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用户名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20|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死而复生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6-8-3 10:2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死而复生



  大唐开元九年,馆陶县遇到了百年少有的大旱。

  中秋节的前一天,县令李光远,带着一个仆人,骑着一头瘦驴,出东门,到乡村里巡察旱情。

  出城不远,便是那条有名的大河。光远放眼看去,只见那河里已没有了一点水。河床干涸得裂纹纵横,有一寸多宽。原来那茂盛的芦苇,现在变得发黄,且低矮;风来,则索索地发出干燥的声音。本来,芦苇当中是有很多种鸟儿的。鸟飞如花,鸟鸣曾如仙乐一样让李县令驻足倾听。但是,现在却是死寂死寂的,毫无声息了。过河,是一马平川。榆树,已被人们吃得连皮都没有了。现在,还有一点黄得发焦的叶子留于树梢之上的,是杨树、柳树之类。田野里,由于旱情是从春天里就开始的,麦苗便半尺着再也不长了。经过一夏天太阳的蒸晒,麦苗已成干草。即使是这样了,人们还不放过他。有的地块的麦苗,被人们割去,喂了牛羊。

  面对这满目枯焦,县令李光远内心里袭上来一阵一阵的寒意。以五十多岁的历练,他深知,这样长久的旱灾,随之而来的便会是动乱与死亡了。而自己,做为一县百姓的父母,解民于倒悬,那责任是没有丝毫可以旁贷的。

  想到这里,他往驴的身上猛抽了一鞭。立即,驴子加快的脚步趟起一溜尘土。路上,浮土足有半尺多厚。

  又行了三、两里路,到了一个村庄。李县令知道,这个村庄名叫李庄。

  以前,李县令曾来过四、五次的。也许是因为同姓的关系,李县令每到这个村庄时,心里便感到十分亲切。但是,这一次,却因为旱魔的猖獗,李县令的胸中好像是有一块巨石压着了。

  大街上没有一个人,好像村里人都死光了似的。这种情形,与风调雨顺时哪能相比呢。那欢声笑语,不闻于耳了。那饭菜的香味,亦不闻于鼻端了。对了,还有那热情的相迎,也是没有了。

  李县令从驴子上下来,徒步而行。

  突然,从一个人家传来细细的哭声。李县令听了,立即一懔:莫非已有了饿死人的事情发生?

  主仆二人加快脚步,走到那人家的门前。仆人进去探问。

  时间不长,仆人前面走出一位老者与一位青年。老者一脸悲戚,但无一点泪痕。青年则不然了,眼睛红肿着,泪水把眼角周围洗得白白的。

  “不知明府驾到,有失迎讶!请恕小老儿无礼。”说完,老者与青年便跪下了。

  “老人家快请走!”李县令连忙用手相搀。

  二人起来。

  言语之间,李县令知道这家确实是死了人,饿死了人。死者是老者的妻子。看着家中的粮食一天比一天少,看着亲人们一天比一天瘦,老妻索性不吃饭了。她说她六十五、六了,活得年数也不少了,还是把饭让给小孙子吧。她说到做到,任谁劝也不听。滴水不沾的第七天,死去。

  这样的对话状态中,老者依旧是悲戚,青年依旧是悲痛,仆人是同情模样。县令李光远呢,则是深深的自责。光远的脸上虽然还是平静如常,但内心里的波涛,却是起起伏伏的十分厉害。

  2

  与老者父子对完话,县令李光远便急急地返回了县城。到了县署,李县令立即让仆人准备笔墨纸张。他要写文书,反映严重旱情的文书。

  仆人准备时,李县令在一边不停地催促:“快点,快点。”
待仆人躲到一边去以后,李县令喝了几口水,然后便坐到公案前,刷刷刷地写起来。

  不消说,文书是写得极为动情的。李县令先是用重墨写出本县的旱情的极其严重;再写出现饿死人的惨状;末了,李县令吁请朝廷速拨救济之粮,以使百姓免于饿死。

  写完,李县令又细细地看了一遍,便取出大印,郑重地盖了上去。

  刚刚把大印放到书案上,李县令便往后倒去,身子先是砸到椅子上,后就连椅子一块,重重地摔到地上,发出了巨大的声音。

  这异样的动静,使站立在室外的衙役与仆人感到不妙。立即冲进屋来,发现:他们的县令,他们的李大人,已是死去了。

  待他们把这样突然的变故回味一下之后,也就爆发出男子汉的高亢的哭声。

  3

  县令死了,政事却是不能停止的。县丞刘某,便把李县令书就的反映旱情的文书上达州司马处。

  这位司马姓朱,为人好吃懒做,唯知一味地奉迎上级。他看到李光远写的旱情文书后,便立即请示太守,看如何办理。太守的意思是暂时不往上报。于是,朱司马也就把文书压下,继续乐哉悠哉地过他的清闲生涯。

