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77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千年“隐君”,千年道——略谈老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22 1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是没有资格谈论老子的,老子的博大精深,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构造出了的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岂是我等陋辈所能通晓的。只是本人对老李的无限敬畏和崇仰之情,只是祈盼一种新的道德文化秩序与我们一同诞生……
  (一)
  在安徽省涡阳县的阐北镇,有一处清虚静谧的太清宫,那里嵯峨壮丽,三位一体——老君殿、三清殿、灵官殿,让人心旌摇动,这就是老子的诞生之地了。
  太清宫,最早叫流星园。老子在世时叫无忧园,汉时叫老子庙,唐代称太清宫,及至元朝被改为天静宫,明朝恢复太清宫一直沿用至今。
  太清宫的宫主老子的诞生,一直有着神秘奇异的传说。像耶酥一样,老子无父,其母为处女圣母。相传当年某日在流星园,圣母忽然见到一道弧光,只见一颗流星奔突而落,砸在院里一棵李子树上,流星顷刻间化为鲜红的李子。圣母,也就是老子的母亲吃了李子,遂怀上老子。据说老子出生时,天上“万鹤翔空,九龙吐水,以浴圣姿。”
  《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里人。有趣的是,老子并不姓李,名字也非耳。老子就姓老,名聃,李耳是老子的小名:老虎。老子出生于虎年,当地人叫老虎为李耳。还有老子的出生地一直被误传为河南的鹿邑,不过,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得比较详细:谷水自北东入涡水,涡水又北,经老子庙东……根据这一特定的地理方位,只有距今涡水县几公里处的太清宫,才完全符合——尽管昔日的涡水已改为涡河,谷水已改为武家河。
  就如老子的“道隐无名”一样,老子自身的生平亦是一个隐谜。从有限的史料上,我们只知道他曾任过“守藏室之吏”,即主管历代文诰典籍的官,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这么个官位,说大不大,不小不小,在那远古文献极少的情况下,这个官,对于老子而言,虽不显赫,却对老子一生非常重要,可能,对老子这样一个天资高迈敏而好为的人来说,当是最具天意的官差了。
  然,好景不长,大才必遭大难。老子生活的时代与稍后于他的孔子一样是个“礼崩乐坏”、民危战频的混乱时代。老子中年时代,由于受东周王朝权贵们的迫害,一度避难于鲁国,四十多岁以后,周王朝又将他召回,仍任掌管典籍之职,后来,周景王死后,周室发生大内战,周景王之子在与悼王、敬王争夺王位中失败,老子便“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就这样,忽而免,忽而召,忽而奔,鱿鱼炒了几回。老子肯定是对官场的丑恶腐朽看过太多太多,而终于失望了,终于一气之下,拂袖骑了头青牛,西出函谷关,去昆仑山隐德修行。在老子经过函谷关时,函谷关关令尹喜知道他即将隐去,苦苦挽留,请授天地机密,处世秘方,老子推辞不过,遂作五千言的《道德经》,对自己毕生的道学观点进行了总结,这也是他留给后人唯一的著作《道德经》。
  最后,“莫知其所终”,也许客死于异地了。
  (二)
  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仿佛是弹指一个瞬间……
  我常惊诧于老子在思辨那样愚钝,理性那样翳蔽的远古春秋年间,竟然会领悟到:现实世界既是物质的,又是非物质的精神的;既有表面的宇宙万物,又有隐藏的宇宙法则,这种即矛盾又辩证的超常直觉,老子把它感知为“道”——一个精绝且形象的比喻,从而把华夏民族的思考范畴由社会人生提升扩展到宇宙本体。
  然而,谁能知“道”?
  老子说:这个道不是寻常的、一般的道理,而是天地的原始,万物的根本。它在天地万物生长以前,就已经有了。它永远不变地存在着,不停地在天地万物中间运行着。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亲,没有它,就没有宇宙。
  老子还说:道是一种看不见形状,听不见声音,捉摸不到的一种混混沌沌的东西。当你遇见它的时候,看不见它的前面;跟着它的时候,又看不见它的后面。这是多么神秘呵!但是,它又是什么地方都存在的很平常的东西。
  继承老子学说的一个很有名的哲学家庄子曾经说过一个寓言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名叫东郭子的人,问庄子说:“你经常说的什么道,究竟在哪里呢?”
  庄子回答说:“道是什么地方都存在的。”
  “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请你明白告诉我。”东郭子又问。
  “在蝼蛄和蚂蚁的身上”。庄子说。
  “怎么这样低下呢?”
  “在小米和稗子里面。”
  “怎么更加低下了呢?”
  “在瓦甓里面。”
  “岂不是愈来愈低下了么?”
  “在大小便里面。”
  东郭子听说“在大小便里面”,觉得庄子愈答愈不成话,便不再问下去了。
  庄子对东郭子说:“你要我明白告诉你道在什么地方,我只有把它说得低下些,才显出道是什么地方都存在的,你为什么不高兴呢?”
