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74|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作谈]我的小说观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7-1-27 18:03 | 只看该作者

[声音]我的小说观

  梦游太虚是我们十分钟爱的小说园地。在太虚观赏文友们琳琅满目的小说作品,自有诸多收益,亦有不少感触。我自己也曾摸索小说写作多年,个中的滋味,可说是遍尝了酸甜苦辣。关于小说,很想和文友们一同交流探讨,以期繁荣我们的太虚版块。
       
  文学圈里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小说是什么?
       
  很多作家都避免回答这一问题,原因不得而知。有些青年作家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高人一着,便煞有介事地说:我说不上小说是什么,我只能回答小说不是什么。于是就一二三四五罗列出一串“不是”来,无非是小说创作中的各种禁忌,诸如小说不是照相、不是说教、不是堆积木、不是某种观念的图解……
       
  其实,干么弄那么玄乎呢?什么文体都能说得清,唯独小说就不好回答吗?小说是不是起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唐代传奇、宋人平话,皆为小说的前身。这样看来,通俗的说法,小说就是讲故事。书本上规范的说法,小说是一种故事性文体。当然这里指的是内涵深刻、不落俗套,超出读者想象却又符合生活逻辑的情节组合。
       
  当然了,小说固然是讲故事,但讲了故事的未必就是好小说。好的故事蕴蓄着深广的社会内容、哲理思考和文化积淀。好故事就是巧妙的构思,有着极大的艺术魅力,正是作者灵感的集中闪现。
       
  说到这里,一篇小说的优劣高下,就看作家各自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力了。
       
  我对小说是怎样看的呢?下面就是我的小说观。
       
  一、小说之魂——立意:   立意乃为一篇小说的灵魂。我以为,一篇好小说必须有一个蕴涵丰富、意趣新颖的立意,却不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小说贵在含蓄,其题旨应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直白、直露、直奔主题,当是小说的大忌。用三两句话就能总结出“中心思想”的小说肯定不是好小说。妙不可言、耐人寻味才是小说的高境界。
       
  二、小说之根——生活:  小说素材取之于生活,这不必多说。问题在于,虽然每个写小说的人都熟知这个基本法则,可在很多作品中依然脱离生活,一看就是闭门造车之作。生活基础是小说的根,缺乏生活气息的小说必然干巴巴淡而无味。我们看到的一些小说常常是只讲了一个故事而没有生活细节。没有生活的小说只能是一个单薄的故事,而不可能成为一篇上佳的艺术品。
       
  三、小说之核——人物:  小说是故事性文体。所谓故事,就是以人物为主导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发展的连续活动系统。从而可见人物是故事的主宰,是小说的核心。我们看到过一些小说,往往是只写了一个故事,却忽略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是写人的艺术,写不出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那叫什么小说?在一篇小说中,人物应该推动着故事情节的进展,而不是在故事中扮演作者所设定的角色。这便是检验小说人物的最起码的标准。
       
  四、小说之干——情节:  爱看故事,是人类审美情趣中的共性。读者普遍爱读的优秀小说,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小说的故事性是小说的质的规定性,它是指:不仅故事给小说提供了框架,而且还凝聚了作者及人物的所有在生命意义上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诗歌可以靠发挥感情和组合意象来建立审美空间,而小说必须把它的审美空间牢牢地建立在故事的地基之上,因为它是靠作家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讲生动来表达情感和构造意象。小说情节便是把故事讲好的依托。可以说,情节是小说的枝干,小说的篇幅是靠情节支撑起来的。
       
  五、小说之美——描写:  小说是艺术品,而艺术品自然是美的。小说的美是靠作家的笔描写出来的。小说既是语言的艺术,又是故事的艺术,故事的艺术也可以说是线的艺术。有了线的艺术,才能谈到色彩、构图等等。怎样编织这一条线,怎样营造出艺术之美,就看作者各自的妙笔了。
       
  这里,笔者所写的并非一篇谈创作的文章,只是在这里表明自己对小说的一些基本看法,所以并未涉及写作中的具体细节。小说怎么写,自有千般套路,全看各人的妙用了。
       
  祝愿朋友们写出更多更好的小说佳篇,愿我们的梦游太虚在新的一年里更加繁荣起来!
2#
发表于 2007-1-27 19:27 | 只看该作者
漂亮的文章,为朋友是个有心之人而感到高兴!
3#
发表于 2007-1-27 19:59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所谓的胸有成竹吧,所以田老师的小说才会别具一格,

