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7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还儒家学说以本来面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28 0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鲁迅先生也有错的时候,比如对儒家学说的批判就显得有些武断,似乎有些过了头,但是,鲁迅先生也在其文章中作了补充说明,说孔夫子是后来的读书人当作敲门砖来用的,一旦通向官场的大门打开,砖头也就无用了。说明他完全并不是针对孔夫子和他的《论语》,而是针对汉以后被官方制度化、教条化的伪儒家。五四时期,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是反对最凶的。但据说胡适在晚年也承认儒家学说的文化思想价值,常常也是圣人不离口,陈独秀先生在当时有一段话说的很清楚: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第155 152页,三联书店,1984年),国粹客观存在,不能因为批孔而把传统文化的精华尽弃于厕。陈独秀还说,他本人虽然激烈反儒,但不是针对孔子个人的,也不是全面否定儒学,“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第215页,三联书店,1984年)“孔学优点,仆未尚不服膺。”(《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第392页,三联书店,1984年)“其实孔子精华,乃在祖述儒家,组织有系统之伦理学说,宗教、玄学,皆非所长。其伦理学说,虽不可行于今世,而在宗法社会封建时代,诚属名产。”(《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第177页,三联书店,1984年)由此,陈独秀对孔子和儒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孔教之为国粹之一,而影响于数千年之社会心理及政治者最大,且为当时社会之名产,此均吾人所绝对承认者。”(《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第200页,三联书店,1984年)“孔教为吾国历史上有力之学说,为吾人精神上无形统一人心之具,鄙人绝对承认之,而不丝毫疑义。”(《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第200页,三联书店,1984年)陈独秀还主张对改造吸收儒家的伦理学说使其成为新文化的组成部分,针对那种把新思想与传统道德对立起来的做法,他说:“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弟扩充到全社会的友爱。现在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他并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他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慈爱的、可怜的老母。这种人岂不是误解了新文化运动的意思?因为新文化运动是主张教人把爱情扩充,不主张教人把爱情缩小。”(《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第192页,三联书店,1984年)由此足见,陈独秀在批孔非儒、激烈反传统的同时仍然能理智地对待传统文化和儒学,这为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态度批判继承传统遗产提供了借鉴。
李大钊先生也曾说:——
  “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从而点明了“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要害。
  可见,孔夫子和他的《论语》一直是替别人背着黑锅,是被冤枉的。
  当然,司马迁也曾在《史记》中批评“儒者博而寡要,溢美过实”,太注重礼仪,流于形实,而忽视了实际,轻视法制和自然科学,这是他的短处所在。
  《礼记》中有一个简单的互相礼仪拜访的活动,就可见出儒家学说被歪曲、篡改的繁琐来:
  求见一方得到主人一方的同意之后,要带着“挚”(见面的礼物)前往拜访,这是一种表示郑重的方式,所以《士相见礼》所说“不以挚,不敢见”。士与士相见用雉(野鸡)作为礼物,由于雉无法生养,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死雉。如果适逢炎热的夏天,则要用风干的雉,以防腐臭。
  古人之所以用雉作为士相见的礼物,富其寓意,《白虎通》解释说:“士以雉为挚者,取其不可诱之以食,慑之以威,必死不可生畜,士行威介,守节私义,不当转移也。”可见,当时的士人以雉为礼物,是取雉不受引诱、不惧威慑、宁死不屈的特点,来隐喻自己的节操。
  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把求见者称为“宾”,将求见的对方称为“主人”。宾到达主人家大门外时,先不能与主人直接见面,而要通过“摈者”(协助主人行礼的人)与主人对话。彼此的遣词极为谦敬,而且有固定的辞令格式。宾说:“某人一直想来拜见,但无缘自达。今天将命者终于以您的命令让我前来。”双方的地位相当,而对方亲自上门求见,是屈尊的表现,如果直接让客人进来见面,是自大的表现,所以主人要“请返”,请客人返回,以便自己能登门拜见,主人说:“某人请将命者向您转达希望相见之意。不料您今天屈尊先来,真是不敢当,请先回尊府,某人随即前往拜见。”来宾表示还是在此相见,说:“您的命令某人实在不敢当,还是请就此赐见。”此时,主人要谦虚地“再请返”,说:“某人绝非虚情假意,务请先回尊府,某人随即前往拜见。”宾说:“某人也绝非虚情假意,所以再次请求。”在来宾再次表达在此见面的愿望之后,主人表示同意接见来宾。
  但宾是执挚而来,而执挚是向主人表示敬意的礼节,主人若不经推辞就“受挚”,也是自大的表现,所以主人要“辞挚”,以示谦虚,主人说:“既然某人一再推辞而不能得到您的允许,理应随即出门相迎。但听说您执挚而来,实在是不敢当,谨辞谢您的礼物。”宾说:“某人若不带着礼物而来,就不敢见所尊敬的人。”此时,主人要“再辞挚”,说:“某人实在不敢当此大礼,谨再次辞谢。”宾说:“某人如果不凭借礼物来表达敬意,就不敢前来拜见,所以再次请求收下。”在再辞挚之后,主人方可以正式同意接见来宾。主人说:“某人一再推辞而不能得到您的允许,岂敢不恭恭敬敬地从命!”
  于是,主人出大门迎接宾客,行再拜之礼。宾以再拜之礼作答。主人揖请宾入内,自己先从门的右侧进入。宾捧着雉,从门左侧进入。宾、主双方首先行受挚之礼。来宾授挚,主人在中再拜之后受挚,宾也行再拜之礼。
  礼毕,宾出门。主人让摈者向来宾转达希望叙谈之意。宾乃返回,与主人相见,叙毕退出。主人送宾到大门外,行再拜之礼。