  4

  旱情文书被州司马压住的消息传到馆陶县后,合县百姓,聚在一起,议着议着,便发出了悲声。这哭声由一人带头,继而应之者无数。立即,这哭声便如河决后的大水一样漫无边际了。百姓们说:“如果李县令不死的话,怎会有这样的事情呢?”于是,大家聚集在大街上,议论纷纷。但是,议论归议论,下一步如何行动,他们是一点主意也没有的。

  这是中秋节后第二天的夜晚。月亮出来了,虽然形状缺了一点,但她的光华却是丝毫未减。只见她黄莹莹的,白银银的,样子慈祥得像是观音菩萨,正在脉脉地注视着苦难的大地。合城百姓中的男人,竟然对着月亮跪拜起来。口里,还喃喃地祈祷:“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救救我们,救救我们吧!”

  众人不知跪拜了有多少时候,忽然,从月亮的方向传来马蹄之声。众人连忙抬头观看,只见从那银白色的月光里,如飞一样过来一匹白马。那白马,如人们想象中的蛟龙一样神骏。马上之人,身穿缟素,飘然有出世之表。不一时,马与人停在众人面前。

  众人不看则已,一看,立即又复跪拜如仪,感激涕零之声也就昂扬起来。对于马上之人,百姓们一点也没有感到恐惧。相反,他们相信这是他们刚才的跪拜祈祷起了效果。这是观音菩萨,让他们尊敬的李大人死而复生,救助他们来了。

  一点也不假,马上之人,就是县令李光远。

  “乡亲们,你们受苦了,遇上这样的大旱。”李光远动情地说。

  “明府大人辛苦!明府大人心肠太好了。等旱灾过去,我们要给您建祠供奉。”百姓们错错落落地说。

  “快别说了,我李光远有责任救护你们。为我建祠,不行,不能建。”

  “那?我们如何感激您呢?”

  “不用感激。快,跟我到抗旱指挥部看看。”

  众人听命,尾随在李光远之后,前前后后一千多人。

  到了指挥部,只见只有一位工作人员在那里打盹。光远下马,走到那人跟前,上去就是一个耳光。那人惊醒,刚想发作时,待看清是原来的县令时,吓得抖作一团,双膝跪下,叩头如捣蒜,不能说一言。

  “快说,州里对咱县的旱情有什么说法?”李光远严厉地问道。

  “没,没,没说法。”那人结结巴巴地说。

  “混蛋!”光远怒不可遏,抬腿踢了那人一脚。

  光远双眼喷火,面向百姓,大声说道:“我生前为馆陶县的县令,虽然死了,但心里还记挂着旱情。朱司马是什么人物,竟然敢把我的旱情文书压住不报?这不是想活活地把全县人饿死吗?”

  “就是,就是,没有救济粮,我们都会饿死的”一人说。

  “现在就饿死几百口子人了。一天饿死十几个人。要命啊。”另一个人说。

  “旱了大半年了,从春天到现在。”

  人们七嘴八舌地乱说一气。

  “这样,现在,大家就跟着我找州司马去,让他立即上报,尽快地把救济粮运来。你们去吗?”光远说。

  “去!我们去。”

  城里这一千多人,跟着光远,浩浩荡荡地向州城进发。沿途,又有百姓加入进来,待出县境时,差不多有三千人了。

  至州城,只见吊桥高挂,城门紧闭。众人正发愁怎样进去呢,只见光远用手一挥,吊桥自己落下。城门呢,不用说,也是吱吱呀呀地自己开开的。这一下,守门的军士吓坏了,口中一个劲地说:“邪了,邪了,怎么城门自开呢?”再看,却见城外黑压压的有几千之众,有小胆的,便立即晕了过去。

  光远见状,便说:“你们不要怕,我是馆陶的县令李光远,带着本县的百姓找朱司马问罪的。我们不是乱民,也不是反兵。”

  守门军士呆呆的,说不出一句话。

  这时,光远一挥手,大众便跟着他,鱼贯而进城门。其时,已是子时三更时分。到了朱司马家的门前一看,宅门紧闭,里面黑漆漆的。光远让百姓擂门如鼓响。好一会儿,看门人才哈欠连声地问道:“谁呀?”

  “李光远。”

  “谁,谁?”看门人从门缝里往外看着又问。

  “李光远。”

  “你,你不是死了吗?”看门人哆嗦起来。

  “废话,快开门!”

  但是,里面却没有了动静。

  “撞开!”光远发令。不知为什么,他没有再施展法力。

  立即,冲上来四、五个壮小伙。他们虽然天天半饥不饱的,但身上的力气还是有的。几人一齐发力,几下,便把大门撞开。

  众人一拥而入。

  这时,朱司马在看门人及其他家人的簇拥下,从内室里慢慢地踱出来。他离开光远十几步,怯怯发问:“你是,你是李县令?”