学习
4#
发表于 2007-1-27 22:12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学习了!
5#
发表于 2007-1-27 23:4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田老师好文

那天还要当面请教!
6#
发表于 2007-1-28 08:32 | 只看该作者
  去年,《十月》杂志主编王占君与其助理、著名小说家赵兰振来我们这个市开笔会。赵兰振就小说创作问题讲了一个下午。赵兰振就所谓的深入生活问题,小说故事性问题及人物塑造等问题都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赵兰振的观点是反传统的,讲得很精彩,全没有陈词滥调。听众中大多数人啧啧称赞,当然也有一部分老作者窃窃私语,表示不满。
  下来后,我们曾向赵兰振提出将讲稿整理后送我们一份,他答应了,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没有兑现。
  当然,我是支持赵兰振观点的人。在有些创作问题方面,我一直有着与赵兰振相似的观点。对此我也曾写过一些文章。下面的这篇文章就是我对艺术与生活问题的看法。现贴到田老师的文章后面,想得到田老师的指导。


      也谈艺术与生活问题
               

  看着武峻岭先生和黑雪先生的文章,忽然对艺术与生活的话题也产生了兴趣,忍不住想说上这么几句,热闹热闹咱们的论坛。
  艺术与生活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多年来好象是一边倒。很多作家反复唠叨着:生活很重要;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生活是艺术之母……自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中国的作家就更是这样异口同声。
  于是,老一辈的作家经常对习作者谆谆教导:要深入生活,要有积累,要反映火热的“三大革命运动”……他们还经常举例:浩然的农村生活积累深厚,他作品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一头驴子过桥,蹄子夹在小桥的木板缝里出不来了。老作家问:如没有农村生活,能想象出这么个情节吗?
  他们讲得煞有介事,但我向来不同意这种说法。
  我曾在心里反驳说:驴子过桥的细节完全能够想得出来。你说浩然对农村生活的积累多,写出了许多农村题材的作品。但现在看来,浩然的好多作品是建立在虚假基础之上的,根本不是生活的真实与生活的积累。其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并没有那么多的阶级斗争,浩然作品中的“阶级敌人”都是作家为了适应“主旋律”编造出来的。如果讲生活,你就应该反映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三面红旗、人民公社、三年饥饿,中国农民的生活情况怎样,那么真实的事情你浩然在作品中反映出了吗?所以,生活并没有给浩然带来作品真实。
  当然,中国很多很多的作家与浩然的情况相差无几。就是那些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好多作品,也是不“真实”的,是与客观情况反差很大的。
  我们知道,普希金从来没有到过西班牙和英国,但他凭直觉写出了他十分出色的描写西班牙的诗篇。他描写的英国,比好多英国作家写出的作品更好;巴尔扎克写了一百多部长篇小说,差不多半生都在忙忙碌碌地写作着,他哪有时间去深入生活呢?
  我们这个地方有很多写小说和报告文学的人,可这个县却没有一个能写出有影响的作品。那一年,从北京来了个叫沙青的作家,只三两天的功夫,写出了一篇叫《依稀大地湾》的报告文学,《十月》发了,影响很大。过后,这个县上的作家们都说,那些事情我们都一清二楚,可我们谁都没有想到写它。
  我们还看到: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能够写出战争小说;没有看见过大海的人能写出大海;没有妓女生活实践的人也能够写活妓女。诚如黑雪所说:苏童、孙甘露、格非等人写的作品都是没有经历过的,但写得很好。也许除了个别的细节不太“真实”外,高明的作家一般都能将故事及人物写得合情合理甚至动人心弦。
  这样一分析,“生活”的含意是什么就成了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活呢?我认为,应该说:“生活”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每一个人无时无刻都是在生活中“生活”着。种田是生活,做工是生活,坐办公室是生活,上学是生活,就是侃大山、打麻将也是生活。生活的基本知识和认识是人人都有的,就是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也能够经过合理的推测想象出来。不能说只有挥铁锤、担大粪才叫“深入生活”。另外,一个人的生活范围任何时候只能是“小天地”。
  那么,文艺创作主要靠什么呢?我认为,除了基本的写作能力、勤奋等因素外,主要靠想象。只有思维从生活的“小天地”中冲出来,飞翔到想象这个“大天地”中去,才有可能写出
好的作品。文学作品一般都是作者在基本生活知识的基础上想象虚构出来的。当然虚构得像不像就要看作家的本事了。
  荣格说:“人类心理是孕育一切科学与艺术的母胎。”
  孙津先生也说:文艺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艺活动作为观念的活动,它的本体存在性质是建筑在反映论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这种存在性质的具体含义,却只在于它的主观性。文艺创作既不是模仿自然,也不是再现现实,它表现为人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的一种主观要求。
  按我的说法,想象中还需要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和思维,对此我暂时起名为“艺术的变态心理”和“艺术变态思维”。这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个问题比较敏感,也比较复杂,在这里我就不再多说了。(这篇文章曾在《中财论坛》上发表过)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0:0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lqm407 发表
  去年,《十月》杂志主编王占君与其助理、著名小说家赵兰振来我们这个市开笔会。赵兰振就小说创作问题讲了一个下午。赵兰振就所谓的深入生活问题,小说故事性问题及人物塑造等问题都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了自己...

