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73|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地藏菩萨本愿经》批判之三——自欺欺人谎连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1 2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6-4-11 20:42 编辑

  《地藏菩萨本愿经》批判之三——自欺欺人谎连篇
  
  地藏菩萨何以名为地藏?有学者认为,因地为“地水火风”“四大”之一,且排在第一位,所以显示其菩萨地位的重要。而且地又代表大地,地能担当一切,连整个地球都称为“地”球,可见地的重要性。所以以地比喻菩萨的功德,能为众生而荷担一切难行苦行。此外,地也有依止义,一切生命皆依地而成,依地而生,以此比喻世间一切自利利他的功德善法,依此菩萨而存在和引生。在民间也称为地藏王菩萨,但经中只名地藏,不见有“王”的名字。一般认为,可能是因为被认为是地藏化身的九华山“金地藏”本是出身新罗的王子,所以加上“王”字以尊称。《地藏十轮经》谓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而地藏菩萨的多数功德,也从地藏名义而来。比如,《地藏十轮经》中便说,“能令大地一切草木……花果,皆悉生长。”可以想见, 这正是农耕时代的民众所希望的。可以说,地藏信仰满足了农耕时代民众的普遍需求。
  
  而地藏真正被中国的民众普遍接受,却并非其能够为农民们带来丰收,而是由于其专门渡化地狱众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精神。所以坊间,记载其能为大地上的作物带来丰收的《地藏菩萨十轮经》也很少被人提及,反倒是那本被称为“佛门孝经”的《地藏菩萨本愿经》极度流行,成为地藏信仰的代表性经典。
  
  可惜的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伪经,而且是中国人自己编造的伪经。在此,继续揭批其与事理、佛理不符之处,以证其伪。
  
  且看《本愿经》原文:尔时,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诸分身地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令心调伏,舍邪归正。十有一二,尚恶习在。……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其有未调伏者,随业报应,若堕恶趣受大苦时,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 (分身集会品第二)
  
  这是《本愿经》里非常重要的一节,是佛嘱咐地藏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灭后直至弥勒佛出世之前,要不辞辛苦渡化众生。其经后面也有类似的内容:
  
  尔时,世尊举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地藏!地藏!记吾今日在忉利天中,……再以人天诸众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嘱于汝。无令是诸众生,堕恶趣中一日一夜,何况更落五无间及阿鼻地狱,动经千万亿劫,无有出期?”(嘱累人天品第十三)
  
  注意,这可是佛亲自嘱咐的,作为大菩萨的地藏是否会答应佛的要求呢?当然会答应了,否则他也不是“大愿”的地藏菩萨了。
  
  且看他怎么答应的:尔时,诸世界分身地藏菩萨,共复一形,涕泪哀恋,白其佛言:“我从久远劫来,蒙佛接引,使获不可思议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令归敬三宝,永离生死,至涅槃乐。但于佛法中所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或毫发许,我渐度脱,使获大利。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分身集会品第二)
  
  还有: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不以为虑!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何况闻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于无上道,永不退转!”(嘱累人天品第十三)
  
  这段也是整部经中最为感人的一节,有信众甚至感动得 “每次看到这,我都想哭!”
  
  这的确是挺感人的,可见《本愿经》是个文学高手,很会掌握感情的分寸,对读者进行适当诱导,使其一感动,就失去了起码的判断能力。
  
  那么且让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抛却其中“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诸分身地藏菩萨摩诃萨” 及“我所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这样明显具有神话色彩的描写不说,只看其中佛嘱咐地藏的事本身究竟有多不靠谱。
  
  首先应该确定,地藏菩萨再怎么厉害,终究不可能比佛厉害。对于佛教信众来说,拥有这个起码的认识应该没有问题。可是看《本愿经》中所说佛的渡化结果;“十有一二,尚恶习在。”也就是说,以佛的法力,也没有把众生全都渡尽,至少还有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尚恶习在”(试看如今世上的众生,恐怕不止“十有一二”吧?)可是“悉使解脱”这个连佛自己都无法完成的任务,他却要“殷勤付嘱” 地藏, 想叫其 “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并且还要“无令是诸众生,堕恶趣中一日一夜”这样的任务,他完成得了吗?
  
