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潘:回应张西振先生“‘潘氏网脑说’的理路”一文 2006-12-13 22:29:11
俺在上次文章入世/联网/开博中曾提到了“人脑/电脑/网脑”三位一体的说法,当时 张西振先生在评论中就有所感悟和发挥。后来,他专门就此撰写文章“潘氏网脑说”的理路。不但透彻地理解了俺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让这个意思在互动中得到升华。这就是所谓“网脑”的力量。俺对此除了感谢之外,今转载并评论他这篇文章,并希望得到大家的反馈,以便让“网脑”发挥更大的创造机能。
张西振原文:阿潘提出的“网脑”概念已经表现出了活力:有人欣赏、有人“害怕”、更多的人表现出兴趣。或许,“潘氏网脑说”的发展,与阿潘关注的“创意产业”也有某些关联,因此也值得阿潘的头脑与“网脑”继续思考下去。愚顽秉承“潘氏网脑”精神,扮演一个“网脑”细胞的角色,参照霍兰的《隐秩序》理论,初步梳理了一下“潘氏网脑说”的理路:
1.聚集。聚集是个别的主体组合成一个关联紧密或松散的有机体,并创造出个别主体所不具备的系统特质的基础。前一阵子网上炒得很热的“太岁”,就是一个菌类聚集体,是由大量的菌体聚集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并产生个别菌体所不具备的顽强生命力。还有森林、蚁群、蜂群,都是聚集有机体的很好的例子。聚集有机体的行为依赖于网络中分主体的交互作用。聚集主体可以再次聚集,增加新的等级层次。“网脑”的形成也需要“头脑”的聚集。当一定数量的“头脑”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这些“头脑”之间如果有足够多的“联结”,就会发生“涌现”现象,能够相互作用、连锁激发、快速学习并可能产生共同的思想。“潘氏网脑”即是很多“大脑”通过网络联结在一起,在相激相荡中“涌现”出复杂的大尺度思维特征的系统(霍兰说这是复杂自适应系统最令人捉摸不透的一面),是建立在博客平台之上的一种知识与智慧创造方式(与“创意产业”有关)。“潘氏网脑”可能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一古老命题的最新证明之一。“潘氏网脑”没有中央控制系统,只通过竞争与合作逐步形成一些网络联结模式,表现出分布式的特征。
阿潘的评论:应该说是这样理解。俺的意思是“网络交往”已经成为一个本体化的事物,就是说“网络交往”的关系具有了一种独立意志,它不依靠“交往者”而独立存在,形成了一种文化,交往者反而要遵从它的游戏规则来生存的时候,它就具有了驱动自身和交往者智能的力量。
张西振原文:2.标识。这是在一个分布式网络中形成聚集体的主要机制。生物通过不同的相貌标识区分是不是同类,避免非同类交配而影响基因的复制;政党以不同的政治主张为标识,召唤自己的政治集团成员;战场上用不同的旗帜,召集己方的战士;宗教用不同的教义,聚合自己的信众;原始部落的图腾也发挥着标志的功能……“标识”既是一面旗帜,也是一种界限,在召集的同时,也承担着排除的功能。“潘氏网脑”的聚集,也离不开“标识”。“潘氏网脑说”中的“标识”,可能是广义的“主题性博客”与“主题性圈子”。明确的“主题”,是区分不同的“网脑”,吸引相同兴趣的“头脑”,排斥志趣不投的“头脑”,形成一个和谐共鸣体的基础。
阿潘的评论:无论“人脑/电脑/网脑”,到目前我们能在破解意识上识别的,都是“符号”,也就是“标识”。“标识”是达成理解的最小单位。它不但界定了一个“话语系统”,而且圈定了这个话语系统的“公共区域”。(不管这个话语系统的系统性如何)
张西振原文:3.思维流。“潘氏网脑”中的各个“头脑”(表现为不同的博客站点)是网脑的{节点,连接者,资源}三合一组合,是“网脑”的处理器(主体)。连接者表明可能的相互作用,信息或知识会在不同节点之间流动,并被不断的增添、删减和加工改造。在思维(表现为信息和知识)的流动中,“标识”开始发挥作用,节点会挑选那些有益于相互作用的标识,而排斥造成不良后果的标识。也就是说,带有有益标志的节点被频繁连接,而带有不良标志的节点会被停止连接。这是“潘氏网脑”形成的重要机理——有益标志的连接乘数效应。更重要的是,节点之间的连接还会发生再循环,进一步通过正反馈强化某种联结模式而同时也冲淡其他联结模式(每个节点背后的主体其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这个层面的竞争就是网脑生死的决定因素)。
