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4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性格决定运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9 1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性格决定运命

——评《水浒传》中宋江的性格特征



[提要]:从《水浒传》中宋江义孝忠心理性格特征的教养中形成来看,义孝忠的对立统一亦即本我(李逵)、自我(宋江)、超我(宋太公)的对立与统一,因此,宋江的性格的复杂多样性不仅决定宋江自己的命运,还决定着梁山好汉的命运。

关键词:水浒传    梁山    宋江   性格   命运



《水浒传》中或详或略刻画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的英勇形象,每位好汉最后的命运却各不相同。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水浒传》中宋江矛盾复杂的性格决定着他的命运悲剧,但与其说梁山好汉的命运是由其各自的性格决定,还不如说是由宋江决定的。因为宋江的性格由三个层次构成,即“义”“孝”“忠”与“本我”“自我”“超我”的对应。其中,众梁山好汉的性格在宋江身上或多或少是有所体现的,宋江的悲剧实质上是“本我”——“义”的毁灭的悲剧,亦即梁山的毁灭。

一、宋江“孝”“忠”“义”的心理性格特征的形成

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不容置疑地和他小时候成长期间的环境与所受的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的传统社会里,家庭便代表了环境与教育这两项因素的大部份。

(一)在家庭里面,最重要的当然便是父母了。父母亲的形象对子女的影响,对子女日后性格的形成,有着绝大的关系。水浒传提到宋江时,说他“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上有父亲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他是父亲一手带大的孩子,宋家也并非什么世家大族,但是,传统父权大家族的影子是清清楚楚的。而那个从蛮荒来的铁牛儿李逵,则是早就没有爹的野孩子。从小说当中,我们根本看不到一丁点儿他父亲的影子,也从来没见过他提过父亲的什么事儿,大概,他早就没有任何一点父亲的印象。我们只知道他有老娘,而且对他这个老娘和他对娘的那种纯朴的孝心,印象深刻。因为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蛮牛,一提起他的娘,那种亲情似海的场面,教人难忘。在整部水浒传里,我们很难得看到李逵伤心落泪的描写,因为当他不耐烦就发脾气,在他心底没有什么压抑住的悲哀。但是有一次他伤心落泪,放声大哭,因为他想起了母亲。由此可见:作者谈到宋江的出身时,所强调的是父系的传统,他所表现的是持重、威严、理性,注重上下的秩序与古今的传统。谈到李逵的出身,则强调他和母亲的关系,李逵所表现的是冲动、鲁莽、直爽,不顾上下前后。父教代表是权威与抑制,母教则是温婉与放任。水浒传对宋江父亲或父权父系社会的强调,正说明了他们这种在父亲阴影下长大的孩子,其性格发展必然会倾向于传统秩序,理性与权威的认定。反之,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李逵,人格发展却很容易倾向于放荡不拘,粗鲁与莽撞,因为他毕竟自幼缺少权威、抑制、禁忌等等的父亲形象与教养。因而,在宋江的内心有一种被压抑无法释放的能量。父亲的威严对宋江来说是一堵无法穿越的墙,与其说宋江对父亲是孝,还不如说是对父亲的怕。在宋江的内心里早已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惧畏感。

1、宋江义释晁盖,导致了“杀惜”的灾祸。按常人来说应该是连忙逃跑或隐藏,然而宋江不是这样,而是在逃离家前向父亲坦白自己杀了人并表达了若遇朝廷宽恩大赦便可父子团聚的愿望。从宋江来说,他并不敢一走了之,因为父亲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不可由其任意的种子,哪怕是杀了人。