  面对这样不近人情的任务,不可思议的是,地藏菩萨居然毫不迟疑地答应了:“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唯愿世尊,不以为虑!”那意思无非是说,您老人家就放心去吧,把一切都交给我,我一定会完成您的愿望的。
  
  问题是,他真的能够完成吗?
  
  当然,我们都是“无知凡夫”,没有神通,不知道未来的事情究竟会如何,所以似乎这个问题也是得不到答案的。然而佛法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其世间法亦不外乎常理。而且佛也的确很伟大,在其他经典中他也给这个问题的答案留下了蛛丝马迹。
  
  那么且先假设地藏真的很厉害,甚至比佛还厉害,连佛都没有渡化成功的那部分“十有一二”他居然给全部渡化了。于是早已灭度的佛果然彻底放心,“不以世后恶业众生为虑”了,结果皆大欢喜。这难道不可能吗?
  
  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的是,释迦牟尼佛已灭度了两千余年,今天的世界仍然苦难重重,世上许多人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世界仍然存在着不可计数的动物。依佛教的轮回思想,三恶道( “恶趣”)有地狱、饿鬼、畜生。时至今日,地狱是否已空我们不得而知,饿鬼是否还有我们也不得而知,但畜生(即动物)仍然存在却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佛不是明确要求地藏“无令是诸众生,堕恶趣中一日一夜”嘛,他怎么这么不听话?居然留下这么多个畜生没有渡化?如此推断,他似乎有些偷懒,不只动物们没有渡化干净,那些地狱众生和饿鬼们大概也没有渡化几个吧?而地狱、饿鬼道似乎也仍然存在于我们这个世间,否则,《本愿经》后面那些做了某事某事做会堕入某某地狱的鬼话也就没有存在的依据了。
  
  而且,稍有一点佛教基础的人都知道,过去有佛无数,未来也有佛无数。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而在久远的未来还会出现一位未来佛出世,他就是弥勒佛。《长阿含经·转轮圣王修行经》载:“时,此大地坦然平整,无有沟坑、丘墟、荆棘,亦无蚊虻蛇蚖、毒虫。瓦石、沙砾变成琉璃。人民炽盛,五谷平贱,丰乐无极。是时,当起八万大城,村城邻比,鸡鸣相闻。当于尔时,有佛出世,名为弥勒如来……”《中阿含经·王相应品·说本经》亦载:“世尊告曰:诸比丘,未来……此阎浮洲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鸡一飞。……人寿八万岁时,唯有如是病:谓寒、热、大小便、欲、饮食、老,更无余患……佛告诸比丘,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有佛,名弥勒如来……
  
  似乎大多数信众都知道,依经典记载,在这位未来佛——弥勒佛出世时,整个世界都快乐无比,远不像我们今天这样多苦难。可是就是在这个“丰乐无极”的弥勒佛时代,也仍然是有“恶趣”道的畜生存在的。以上引文中“鸡鸣相闻”便是明证。可见这位在佛祖面前信誓旦旦的地藏菩萨,不但“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的任务没有完成,甚至直到弥勒出世以后,他的目标仍然遥遥无期。
  
  再以常理推断,也可见这个愿望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因为未来佛有无数,每一个佛都会渡化无量众生,若一个地藏菩萨就把众生都渡化尽了,那么未来还会有佛吗?就算有佛,他们又去渡化谁呢?不讲经说法不渡化人的又怎么能叫佛呢?(佛与辟支佛的区别就是佛悟道后会讲经传法,而辟支佛悟道后不会传法,只管自己入灭,所以叫“独觉佛”,音译为“辟支佛”。)
  
  再回到渡化人的问题上,实际上,不要说什么地藏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自己,也不是一律渡化,而是有所选择的。在《杂阿含经·909经》中,就有一篇著名的“驯马喻”,说的是有一位驯马的聚落主来拜访佛,佛问聚落主有几种驯马方法。他回答有三种:“一者柔软。二者刚强。三者柔软刚强。”佛又问:“若以三种法,马犹不调,当如之何?”聚落主回答:“便当杀之。”聚落主反过来又问佛,用几种方法调御信众,佛回答也有三种:“一者柔软。二者刚强。三者柔软刚强。”聚落主又问:“犹不调者,当如之何?”佛回答:“便当杀之。所以者何?莫令我法有所屈辱。”聚落主很奇怪:难道佛法中也可以杀人吗?佛回答是:“彼不调者,不复与语,不复教授,不复教诫。若如来调御丈夫,不复与语,不复教授,不复教诫,岂非杀耶?”可见,对于屡教不改者,佛是不会强行“渡化”,而是会选择放弃的。
  