  这和《论语》中孔子对礼要求的本意已相去甚远。孔子在《论语》中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已充分说明了礼的实质作用。孟子也曾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如果为了讲礼,自己的嫂子掉进井中而不去救,那就是豺狼呀,充分说明礼的实际作用。总得来说,我以为,儒家学说的精髓就在于以人为主体,对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人的个人道德修养、意志独立、对学问的态度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我从这几方面将予以重点阐述。
儒家学说的社会责任观
  孔子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作官优秀就要学习,学习优秀就要作官。他首先强调“学以致用”的重要性。而且,儒家学说的可贵之处就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入世精神。他的这种责任是指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在家庭中,他认为“孝悌”是根本。也就是尊敬父母,爱护小辈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因此,他首先强调了家庭的和谐。他在具体要求中,要求其父母“能竭其力”,用心去爱父母,去孝敬父母。他反对形式主义,他追求实用主义。他说:“今之谓孝者,皆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不尊重父母,不爱父母,只像犬马一样给他吃的,和养犬马有什么差别呢?他对礼的要求也很实际“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威”,他要求礼简单实用,起到作用就成。但后来的人把它制度化、礼仪化、繁琐化,甚至歪曲化。这是对孔子礼仪精神的最大歪曲理解。在他认为一个没有家庭责任感的人,是担负不起社会责任的。他的学生曾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有家庭责任感他也就不会有社会责任感;对待朋友,他就要求更加完美了,他说与朋友交往要讲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是他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另外,就谈到国家的责任了。孔子是谋求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昌盛统一,安全和谐的。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到“周礼”已完备了,因此,他才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实际上,他是在要求对以前好的经验借鉴吸收,古为今用的。他是对一种美好社会制度的向往。在孔子和他的弟子心中,君主就是国家的代表。如果君主荒淫暴虐,他还就不能代表国家,则可以改换他。儒家学说至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君轻民贵”的思想。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他的学生孟子则更进一步说:“闻诛一夫纣,未闻杀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因此,他才提出了“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的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学说四处奔波,坚持不懈;可惜,正如孟子自己所说“春秋无义战”,大家都在“无义”的战争中争夺,所以他们的主张就只是美好的蓝图,没有实行通。却被后来的人篡改、利用了。后来的读书人和统治者一直强调忠君就是忠于君主个人,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三纲五常,男尊女卑。其实这是儒学曲解、歪曲、篡改。这是孔子的悲哀,也是对传统文化摧残的悲哀。
  孔子儒学可贵的就是这种要求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人性意志独立的宣言
  一提起儒家学说,就是泯灭人性,扼杀人性的,仁义道德就是摧残人性、压抑人性的,人们马上会想到科举八股,会想到《红楼梦》中的贾政,《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严监生,想到鲁迅的《狂人日记》、《祥林嫂》、《孔乙己》……
  那只是反映封建伦理道德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是封建社会扭曲的人伦观,真理的儒家思想并非如此。
  儒家学说首先强调了人意志的独立性,人性尊严的不可神圣侵犯性。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将人的独立意志上升到何等高的境界。我想即使美国的人权宣言对人独立意志也没有如此鲜明地提出。他认为“士可杀而不可辱”,他的学生孟子进一步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屈”,这将人性、意志的独立又深入透彻进一步进行了论述。反过来,着重强调了对人基本权益的尊重。但是,更可贵的则是他将人的这种独立性放到社会中去考究论述的。他说一个人在大义面前,在家庭、国家利益面前如何选择“义”,选择性格意志的独立性,这就是“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做法。人性的意志独立和人的私欲膨胀是两回事。生,是人的私欲,人为了这种私欲可以出卖一切,可以不顾一切,但当生和义只能选择一样时,他要求人依然选择大义而放弃生。我为了生可以在敌人面前投降、叛变、出卖一切,但为了义,为了国家,为了大义我可以牺牲一切。
  而后来的人把这一切完全扭曲了。
个人修养是立身处事的根本
  中国的孔子第一次很完备、很全面地描述了一个人个人的修养对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我想,世界上再找不出第二部从人本身研究的“人学”著作。他告诉了我们在社会中如何做人,和做一个怎样的人。由于个人修养的欠缺,缺德历史遗憾社会悲剧的事例太多了。尤其,作为一个统治者,个人修养的欠缺造就了许多历史的悲剧。许多亡国之君和亡国之臣,固然有政治、历史的原则,但更多的是出于个人修养的缺陷造成的悲剧。
