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双重标准 [打印本页]

作者: 李灿    时间: 2016-4-10 12:38
标题: 双重标准
本帖最后由 李灿 于 2016-4-10 15:32 编辑

最近,在讲政治、历史这些课程时,我们经常说美国在民主、反恐、核安全等问题上搞双重标准。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我比较愚钝,不知道双重标准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我说:“我给你讲下面这么几个故事,你听完了就明白了。”



有一次,年轻人问老学者:“杨振宁和翁帆结婚是不是不像话?杨振宁比翁帆大很多,而且翁帆的父亲又娶了杨振宁的玄孙女。他们不仅突破了年龄限制,而且乱伦。”

老学者说:“孩子,你这么看就错了。爱情是不分年龄、辈分的,只要双方彼此相爱就可以,何必在乎世俗的条条框框呢?”

年轻人说:“最近有一件事,我也想听听您老人家的看法。”

老学者说:“你说吧!”

年轻人说:“有一个妇女,丈夫死的早,只有一个女儿和她相依为命。这个小伙子比女儿大11岁,刚好又比母亲小11岁。小伙子看到妇女是自己的启蒙老师,生活又比较艰辛,于是经常去帮助她。时间长了,两个人产生了感情。她们想结合,可是考虑到外界说风凉话的人太多,所以不敢行动。”

老学者斩钉截铁地说:“这有什么可犹豫的呢?我都说了爱情不受年龄限制,只要感情真挚,就可以在一起嘛!”

年轻人高兴地说:“爸,您太英明了,我明天就去和周老师领证。”

老学者恍然大悟,骂道:“小兔崽子,你太不像话了!你怎么可以看上你的周老师?她比你大十来岁啊!你太没出息了,你们周老师也太老不正经了啊!"

年轻人说:”爸,你刚才不还说爱情不分年龄吗?“

老学者说:”你是我儿子,我要对你负责。男大女几十岁都可以,女大男一天都不行!“


教育局局长和女儿闲聊。

女儿说:”我听我们老师说,国家现在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到艰苦的农村去锻炼,这是不是太要不得了?农村多苦啊,那是人呆的地方吗?“

局长说:”姑娘,你这就错了,只有艰苦的地方才能锻炼人。你爷爷年轻时做过知青,后来被评为劳模。我年轻时也在乡下教了十几年的书,也被评为优秀教师。农村这样的环境多呆几年,对今后的发展很有好处。“

女儿说:”爸,那这次招聘农村教师,很多县城的同学他们都准备报最偏远的地方,你支持吗?“

局长说:”孩子们有这样高的思想境界,我作为教育局长,当然要支持。“

女儿说:”我也想加入到他们的行列。“

局长突然脸色一变:”你这个傻女儿,你怎么能这样?我跟你二叔都说好了,让你下个月去财政局上班,他是财政局长。你这不是打我的脸吗?“



有个年轻人喜欢搞学术研究,经常写学术论文。

有一次,他找一个朋友借钱,因为发表论文要交版面费。

朋友骂道:”你这个家伙完全不务正业,你不想着赚钱,还倒贴钱搞这些没用的东西。我没有钱,你给我滚!"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朋友对他态度发生了转变,经常接他到家里做客,鼓励他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还说道:“只要人人都能像我这个年轻朋友一样积极向上,我们这个民族就大有希望啊!"

原来,有一次,朋友接到了某学术期刊寄来的一本书,上面有一篇论文作者是自己的名字。这个朋友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年轻人不计前嫌,帮他写了一篇论文发表,而且自掏腰包帮他付了版面费,刚好他评职称起了作用。


作者: 熊荟蓉    时间: 2016-4-10 15:17
写得很好。尤其是之一!荟蓉学习了!
作者: 李灿    时间: 2016-4-10 15:25
熊荟蓉 发表于 2016-4-10 15:17
写得很好。尤其是之一!荟蓉学习了!

姐姐过奖了。你是过来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肯定比我深刻。有些人说的话往往就是双重标准。五四时期很多知识分子追求大学女生,人们说这是追求恋爱、婚姻自由,是反封建。其实很多人自己家里有妻子,一方面说包办婚姻,一方面不离婚。同时在外面找年轻漂亮的。这些人反封建吗?他们就是封建余孽,一夫多妻的思想还残存在他们的心中。我想反问一句,你见过男教授追求大学女生,见过女教授追求大学男生吗?有些东西倒过来还成立吗?
作者: 暴雨迎风    时间: 2016-4-10 17:24
逻辑严密,说理中透出诙谐,和浓郁哲理。赞一个!
作者: 瑞雪洪荒    时间: 2016-4-10 17:59
作者用三个小段子,阐述了生活中令人感叹的“双重标准”现象,前两则沿用一贯的写作手法,通过机智幽默问答,最终将对方绕进去,让对方置于“双重标准”的尴尬境地,颇具讽刺意味。
第一章有新意,结局出人意料,引发老学者的“双重标准”说。
第二章基本套路是第一章的重复,让人能猜到结尾,新意就显不足了。
第三章结尾反转好,意料之外。
作者: 戏笑九宫    时间: 2016-4-11 06:42
幽默辛辣的笔法,拜读学习欣赏!
早安!
作者: 李灿    时间: 2016-4-23 12:02
瑞雪洪荒 发表于 2016-4-10 17:59
作者用三个小段子,阐述了生活中令人感叹的“双重标准”现象,前两则沿用一贯的写作手法,通过机智幽默问答 ...

前辈的分析细致到位,我今后在写作上会更加注意这些细节。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