  在《杂阿含经·915经》中,还有一篇著名的“三种田喻、三种器喻”,表示虽然“如来长夜慈愍安慰一切众生,亦常叹说安慰一切众生。”可是却“为一种人说法,又复不为一种人说法。”究其原因,便是因为众生根性不同的缘故。这就如肥沃的良田和贫瘠的薄田,好种子当然要种在良田里。这就如完好的水杯和破裂的水杯,有水当然要装在完好的水杯里。
  
  在《长阿含经·游行经》中,则记载了佛灭前阿难问及的事情。阿难问佛:“阐怒比丘虏[悷-犬+邕]自用。佛灭度后。当如之何?”佛的回答就是:“我灭度后,若彼阐怒不顺威仪,不受教诫,汝等当共行梵檀罚,勅诸比丘不得与语。”而在一些经典中,则提及佛教阿难,遇到难以调伏之恶人要采取“默摈置之”的方法来对待。大致意思见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比丘们从此不再理他,也不与他说话。话都不说了,又何谈渡化他呢?
  
  而更有意思的是,面对如来的嘱托,这位地藏菩萨不但“如是三白佛言: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而且还是“涕泪哀恋”(分身集会品第二)着说出来的。很难想像,如此“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如此法像庄严的地藏菩萨一旦“涕泪哀恋”起来,该是个怎样的形象。要知道,在佛教中,一个佛弟子一旦证得阿罗汉果,便彻底断绝了烦恼障,再也不会有喜怒哀乐等情绪。而这位远比其他大菩萨的愿力还要彻底的地藏菩萨(见《本愿经·第十校量布施功德缘品》“是地藏菩萨与阎浮提有大因缘,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其愿尚有毕竟……”),居然会哭起鼻子,若非没有断净烦恼,便是擅长表演的天才——总之,都与渡人解脱无关。
  
  最后则要说本经中佛向地藏所作的保证:“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就久远劫来,发弘誓愿,广度将毕,即证菩提。”这就好比一个老板告诉员工:好好干,干好了就让你当老板。然而问题是,地藏真的能“广度将毕”吗?前文已述,未来佛无数,每一佛都会渡化无数信众。如果地藏把所有众生都渡尽了,可叫未来佛们都干点儿什么呢?
  
  由此看来,《本愿经》中,无论是佛,还是地藏,都是不大靠谱的,佛交给地藏一个不靠谱的任务,而地藏居然不假思索地满口答应,之后佛又给他一个空头的许诺。他们分明是在自欺,而后再去欺人。因为似乎他们心里都很清楚:反正都是说着玩的,都是绝不可能做到的事,又有什么必要非得较真呢?且看,本经中的两位主人公都拿这个不当回事儿,谁能想到千年以后的信众们却能将其奉为经典顶礼膜拜呢?
  
  整部《地藏菩萨本愿经》,明明是自欺欺人的胡说八道,明明充斥着大量明显的低级错误,明明用不着多么高深的佛学理论,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辨别真伪,可是却如此轻易地骗过万千信众,甚至骗过古往今来诸多所谓的“大德高僧”。如今的中华大地,不知有多少人在抄写、印送、讲解、传播着该经,真不知道他们信的究竟是佛,还是魔。《杂阿含经》中说:“邪见之业,必生二处,或在地狱,或堕畜生。”而《地藏菩萨本愿经》伪经,正是魔子魔孙所编,是要引更多的信众堕入恶趣,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想想都叫人毛骨悚然,更何况还要每天持诵,妄想借此祛灾消业,或是渡化已故的亲人了。而更可怕的还是《本愿经》中更多的打着佛法幌子所宣扬的那些似是而非的邪恶法门,其中无一不是在变着法子要使人远离正法,并把人引入魔道。笔者将在后续文章中继续揭批,献给有缘人。
  

