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42|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闲话三农之三:劳务输出——几家欢乐几家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8 1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农民增收相比,与新农村建设相比,与乡政府职能转变相比,劳务输出这个话题显得具体多了,不仅没有前者的抽象、笼统,甚至突然间那些挤身城市缝隙中的众多的农民工的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刹那间变得亲切起来,有了种触手可摸的感觉。

  发生在我身边最早的劳务输出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时我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样子吧,从未出过远门的母亲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前往新疆去摘棉花。近两个月后,母亲带着挣到的一百四十块钱凯旋而归。一百四十块,这对当时的我们家而言,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母亲也分外高兴,向来省吃俭用的她不仅买了几斤葡萄干,而且还花了二三十块钱买了一个电熨斗。这在当时来说可是一件并不实用的东西,一则对于一个庄稼人,本来没有什么衣服值得一熨,而且它的瓦数也大的吓人,光电费就够人心疼一阵子的。

  现在想来,与摘棉花这种屈指可数的劳务输出相比,还存在着一种更加普遍的劳务输出,那就是赶麦场。当地一句传播极广的俗话“柳絮扬,八百里秦川赶麦场”就很能说明问题。但真正能到陕西赶麦场的毕竟还是少数,陇山相隔,山长水远,就车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做持久战是不划算的。大多数家里过的去人,便乘着收麦的时间差,在靠城近郊的川区,搭上十天半月的场,挣几十块钱罢了。这时候的劳务输出,怕是要算原始萌芽状态的第一阶段了吧!

  故乡的劳务输出走入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了。那时,地膜覆盖全面普及,农作物上新品种层出不穷,群众家家信科学,化服农药轮番上阵,种植业上能挖的潜力全部挖掘出来了,可就是挣不了钱。相反,物价却一个劲的涨。于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便趁着父母尚能料理庄稼,便远走他乡,开始常年的、职业化的打工生涯。

  再后来,农业上越来越无利可图,相反打工者的家里则凭借着打工收入,抱回一台台的彩电,盖起一面面一砖到底的瓦房。于是,打工就象一面旗帜,引领起了农民家庭的新潮流。打工者一传十十传百,以老带新,年轻人只要初中甚至小学一毕业,便上新疆、走山西、下广东,纷纷步了打工者的后尘。家里农活有人干的走了,没人干的也走了。万一实在走不了的,也要在种地收麦之余,纷纷来到城里掏两个零用钱。女人们开始扶犁拉车,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尝试中继续风雨飘摇的农耕。这时的打工,用官方的行话形容,那就是体力型的,而且是重体力型:如和灰、搬砖的建筑工,烧铁炼钢的翻沙工,在煤窑里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挖煤工。不是重体力型的就是极脏,脏到城里人避之不及,如拉架子车,收破烂,捡垃圾等,住着塌房,早出晚归,三餐不定。即便如此,较之农业,打工仍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许多家庭正是靠着打工所得,完成供给子女上学、盖房子、娶妻子等等许多靠农业根本无法完成的重大事宜的。甚至有精明的少年,出去打几年工,后来就领着媳妇抱着孩子揣着票子回来了。

  正是在这种如火如荼的打工潮中,劳务输出也无声无息的进入危机四伏的新阶段。许多打工者都在春节前后意识到了这个事实:那就是辛辛苦苦一年,最后面临的却是包工头开不上工资,要么拿上路费回去,过完春节明年再来;要么干脆不要回去继续干吧。农民工眼睁睁的看着一年的汗水不知何时能够兑现,性子躁的便步步紧逼,结果呢,却更失望,要么包工头不知去向,要么追讨工资过程中被包工头雇人打伤。当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成为全社会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时,当总理也为讨农民工工资奔走呼号的时候,男人们凭重体力活打工挣钱的时尚已经时光不再。

  打工不光是男人们的事。先是读书考学无望的姑娘们,来到城里,在小饭馆找个活儿,要么洗碗刷锅,要么当个服务员,混个饱肚子,每月再换几个连一瓶高档化妆品也买不来的零钱。这种打工,与其说是挣钱,还不如说是农村的逃避。男人们打工的钱都拿不上的时候,女人们也出动了。只要孩子稍微大一点,便三五结伴,走进了大城市的家庭,或照看老人孩子,或洗衣做饭,每月不仅能拿上不少的现钱,遇着心底善良的人家,旧衣也能卷回不少,丈夫、老人、孩子便全有穿的了。同样,一传十十传百,全村能出去的妇女便一个个倾巢出动,而男人们,只能在务好庄稼的同时,洗衣做饭,喂猪喂鸡,操持起家务来了。

  在农业自身的发展缺乏可挖掘的空间时,农民选择了打工。这种微观上的打工,同时也在宏观了调整了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布局。靠着打工,支撑起一个个农业家庭,帮助了农业日渐艰难的发展,也燃起了农民心中的希望。但我想,打工毕竟是无耐之举。我回到家里,父亲也兴致勃勃的告诉我说,村里打工好的一年能挣回将近一万元呢!我想,那毕竟是极个别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每年能拿到手五六千元已经就谢天谢地了。而且,其中流下的汗水、付出、辛酸,和城里人、和吃公家饭的人都无法比。而且,由于打工,也引发和造就了一批引人深思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就我所知道的举个例子:有弟兄向个全都外出打工不愿务劳,将二十多亩土地留有六十多岁的两位老人做务的;也有因打工引发家庭矛盾危机四伏的;更多的家庭,则正处于上学中的孩子失于照料,一家老小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景象从此不再……

