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3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略论刘季玉与刘阿斗--读《三国》杂感之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18 15: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略论刘季玉与刘阿斗--读《三国》杂感之一

                                                                  lqm407   
  
  很多人都说三国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时间虽短,但人们对其熟悉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其它朝代,特别是小说《三国演义》问世后,人们说起“三国”就乐此不疲。
  
  我也很喜欢《三国演义》,几十年来一直时时翻阅,许多章节甚至可以背得下来。我也是诸葛亮、关羽这些“英雄人物”的崇拜者。
  
  但是最近以来,我却对《三国》中的人物产生了一些新的看法。现在我想将自己对《三国》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写出来与大家进行讨论。
  
  这一篇文章我想写写刘季玉和刘阿斗。这两个“人主”一直是读者们最看不起的人物,他们千百年来遭受到的嘲笑、挖苦、讽刺多得举不胜举。但我现在突然觉得,刘季玉和刘阿斗其实是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们的形象甚至比有些“英雄人物”还要高大。
  
  刘季玉就是刘璋,季玉是他的字。他的父亲叫刘焉,长期治理西蜀。刘焉去世后,刘璋接了班,成了西蜀之主。当时,相比较于中原一带军阀混战、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况,西蜀是比较稳定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民殷国富”。后来,刘璋为了对付汉中的军阀张鲁,老实巴交地请刘备来帮忙,结果负乘致寇,实心眼的刘季玉为野心家刘玄德所乘。看来忠厚诚实的刘备刘玄德翻脸如脱裤子,铁骑横扫益州土地,最后一直打到成都城下。
  
  毋庸置疑,刘备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可是事情到兵临城下的地步,刘璋该怎么办呢?按照封建统治者的一般作法,是动员所有的臣子、士兵与民众进行顽抗,哪怕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流尽最后一滴血。另外,中国传统的观念是“不成功便成仁”,为保卫自己的“祖国”而壮烈牺牲就会受人景仰,就会留名千古,永垂史册。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慷慨激昂、冠冕堂皇“大道理”后面的真正意图是保卫帝王的“江山”……
  
  刘季玉现在也遇到了这样窘迫的局面。可是,令人钦敬的是刘季玉对此作出了出人意料的举措。请看《三国演义》对当时情况的描写:

  璋曰:“吾之不明,悔之何及!不若开门投降,以救满城百姓。”董和曰:“城中兵尚有三万余人,钱帛粮草,可支一年,奈何便降?”刘璋曰:“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城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众人闻之,皆坠泪…… 

  史书《三国志》对其事也是这样记载着:

  “先主(刘备)至葭萌,还兵南向,所在皆克。十九年,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

  这就说明,《三国演义》是按史实录的,没有进行艺术加工,刘季玉就是这样一个人。刘季玉不顾将士们的忠心相劝,轻意放弃江山,败坏自己的名节,其原因是不忍看到百姓们遭受更大的苦难……

  这真让人感慨啊!这样的“人主”中国历史上多乎哉?不多也。刘季玉是凤毛麟角的一位。

  刘璋投降了,西蜀百姓因此没有遭受更大的灾难,士兵也没有付出更多的生命代价。刘备占领益州后,却一直穷兵黩武,战争连年不断,天府之国千里沃野一片萧瑟,蜀民死伤无算……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刘备的儿子刘阿斗投降西晋时为止。

  现在再说说刘阿斗这个人。

  刘阿斗就是刘禅。刘阿斗的知名度在中国是很高的,成语、俗语和歇后语就有“乐不思蜀”、“扶不起的刘阿斗”等词儿。但这些词儿都是贬意词。

  我认为,这样议论与定性对刘阿斗是很不公平的,而且是大错特错的。刘阿斗其实是个很不错的君主,起码他是个仁慈、开明的贤君。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君臣和谐的情况是很少的,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专制残暴、疑神疑鬼的君王,他们对位高权重的臣子往往不放心,必欲除之而后快。而臣子“伴君如伴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诚慌诚恐,察颜观色,顺着君主说话,稍有闪失就被诛杀。

  可刘阿斗不是这样,他与诸葛亮等大臣的关系一向是很和谐的。诸葛亮等人大权独揽,但刘禅丝毫没有猜忌之心。好象刘阿斗对“江山”并不特别看重。

  为什么刘阿斗那么大度呢?我想这大概与他的身世与经历相关吧?