  这个故事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蝼蛄、瓦甓,都包含着道。所以,道是什么地方都存在的。它不依赖人们的主观意志,客观地存在着。庄子故意把道形容得那么低下,目的就在于打破大家对道的神秘观念。
  老子最早将东方人的感性直觉发挥到了极致,将中国人的理性水平提高到宇宙观的层次;他洞察到,真理在本性上的双关性及歧义性;他明察到,事物在本质上既多极离心又多极向心,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异出同归、有无相生、阴阳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极值相通,才是宇宙的终极原因和动力基础。这一思维是人类迄今思维的最高度。
  所以老子被庄子称为“古今博大真人”;所以老子才当之无愧为“老子天下第一”。
  (三)
  一个人有下决心立身求“道”,实际意味就将自己终生贷出去,就意味着不可能找到道,从另一方面说,这种不可能又是可能。(是不是有点荒谬?)
  本来,我这个原本不具备谈经论道,本应该绕“道”而行的人,现在却雌雄乱套,匪夷所思地被裹挟到求真求道之路,在体道证道辩道的过程中,终究绕不过地遇到老子,因为老子的《道德经》就象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
  《道德经》全书五千余字,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上为《道》篇,三十七章;下为《德》篇,四十四章。全部天地人三灵,就浓缩在这以简驭繁至深至赅的微型篇幅中。
  老子在《道德经》里,一则看到了真理的巨大悖论,到处抵牾;一则又透过表象感知到大自然的和谐秩序,体悟到道是万物的起因与终因,是这一切事物的原始基数。
  《道德经》这本书,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历史上对它的解释可以说的汗牛充栋。对它给予人类的启迪与伟大的贡献,让我们俯拾即是,信手拈来。
  1:阐述了天地(宇宙)的外面有广大的空间,如同天地(宇宙)般的物体有很多存在于其中。天地(宇宙)的母体―道。也在此太空之中,甚至道的母体也存在着。
  2:阐述了道是物质的,是实际存在的一个物,是一个类似无光的泡一般的物体。它具有象(现象、场)、物、精(素粒子、超微小粒子)、信(波动、力、信息)。它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有恒常不变的法则、规律,永不歇止地旋转、循环、运行着。
  3:阐述了道创生了天地(宇宙),并持续不断地供给天地(宇宙)物质与能量。
  4:阐述了天地(宇宙)被道创生后,继承了道的象、物、精、信及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恒常不变的法则、规律,进而以此创造了万物。
  5:阐述了天地一宇宙的构造。
  6:阐述了物质的构造及其粒子性、波动性。
  7:阐述了包括天地(宇宙)在内的万物皆是有限的、有一定寿命的。
  8:阐述了包括粒子在内的万物,都必定经过生、长、壮、老、已(灭)的过程,其后回归到元始的精气状态(还元)。待具备了“和”这一必要条件时,则重新从生到灭这一往复不已的自然法则。
  9:阐述了物质生成须具有空间、调和等必要条件的法则。
  10:阐述了包含生物在内的万物皆生于有,而有生于无这一自然法则,确立了“无一有一成物”的辩证法的论理。
  11:阐述了虚与实、有与无的相关性,示明了空间(无)的重要功能,确立了“有一无一成功能”的辩证法的论理。
  12:阐述了阴阳(正反)对立、对称、相互吸引聚合这一普遍的自然法则和现象。
  13:确立了以辩证法的方法去认识、判断、解决矛盾、异常的论理。
  14:确立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方法论,以此方法论教示了人类社会中种种的道(方法、术)。如:治国之道、求学(知)之道、用兵之道、养生之道、人生之道15:阐述倡导了无为(无欲、无争、无强求妄动、顺应自然)而无不为(运用顺应自然法则的最合理有效的方法,积极地努力、尽义务、尽责)、仁爱慈善、俭朴谦让的人生观(生存方式)。
  16:阐述、明确了人类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伦理道德规范,分别示明了其利害优劣。
  17:阐明了事皆有律,探求出隐于事物中的规律,依律而行则成功,违律而行(妄动)必致不良结果的法则。
  18:阐明了消灭战争的唯一方法是不许好战者掌权。
  19:教示了性(道德、品性)、命(运用导引、吐纳获得健康长寿)双修的养生修行方法。此教示一直引导、促使着后世气功的正确发展。
  其范围涉及今日的宇宙物理学尚无法窥探的超越宇宙的道与道所在其中的广大空间,直至构成物质的精(素粒子、超微小粒子)与信(波动、力、信息)及包括指导人的生存方式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伟哉!!老子!!
  (四)
  我们来看看有关老子与孔子的差异比较。将二位伟大的圣哲放在一起,当是很有趣,且十分必要。
  相对于老子来说,我们对于孔子可能熟悉得更多。孔子生平风光如烛,不仅在世时弟子就多达三千,且死后家族光旺,家谱可以编年。只是两位圣哲唯其共同的一点,就是都赶上了个末世乱道的社会。