  “有错吗?”光远说着,往前走了两步。

  朱司马往后退了两步,口里还说:“你别过来!你,你,你不是死了吗?”

  “哈哈,死了,死了就不能继续为百姓做事了吗?”李光远说。

  “你,你,你找我,你私闯官宅,于礼不合的!”都到了这种时候了,朱司马还想抖抖他的官威呢。

  朱司马没有想到,现在的李光远,可不是原来那个唯唯诺诺的谦谦君子了,只听他厉声说道:“呸,于礼不合,狗屁!我县的百姓饿死几百口子了,谁与他们讲理去了。”

  “旱情我也是知道的。但你不知,李县令,这旱灾文书一报上去,我们太守升官就难了。”朱司马说。

  “太守升官事大,还是百姓生命事大,你说?”

  “这……”朱司马嗫嚅着说不出什么。

  光远见状,怒火攻心,遂对朱司马大加斥责,说:“你真不是人,亏你还是读孔孟之书长大的呢。你不知孟子说的‘民为重,君为轻’的话吗?与百姓相比,连皇帝都不能算重要,何况他一个小小太守呢。”

  “可是,旱灾,旱灾有你说得那样重吗?”朱司马问道。

  “我是实事求是的。再说,文书写完后,又死了很多人。这新的情况,你要补充上。”

  “我,我尽量办吧。”

  “不是尽量,而是全力去办。旱灾是百姓们遇到的天大的事,你必须火速办理。不然的话,我能找你一次,就能找你两次。第二次找你,我就不会对你这样客气了。以我厉鬼的手段,取你性命如同抚须一样简单。”

  朱司马听了这话,吓得脸色发青,牙齿打战,急忙说:“马上,马上,马上就派人快马送出告急文书,让朝廷恩准开仓赈灾。”

  5

  光远与众人,离开司马宅院,离开州城,行走在回馆陶县的路上。

  众人因为李大人帮助他们办成了救命大事,脚下也就走得更快了。有一个时辰吧,就到了县境。

  这时,他们的县令李光远勒住嘶嘶鸣叫的白马,跳下来,面向他的百姓,深情地说:“乡亲们,这下你们可以放心了。旱灾文书一上达,朝廷便会开仓赈灾的,大家就可以免于饿死了。这样,我也就放心了。就此别过大家,以后有缘,还会相见的。”说完,深深一掬。然后,李县令纵身上马,一会儿便消失在了月光当中。

  三千多人一齐跪下,发出感激、思念、悲痛的哭声,洪钟似的。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楼主| 发表于 2006-8-3 10:33 | 只看该作者
排版太麻烦,建议中财技术人员能够使得排版自动化。
一篇不像样的东西,请大家直言批评!
3#
发表于 2006-8-3 14:22 | 只看该作者
感觉李光远就像一个佐罗式的人物。说他真死了,感觉不是了,是为了百姓而演的戏吧?构思巧妙,非等闲所能及也。
4#
发表于 2006-8-3 14:39 | 只看该作者
武斑的历史知识真丰富,这篇小说写得感动人。精华!
5#
 楼主| 发表于 2006-8-3 17:2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水如空 发表
感觉李光远就像一个佐罗式的人物。说他真死了,感觉不是了,是为了百姓而演的戏吧?构思巧妙,非等闲所能及也。

谢谢水如空点评!
6#
 楼主| 发表于 2006-8-3 17:2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蓝色的小木屋 发表
武斑的历史知识真丰富,这篇小说写得感动人。精华!


谢谢木屋版主!
7#
发表于 2006-8-3 19:20 | 只看该作者
武版此篇构思的不错,有传奇色彩。只是感觉用人名作标题不合适,除非传记类题材的!
8#
发表于 2006-8-4 06:44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武老师!久不见,又出新文章,佩服!
9#
 楼主| 发表于 2006-8-4 08:3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一楠 发表
武版此篇构思的不错,有传奇色彩。只是感觉用人名作标题不合适,除非传记类题材的!


谢谢一楠版主!
想法换一个?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8-4 08:3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陌笛 发表
问好武老师!久不见,又出新文章,佩服!


谢谢陌笛!
11#
发表于 2006-8-4 22:59 | 只看该作者
挺好的。问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8-6 17:0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天姝 发表
挺好的。问好!

谢谢天姝!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8-6 17:10 | 只看该作者
经一楠版主提议,我想了几天,想了《死而复生》的题目。改过来了。
14#
发表于 2006-8-6 21:17 | 只看该作者
好小说,拜读了!
15#
发表于 2006-8-7 09:15 | 只看该作者
确实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2 17:47 , Processed in 0.15618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