阿潘的评论:“网脑”超越了主客关系二元思维,是一种多元非线性的模式,是信息为载体、以文化为规则、以知识为背景的动态构成形态,当然其中最不容忽视的还是人的意志。
张西振的原文:4.多样性。“网脑”不像中央控制系统那样形成标准化和单一性系统特征,“网脑”会表现出分布式系统的基本特性——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就是不同的网脑兴奋中心,这种兴奋中心本身也会形成自己的标识(标识在节点、圈子、圈子群等多个层面上都发挥着作用),进而形成某种动态模式。每一个动态模式的支持者(主体、节点)都会把这个动态模式作为自己的生态环境,如果某个主体不适应某一动态模式,会自动退出、转向另外的动态模式,或者在网络世界中消失。
阿潘的评论:俺这个“网脑”的来由是有个序列的:聚财、圈地、招人、网脑、同心....
其实网脑的现实化就是建立在模式化语言基础之上。(另:张西振先生曾著有“模式语言”文章,在他的博客里,可供细读)
张西振的原文:5.模式语言。成熟的“网脑”具有共享的“模式语言”系统,这些“模式语言”是网脑成员(主体、节点)加工改造和生成新的知识或思想产品的积木块。任何惊世骇俗的“创意”都会是“模式语言”积木块的重新组合,而一种新的组合一旦被公认,又变成了新的积木块,被网脑成员共同享用,继续进行新的创意。“模式语言”可能是“网脑”的基因(记因)。(关于“模式语言”愚顽有很多描述,可以参阅)。
阿潘的评论:随着社会发展,人类语言的二元性特点和信息的多元化生态已经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矛盾。语言形式、结构、内容的更新与发展,是今天所要面临的一个原发性问题。
让我们一起期待,一起创造吧!作为象形文字的使用者,让我们发出自己一方声音,去和西方的字母文字,纠缠,共生!
本话题继续中,欢迎评论……
文章评论:
老闷同志 2006-12-13 22:45:02
协作式写作,是"网脑"的发育方向.信号!
老闷同志 2006-12-13 22:55:43
阿潘与张西振先生同"网"异"点"的协作,是对"模式语言"的贡献,具有路标意义.
老闷同志 2006-12-13 22:59:14
这种协作共荣的文化主张,可能是博客们消费和生产剩余热情的高级形式.
海礁草 2006-12-13 23:00:35
老闷同志真快哟。好呀,但愿“潘氏网脑”理论得到社会的共识,取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彭华静2006-12-13 23:01:49
看,阿潘备受推崇,有魅力!
yee_ 2006-12-13 23:17:27
潘氏网脑说呢。
老闷同志 2006-12-13 23:32:22
写博客能像潘氏这样拿出研究的姿态,诚为可贵.潘氏的开创性工作会影响到更多的人和更广的领域.
五通庙僧 2006-12-13 23:43:04
阿潘,继续研究下去,或许能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五通庙僧 2006-12-13 23:45:29
网脑形成的力量,绝对是1+1>1的结果。
海蓝色畅想2006-12-14 00:12:28
很有意思的互动,希望能看到更精彩的博文!
该文被《百味人生杂谈圈》加精推荐!期待更多的博文!博出更多的精彩!
狐狸小贝贝 2006-12-14 06:03:14
“潘氏网脑说”将是社会科学领域2006年一重大科研成果....呵呵.
阿潘 2006-12-14 06:58:56
今天要早出门,起得早了,发现还有更早嘀。贝贝,晕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