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0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一分钱的恩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3 1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孙憨憨 于 2016-4-3 19:17 编辑

一文钱的恩仇        


康熙24年早春,新任江苏巡抚来到苏州。他是个老头子,拖儿带女,穿土布衣裤,灰头土脸,不像坐镇一方的诸侯,倒像个谋生糊口的民工。有言道:“把他整个儿放在锅里煮,也煮不出半点官味来”。康熙爷怎么派这么个人来富甲天下的江南?江苏巡抚是个肥缺,前任巡抚余国柱,是宰相明珠亲信,才捞到这个美差,一任巡抚下来,搜刮得百姓嚎嚎直叫,他自个儿脑满肠肥卸任去了。“饱虎去了饿虎来”,现在要喂肥这个穷酸老头,不知又要耗费老百姓多少血汗!


不久,一位衣着讲究,风度翩翩的年轻人也来这儿上任,不过,他的官小多了,是苏州府治下的常熟县县尉(约等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他是国子监(约等于现在的北京大学)毕业生,考级合格委任此职。小伙子叫赵曾翼,例行公事,经过苏州,先到江苏巡抚衙门报到,盖个章,才能去上任。他把名片投进衙门,却石沉大海,一点回音也没有。怎么?巡抚大人事忙,忘了。又投第二张名片,依然没有下文。他一连投了十次名片,就是得不到接见的回音。



赵曾翼急了,十年寒窗,这官得来不容易。向衙役打探消息。衙役说:“你不必上任了,巡抚大人把弹劾你的奏章递送上去,不日审批下来,你等着回家去吧。”



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赵曾翼结结巴巴地说:“我有什么罪过,我有什么罪过﹗他有什么权利这么做?”



捕快说:“你有贪贿劣迹,不宜当官。”



“我还没有上任,哪来贪贿劣迹?我要向巡抚大人讨个清白。我要向上司控诉。”



捕快转身进内堂,把赵曾翼的话向上司汇报了,上面传下话来:“巡抚大人说,你忘记了前年在京城书店里的事吧?你当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今后做了地方官,怎不中饱私囊,做一名戴着官帽的窃贼?你还是早日脱下官服,饶了这一方的老百姓吧。”



赵曾翼这才想起:一次,他在京城书店看书,一个小青年买书,买了一部《吕氏春秋》,付钱时,一枚铜钱滚在地上,没有发觉。赵曾翼上前,用脚把钱踩住,小青年出了店门,他捡起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


这时,一个小老头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问他叫什么名字。赵曾翼照实说了。老头冷笑两声,走了。


难道,新任巡抚就是这个老头?


真是“一滴水滴在油瓶里”。官还没当上,为一分钱罢了官,出洋相,丢脸面。






赵曾翼牢骚满腹,恨恨地回到了客栈,他发誓要复仇.



客栈老板说:“赵相公新官上任,面露不悦之色,是我们小店招待不周?”


赵某人把长袖一甩,说:“别提了,这狗娘养的穷酸巡抚。平白无故,害苦我了。我就不信他是冰清玉洁,没有一点瑕疵落到我手里!”


老板上前,一把捂住了赵曾翼的嘴巴:“话可不能这样说!巡抚老爷是位大清官,他不但查禁下属官员勒索民财,自律还特别严格,自家孩子读罢书,还要到郊外去挑野菜,补贴食用。夫人外出办事,轿子里飘出破棉絮,路人见了都感动。这是千载难逢的好官哪!”


“演戏!就在演戏,这是当官的看家本领,装样子给老百姓看。他们私下里做的勾当,谁晓得?‘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谁不知道这门道!”


赵曾翼在苏州留了下来,他要跟这位巡抚老爷斗到底,你不让我吃饭,我也不让你屙屎。经过多方查讯,赵曾翼摸清了这位大老爷的底细。


他叫汤斌,河南睢阳人,顺治九年,考中第189名进士,做过关隘上管理粮草的小官吏。平时精明、节俭,身穿布衣布鞋,以野菜、豆腐下饭,人称“豆腐汤”。不久前,朝廷派往浙江主持乡试。照例,秀才应试,先拜考官为老师。拜师必须奉上红包。随行几位考官,得到红包不少,只有汤斌,他见了富学生,把红包收下,见到穷学生,不收红包,反给学生红包,一来一去,扯平了。一场考试下来,他是光着身子来浙江,光着身子出浙江,连一毫风尘也没带走。这种清廉形象,给他带来了巨大声誉。康熙皇帝亲点他做江苏巡抚。


在赵曾翼眼里,这都是作秀。世上,哪个人不为钱而钻营!汤斌门槛贼精,吃小亏,占大便宜,混到江苏巡抚这样的高位,就可以放开手脚,捞大钱。赵曾翼计划,先在汤斌子女到郊外挖野菜这事上做文章。


大运河从苏州相门流过,过吊桥,城外一片田畴,人迹罕至,四个半大男孩在这里挖野菜。他们衣帽整洁,不像农家子弟,也不像穿着讲究的富家子。他们是汤斌的四个儿子:汤溥、汤浚、汤沆、汤淮。这时,孩子堆中来了个年轻人。


年轻人说:“你们都是北方人吧?”