2、宋江被逼无奈,正当决定带领花荣、燕顺、王英、郑天寿等大批人马去梁山泊入伙。不料突然接到石勇捎来的一封报告父亲死亡的家书,宋江顿时思想波澜陡起,叫苦不迭,捶胸顿足,哭骂自己是不孝逆子。宋江一霎时感到“正是度日如年,烧眉之急”,酒食都不肯沾唇,撇下一群新去梁山泊入伙的弟兄,只身独自离去。然而,在宋家庄等待他的,不是灵堂哭祭,而是牢狱、脊杖和刺配江州。而且赴江州道上,梁山泊弟兄们的义重情长,亲切挽留下,宋江以孝的盾牌来防卫,以死的决心去进攻,成功地抵挡住了这些叛逆者的“诱惑”。进一步证实了宋太公对宋江的影响。

3、宋江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走上了梁山。但是对于他初掌梁山大位,即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件事的意义,恐怕也和他父亲的教养多多少少是有关系的。因为宋江母亲早逝,由父亲养他长大成人,宋太公所教给他的是父系社会的传统规范。

(二)宋江作为“志气轩昂,胸襟秀丽”的知识分子,仍然是地主阶级的一员。他的家庭“祖代务农”,庄里修建着“草厅”、“佛堂”和“地窖子”,拥有“大小庄客”,在宋家庄“守此田园”,过着剥削农民的寄生生活。这种经济地位和家庭环境,使宋江“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的成长史,同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与此相反的李逵却是一个交不起粮租而打死人外逃在江州做牢子。然而作者没有给宋江安排飞黄腾达、青云直上的生活道路,而是让他做了“刀笔精通,吏道纯熟”的郓城县押司。城县“知县却和宋江最好”,“众公人都是和宋江好的”。这种融洽和谐的社会关系,小官吏社会生活的实践,不仅培养了他精通吏道的才能,也使他形成了循规蹈矩的“法度”观念以及忠君爱国的思想抱负。对于杀人放火,犯上作乱的行为,他认为“虽是被人逼迫,事非得以,于法度上却饶不得。”

(三)古人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在《水浒传》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信息:由第一回洪太尉放走的一百零八妖魔在书中七十一回正好聚集了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这也不难让我们读解成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正是那一百零八妖魔的化身。因而我们也有理由说,他们本性是恶,只是通过后天人为的改变或遮掩。一百零八妖魔的恶,正是一百零八位好汉的义。由于各自的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有的释放出来了,有的把它掩埋在内心深处。在李逵身上可以看到那种原始的本能,而宋江则在父教的压抑下把它隐藏内心,但是在其行为表现中可以看出他对那种本能之义的追寻与向往。

1、宋江还未做郓城县押司的时候,已经以“仗义疏财,扶危济贫”而誉满天下。作者对他有如下一段描写“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赔,并不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财物,亦不推脱。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格。若常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宋江既是地主阶级中一员又是知识分子,为何对那些不遵法度的江湖人士如此的慷慨和热情呢?有一种理解是他对那些江湖人士的所作所为的向往,或者说宋江是通过结交江湖人士宣泄自己内心的压抑之情。

2、书中说宋江是“有仁有义宋公明,交结豪强秉志诚”。宋江不顾王法而仗义疏财广交江湖好汉。当这位押司得知州府捕缉生辰纲案犯机密后,刻不容缓的泄露给心服弟兄晁盖。这是宋江的一个大胆果敢的行动,看似为兄弟之义,其实质是对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一事的苟同。

    宋江的痛苦与矛盾,便是在于既要江湖豪情,却又不愿成为一个不忠不孝的人。

二、“义”“孝”“忠”:宋江“本我”、“自我”、“超我”的对立与统一。

弗洛伊德对于现代心理学的贡献,主要在于深究人类心灵的潜意识。他以冰山做比喻,显露在水面上的冰山是“超我”部份;代表意识境界的较小部份是“自我”层;沉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是代表潜意识的“本我”境界。在那下意识的大块领域——本我,存在着欲望、情感以及压抑的意念与情绪——一种广大潜藏(在深层)而不可见的力量,实际上完全支配人的有意识思想与行为。他认为个人有很多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欲望,常因受到个人有意的压抑,而由意识的状态转为潜意识的状态。这些压抑下的潜意识欲望虽然逐渐不再察觉,但它们却能有力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往往经由做梦、创作、失言、怪癖及心理疾病等途径表现出来。以《水浒传》中宋江为例,就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来探讨他所表现的心理象征意义。弗氏认为整个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宋江性格中的的“义”“孝”“忠”明显的表现出与“本我”“自我”“超我”的对立与统一。

