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9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乱世期待英雄,小民渴望梁山”——略谈包拯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7-1-2 15:5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乱世期待英雄,小民渴望梁山”——略谈包拯

北宋,宋仁宗时代为我们造就了这样一位清官:

  他,是天地间的一把剑,可以用来惩贪除恶;

  他,是一面盾,皇权和小民的利益可以得到他的保护;

  他,又是一杆秤,可以明辨人世间的种种是非曲直。

  这个清官就是包拯。

                                    (一)

  包公名包拯,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殷实的农家。他自幼随父耕牧,稍长喜爱读书,少年时,包拯就勤奋好学,“不为戏狎”;成年后,他十分注意砥砺名节,立志做一个有所作为和情操高尚的人。宋仁宗天圣五年,未到而立之年(29岁)的包拯就中了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因父母年高体弱,他没有接受朝廷的委派外出做官,而是继续留在家中耕田读书,伺奉双亲。直到父母相继去世,年届40的他才登上仕途。

  包拯出仕虽晚,但政声清隆。

  在天长县,有耕牛被人莫名其妙地割去了舌头,他机智善断,命牛主杀牛卖肉,引得割牛舌者到县衙自投法网。

  在端州,端砚为朝廷贡品,历任官员无不加倍征收,包拯任职三年却一砚不取。在他离任时,有人偷偷将一块端砚藏进他的船舱,他发现后就把砚扔到了河里。

  包拯晚年在京城做台谏时,积极向朝廷举荐贤才,同时不畏权势,犯颜直谏,弹劾那些贪赃妄为之徒。当时掌管全国财政物资大权的三司使张尧佐,是仁宗皇帝的宠妃张美人的伯父,残害百姓、滥施刑罚,声名狼藉。包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连七次上奏弹劾,直言批评仁宗皇帝“失道败德”,直言批评仁宗皇帝“失道败德”,甚至当众与皇帝争论得面红耳赤,唾味都喷到了皇帝脸上……终于使得张尧佐等人丢了官。

  这些事情,放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或许都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转瞬即逝的一层浪。它们对于历史发展的进程可以说无足轻重,但对于黎民百姓来说却命运攸关。包拯是脚踏实地为百姓办事的人,他不是以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名垂青史,而是以点点滴滴的善举而英名远扬,被老百姓世世代代记在了心上。

                                  (二)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包拯在宋代算不上十分著名。《宋史·包拯传》1700字的篇幅记载的包拯的主要经历和政绩,并无多少出众之处。

  在政坛,他站立的位置并不显眼,没有惊天动地的文治武功,也未获得显赫的职品官衔。他入仕二十年,不断迁转调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虽也取得些许政绩,但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同时代的名相王安石兴利除弊的革新之功。他获得的最高职位只是御史中丞和三司使,最后升为礼部侍郎,死后才得个礼部尚书的遗赠。至于“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只是荣誉性的虚衔。天章阁、龙图阁分别是存放宋太祖和宋真宗时御书典籍的档案馆,主馆称“学士”,接下来才是“直学士”、“待制”。可见,这两个虚衔也并不显要,至于后世曲艺故事中称其为“相爷”,那只是民间艺人的赏封,与历史无干。

  在文坛,他缺少舞文弄墨的才情,一生仅留下一首诗,此外便是奏疏。而且这首诗也无岳飞《满江红》那样的文学成就。在军事领域,他既无驰骋疆场的豪气,也无领兵打仗的经历。但这就么一介平平常常的微臣,却昂然走进了历史,扮演起主角,并且轰轰烈烈,令帝王将相羞惭,令文士骚客无颜。

  论平生作为,论历史贡献,包拯算不上杰出的政治家,但他是一个清官、一个好官。历史上比包拯更有作为的政治家可谓不少,而象包拯这样清官、好官却是百年难遇、凤毛麟角。普通老百姓对历史兴潜、朝代更替没有太大的兴趣,谁为百姓着想、谁替百姓办事,他们就敬仰他,怀念他,世代不忘。

  有两则真实的故事让我感动:

