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4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养牛一条街的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11 2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家乡有国道穿过,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领导视察光临与路过的机会,比其他内陆乡镇要多一些。为此重点培养与树立的各类典型,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我乡,促进了乡域经济的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曾经红火的养牛一条街。

  10年前,雀巢公司的一个分公司,刚在我市落户,急需大量的奶源供应,当时的奶牛饲养很零散,没有形成规模。企业处在“吃不饱”的状态。鉴于此,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刻不容缓。

  上级政府为了发展奶牛饲养,在我乡投入了养牛贴息贷款。决定在政府所在地的村,建立奶牛一条街,作为典型。带动全乡,辐射全市,以促进奶牛饲养的蓬勃发展。

  经过多方面因素考虑,位置最终选定在北二条街。那里有一位姓关的农户,具有全方面的代表性。主人是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政治可靠。牛饲养的好,房子收拾的不错,可以代表当地先进的生活水平。曾多次代表乡里和市里,参加接待过省里领导有关养牛情况的座谈,用“新闻发言人”的语气,得体而恰当地介绍着当地领导的工作与政绩,每一次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建设养牛一条街的过程中,尽管乡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以适当的倾斜。但住在那一条街的,还是有不打算养牛的农户。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在领导来参观的时候,只好采取变通措施,不养牛农户的门外,也被钉上桩子,提前从别处借牛拴上。

  这样,站在街上,放眼望去,满眼黑白花的奶牛,甩着尾巴,悠闲地吃着草料,场景令人赏心阅目。此种方法,用以接待上级部门的检查与其他地方的经验学习,从来没有穿帮过。乡村领导在大会小会上的经验介绍,都上了当地及省内的新闻媒体。养牛一条街的典型红旗,高高飘扬。

  终于,一位中央领导,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争取下,有了光临的意愿。为此我乡翻修了养牛一条街的路面,铺上了沙石。压路机随即开进来,碾压平整;路边植上了柳树苗,派专人管理,市里的领导随时光临指点。这样,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路面平整了,树苗成活了,养牛一条街,呈现出一片新面貌。

  在中央领导光临的头两天,省里农业部门的领导来验收。在肯定地方领导努力的前提下,提出了几条整改措施:中央领导来的当天,路必须撒水,避免车跑起来起灰;边沟里影响空气质量、有碍观瞻的牛粪必须清出去;控制好平时频繁上访人员,禁止发生拦车告状事件,策略地作好他们的工作,把问题解决在源头。

  但是,第二条清牛粪的建议,却把村干部难住了。从时间上说,当时已是初夏,牛粪已经发酵,过了最佳清运时期,况且处在铲地的大忙季节,找人很困难。但是领导的安排又不能不干,时间要求还紧。在绞尽脑汁之后,不知是那一位“智多星”,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拉几车黄土撒在了牛粪上。

  通过装饰,空气中的刺鼻气味消失了,也掩盖了有碍观瞻的缺陷。莞尔中不仅让人想起了《懒汉相亲》中用来摆样子,没有实际利用价值的沙发。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中央领导终于来了,一切按既定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市里电视台的记者与乡里通讯员,都被保卫挡在了外边,根本没有面对面的采访机会。随行的中央及省内新闻媒体的众多记者,都紧张地工作着。其中有一位记者,也许觉得自己处的位置不好,想要站到墙上寻找最佳拍摄角度,可惜人生地不熟,不知道边沟里的黄土下面是牛粪。结果,在奔向墙头的过程中,毫无防备的陷到沟里,牛粪瞬间没过了膝盖。

  在旁观农民的帮助下,这位记者拔出了双腿,走入就近的农户家去冲洗。等他收拾利落出来,中央领导已经完成了日程安排,上了专车。这位记者的采访任务,自然没有完成,不知道他是否受到单位领导的批评。

  十年过去了,养牛致富在我的家乡,已经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农民的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由原来的不到千元,到现在已经突破两千元大关。

  随着农户养牛头数的增加,村内环境与场所限制了养牛规模的发展。养牛大户都在村外指定位置建立了家庭牛厂,形成了奶牛饲养基地。这些星星之火掩盖了奶牛一条街的风光。

  想当年,为了欢迎中央领导来临,修的沙石路及路边载下的柳树,给当地的居民生活带来了方便。在下雨的天气,能穿出一双干净的鞋子,炎热的夏天,能在已经成荫的树下纳凉。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9-11 20:35 | 只看该作者
尾句“但是”改为“想当年”可以吗?转折放在这里似不太合适呀。
——个人意见,供你参考啊。
3#
发表于 2006-9-11 22:50 | 只看该作者
故事精彩。虽然是做的样子,但多少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也是可以肯定的。
4#
发表于 2006-9-12 10:53 | 只看该作者
有生活含量的故事总会引起“感觉”。
5#
 楼主| 发表于 2006-9-12 19:3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水如空的建议,已经改过:)
shen1029:形式主义太严重,普遍了!
许也:感谢许斑的鼓励!
6#
发表于 2006-9-12 20:00 | 只看该作者
很有意思。十年前的场面让人感叹,结尾一笔又让人含笑。作者并未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全由读者自己去品味。
7#
发表于 2006-9-13 07:58 | 只看该作者
想当年的事,成了今天的一道风景,也是好看,这就是历史
8#
发表于 2006-9-13 09:33 | 只看该作者
文无定法,这样写也有好处。
9#
发表于 2006-9-13 16:24 | 只看该作者
拜读,问好.
10#
发表于 2006-9-13 17:27 | 只看该作者
如是现在,形式就更会让人惊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4 04:25 , Processed in 0.06999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