  但孔子与老子不同。老子毕生深入宇宙自然,着重研究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是更为典型哲学意义上的哲学家,而孔子则一生侧重人世的政治伦常,希望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是低一级的社会思想活动家。老子洞若观火,不仅识破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虚伪,伦理纲常随机应变的惟我所用性,且将造成天下大乱民生维艰根源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而孔子则看不透“天道简”“人道难”的必然性,看不出人先定的悖谬和有限,他不明了任何天道大义一到降临人间,一沾上“王法仁道”就变质变味了,到头来仍是徒劳瞎忙一场。
  为寻道求礼,孔子曾几度大驾光临太清宫无忧园,向老子请教:第一次,两人为大道仁义的阐述,因为见解不同,发生激烈争执。孔子拂袖而去。
  第二次,老子则详尽阐释了万有生成变化的定数,指出仁政礼教不过是先帝愚弄人民,用过即丢的廉价婢女。老子指出一个好的社会必须取法于道,无为而不为,只需提供法则和福利,其余就可少管或不管,就像大自然一样,主要是内在地启迪人,只用几条法则,甚至只用一个对称性原理,就使天下苍生自发地创造派生出来。因为在老子看来,社会只有返朴归真,回到自然状态,才能“天地相合,以降甘霖。”
  此外,老子还向孔子直言以对圣人、仁爱的看法,照老子看来,圣人不提倡仁爱而以行动去体现仁爱。真正有道德的君子应该是不修善而自善,不争而自胜,一切都要是本性的自然而然。
  又说孔子引以为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都是因人陈迹,了无新意:“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
  呵呵,这些话简直就是对儒学理论一番鞭辟入里的鞑伐与批判。
  应该说老子对孔子的鞑伐与批判,对孔子而言是震憾而巨大的。孔子默默无言回来,三天没有给学生讲课。
  学生就奇怪了,问及。孔子慨叹:我见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能猜测揣度其用意,“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老子使名满天下的孔丘张口结舌,“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意:失魂落魄。)可见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意义的深刻性。
  孔子说:我51岁与老子争大道仁义,才从老子那里处悟得天道,这可叫做五十而立吧。
  究及孔子一生,我们知道他老人家终生处于上下求索而不得的生存困惑中,因为他不懂辩证法,缺乏形而上的宏观视野,不知道一切仁政礼仪都有其表面的合法性、正当性以及虚伪性,又有深层的非理性互悖性不可通约性,他不能做进一步追问:“没有道,哪有德?何来仁?”由于孔子对义理伦常的判断,大于对事物真假本质的判断,所以他终生难以逃脱矛攻盾的自悖自戕,在一片恶俗败胃的政治人伦关系中到处和稀泥,拆烂污。儒家思想的混沌,中庸之道的广泛盛行,给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诸多弊端。
  这就不是我要写的范围了。
  (五)
  近几年来讲道的人多了起来,打着国学的晃子布道的权威,都在谈经论道。可能,我们这个社会已经什么都不缺了,缺的就是道——人类必须尊崇的自然律、道德律。而世间的道只有一个,歪理邪说却有千千万。
  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与老子时代相比可谓天上人间,但是,在精神生活上,在认识“人”发现“人”的层面上,却基本上仍在平面圆心上打转。只要一谈及人情世故,一谈及自己在这个社会所受到的暂时的挫折与委曲,一谈及时尚与崇拜,人们都语不能休,涛涛不绝。但是,如果一论及人生意义,人性特点,个性与共性的辩证规律,乃至人的自由与责任,情感与理智等不同维度的相关性和悖义性,则无异于问道于盲。
  道啊道,你以自由的名义让我们去救世、悟世、醒世,却让那些获“道”的人遭受不公的待遇,让那些满眼混沌的世人,活得入情入理,庸庸得福,左拥右抱。你真正的道究竟是什么?
  很多的时候,我经常苦苦思索,为什么那么多的先行者与后来者,在寻找天道的最后皈依中在和老子相遇的那一刻,最终失之交臂。他们在对永恒无限事物的追求中,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讨里,调动起所有的生命激情和潜能,不惜牺牲个体的张扬,去寻求人性的道,寻求社会的道。他们以为,不需自救,就能救世;不经自度,就能度人。其实,他们不懂得:殉道是要流血的。只有先将自己“道成肉身”,才能获得救人救世的资格和条件。
  这就是他们缺乏生命的力度和韧性,缺乏十字架上的爱与恨。纵然,修身自省,灵肉一致的自我人格,对求真求道的先决性是重要的。但,多沦为空洞的形式,或至多只能部分做到,因为极少有人认真研析整体人格对应求道者自身的辩证关系及制约作用,以至在有些智者而言,智慧本身就构成对自我完善的障碍,构成人与文、言与行的有意识脱节。他们只具有对外批判,对现实不满的能力,不具有对内反观,否定跟自身人性弱点的能力。
  老子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后世的诸之,之难得道,除了怕真格地流血殉道外,就是太盲目敢为天下先——而又太不甘于“不争”。
  (六)
  在不少的QQ群里,我接触了不少对现实极度不满,或者愤世嫉俗,或者意志消沉的朋友;他们一方面失去生活的意义,一方面对道的价值坐标产生怀疑,对人性失去了最基本的根柢和重心,于是,不知道将自我安顿在哪里,成为可悲混沌的动物。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则是:我不要道,我却比你活得自在;我不识道,我比你风光无限;我不辩道,该得到都已经得道。问题是你得到了什么?怎样才是自在?如何风光无限?道说:无非是对名利的占有,物质的消费,得到的也就是一些量的增加,低级的体会而已。