  在打工这一行为自身进行着探索、调整的同时,政府也不惜余力,打出了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口号。也有部分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向外进行有组织的推介和组织。不能说政府的行为是多余的,但我在不久前了解到了一点真实的内幕,我市一个市级的部门(不是人事劳动部门进行它们份内的事),通过县区下属部门,几年来都在大批的向北京、天津组织妇女打工,而每介绍一个农民工,都要拿外地有关组织的一千元钱。这类似中介费的一千元钱,他们自己五百,县区或两百,或三百,再给底下乡镇什么的一两百,如此层层剥皮,洗劫一空!不知道当他们的黑手伸向农民姐妹的时候,是否想到,农民就是天下最苦的人!

  不论男人女人,打工必将继续。因为我知道,没有一个房地产的大腕老板能够自己盖起一栋楼,太多太多的款爷大腕在有钱之后,从此不再自己从事赡养老人照看孩子的工作。而这些,善良纯朴的农民可以,尽管他们打工,与他们的善良纯朴无关,只是挣几个养家糊口的小钱罢了!

  就在我写作此文的时候,透过临街的窗口望去,远处楼房的脚手架上站立着的是民工,烈日下拉着架子车走动的也是民工。对于这个沉重的话题,作为农民的儿子,我只能记下一些自己稚嫩的思考而已:

  在无法继续扩大的农业空间下,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造就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人类最原始的生存需求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共同导致了劳务输出。打工是调整、是探索,更多的是无奈。

  对社会而言,对政府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核心是人)是不是一种资源呢?政府把劳务输出当做一种口号喊的时候,把当地的劳动力当做品牌向外推介的时候,做为同样是人的农民工做何感想?做为农民之子,我心里不是滋味。或许,我们穷困的农民兄弟万不得已之中,真是来不及想这么多。

  记得有位国家领导人曾握着一位劳模的手说:我当主席为人民,你掏大粪也是为人民啊!这话上升到哲学层面,就是说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为什么招几个公务员就是报那么多的人?为什么有人愿意花几万块钱找个国家的差事干干?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说:我要当农民,我要当农民工?

  地理、气候、资源、观念、体制、政策共同作用之下,东西差距与日俱增。在这种差距当中,形成了定向的巨大劳务输出流。在劳务输出中,东南沿海得到了更快的发展,而拿到几个小钱或者拖欠到无法拿到钱的农民工会不会越来越穷?东西差距会不会越来越大?

  政府在劳务输出中,口口声声要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要启动百万农民阳光培训工程,要使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但我想,你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行,不三个代表不八荣八耻也行,但至少目前应该让那些部门把黑手伸向农民工拿中介费的荒唐事少一些了吧!

  如何做到劳务输出与回乡创业结合?农业还有没有发展空间?体制、政策能不能帮助农业拓宽发展的道路?由于大范围的劳务输出,留守的“3861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能否保持农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劳务输出是对土地和农民身份的自我否定?是对农业的逃避还是被逼无奈?那么,还将有谁,一如既往的爱着土地,爱着农业农村和农民?谁能拯救农业?谁是农民真正的救世主?

  是那些你们羡慕的、向往的、或者又深深的憎恨的不是农民的人?说什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他们可是不但瞧不起你们,连他们应得的工钱都不愿给的人啊!

  我亲爱的农民工!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1-8 16:33 | 只看该作者
不叫生活所迫,那么多的农民工又何必离乡背井出去打工。
3#
发表于 2007-1-9 16:32 | 只看该作者
农民永远是主体……浩大的群体

一般说,除了主题帖子的质量本身外,给别人跟贴和自己帖子回帖多也是加精的一个参考依据,所以不妨动手跟贴,支持别人也是支持自己。
4#
发表于 2007-1-9 18:48 | 只看该作者
  农民工的大量输入谁之因?
5#
发表于 2007-1-10 08:09 | 只看该作者
深怀同情和悲悯,理性而客观的论述,建议精华。(行文尚欠精练,管见。)
6#
发表于 2007-1-10 08:5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黑雪 发表
深怀同情和悲悯,理性而客观的论述,建议精华。(行文尚欠精练,管见。)


同感,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09:05 | 只看该作者
牧文言之有理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09:06 | 只看该作者
许版:不好意思,这几天上网不便,所以既没回帖,也没怎么跟帖.以后会努力的.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09:08 | 只看该作者
心静如水:我觉得这是一个天问.对你而言是输入,我这里则是输出.很难说清其中的原委,只想着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09:1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黑雪的评论,褒赏之处过而不及,行文欠缺十分中肯准确!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09:1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黑衣人:请多批评文章的不足,以便改正.
12#
发表于 2007-1-10 12:04 | 只看该作者
这就对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16:25 | 只看该作者
谢许版主重来.请以后多对文章的不足加以评点.
14#
发表于 2007-1-10 21:07 | 只看该作者
农民工大量入城,也给农村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居家安全,比如种植管理,比如田地荒废……这也是可以说一说的。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09:14 | 只看该作者
回水如空:的确是这样,农民工不仅给城市造成了冲击,给农村自身也留下了很多问题,除你列举的几个,还有留守儿童的教育等等,许多小说都有反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5 04:01 , Processed in 0.05386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