  刘阿斗前半生的经历是相当坎坷的。据《三国志》引述《魏略》说:“初备在小沛,不意曹公卒至,遑遽弃家属,后奔荆州。禅时年数岁,窜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及建安十六年,关中破乱,扶风人刘括避乱入汉中,买得禅,问知其良家子,遂养为子,与娶妇,生一子。初禅与备相失时,识其父字玄德。比舍人有姓简者,及备得益州而简为将军。备遣简到汉中,舍都邸。禅乃谢简,简相检讯,事皆符验。简喜,以语张鲁,鲁乃为洗沐送馆益州,备乃立以为太子。初备以诸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
  
  当然,对此史书有不同的记载。裴松之说:刘禅“建安十二年生也。十三年败于长坂,备弃妻子走,《赵云传》曰‘云身抱弱子以免。’即后主也。”
  
  不管怎样说,刘阿斗是在战乱中长大成人的。在东逃西窜中,他看到了战争的悲惨和将士们惨不忍睹的牺牲场面,看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间悲剧,也许他还看透了侵透着鲜血的“江山”,看透了这个残酷的人类世界……
  
  所以,刘阿斗是比较仁慈的。他经常说:“朕闻天地之道,福仁而祸淫;善积者昌,恶积者丧,古今常数也。是以汤武修德而王,桀纣极暴而亡。”……
  
  虽然诸葛亮上表告诫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但纵观刘阿斗的一生,他除了曾经有过重用宦官黄皓的错误之外,还没有发现其它特别恶劣之处。另外,重用黄皓所造成的后果,也没有《三国演义》上所说的那么严重。
  
  在君王的地位上,刘阿斗总是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努力保持着高层的和谐状态。他对诸葛亮的信任程度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佳话。诸葛亮用人失 误犯了大错后很为内疚,刘禅安慰他说“胜负乃兵家常事。”诸葛亮因错自贬三级,但在他打了胜仗后,刘阿斗及时地恢复其职务。诸葛亮死讯传来,刘阿斗竟哭倒于龙床之上,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灵柩运回时,刘阿斗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在没有诸葛亮的日子里,刘阿斗也是谨慎行事,得人心,顺民意,信任百官,从而保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在当时的三国中,蜀国算是治理得最好的一个。在他当政的日子里,蜀国内部没有象魏国与吴国一样发生过大规模的动乱事件。四十多年的时间,弱小的蜀国对强大的魏国始终持续着攻势,这真是奇迹。
  
  另外,刘阿斗很有头脑,有时甚至比诸葛亮还要清醒。诸葛亮北伐,刘阿斗就多次进行规 劝,指出人力与财力上的不足之处;诸葛 亮死后,刘阿斗马上想停止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可惜大将姜维继续长期用兵伐魏);司马懿征伐辽东时, 刘阿斗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 ,以乘其衅。”;对魏延与杨仪互说对方造反的表奏,刘阿斗能够进行清醒的分析,事后妥善地处理了魏延的后事,处置了小人杨仪;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阿斗改革了政治体制,自摄国事,解决了一些人大权独揽的问题。另外,刘阿斗本人也没有魏主和吴主那样的腐败糜烂奢侈等坏作风……