2#
发表于 2016-4-11 21:18 | 只看该作者
周围的人中,信徒越来越多了,一不经意就会与我谈谈所信之教义,我也乐于交谈。但每每谈及道理之处,很多人竟哑口无言,然后说:这个我还不懂,说不过你,但我信。我是希望每个人都应该有信仰的。但也隐隐担忧,一旦信错,比没信仰更可怕。所以非常支持如空的伪经批判。
3#
发表于 2016-4-11 21:21 | 只看该作者
额滴神,又念上经了。
我需耐心瞧,不能马虎的。
4#
发表于 2016-4-12 08:37 | 只看该作者
这是真的叫上劲了。
能于现实里洞达真伪,不容易,需要能力,更需要勇气。
5#
 楼主| 发表于 2016-4-12 11:40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6-4-11 21:18
周围的人中,信徒越来越多了,一不经意就会与我谈谈所信之教义,我也乐于交谈。但每每谈及道理之处,很多人 ...

多谢18兄支持!
伪经,我写了好几篇了,但之前都是短经,而且是佛教界普遍认同但却依旧在信众之间流行的伪经,揭批《本愿经》,耗了相当的工夫,对读其他经典,搜集别人的证伪资料……很累,也很不 讨好。因为此经在信众中流行颇广,有许多“大德 高僧”也讲过该经,说它是伪 ,很多人不用看内容就可以站出来骂一顿。好在江天几乎没有信佛念经的,所以尚可接受。放在佛学论坛,大抵是两个结果:一是遭到铺天盖地的嘲讽和谩骂,二是直接封号。
6#
 楼主| 发表于 2016-4-12 11:41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6-4-11 21:21
额滴神,又念上经了。
我需耐心瞧,不能马虎的。

慢慢来,咱不急。
经不是用来念的,是用来学的。念经没有功德,就如光读死书没有作用一样。只有对其义理的实践才是真正的佛子。但如今伪经泛滥,又有几人有这个机缘,可以遇到;又有几人有这个慧根,可以辨别?
7#
 楼主| 发表于 2016-4-12 11:43 | 只看该作者
夏冰 发表于 2016-4-12 08:37
这是真的叫上劲了。
能于现实里洞达真伪,不容易,需要能力,更需要勇气。

去伪方能存真。过去两千多年了,真伪本来难辨,盲从就是迷信,迷信岂能有好的结果?所以不怕苦累,写这组文章,但能劝得一人迷途知返,也值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16-4-12 20:59 | 只看该作者
李明 发表于 2016-4-12 20:36
比山海经还有些距离。属村野闲话吧。

问题是山海经人们只当是文学经典,可是本愿经却是有许多人笃位,有人会读经、抄经“积功德”,或是“渡先人”,其中讲的地狱情形更是成为国人心目中对死亡恐惧的源头。其伪经篡改佛法,恐吓世人(主要是国人),将人引人迷信的邪道,罪莫大焉。
9#
发表于 2016-4-13 14:50 | 只看该作者
你说这个伪经已然极度流行,看来我是化外之人,我咋不知道的,而且寺庙我是去的,我见人家念经也就那么几句哈,可见污染不大不大。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20:07 | 只看该作者
一孔 发表于 2016-4-13 14:50
你说这个伪经已然极度流行,看来我是化外之人,我咋不知道的,而且寺庙我是去的,我见人家念经也就那么几句 ...

你去的寺院没有此经结缘?很奇怪的事情啊,除非他们是禅宗,或净土外的其他宗派。
试搜一下“地藏菩萨”,会发现有许多结缘经书、抄经、助印之类的内容,甚至还有多家专门信奉地藏的网站。至于民间抄经、印经、礼拜、供奉……的,就不知多少了。如今,净土宗最盛,而净土宗在信阿弥陀及观音之外,最信的就是地藏,因其可度死者,能渡化“冤亲债主”,叫人化解业力。尽管地藏经中根本就看不起观音、文殊、普贤,甚至包括未来佛——弥勒佛。
11#
发表于 2016-4-19 20:42 | 只看该作者
佛学经典,唯《金刚经》视凡世众生若婴儿。因此其它典籍,不读也罢。试图解决一切问题,反倒自受其苦。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4-19 21:35 | 只看该作者
无所见 发表于 2016-4-19 20:42
佛学经典,唯《金刚经》视凡世众生若婴儿。因此其它典籍,不读也罢。试图解决一切问题,反倒自受其苦。

不知道您从哪看到《金刚经》中说视众生若婴儿了?该不是和《道德经》弄混了吧?
13#
发表于 2016-4-19 21:47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6-4-19 21:35
不知道您从哪看到《金刚经》中说视众生若婴儿了?该不是和《道德经》弄混了吧?

