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1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企业如何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6-7-31 16:55 | 只看该作者

[转贴] 企业如何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主持人:刘恕(科技日报记者)
  嘉宾:路风(北京大学教授)
           陈卫(北京信威通信技术公司总裁)
           郭庆存(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李书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为何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
  技术创新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过程,必须实现商业化。
  主持人:以往一提起科技创新,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大学和科研院所。此次《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转向了企业。那么,国家为什么在目前做出这样一个重大决策?
  路风:以前我国生产和研发体系基本分开,高校和科研院所不生产,企业不研发,这种格局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科技成果转化难。上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许多高校成立了校办企业转化成果,但经济与科技脱节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从发明专利到产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基础研究成果离产业化还很遥远。例如一个制药厂不是停留在纸面上,来观测一滴滴化学试剂的指标变化,而是如何做出最终被市场认可和接受的产品。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经常是拿到奖就到此为止,这只是叫“发明”。而技术创新必须要实现商业化,变成产品。美国经济学家认为,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作用必须采取产品形式。实际上,技术创新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过程。
  此次强调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就是要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把研发和生产统一起来。所以说,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是多年来科技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总结。
  陈卫:创新的主体到底是谁?这是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命题。不久前的科技大会上让我们感受最深刻的,是把技术创新的主体放到了企业,这是完全正确的。
  企业由于生存发展的需要有创新的动力,能有目的的把一些技术变成产品,而不是单纯追求技术指标。在这一点上,这是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最大不同。后者的研究开发活动关注的是学术研究,注重技术参数、指标的先进性,对市场需求和规律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其成果在生产成本、产品定位上常常难以达到产业化的要求;另外,由于不具备企业生产工艺装备,许多科研成果只能束之高阁。这是多年来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根本原因。因此,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是社会面临的深刻变革。
  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机载体,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载体。
  主持人:国家为何提出把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
  路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创新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真正坚持市场导向,反映市场需求。因此,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有机载体是企业。有了产品开发,就会对上游基础研究产生需求,企业也会主动地到高校、科研院所找技术源头,这样创新产业链才能真正打通。从国家发展战略上看,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也就在经济与科技之间找到了交会点,以此为突破口“盘活”国家创新资源。
  另外,从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来看,各国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通过企业体现出来的。美国的通用、微软,德国的大众、西门子,法国的雷诺、阿尔斯通,日本的丰田、索尼,韩国的现代、三星,正是这些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载体,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为这些国家的形象标志。因此,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就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企业如何苦练“内功”
  先通读研究了上千项国外专利,完全绕开这些专利壁垒后,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技术规范。
  主持人:在被国外技术层层包围的电信领域,做中国自己的标准和产品,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然而,凭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CD鄄MA无线接入系统,北京信威公司如今已拥有300万用户,并且“走向海外”。那么,信威是如何在“坚冰上凿出了裂缝”的呢?
  陈卫: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信威公司从创立之初,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自己的通信系统,通过自主创新获得完整的知识产权,从核心技术上突破国外企业的垄断。我们用了三个月时间,研究了当时世界上主要的移动通信制式,通读了上千项各国专利,在确信自己完全能绕开这些专利壁垒后,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技术规范,它融入了智能天线、上行同步、软件无线电等当时世界通信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形成了现在的SCDMA无线通信技术的原形。我们研发的SCDMA技术,从芯片到软件,每一个比特都是中国人自己的。
  有了高新技术的突破仅仅是第一步,而怎样把高新技术应用于市场,解决市场和社会急需的问题,是我们做自主创新的目的,也是自主创新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作为一个技术后入者,必须清醒地分析和定位自己的市场,快速切入市场空白点,找到自己发展的根基。在各种电信技术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我们采取了创新性的市场进入办法:先从专网然后扩大到公网;先由农村然后再进入城市的市场策略。
  今天,SCDMA无线通信技术在国内和海外都建立了具备一定规模的商业电信运营网,我们的产品不用向任何外国企业交纳专利费。我们是靠自主创新生存下来的,而自主创新又赋予了我们更大的生存空间,给了我们旺盛的生命力。
  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创新中允许失败,鼓励研发人员“大胆地试”。
  主持人:去年6月,海信集团推出了国内第一款高清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中国的彩电无“芯”的历史从此结束了。“信芯”是在什么样的创新机制下诞生的呢?