  一则是包拯拒收皇礼的故事,包公过六十寿辰时,吩咐儿子包贵一概不收寿礼。不料第一家送来寿礼的竟是皇上。皇上赏赐,岂敢拒收。其子无奈,只得按送礼太监的要求取来红纸。太监在纸上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礼不通。”包拯看后,信笔增添四句:“铁面无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份内事,拒之为开廉洁风。”包拯最终还是辞去了皇上送来的寿礼。

  一则是留传后世的包氏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入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包拯以清正廉洁的品格、刚直不阿的精神,深深地走进了黎民百姓的心中。人们把他写成书,编成戏,代代演绎,人人颂扬。不管舞台上的包公与历史真实有多远,作为一个流传千古的传奇,包公早已成为公平的象征、正义的化身,让老百姓世世代代深情地期盼和呼唤。

                                       (三)

  这是个呼唤“青天”的年代。这个时代为什么需要呼唤“青天”的存在?

  可能,我们是在呼唤着一个制度,一种新的法治的公平的文化。

  我们知道,在一个制度健全的社会,其产生的约束力如果可以足够维持社会的有序运转的时候,那么,“伟人”“英雄”这些人物就会退而其次。因为我们有足够的法治去引导和控制着人间善与恶。

  只有当一个社会运转出现故障的时候,人们才会呼唤一个能够扭转乾坤的人物出现,所以,历史上,乱世总是期待英雄,小民总是渴望梁山。如果,一个渴望清官如包拯的年代的到来,也意味着我们这个时代正慢慢进入了一个堕落和腐化的年代;如果,一个期待伟人和大师诞生的年代,也意味着我们的民族正迈入了一个荒芜和卑微的年代。

  因为,我们现在的管理阶层已经没有了“包公”身上的那种关心民众的思想品德、没有了刚直不阿的为官信条、更没有了清廉如水的品德操守,

  现今的腐败为什么会产生,恐怕与当今的法治管理中对腐败份子的姑息养奸有密切的关系。大贪往往起源于小犯,如果对小贪养成姑息,从而就会养成大贪。如此姑息养贪,既便是大贪被发现后犯统统枪毙,小贪仍会照养不误。如果执政犯法的腐败现象(象朱元璋时代,贪污六两小钱即罢官流放充军。)一旦发现,便令其如同现在工人那么一样容易的下岗,谁还敢贪?大贪还从何而来?

  对小贪的姑息养奸,具体放到现行的政府执法力度上,实在令人愤慨。警告、记过、罚款、降级、通报,这些隔靴挠痒的把戏,可以说是成了蒙蔽老百姓的遮羞布,成了愚弄大众的伎俩。试问:为什么不将其从能管制人民的衙门调离?为什么不敲掉其能向人民滥施淫威所赖以的爪牙?为什么还要假惺惺地对羊说:狼再胡作非为,你就揪着它的脖子,送我这里来!

  对残暴者的温柔,就是对温柔者的残暴!

  我们呼唤着“青天包拯”,老百姓渴望“包老爷”替他们伸张正义,殊不知,纵然一、二个“包公”又怎么可以对付得了如今“豺狼成群,恶虎结团”的大小贪官们。

  因此,要建立一个好政府,必须要有大量如包拯那样道德品质良好的优秀人才,廉洁和正直,不是对他们奢侈的品德要求,而应该是必要的条件。政治体制再,德薄才疏的管理者仍会给人民带来伤害,他们一旦腐化,再好的这个制度将无法名副其实地运作。而且,一个国家如果出现腐败泛滥迹象,它所吸引的,就不是能帮助国家昌盛发展的人才,而是那些卑鄙无耻、唯利是图的势利小人。

  让我们对待那些贪者,那怕你只贪“六两”,一要让他们的名誉和地位全部丧失;二要让他们的个人人身自由丧失殆尽;三要让他们的所得的所有利益全部归公,让贪者负债累累。从而形成“不敢贪”的巨大压力和心理约束,从而达到遏制腐败的目的。

  我们呼唤包拯,因为我们呼唤的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体制,呼唤的是品学兼优的领袖当政。因为:贤良方正、识时达务之领导人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否则,就算宪法制度名义上再冠冤堂皇,政府也称不起是个好政府,国家也终究要衰败。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1-2 20:52 | 只看该作者
包拯的精神值得学习,因为这是拯救世界的良方之一。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4 19:1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5 04:12 , Processed in 0.14891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