没弄混。以我看来,《金刚经》对众生态度就是这样的。婴儿行为,无所谓善恶,因此世尊决不会提一个恶字,而其它佛学典籍,境界颇为不如,起始点就低,再努力也是白费劲。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4-20 12:38 | 只看该作者
无所见 发表于 2016-4-19 21:47
没弄混。以我看来,《金刚经》对众生态度就是这样的。婴儿行为,无所谓善恶,因此世尊决不会提一个恶字, ...

遇到同好了,不容易。
但我觉得你还是在说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不正是你说的意思嘛!
我还想知道你说的”其他佛学典籍“具体是指哪些?”世尊决不会提一个恶字“又有何依据?
且引一段经文,看其中不仅有”恶“人,还有恶马:

《杂阿含经》卷三十三 第(九一六)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间马有八态。何等为八?谓恶马临驾车时,后脚踏人,前脚跪地,奋头啮人,是名世间马第一态。复次,恶马就驾车时,低头振轭,是名世间恶马第二之态。复次,世间恶马就驾车时,下道而去,或复偏厉车,令其翻覆,是名第三之态。复次,世间恶马就驾车时,仰头却行,是名世间恶马第四之态。复次,世间恶马就驾车时,小得鞭杖,或断缰折勒,纵横驰走,是名第五之态。复次,世间恶马就驾车时,举前两足,而作人立,是名第六之态。复次,世间恶马就驾之时,加之鞭杖,安住不动,是名第七之态。复次,世间恶马就驾之时,丛聚四脚,伏地不起,是名第八之态。
“如是,世间恶丈夫于正法、律有八种过。何等为八?若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罪而发举时,彼则瞋恚,反呵责彼言:‘汝愚痴,不辩不善,他立举汝,汝云何举我?’如彼恶马后脚双踏,前脚跪地,断鞅折轭,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一之过。
“复次,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反出他罪,犹如恶马怒项折轭,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二之过。复次,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不以正答,横说余事,瞋恚骄慢,隐覆嫌恨,不忍,无所由作,如彼恶马不由正路,令车翻覆,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三之过。
“复次,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令其忆念,而作是言:‘我不忆念!’抵突不伏,如彼恶马却缩转退,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四之过。
“复次,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时,轻蔑不数其人,亦不数僧,摄持衣钵,随意而去,如彼恶马加以鞭杖,纵横驰走,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五之过。
“复次,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时,自处高床,与诸上座共诤曲直,如彼恶马双脚人立,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六之过。
“复次,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时,默然不应,以恼大众,如彼恶马加其鞭杖,兀然不动,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七之过。
“复次,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时,则便舍戒,自生退没,到于寺门,而作是言:‘汝默然快喜安住,我自舍戒退没。’如彼恶马丛聚四足,伏地不动,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八之过。是名比丘于正法、律有八种丈夫过恶。”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告聚落主:“如是!如是!如来法中杀生不清净,如来法中亦不杀生;然如来法中以三种教授不调伏者,不复与语、不教、不诫。聚落主,于意云何?如来法中不复与语、不教、不诫,岂非死耶?”
调马师白佛:“实尔,世尊,不复与语,永不教诫,真为死也。世尊,以是之故,我从今日离诸恶不善业。”
佛告聚落主:“善哉所说!”
时,调马师聚落主只尸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足而去。
《杂阿含经》卷三十三 第(九一六)经
15#
发表于 2016-4-20 14:11 | 只看该作者
视角不同啊,再者《道德经》里无时无刻不用二分法的。世尊,特指《金刚经》中的世尊。其它佛学典籍,我说得绝对了可能,但《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在看待众生态度上,《金刚经》是和它们有本质区别的。举个通俗例子,说出无善无恶,其实境界已经不如。
我对佛学没研究,只不知天高地厚妄论罢了(也不清楚是否早已有这种看法)。得罪得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7 14:21 , Processed in 0.05634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