  对此,南朝史学家裴松之感慨地评价说:“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由于历史发展的大势,蜀国终于灭亡了。有趣的是,刘阿斗当时的作法与刘季玉十分相似。魏兵兵临城下,刘阿斗的儿子刘谌劝说父亲说:“臣切料成都之兵,尚有数万;姜维全师,皆在剑阁;若知魏兵犯阙,必来救应,内外攻击,可获全胜。”可刘阿斗不听,还叱斥儿子说:“汝欲令满城流血耶?”在对待国家与人民的存亡问题上,刘阿斗更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 。在重大的选择面前,刘阿斗象刘季玉一样当断则断,放弃自己的“名节”和政治面子,尽量减少人民的损失与无谓牺牲,甘愿献出“江山”。如此决策,与为了一己之私而不 断地鼓动老百姓卖命的众多封建帝王相比,不知进步了多少年,多少代。
  
  然而,因为刘季玉与刘阿斗是投降敌人的,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很不光彩的。中国人最讲究的是“宁死不屈”,是“斗争到底”,是“流血牺牲”,是“为国捐躯,是“杀身成仁”,其它什么也不计较,哪怕你是为了老百姓,为了挽救众多人的生命,为了社会的安定。虽然从历史的发展角 度来看,少死人,少破坏社会财富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我想,刘季玉和刘阿斗终究会成为众多民众心目中的“杰出人物”的,但那要等到人们思想认识提高和传统观念改变之后。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8-19 16:27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文章,有个性,有独见,应该多写!
3#
发表于 2006-8-19 16:5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读到过这样的思考。很不一般,叫人深思。
提一点不同的意见:刘璋虽然认为“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但他的还是妇人之仁,正如后文所说的“刘备占领益州后,却一直穷兵黩武,战争连年不断,天府之国千里沃野一片萧瑟,蜀民死伤无算……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刘备的儿子刘阿斗投降西晋时为止。”以他的仁不但没能救得了益州百姓,反而使老百姓陷入了更加严酷的战争灾难之中。
其实,或战或降不是能以一个“仁”字能决定的,要看这是一场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战争。一味的退让投降只能让非正义战争愈演愈烈,所以抵抗还是要的。刘璋与刘禅不同,他完全可以对抗;而刘禅时大势已去,抵抗没有丝毫意义。
其时的诸侯战争与国家之间战争已没有区别,无论如何,誓死报国是一定要的。就如我们不能把蒋介石的“坚决不抵抗”方针当做英雄一样,对二刘的做法不能一概称诵。
4#
发表于 2006-8-19 22:41 | 只看该作者

问好

别致的思考与定位
5#
发表于 2006-8-20 08:1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水如空 发表
第一次读到过这样的思考。很不一般,叫人深思。
提一点不同的意见:刘璋虽然认为“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但他的还是妇人之仁,正如后文所说的“刘备占领益州后,却一直穷兵黩武,战争连...


蒋的“不抵抗”从战略上讲有一定道理。当时,要想御敌于东三省于上海之外,短时间内能够做到,时间长了是御不住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17:3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李明 发表
历史如生活一样,人们永远记不住那些有恩有善之人


谢谢阅读。
7#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17:3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不错的文章,有个性,有独见,应该多写!


感谢武版主的评价。
8#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17:3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水如空 发表
第一次读到过这样的思考。很不一般,叫人深思。
提一点不同的意见:刘璋虽然认为“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但他的还是妇人之仁,正如后文所说的“刘备占领益州后,却一直穷兵黩武,战争连...


水先生的评论也很有道理。
9#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1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问好

最初由 李王强 发表
别致的思考与定位


问好王强。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17:4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QUOTE]最初由 水如空 发表
第一次读到过这样的思考。很不一般,叫人深思。
提一点不同的意见:刘璋虽然认为“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但他的还是妇人之仁,正如后文所说的“?..


是的,当时有当时的情况。多年来,我们对一面之词听得太多了,对真相却了解得不多。
11#
发表于 2006-8-20 23:26 | 只看该作者
看到了可贵的民本思想,拜读!
12#
发表于 2006-8-22 12:06 | 只看该作者

lqm407

拜读,颇有独到之见。


                                       含笑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9 14:18 , Processed in 0.04999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