(一)李逵的反文明野性主义正是宋江内在动机的代行人

1、“本我”是人格的原始系统,它是一个母体。“自我”和“超自我”都源自“本我”,而且是从本我分出来的。“本我”没有意识或类似理性的秩序,其特性为具有巨大而无定形的活力。简言之,“本我”是吾人一切侵犯与欲求的根源,它没有法律,没有社会,没有道德,它的功能是满足吾人求乐的本能,无视社会的礼俗,合法的伦理,或道德的约束。如果不加管制,它会驱使我们去做任何事——毁灭甚至自毁——以满足它的求乐冲动。

水浒传里的李逵是最能总括代表反文明野性主义的,尽管宋江私爱李逵,别有同情心之处,但是意识上,宋江和李逵却分别站在两个极点:宋江率领着梁山泊做显著的价值而努力;李逵却凝结着原始的渴欲,做了梁山好汉(包括宋江)内在动机的代行人。李逵的率真,固然使他初赋“人”形,可是他的本质,却是“文明”的绝对仇敌。他杀人如砍瓜的残暴,大啖人肉的冷淡,甚至于不需要动机的机械性杀人(任何人都需要理由化的动机,例如鲁智深需要怜悯、林冲需要愤怒、武松需要仇恨,而李逵杀人后则径直说“干我屁事”)和不杀人不痛快的野性,都绝对超出文明人所能理解的。他杀死小衙内,如猛兽厮杀小动物,已永远被剥斥去人性,与任何本能的冲动和受自然规律支配的野性动物如出一辙。

2、“自我”是人格的核心,且是有意识的,担任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仲裁,它是心灵之理性的统制者。在宋江“自我”的意识层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中“孝”是核心。在宋江的性格结构里,“孝”往往出现在性格发展的重要时刻。有时是高度概括的细节,有时又是搭配精妙的虚写照应,与其它性格要素构成一种虚实相同的组合格局,显示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并推动人物性格向前发展。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结果。虔诚的孝心,没有给宋江的家庭带来天伦之乐,却使他自己饱尝切肤之痛。然而,宋江有力量让孝悄悄退避,却不能从灵魂深处把它扫灭。宋江被逼上梁山泊后,思念老父,回家探望。不想自坠罗网,寻路躲避,奔入还道村,闪进“玄女庙”,得到九天玄女娘娘亲自召见的殊荣。赐酒赐枣之后,玄女娘娘对宋江说:“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他日功成果满,作为上卿”。这个艺术情节,揭示了宋江性格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反抗是为了替天行道,接受招安也是为了替天行道,所以反抗的目的,就是为了接受招安。不过,在接受招安以前,替天行道具体表现为“为主全忠仗义”在接受招安以后,替天行道具体表现为“为臣辅国安民”。宋江尽忠时,朝廷逼他就义,就义就不孝,孝促使他必须尽忠。