孩子们瞄了他一眼,说:“我们说北方话,自然是北方人。明知故问。”




“不,从你们挖的野菜上,知道你们是北方人。苏州人只挖荠菜和马兰头。看你们!苦菜,灰灰菜,蒲公英、酱板草、蛤蟆叶、河豚草……什么都挖,不是北方人,还吃这个?”


“你是个博物学家,我们挖的野菜,都能说出名字。”



“我也是北方人,当然知道。你们不知道吧。你们挖荠菜,只挖摊叶荠菜这么一种。摊叶荠菜,锯齿形细小叶片紧贴地面,一棵棵是规规矩矩的正圆形,就像散落在地面上的一枚枚铜钱。其实,荠菜还有另外两种。你们看,这叫米粞荠菜,叶片向上,叶子就像羽毛,拳拳弯曲,像一蔟头发,远看上去,就是一个小小的绿色绒球。再看这种荠菜,叶边上的锯齿已经消失,像光溜溜的菠菜叶,仔细看,叶根处还残存着两三个小缺口,这叫菠叶荠菜。三种荠菜面目不同,但是,它们菜心处都有一圈微黑的晕圈,就像老天爷在它们脸上打下的印记。还有,它们开一模一样的花,结一模一样的籽。你们天天挖野菜,却连荠菜的三种不同面孔也认不得,真不知自然变化呀!”



此人说得头头是道,孩子们不得不服。老大汤溥说:“你也挖过野菜?”



“过去挖过,现在不挖了。常吃野菜,会把脑袋吃笨的。成个大笨蛋,怎么读书做官?经书上说‘肉食者谋之’,吃肉,能长智力,人聪明了,才大有作为。孔圣人也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你们父亲连孔圣人的圣言也不顾,给你们吃青菜豆腐,还挖野菜,岂不耽误你们前程。你们母亲也跟着爸苦熬,熬到今天。来苏州当大官了,可是,连‘陆稿荐’的酱鸡酱鸭也没吃过。可怜哪!”




这话真灵,晚上,汤斌出差不在家,大哥汤溥就叫管家去“陆稿荐”买了一只酱鸡。名店名菜,鲜嫩、香脆,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


赵曾翼在客栈,对客栈老板也说得津津有味:“这一下,汤斌这糟老头子非栽在我手里不可?”


老板拉长了脸说:“你作什么孽,和汤巡抚过不去!汤巡抚来江苏,已经罢免了四名贪酷州官,弹劾了七名混帐县令,他恳求皇上给这里的老百姓减免了二成税赋。言行身教,廉洁奉公,老百姓对这位清官感恩戴德。你却跟他过不去,这是佛头着粪,要遭报应的。”
“你知道什么,现在他府上,在吃‘陆稿荐’的酱鸡。”


“那有什么大不了的。”



“这个,你不懂了。商朝的亡国之君纣王,登位不久,用象牙筷子吃饭。他的叔父箕子劝道,‘大王用象牙筷子,必定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饭;得用犀牛角杯、玉石碗盏,来盛美酒佳肴。穿的要绫罗绸缎,住的要富丽堂皇。这样的后果,使人不寒而栗’,纣王不以为然,‘这不就是一双象牙筷子吗?叔父过虑了’。五年后,箕子的预言果然应验,纣王肆意骄奢,人心尽失,断送了商朝的江山。现在汤巡抚家吃‘陆稿荐’的酱鸡,不也是这样的开头?”




这一招,赵曾翼失算了。汤斌回家,查看管家账目,见有“陆稿荐”酱鸡一只,便问:“这几天,我没叫家里买鸡,怎么有酱鸡一只?”


管家说:“大人出差在外,是大公子吩咐卖的。”


汤斌把汤溥叫来,厉声训斥:“你以为苏州的鸡像河南那么便宜,随便吃得的么!不但吃鸡,还要吃‘陆稿荐’的酱鸡!胆子可不小!想吃鸡你回河南去!天下没有那个读书人,咬不动菜根而能做百事的!”他叫汤溥熟读“朱子家训”,并把管家辞了。



第二天下午,赵曾翼来到相门外,只有三个孩子挖野菜。问,还有一个呢?孩子们说:“大哥买了鸡吃,爸爸打发他回河南老家了。”





