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9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素质教育中的双基   (教育随笔之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3 1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什么是“双基”?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会熟知的。而“双基”在素质教育中,仍然要摆在重要在地位,这恐怕有的人就不那么认可了。

  他们也许片面地认为:既是“素质教育是和应试教育对着干的”,那素质教育就不用考试了,还要什么“双基”。

  说得不好听一点,其实这些人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含义也是模糊的。

  什么是素质教育呢?

  “素质教育”,就是改变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行为和活动。
那么,什么是“双基”呢?

  “双基”就是“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说得简单明白一点,就是听、说、读、写、计算的能力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学习能力”,这是人们能够终身用不完的能力。

  有了较为良好的学习能力,识字不多,可以自己学,不会计算,可以学会;任何不懂的东西,都能自己学会。

  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没有过硬的而且是随机应变的基本技巧,也就谈不上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就会成为“无基”之谈。

  过去说的“因材施教”,这个“材”就是素质。素质有千差万别,可千万变化。

  素质,可以粗略地分先天性的、与生俱来的素质,和后天的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积累的素质。

  先天性的素质,是个人素质的基础,它来自“基因”,来自其父母,来自遗传,己成定势。“教育”就是后天素质的改变和积累的行为,后天积累的差别,就是教育效果的差别。但先天的素质,如果没有加上后天积累的激发,它也会退化。

  “素质教育”,就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增加后天素质积累的行为,既不让先天素质退化,也要使各人的素质得到尽快改变,达到量变的同时产生素质的质变,并成为个人的素质积累的总和。

  后天积累也不能是空中楼阁,没有基础是不能积累的。在教育而言,后天积累的基础就是“双基”。

  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快提高,学会更多、更加扎实的基本技能,也是素质教育中,基础教育时期的主要目标,只不过是与应试教育的目标不同,方法也不同罢了。

  应试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提高双基也是为了考试。它只讲及格率,讲高分率,而不讲方法,也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是不注意学生先天素质的个性差异,对所有的人,都用一种方法,一个标准。

  素质教育中打好“双基”,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为了要改变他们原有的素质状态,是为了他们终身学习,终身受用;要照顾他们的个体差异及不同反应,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出发,不做一个模式,不一刀切,只要学会了,掌握了,提高了就行。

  因为目的不同,方法不同,效果也就不一样。

  应试教育因评价体系的滞后、老化,很多教师在双基教育过程中,往往采用简单粗暴,死记硬背,不须思索,不加探究,不予理解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记住的东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种方法学到的东西,因为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无法消化,忘得最快,还谈什么“终身受用”,而且这对不少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摧残

  有人会提出:素质教育的“打好双基”,有什么好方法,好经验吗?

  其实这不能算是一个问题。

  古人说:“法无定法”,这也是两千多年前的老子的“无为才是有为”观点。

  我们面对的是许许多多的有血有肉的,有个性的学生;因为受到各种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有各自不同的家庭,受到的教育各有不同。遇到不同的环境影响,受到不同的影响,因此就形成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有着形形色色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所以,对他们的教育,如果只用简单的一两种或几种模式和方法是不客观,也是不科学的。

  应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采取不同模式,多种方法,而且要随时随地变化方法,变化模式,而不是一种模式形成了,就千古不变,一种方法,千人万人都用。

  比如识字教育,我们许多人都身有体会,我们在看书学习,或书写应用时,并不是全部的字都是原来就学会了,拿来就用的,而是边学边用,边用边学,用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也就记住了,学会了;有的字,原来学会了,但长时不用就会忘记。

  在应试教育的课程评价体系中,就有一个各年级识字标准的规定,为了达到和完成这个标准,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或者是有的家长,往往采用简单重复的机械式的“认、读、写,认、记、写……”的识字教学。甚至是“背20遍!”或“写五十遍,一百遍!”,“背不出来不准回家!”,“写不完不准休息!”

  有的低年级的数学老师则想出了“加法口诀”和“减法口诀”,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抄写,一遍又一遍地死记硬背,而不引导学生认识其规律,掌握其方法。

  让他们写!让他们算!孩子们的小手写肿了,他们不心疼,孩子写睡着了,叫醒了又写……。结果,考试完了,总分上去了,平均分高了,他们的评价也高了,孩子也被摧残了。

  ——这行吗?

  有的老师并不那样。

  有资料介绍,有个小学低年级的老师,一开始,只是先让学生看(观察),看了,就让他们说,你说几句,我说几句,看谁说得好,表述不清的,就纠正,还要鼓励,边说边帮助他们改,然后就让他们学着把说过的写出来,能写多少就多少,不知道的字就问老师或自己查字典,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谈,互相帮助,边写边纠正,允许他们自由行动,课堂上看起来是乱轰轰的。

  开始他们写得是那么的不理想,甚至可以说是糟糕的,但可以肯定,在这个“糟糕”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己学到了一些新的东西,只是程度各有不同而己;写一次了不行,还要来第二次,第二次就行了吗?不会的,但他们又学到了原来没学到的东西,还要再来……。每次都要变换内容和方式,每次有每次的收获,每一次都要肯定他们的成绩,都要鼓励他们……。这样学生们学得活跃,学得轻松,学得有兴趣。后来,经过检测,他们的识字能力反而超过了“标准”的要求,而且文字的运用能力很强,在小学低年级就能普遍写出较好的句子和作文。

  又有资料说,一个高中的语文老师,把学生学习的重点,放在阅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而不是课本,而且是让他们自己读,自己交流,到时候才来个小交流,这是一种离经叛道之举,确实让人担忧,可是他的高考成绩就是不错,这又怎么解释呢?

  我们曾有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她都是优秀的学生,但看起来她并不是非常努力,别人玩,她也玩,放学了,她还要回家帮助干家务活。刚上初中,她的家庭突然发生了变故,她那正置中年的父亲竟撒手人环,母亲又体弱多病。在我们这样的贫困山区,她只有辍学回家的份,可她是一个十分要强的孩子,困难并未让它轻易屈服,她含着眼泪回到了家里,但每次开学她都来报到、领书,然后就带着书回到家里,一边帮助母亲干活,一边在家里自学,偶然也会乘赶集的时间来到学校,问老师一些疑难问题;到考试的两天就回来参加考试,成绩仍是前三名。师生们都感到非常讶惊和佩服,有的老师还玩笑地说:她是一个“初中自考生”。

  初中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师范,那时读师范是全免费的,每月还有点生活补助,这才能让她顺利地读完了师范。参加工作后,又通过自考获得了本科学历。

  若没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她能自己学好初中的英语、物理、化学,这些科目吗?

  当然,这些教法和学法,也不是在每个地方,对每个老师都可用;或者那位学生的学习,不是都适应大多数学生的。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探索一些适应我们自己,适应我们的学生的方法来打好素质教育的双基。

  学生本身也要主动地“发现自己”,模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切不可把自己变成张开口的瓶子,等着别人往里装。
总之,素质教育中“双基”仍然是十分重要的,而打好“双基”更需要老师们多动恼,多想办法,多出主意,要不拘一格育人才。

  教育的考试体系和评价体系也应尽快地改变了,而且要不断地变,要随着时间变,随着时代变,不要只丢一条绳子,束缚住老师们的手脚。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11-4 09:03 | 只看该作者
窃以为教育问题是社会全部问题中的一环,没有大环境的改变,谈教育,极难。
3#
发表于 2006-11-6 19:40 | 只看该作者
基本谈到点子上了,不错
4#
发表于 2006-11-6 19:5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不能就教育而谈应试教育

我们要追问是什么在造成中国的应试教育越演越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8 00:25 , Processed in 0.12151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