3、超我是人格组织的第三个系统,也是最后一个系统。它是传统的价值观与社会理想的内在代表。纯系后天社会环境的作用,也就是父母藉各种奖惩方式传授给子女的。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部份,它代表理想,它力求完善而不求取快乐,它主要的观念是决定事物的是非、善恶,从而依据社会的道德标准而有所为或有所不为。超我虽然大部份属于潜意识的领域,但它却是道德的检察官,良知与自尊的信托者。水浒传里的宋太公,便是超我的代表。前面说过,宋江屡次在上梁山泊的途中折回,上了梁山之后,又念念不忘朝廷的招安,这和他父亲的教养(超我)有密切的关系,但是那江湖豪情的“本我”,包孕着原始的渴欲以及杀人的魔性,这就是内心忠与义的矛盾与冲突。按照水浒传的描述,宋江与李逵这二人,不论是外表的形相,或是内在的思想与个性,都大不相类,甚且可以说是颇相径庭的两个角色。李逵是天字第一号的粗野汉子,率真,宋江则是个彬彬讲礼的人,处处用心。二人的个性有着如许的不同,可是自从相遇之后,却又如影随形,关系非常密切。在梁山泊众好汉当中,当了大头头的宋江,最疼爱、最念念不忘的,大概就是这位鲁莽第一的李大哥。而天不怕地不怕的铁牛,却也只怕得他这位宋大哥一人而已。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因为,这二人从各方面来看处处相对,节节不同的汉子,竟然是如胶似漆,使人常常不自觉的会把他们二人联想在一起。这种看似矛盾而又统一的搭配,是一个有意思,值得探索的话题。关于这一点,金圣叹读五才子书指出李逵有彰显宋江本性的妙用,可以说李逵不时的扮演宋江内心意念的发言人,也可以说李逵乃是宋江潜意识的表白者。而武松对宋江实在也有这类似的作用。当武松一厢倾诉,使得“宋江洒泪”时,宋江确实有藉武松宣泄自我怜惜的情绪心理;而尤甚于此的,武松的溅血复仇,和在快活林的权力意志,更曾经使宋江戚戚于心。宋江和武松第二次在孔太公庄上碰面时,水浒写道:“当晚,宋江邀武松同榻,叙说一年有余的事,宋江心内喜悦。”这一年有余,宋江平平无事可说,水浒只叙述武松全部故事,所以宋江内心对武松一年中愤世流血的经历,竟有一种想象的模拟的快乐,在李逵未出现前,宋江的潜意识是靠武松来表现。姑且不论武松,且论李逵。宋江和李逵的认识,是在江州城里一家酒肆,宋江第一眼看到李逵时的反应是“吃一惊”,而且皮肤和他一样的黝黑,但见:黑熊般一身肉,铁牛似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杀下云梯。李逵真勇悍,人号“铁牛儿”。这种惊惧的心理,可以有二层解释:表面上是被李逵的相貌所惊,内心里面却有一种“惺惺相惜”、“似曾相识”的感觉。而李逵虽然开始并未表现什么特殊的行为,可是从他接了宋江的十两银子,便想去“赌一赌,倘若赢得几贯钱”,便可以回请宋江,因此,不惜做出“不直”的事情。后来,宋江与戴宗、李逵三人在浔阳江畔的琵琶亭上喝酒,李逵在宋江面前能任其所欲的喝大碗洒,用手捞鱼来吃,从而认为宋江是他的知己,由这些迹象看来,李逵一下子对宋江产生倾慕之心也就很自然了。再从水浒传一书中,不时描写宋江强调李逵是他的心腹,以及李逵不时演着宋江内心意念的发言人来看,宋江和李逵是可以合而为一的,换句话说,李逵是代表宋江的“本我”,他是宋江潜意识内在动机的代言人。以下事例中,可以得到有力的佐证。                                                                                                                       

(1)、水浒传第四十一回叙述宋江智取无为军,张顺活捉黄文炳。宋江便扒了黄文柄湿衣服,绑在柳树上,请众头领团团坐定,宋江便问道:“谁与哥哥动手割这厮。我看他肥胖了,倒好烧着吃。”于是李逵便拿起尖刀,先从黄文炳的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当宋江等众头领吃完了烤人,口干舌燥之际,李逵又拿刀割开黄文炳的胸膛,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头领做醒酒汤。宋江恨透了黄文炳,潜意识里必杀之而后快,他的“自我”所不敢做的,李逵都帮他做到了。我们可以说:宋江的魔性,端赖李逵来加以发泄。