  你可以不要道,不识道,甚至抛弃道的存在,但是道却认得你,道可不管你曾经怎么风光过,享受过,奢侈过,临末了,它都会公正地:论功行赏,量罪审判;你得到的,只会与你给出的一样多,也有可能你付出的是你得到的若干倍。
  君子之于天下,应无适无莫,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不戚戚于贫贱祸患,不汲汲于富贵宠幸,这样便可心体常安。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圣人为腹,是指只求其身得到滋养;不为目,不使欲望达到丧失本性的地步。老子告诫人们:在欲望的满足上要把握适度。对声色等能引起感官愉快的过度追求,会使人丧失正常的理智,只有摆脱贪婪妄欲,方能保持内心的安宁;内心恬淡虚静,人的真诚淳朴的本性方能持守不失。
  如果说老子孔子生活的那个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代,人们尚需道,尚意识到道不明,路难行。那么,在物质高度发达,科技足以毁灭人类自己的今天,道、自然、法则,更急需成为一种渴望美好生活的人们最重要的生存基础。如果我们倘不以精神道德的发展为前导,教育可能就是教唆犯,科技就是人类的掘墓场,执法者有可能会把**送进自己的脑袋,飞速增长的经济效益,更极可能会被同步增长的腐败吞噬。
  人类原初形成的根基与最后的皈依地在哪里?
  人类文明创造的科学技术,再高级、再完美、再至臻,我想:最终仍要依靠良性的人文环境存在下去,仍然需要人类的道德情感,去维系着我们生存的空间。否则,失去可爱的人类精神原貌,任何真善美的事物都难以居存。
  老子曾反问世人道:“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这意思是说,名利和身体相比谁更亲?身体和财富相比谁更多?得到了名声和财富却丧失了生命,和不争名利却得以保寿全生,倒底哪样算是有病?
  这里,老子用名利和生命作比较,旨在说明生命重于名利。这道理虽然浅显易懂,但世人却往往不能妥善地摆正它们之间的关系,经常为名声、地位、财货而轻生,对欲求贪得无厌而不顾危亡。现实生活中的无数个案无不印证了老子的诘责。
  面对上苍,面对天道,我们要从生存的虚伪性的遮蔽中走出来,让人性更加自然化,劳动更加趣味化,生活更加审美化,人际更加和谐化,社会更加有序化,将那些已经磨钝了的羞耻心、道德心重新磨砺,重新打造得更加锋利无比,重构起真诚、善良、公正的人性品质,重建起是非观、善恶观、人生观、世界观。
  近代,我们因科学的发达,从而狂妄地认为,人类可以依仗科技的进步而在自然面前可为所欲为,人定胜天。我们相信自然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把第一生产力发挥到了极致,但是第一生产力能否发挥作用及怎样作用,却需要人文科学来打好良性的基础,从而激发出生产力至高至善的目的和不竭的动力源泉。如果把它放到国家的利益上,我们就不能刻意强调一部分功能而忽略了另一部分功能,否则它将导致国家机器的总体不平衡。尤其是面对社会大转换的当口,人类更需要在至高无上的大道指引下,去从事科学技术和一切造福于人类的活动。
  强权,霸权,都不能最终使人慑服,真正能够征服人心的,只有理性的力量——伟大的人性和惟一的天道。
  (七)
  工作之余,自己闲暇时,便抽空到家附近的农村走走。有时是晨曦初睛,有时是霞光绽蕾,有时是暮霭重重,看到那些一生一世生于斯长于斯土头土脑,外愚内慧的农村兄弟,往往,有不少小小的情节总让人感动。
  一日,偶遇一农户的菜畦,地垄里长满了秋季时令蔬菜,绿漉漉的,看得我心动。我问多少钱可以带点回去尝尝“新鲜”。毕竟吃多了被农药喷撒的青菜的我,对这带自然生长的蔬菜产生的偏爱之情,不是我一个人才有这种感觉的。
  农夫憨笑道:不要钱,你随便扯。
  提着一大捆蔬菜,连连向老农致谢。返家路上,见一村妇正抖筛糠喂鸡,旁边一矮屋上晒满了地瓜干,身边的妻子可能忽然想起“地瓜王”林常生的论调来了,忙问那满脸朝我们笑的村妇,能否带一点回去。那贤妇爽气说:随你拿,全部拿走家里还有。
  也许这就是世上最质朴的真诚吧。在这一瞬间,我突然想到了“精神道德”。为什么那么多的人现在热衷于老子的理论探究,有人说,因为社会淳朴的公德颓废了,人们被贪欲迷惑了淳朴的本性,官贪民私,以致造成社会纷乱、人欲横流。于是我们就要如老子一样倡道义之名以为救济。但,在这偏僻的山村,我并没有感觉到社会公德的颓废,淳朴本性并没有得到丧失。只是,太少了,太少了。
  我们渴望精神道德的回归,因为我们知道,精神道德可以穿越时空,可以是权力巅峰上的一声响箭。尽管依仗权势,靠不义手段,外在地压制天道的回归,来拨高自己,使人暂时屈服,不过,这不是经典,不能真正走入人心。惟道与德的和谐,天道与德范的相濡,才能成为人们心目中自发而永恒有权威。
  在上者贪欲尚为,民则竭求妄作;在上者澹泊寡欲,民则淳朴自化。在上者如能以百姓心为心,无贵尚之迹也无贪欲,循自然之理以应事物,则可纷乱不生。反之则大道迷乱,天道蒙羞。当官者,你们要切记。
  老子离开我们二十多个世纪了,但是他的名声还与日月同辉,真是千古一“道”。
  老子活了二千五百多年了,还自在超逸地活着,只是他永远是一位活着的“隐君”,当我们悖背人性的天道时,他就会从理性的屏风里走出来,和颜悦色的指导着我们……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12-22 22: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6:13 编辑