  郭庆存:“信芯”的成功是持续执行创新体系文件而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典型范例。海信的技术创新成果是由技术创新体系来保证的。海信集团创设了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包括海信集团研发工作纲要和一整套研发流程管理文件。这个体系主要保证三点:首先保证技术开发选题来自市场和技术发展前沿,以此来确保不仅能把钱换成技术,更能把技术换成钱。其次,保证开发产品的质量。从设计方案就明确了产品质量指标,并在此后的每个设计阶段都必须保证质量指标的实现,这样就确保了产品先天的优质。再次,用体系来保证开发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确定方案时就确定了课题的难度系数,从而确定了报酬的基数,再用进度确定报酬的系数,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海信在创新中允许失败。这不仅在创新体系文件中有明文规定,并且在实施中也是这样去鼓励研发人员“大胆的试”。这对大家勇于承担难度大的课题,使海信的研发能力不断的提升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信芯”研发过程中,集团领导多次鼓励大家不要害怕失败。“即使流片失败,我们也认了。这次失败我们可以再来一次。”正是在这种理解和宽容下,十几位年轻人历经5年终于打破了彩电行业长期无“芯”的局面。
  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培养自己的汽车专业人才,人才是企业成长的根基。
  主持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的宣言。汽车制造是人才密集型产业,那么,作为民营企业如何实现这个梦想呢?
  李书福:人才是企业成长的根基。研究世界汽车企业的发展经验,我们发现无论是美国的通用,还是日本的丰田,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美国的通用汽车学院、日本的丰田商学院就是其人才培养摇篮。汽车是人才密集型产品,我们要把中国的人口优势变成人才优势,并且能够为吉利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支持,这是吉利的一项重要战略。
  在进入汽车领域之后,吉利集团投入力量自己培养汽车专业人才。除了培养大批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外,我们还下大力气培养高素质的技师、技工人才。去年,公司找了一些学习成绩好,家庭非常贫寒的孩子,由我们出钱培养,参与到吉利汽车工业的发展中来。今年,我们还要在全国再寻找1000名这样的孩子。
  近十年来,浙江吉利技师学院、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北京吉利大学、中国汽车工程学院为吉利汽车工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目前,吉利几所学校在校生近3万人,并且正在不断扩大规模。根据吉利汽车年产销量200万辆的规划,共需要员工近20万人。因此,我们计划把吉利在校学生增至10万人,平均每年毕业2—3万人,每年进入吉利工作1—2万人。再经过十年的发展,一个年产销200万辆汽车的吉利集团公司就有了基本的人才保证。
  从零规模开始,通过自主开发进入市场。创新是一个技术学习过程,在于敢于去实践。
  主持人:不久前,奇瑞第50万辆轿车下线。当年打下第一根桩时,人们并不看好的企业,通过自主开发赢得市场,书写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奇迹。路教授曾多次到奇瑞调研,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路风:我认为自主创新的最大障碍不是缺乏物质条件,而是缺少勇气、信心和进取精神。一位从一汽退休后到奇瑞工作的老工程师对我说,奇瑞能够做起来就是因为敢于实践,而实践是汽车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
  当依赖合资的汽车大企业领导人认为,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之路没有几代人、几十年的时间很难实现之时,奇瑞、吉利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开发汽车的企业迅猛崛起。它们从零规模开始,通过自主开发进入市场,虽然它们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还暂时比不上外国品牌,但却因为能够开发符合中国市场条件和成本要求的产品而赢得了市场空间,并且不断提高水平,现在已经形成了燎原之势。
  大量的研究证明,技术能力是组织内生的,只能在技术研发的实践中才能形成。创新是一个技术学习过程,在于敢于去实践。任何技术开始都不是成熟的,都是改出来的。作为后进者,如果不敢去实践,就永远谈不上技术进步,这就是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2#
 楼主| 发表于 2006-7-31 16:56 | 只看该作者
大量的研究证明,技术能力是组织内生的,只能在技术研发的实践中才能形成。创新是一个技术学习过程,在于敢于去实践。任何技术开始都不是成熟的,都是改出来的。作为后进者,如果不敢去实践,就永远谈不上技术进步,这就是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3#
发表于 2006-7-31 21:51 | 只看该作者
节日不忘耕耘呵,问好敬版!
4#
 楼主| 发表于 2006-8-1 08:5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清风盈袖 发表
节日不忘耕耘呵,问好敬版!

问好清风,谢谢你的一贯支持!
5#
发表于 2006-8-2 15:0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问先生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07:21 , Processed in 0.05354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