(2)、当梁山泊几乎完全解体,一干英雄已被江水淘卷殆尽,宋江终于也被奸臣设计下毒了——御酒下了慢药。当他觉悟到生命无法幸存时,他唯一想念的人就是李逵。他感叹说:“我自幼学儒,长而通吏,不幸失身于罪人,并不曾行半点异心之事。今日天子信听谗佞,赐我药酒,得罪何辜!我死不争,只有李逵见在润州都统制,他若闻知朝廷行此奸弊,必然再去哨聚山林,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他准备用“死”来和他最好的朋友完成自己认为已经建立起来的忠义清名。当李逵知道了内慕以后,却没有表示任何责备的意思,他只流着眼泪说:“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这种死而不已的痴情,正与宋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是希冀以“死”来表示彼此之间的不能分离。事实上代表“自我”的宋江,既然喝了朝廷的慢酒,即将死亡,那代表“本我”的李逵,又焉能不死呢?由此可见,作者此安排,是煞费苦心的。

(3)、李逵临死之时嘱咐从人:“我死了,可千万将我灵柩去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和哥哥一处埋葬。”从人不违其言,扶柩葬于宋江墓侧。此又是宋江(代表自我)和李逵(代表本我)二者合而为一的例证。我们可以说作者塑造一个理性的宋江,又塑造一个魔性的李逵,来作为宋江潜意识魔性的代言人。他们本来就是同一人,理性的宋江既死,魔性的李逵当然也要死,而且死也要死在一块。

(4)、宋江死后,心有不甘,差神行太保戴宗到李师师房间勾宋徽宗之魂魄来到楚州南门外的蓼儿洼,细诉枉死之冤,并表明自己之心述,“皇上点头下阶”之后,忽见宋江背后转过李逵,手持双斧,厉声高叫道:“皇帝,皇帝,你怎地听信四个贼臣挑拨,屈坏了我们性命?今日既见,正好报仇!”黑旋风说罢,轮起双斧,径奔上皇。天子吃这一惊,撒然醒来,乃是南柯一梦,浑身冷汗。闪开双眼,见灯烛荧煌,李师师犹然未寝。此一情节,也具有心理象征的意义。因为宋江对朝廷的“忠”的心理没有办法表白,老是受到朝廷的误解,所以对朝廷相当气愤,于是宋江潜意识的发言人李逵就说:“放着我们有许多军马,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吴先生做个丞相,公孙道士便做个国师,我们都做个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不强似这个鸟水泊里。”从此也可以看出宋江也有“彼可以取而代之”的心理。李逵想杀皇帝,即意味着宋江也想杀皇帝,只不过宋江不敢表现出来,借李逵来表现罢了,所以作者用“忽见宋江背后转过李逵”,来舒泄胸中对朝廷不满的情绪。
(二)宋江“本我”与“超我”的对立与统一

前面说过宋太公是宋江人格中的“超我”,宋江行事一有偏差,他父亲的影子马上出来矫正;然而超我的胜利,并非它与“本我”间的冲突得到解决,相反的,它却是二者冲突趋于明朗化的开始。

1、      宋江拒绝上梁山后不久,便因从前杀死阎婆惜的罪名,刺配充军到江州,事实上,他这一次的充军,只是变相的游历与更积极的结识英雄好汉。有一天,他在拜访戴宗、李逵、张顺等其它人都不遇的情况下,独自闷闷不乐的走上浔阳楼喝酒。在酒的刺激下,“超我”开始让步,“本我”开始活跃起来,于是乘其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笔便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江州。他年若得报冤,血染浔阳江口。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方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这种近乎疯狂的状态,无疑地是他内心深处那潜藏的魔性找到了缺口,“本我”在“超我”的溃堤下,他那具有反叛本质的压抑,终于借着另一首反诗,高潮似地发泄出来了。“心在山东身在吴,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写道:“郓城宋江作”。写罢,掷笔在桌上,又自歌了一回。再饮过数杯酒,不觉沉醉,不胜酒力。尽管宋江在第二天酒醒之后,全然不记得昨日在浔阳江楼上题诗一节,但这更能表现出“超我”和“本我”之间强烈的冲突。也就是说,“超我”重新活跃后,“本我”马上又隐藏不见。这也就是构成宋江内心矛盾的主要因素。