有个老子专版的,是否同意转过去?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2 22: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6:13 编辑

同意。
谢谢你。

4#
发表于 2006-12-23 21: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6:13 编辑

难得一见的好文章!
个人感觉还可以再精细加工一下,使其成为至精至美!

5#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5 20: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6:13 编辑

希望有人欣赏!!!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4 19: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6:13 编辑

我的邮箱已经改过,原来的邮箱已经失效。
329期稿费回执单请重发此邮箱,谢谢。

7#
发表于 2007-3-6 19: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6:13 编辑

实在是写得太好了,尤其是第四节,意义重大!为什么我们谈得更多的是孔子而不是老子呢?其实老子看得更深更远,《道德经》真是大智慧!佩服楼主奉献这么好的文章和我们一起探讨和思考,问好并握手!

8#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00: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6:13 编辑

把这篇文章再弄上去,

9#
发表于 2009-8-10 09: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6:13 编辑

这个写得真不错!广博的知识,透彻的理解,活泼的文字,一看就是吃透了“道”的真义的人!

10#
发表于 2010-3-25 14: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6:13 编辑

叙事、描写、论述于一体,确是好文!
精华!

11#
发表于 2010-6-11 16: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6:13 编辑

赞同,老子站的比孔子高!哲学是统领一切思想的学问!

12#
发表于 2010-10-17 16:13 | 只看该作者
真的是好文字,收藏了!!问好并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4 01:27 , Processed in 0.05206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