苍蝇不叮无缝之蛋。汤巡抚这枚蛋没有缝隙,赵曾翼无从置喙。他苦思冥想,终于又被他想出了门道。汤斌签发的大量文告法令,应酬文章,不可能没有纰漏。果然,他在汤斌的一则文告中,找到了“爱民有心,救民无术”这样的文字。这不是对朝廷、对皇上的诽谤么?赵曾翼如获至宝,离开苏州,回到京城。将材料通过官员,上书皇帝,弹劾汤斌。





这时,福建、两广、云南的三藩叛乱,朝廷派康王杰书率十万大军去福建平叛。经朋友推荐,赵曾翼到杰书的幕府当了一名机要文书。


大军南下徐州,赵曾翼向杰书提议,北方兵丁来南方,水土不服,不如在此停留,休整几天。


这里是江苏辖区,巡抚汤斌得到消息,马上赶来。劝阻军队不要在此滞留。徐州扬州大旱,粮食颗粒无收,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军队滞留,必将加重地方负担。



杰书说,他的军队是步兵,徒步行军将削弱战斗力,要求汤斌征集千条大船让士兵乘坐。汤斌说,徐州附近只能征集五百条船,赵曾翼狡黠地说:“五百条船也可以,只是不足的五百条船每船折算五十两银子。由汤大人出钱,我们大帅再另想办法。”汤斌明白赵曾翼的用意,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一面征集船只。一面又去见杰书,说:“船已准备就绪,不够的船,就按你们说的办。但我不知道还差多少船,这样吧,您将军队调到运河边,依次上船,看还剩多少士兵,还需多少船,我就折付银两,如何?”杰书大喜,下令军队前往运河边。汤斌在城里整治酒席,请来戏班,让杰书和幕僚边饮酒边看戏。汤斌找个借口来到河边,让士兵二百人一船,十船一组,坐满开航。不到两时辰,十万士兵走得干干净净。汤斌随后下令鸣炮为杰书亲王送行。赵曾翼惊怒交加,但有言在先,不便发作,只好乖乖地走了。




船队一路在徐州到扬州的运河里航行。看不出岸上老百姓大灾的样子。赵曾翼叫来纤夫打听,才知道原委。这一带大旱后。汤斌下令各县打开官仓救灾,又发动全省文武百官踊跃捐献,但还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汤斌下令江苏布政使从国库拨出存银五万两,派人到湖广一带采购大米。有人劝说:“动用国库存银事关重大,不经圣上批准,将来降罪下来,恐怕担当不起。”汤斌说:“如果圣旨下来再取银买米,恐怕老百姓早就饿死了,圣上仁爱,不会降罪的;如果降罪,我一人承担,我以一官而能救得千百万百姓,死而无憾!”


汤斌先拿三万两银子去买粮,叫买粮官员一路散布消息,说扬州一带的米价已涨到一两银子一斗,就是买不到米。这一来,各地的米商由长江、淮河将大米蜂涌运到灾区。米多了。价格降下来。饥荒得到缓解。


平定南方叛乱,赵曾翼回京,依附到了明珠的帐下。汤斌也来京城,官升工部尚书。没几天,汤斌猝死任上。死时,家里只有八两俸银,连丧葬费也不够。听到恶耗,赵曾翼对这位仇人算是服了,世上的确有清官。他去吊唁,赠送汤家二十两银子,汤家靠这点银子,料理了后事。


汤斌死后,很长一段时间,他还是位有争议的人物,康熙皇帝对他的“爱民有心,救民无术”八字耿耿于怀,众多与汤斌“道不同者”,有许多诬陷不实之词。直到乾隆年间,才确认汤斌为清官。清末,确认汤斌为“清代第一清官”,加于配祭孔庙的荣誉。



说三道四:

国人有清官情结,以为清官代表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直到清代末年,刘鹗的《老残游记》描写了清官之恶,人们才有所醒悟。在社会总体制不公的大环境下,所谓的清官,其作用非常有限,有时还体现恶的一面。这大概是汤斌这个清代妇孺皆知的大清官,现在,知道他的人已经不多了的原因。


2#
发表于 2016-4-3 19:49 | 只看该作者
抢坐沙发拜读学习欣赏!
问好朋友
3#
发表于 2016-4-4 10:26 | 只看该作者
情节扣人,语言地道,有章回体小说的味道,问好孙老师!
4#
发表于 2016-4-4 11:52 | 只看该作者
向孙老师学习,致敬。
清正廉明的为官形象跃然纸上。故事非常有味道。
5#
发表于 2016-4-4 11:56 | 只看该作者
标题闪亮,情节跌宕,语言地道,为官形象跃然纸上!学习了!
6#
发表于 2016-4-4 13:38 | 只看该作者
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7#
发表于 2016-4-6 16:42 | 只看该作者
立意积极,略带诙谐,幽默,非常有味道的好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9 03:41 , Processed in 0.15192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