2、就整个历史社会传统来说,梁山泊的精神,本质上就是浪漫的,反叛的。而在这浪漫之中,却又有一股推向古典的潜流,那就是宋江所代表的“忠”君意识。他虽然有反叛的冲动,事后却又常常有想要接受招安的念头,就是这个道理。换言之,梁山集团的组成,在替天行道的旗帜下,其根本旨意乃在代宋家天子以治四海。替天行道的反叛意识几乎为梁山人物视为唯一的人生理想,可是,由于宋江本身“超我”的控制力极大,因此,他很理智的一而再的否认这种忤逆的行为,在梁山集团近乎组成,以及完全组成的时候,也就是说宋江在取得此集团绝对控制权的前后,就非常清楚地表明这种立场,原来由梁山集团本身替天行道的宗旨,马上变成替宋家天子行其“天道”;譬若开荒拓土,开荒拓土的精神,本身就是浪漫的,第一关免不了的是披荆斩棘,躯除恶兽。这就须要有快刀斩乱麻、勇往直前的豪气,如李逵等的精神。然而,一味的突破,如脱缰之马,若无所制约,则突破开创之后的成果将一并毁坏,一切归于乌有,故随之而来的当是稳重的、理性的整理与收拾,然后才能开花结果,生息繁衍。这就是宋江希冀招安的主要原因。

3、      希冀招安到认为招安会“冷了弟兄们的心”,这种极端的转变,无疑暗示着,宋江在梁山集团所扮演的角色,或者说被期望的角色,或乃是拒绝与宋政权妥协的反叛势力,因此当他表明愿意妥协的态度后,其它的人,马上产生了被出卖的感觉。李逵紧接着的粗暴行为,可以解释为象征众人情绪紧张的一触即发,问题在于,这一触即发的紧张在碰到更严厉的制裁时,退缩了,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这样写着:且说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座,分头把盏,堂前两边,筛锣系鼓,大吹大擂,语笑喧哗,觥筹交错。众头领开怀痛饮。马麟品箫,乐和唱曲,燕青弹筝。不觉日暮。宋江大醉,叫取纸笔来,一时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词。写毕,令乐和单唱这首词曲。道:“喜遇重阳……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摔做粉碎。宋江大喝道:“这黑厮怎敢如此无礼!左右与我推去斩了报来。”由此可见,梁山泊早期由“义气”号召组成的集团,已经不能再靠“义气”来维持它的秩序,于是在宋江大声的喝斥中,一套新的规范出现了。在

新规范下,宋江再不是疏财仗义的及时雨,而是执法如山的执法者与审判官,在他的法律之前,没有人敢保证自己可以以往日的态度对待他。宋江也明白是他这种转变,带给梁山集团的困扰,可是为了使梁山集团纳入正常的社会系统中,他当然只好采取那种社会所公认的法律来约束此集团了。

4、宋江的超我,希望他做一个忠孝的人,希望通过“招安”,博得封妻荫子的机会,如此才可能“青史留名”。但是,后来由于蔡京、童贯、高球、杨戬定了计策,将慢药放在御酒里面,使得梁山泊以往的血泪和吶喊,成了一场无稽的恶梦。宋江的企图真是彻底失败了,所剩下的,也只是人们对梁山泊“忠义”精魂最后凭吊的热泪而己。所谓“功名爵赏枉自虚悬,英雄豪梦终然幻灭”,就是宋江的写照,其内心之冲突,也就不言可喻了。至于宋江本身上山的一波三折,迟迟不成,显然对上山与否有二种矛盾的潜意识——“超我”和“本我”——在互相抗拒着。从大闹江州开始,梁山泊就专事杀伐,这种集团的杀伐,既一方面以宋江的个人权力意志为躯策,一方面又以宋江等人追求复仇、残杀来满足彻底的“本我”为根底。但是,在屠城血战之后,总有类如:“先传下将令,休得伤害百姓”“一面出榜安民,秋毫无犯”俨如官式仁政。这乃是宋江的“超我”想模拟着一个国家的行为,以掩饰野蛮的心理状况。其内心之冲突,于此就不难想象了。



