性极深的男人来说,无疑是极为重要的。该明白的都明白了,该放下的也要放下了。五十岁之前,苏轼辉煌过,达到过事业的顶峰,苏轼也从颠峰跌落过,摔得很惨,于黄州耕织自给,亲朋无一字见及,写信亦无回音。在那里,他度过了艰苦而凄清的生活,在赤壁发出英雄白发之叹。而将迈向五十岁的门槛时,他北上了,因风雨寓居泗州,僧伽塔下,为自己举行了知天命的仪式,他如释重负。江声不尽,天地无私,他不禁向着隔水的南山长啸一声。如果说在黄州,苏轼完成了从狂热到冷静,从锋芒逼人到圆润诙谐的过度,那么在泗州,他向恬淡宽容完成了彻底的转化。
  苏轼披衣而起,面对渐浓的曙光,为自己五十初度感奋不已。当年在驿站悲飞鸿雪泥的苏轼,进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境地。这时候,他听到从山城传来了鸡啼之声。
          五
  对于苏轼在泗州的记载,鲜见于史料。我对苏轼的描述,隔着千年的光阴,隔着绢黄的纸张,一切多在烟雨迷蒙之中。泗州城沉睡于淮水已数百年,作为苏轼在泗州的唯一遗迹,南山摩崖石刻在时光中显出了特殊的价值。石刻上的那首词,不是《浣溪沙》,而是一首叫《行香子》的词。词中赞美了淮滨初春的景色,经过千年的风雨浸渍,已漫漶不堪辩识。从保存的拓片上来,苏轼丰腴流利的字体依旧,与文采相得益彰。
  据《挥尘后录》卷七云: 东坡先生自黄州移汝州,舟次泗上,作词云:“何人无事,宴坐空山。望长桥上,灯火乱,使君还。”太守刘士彦,本出法家,山东人也,闻之,亟谒东坡,云:“知有新词,学士名满天下,京师便传。在法,泗州夜过长桥者徒二年,况知州邪?切告收起,勿以示人。”东坡笑曰:“轼一生罪过开口,常是不在徒二年以下。”
  这几年来,每次登临南山,我便会到摩崖石刻处,仰望那刻满宋元明清文人字迹的山体。每次陪客人上山时,我会特意在此驻留,向他们讲述这段故事。事实上,这也是目前能知道的苏轼在泗州的唯一故事了。从词中推测,寓居泗州期间,苏轼应在南山的道观里住过数日。太守来看过他,共赏南山风景,至黄昏而归。现在读这首词,当年春天的景像宛在眼前。多少年来,人事变迁,唯独这自然风景不殊。在这首词里,北宋时期的淮滨,如《清明上河图》一样缓缓打开。冬春交际之时,树木还没有抽出芽来,自南山向北望去,野水萦回处,滩涂荒凉,平川一望无遗。但春天的气息已经很浓了,和风拂面,薄雾萦绕,鸟雀低回,夕阳正从芦苇荡中缓缓坠落。樵夫负薪,渔歌唱晚,怎样一幅宋代笔墨画卷。不同的是长桥上,今日是南北穿行的车辆,当年太守于灯火乱时穿行而过的浮桥,早已荡然无存。
  在读《挥尘后录》这个记载时,我奇怪那首《浣溪沙》没有留在南山之上,这首让太守惊慌的词却永久地刻了下来。文字的流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苏轼当年兴之所至,随意挥洒,文采斐然,墨汁淋沥。据说苏轼书此词于木版上,为都梁寺老僧所藏,后来徽宗上台,亦曾毁元佑党人文字,苏轼的文章曾因声名太大而遭禁,题刻被毁无数,老僧密封此墨迹,沉于玻璃泉内,后苏文解禁,始取出,刻于南山之上。文字与人一样,劫后余生,谁也不清楚会留下什么。
  在泗州居住近一个月后,苏轼在一个晴好的天气里启程。圣命已下,同意他改道常州。在泗州,他人生的船头终于又转向了平和的港湾。我在想,当年苏轼启程时,南山如屏,淮水逶迤,江南在望,他的心情,已不是烟雨般的潮湿。但他对此地竟有些眷恋了,当他宴坐空山之际,清欢的滋味悠然而持久。这是他奔波半生才享受的单纯的欢乐,淡到心思全无。当年三十余岁时,他说老夫聊发少年狂,确是轻狂了些。这时候,他步入人生的成熟期,须发虽斑而心态平和,如同这淮滨早春,略显荒芜的景致中蕴籍着和煦与温暖。
          六
  经过几天的细雨,玉兰花还是开了。满树的繁花,洁白如同落雪,仰望有眩目的感觉。这两株玉兰也是古树了,苍劲而葱郁,见证着这个山城的沧桑历史,每次路过,特别是清晨,看到有人细扫着树下的尘土,如入深山,恍而不知世事。
  树在山脚下。小城青山环抱,淮水萦回,半城山色,烟雨时总是看不透。苏轼走后,来的是米芾。他将此山更名为第一山。
 
  三月的雨说来便来,阴晴不定的日子里,淮滨春天的脚步轻盈而生动。登山远望,丛树绿意渐浓,而河畔一畦畦油菜花正开得恣肆,见证着淮河畔不朽的早春。还是苏轼站过的地方,我再次登临,千年的历史一晃就过去了。忽然想起来,前日收到了同学的来信,他在信中对我叙述了对山城的印象,对山城的景色充满留恋。然后他问我:
  何时得以享受真正的“清欢”呢。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6-8 16: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52 编辑

呵呵,羡慕大师兄,沿着苏轼之路走过。
关于写苏轼的书籍,先后看过林语堂,也看过余秋雨的,师兄这篇,也算是大家之作了,如此地溶入进来,倒让我真真的感觉到,苏轼的这一生,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可以见证一些痕迹。
我倒也想问问,何时得以享受真正的“清欢”呢?
想来感慨万千。
确确是好文章,向师兄学习!!
印像中,苏轼的《浣溪纱》应是徐州五篇最有情趣了,但苏轼没在盱眙呆过吧?
但如今你许许久写这一篇,老兄你至少应该有些汗颜吧?还真真成了酒肉之徒了,呵呵。

3#
 楼主| 发表于 2006-6-8 17: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52 编辑

小师妹这个版主可能还要历练,你对苏轼历程还不太清楚。苏东坡一生多次到过泗州,这浣溪沙也是写于泗州南山的,与徐州无关。
不过苏轼写于徐州的放鹤亭记倒是我极喜欢的一篇,等我有心情时准备写写,呵呵,你等着吧。
你想享受清欢不?来重走苏轼路线吧。

4#
发表于 2006-6-8 17: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晕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52 编辑
最初由 隔雨望红楼 发表
小师妹这个版主可能还要历练,你对苏轼历程还不太清楚。苏东坡一生多次到过泗州,这浣溪沙也是写于泗州南山的,与徐州无关。
不过苏轼写于徐州的放鹤亭记倒是我极喜欢的一篇,等我有心情时准备写写,呵呵,你等着...

哇,你这么蠢,你连我话都没看清楚就猛批我,大师兄不仅越活越懒,还越来越蠢了。哼哼。
我也只不过是说苏东坡在徐州的几篇《浣溪纱》瓜呀果呀的写得好玩,又没说他跟泗州有什么关系。
而且,等你有心情写,不知等到什么时候呢,大概我写了你都还没写。你这样懒,切。
哼哼,你这样猛批我,我不敢去你那里玩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06-6-9 17:2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52 编辑

就是懒呢,怎么办呢。
小师妹就是不饶人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3 21:57 , Processed in 0.05083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