  孔子从人的基本身体发育出发、谈论修养。他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之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之老也,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从人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所发育的不同阶段,具体论述人的性格修养。他的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对人的品质又有具体的要求。他说:“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见贤思齐马,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这都是深刻、具体论述个人修养的。他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正是外部环境的优劣,复杂性,才养成了人不同的习性。他强调了一个人如果修养不好,不管知识多么渊博,名气有多么大,他也是一个“小人儒”,而非一个“君子儒”。其实,从现在的情形看,名星走穴、主持发脾气、学术剽窃、文章抄袭、文凭造假、下半身写作、赌博、嫖妓、贪污、腐败、挥霍浪费等等都是因为缺乏个人修养,没有健康的个人素质造成的。因此,他强调了人在社会中的“义”,也就是为家庭、朋友、社会负责,要为大众谋福利,牺牲小我而完成大我,不以个人的私欲为满足。这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君子”的实质。
  以前,我总以为一代要比一代强,人有钱,拥有财富要比贫穷强,但现在我不这样认为,如果一个人拥有不管多少的财富,如果他缺乏素养,是个品质不健康的人,无论如何,他也不会为社会造福利。这也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当一位贫穷学子因贫困无法缴齐学费而**时,另外的则是一顿年夜饭数十万元的报道,当贫困的山区还在为温饱发愁时,另外的某些有钱老板则突发其想将数十吨啤酒倒入水池中再现“酒池肉林”的奢糜浮华。前段时间,又听说一则报道,有几个小男孩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撕得粉碎的目的就是想听一下小动物的惨叫。
  个人修养、道德的滑坡,素质教育得缺失已到了多么可怕的地步。
务实的教学态度
  我说孔子是尊重人权的,首先他喊出“有教无类”人人不分贵贱都有接受教育的平等口号。他比西方国家的民主平等早了何止千年。他对待学问的态度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他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一生都在不停地学习。他还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这就充分说明学习是靠勤备学习得来的。他说做学问不懂就问没有什么可觉得羞耻的,一个人学习不思考就迷惑,思考不学习就懈殆。他说一个人每天要“日知其所之”,也就是每天都要学习新知识,一月之中也要学练习旧的学过的。
  无疑,他的这些治学、教育思想却是实用、现实,哪有现在把无知不以为耻、窃取他人成果,败坏学风竟以为荣的人。
  总的来是说,我们对中国传统礼仪应“一分为二”。一方面应该看到它存在许多合理的地方,符合当时社会实际的,起过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确实它存在一些弊端,尤其在封建社会后期,礼仪渐趋僵化,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阻力。正如刘泽华先生所说:“儒家主张克己、主张内省、主张中庸之道,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一旦过了头,同样也会扼杀创造性思维,成为一种思想的枷锁。”
  同时也不要注意其产生和适合生存的时代,就如前述法、道、墨家对儒家礼仪的种种批判,就表明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或多或少地发现了儒家礼仪存在着一些弊端。他们虽然避免了像儒家那样所暴露缺点,却又突出其他更大的缺点,所以人们权衡之后,最终还是采用了儒家主张的这一套。这只能说明儒家的礼仪有着不少合理的成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相比之下,还是儒家所提倡的礼仪比较适合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实际。而到了后来,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代儒家却将礼仪看成是“天经地义”,是一成不变的,是批判是非的标准。这样就是露出其僵化的错误观点。
  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引用李大钊的话:“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代表其时代之道德,使孔子而生于今日,或更创一新学说以适应今之社会,亦未可知。而自然之势力之演进,断非吾人推崇孔子之诚心所能抗,使今日返而为孔子之时代之社会也。”
  传统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祖先留传下来的精神财富 ,全盘接受固然不可,全盘否定一样不对。
2006年7月草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12-6 2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56 编辑

论述详尽,深入浅出,看得出作者对孔子有着深入而细致的了解和思考。
   不错的文章,精华支持。
  (文中有些地方没排好版,希望作者能够重新排一下。

3#
发表于 2006-12-12 01: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56 编辑

写得不错!

4#
发表于 2007-3-19 16: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56 编辑

人性意志独立的宣言
----
写的不错,有见识。但是这里孔孟所说的“志”并不是个体人性的意志,而是一种源于“礼”,也就是孔子的“仁”的意志,是一种集体性的意志。
儒家学说是一种社会学说,讲个体修养,但是其个体修养的根本是基于社会集体的。这样说并不是说儒家不好,而是其是具备这种特性的。礼仪就是社会礼仪,如果是个体就不必需要了。帝王称孤道寡,似乎就是监督礼仪,礼仪对他们约束应该不会有多大的。
这些作协、编辑部、教育什么的是不是中财的部门呢?

5#
发表于 2007-3-20 20: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56 编辑

欣赏了,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13:41 , Processed in 0.07902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