宋江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是在他内心对兄弟的义,父亲的孝,朝廷的忠等多种性格因素交织在一起决定着他命运的悲剧。宋江一方面突破了小生产者的弱点,表现出,自己的组织才能,善于团结来自各阶层的起义者,使他们组成一支具有极强战斗力的队伍.他自身对于贪官污吏,对于社会邪恶和压迫现象,也是憎恨的,他是一个具有才干的英雄。但是,他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点,也带来小生产者那种缺乏远大目的的致命弱点.这种弱点导致了他的摇摆,导致他的思想只能达到“替天行道”的水平,而未能达到彻底摧毁封建制度水平,最后又导致他走上招安的悲剧道路。看完《水浒》,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不难看出在宋江未上梁山之前,梁山好汉与宋江只有兄弟之义;而上山之后,特别是他为山寨之主后,梁山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梁山好汉与宋江之间多了一层“忠”的关系。好汉“忠”于梁山事业就是有“义”于宋江,与宋江讲“义”就要向朝廷尽“忠”。如若不接受招安,就违背了宋江的意愿,那就是与宋江“不义”,如若与宋江讲“义”,就得接受招安向朝廷尽“忠”,然而,在梁山好汉看来“义”大于天,他们选择“义”于宋江。所以,梁山好汉的命运全系于宋江一身。而宋江性格的多元复杂决定着他个人命运的悲剧,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宋江的性格决定宋江的命运,也决定着梁山好汉的命运。















致谢:本篇论文历时数月终于脱稿,论文现在得以在形式上尚可一观的面目出现,首先归功于我的指导老师王厚怀讲师,忠心感谢他对我的精心指导.从论文的开题、研究过程,到最后的修改定稿,大到文章架构的布局,小到标点符号的运用,王老师都给予极其细致的修改和点评,这才使得我的论文脱胎换骨,羽翼渐丰。王老师睿智博学,意气风发,他积极乐观的精神,细致入微的严谨治学态度,他对学生的负责和关爱将永远鞭策着我。在此,学生挚诚在感谢王老师的指导,内心无比之感激,祝愿他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是以致谢!













参考文献



[1]  施耐庵 罗贯中, 水浒传, 长沙 , 岳麓书社 , 1994年9月

[2]  郭兴良  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下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2000年

[3]  李小龙  张仲裁杨飞,中国文学史, 中国戏剧出版社 , 2004年9月

[4]  刘再复 ,性格组合论,合肥 ,安徽出版社 ,1991年1月,209-211页

[5]  沈伯俊,水浒研究论文集, 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年3月

[6]  郑公盾,水浒传论文集,宁夏,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

[7]  杨  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 293-302页

[8]  李德荣,荣格性格哲学,北京, 九州出版社 , 2003年8月

[9]  覃贤茂,金圣叹评传,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年3月
2#
发表于 2007-1-9 22:12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新朋友来发表作品!但古韵清风只接纳格律诗词,而杂文是发表在江天漫话栏目的,所以现在帮你转过去。
3#
发表于 2007-1-9 23:21 | 只看该作者
的确是好文,我是看到题目进来的,谢谢楼主提供一次学习的机会。
复制下来细读,再发言。
4#
发表于 2007-1-10 15:46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很有学术水准,拜读并学习!
5#
发表于 2007-1-10 17:38 | 只看该作者
性格决定运命
用在宋哥哥身上太准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5 04:24 , Processed in 0.04903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