我很赞同您的说法。从我自己的创作中也深有此种体验。我这里说的生活,不是指那些所谓深入生活之类。我的主要意思是说,文学作品虽为想象,却应反映出生活的真实。我们不可能因为写杀人的小说而去杀人。一般来说,想象是建立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但在更多情况下确实是要靠想象的。我的观点是:故事是想象(虚构)出来的,而生活体验是实在的,完全没有生活体验,恐怕也很难想象。我的另一个意思是,好的生活细节能增加小说的真实性。最后再说一句:缺乏想象力的人真的很难写出真正的小说来。
8#
发表于 2007-1-28 23:07 | 只看该作者
好,这种交流好。我把标题该成[创作谈],置顶学习,让大家共同来抒发各自的观点!
9#
发表于 2007-1-29 00:00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来说句创作的生活问题,任何艺术的东西都离不开生活,这是定而无疑的。

  生活,有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我们亲身经历的生活是直接生活,这种生活为我们创造了财富,也积累了经验。还有一种生活就是间接生活,这种间接生活的范围很广,它同我们的生活环境、学习、交流、信息、思考、新闻、经验积累和社会活动等等有直接的关系。

  当一名作家,最不可缺少就是悟性、理解力和想象力。本身的直接生活是有限的,仅仅局限在个人生活中去写做,他的思路永远得不到拓展,也就永远不能创新,而且最终会缺乏想象力而思路枯竭。想写出好作品,首先要学会创新,这个创新就是不断的总结经验,超越自己的生活,跳出“自我”看世界。这就要靠自己的间接生活去构思和想象你的“理想王国”了。

  一些人具备了超越自我的想象力,所以他分外对自己“没有涉足的领域”感兴趣。他们写出的东西看是“凭空捏造,毫无根据”,实际这就是间接生活积累的经验,这种经验是社会经验和写作经验。一个刚出生的儿童,他是万万不可能写出小说来。而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也万万写不出深刻有影响力的巨著来的。

  所以说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写作到达了一个层次的时候,生活就直接演化成了一种经验之谈,他们可凭一句话写出一篇小说,可凭一个传闻写出长篇巨著来。特别是现在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原始的创作思维模式已经受到冲击,创作就要思变和求变,打破自己的思维框架,融入到大环境大社会大信息中,去探询那未知的领域,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已经是写作创新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
10#
发表于 2007-1-29 04:1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田老师的创作谈!
对于小说,我刚刚准备学着写。田老师的理论说得很好。这里,田田只想感叹一句:现在有好多小说,都写成了故事。尤其是小小说,多数只是叙述一个故事而已,或感人,或讽刺,或写实。所以中国的小小说鲜有传世佳作。
可能就是田老师说的,中国人喜读故事吧。所以,缺少反观内心,深刻揭示人性,注重思考和视野开阔的力作。报纸副刊都开辟了小小说专栏,更是把小小说打造成了大众快餐。众写手挖空心思编故事,只想着以情节出奇制胜,以噱头来吸引眼球,将思想、立意抛诸脑后。所制造的,不过是一堆看似精彩的文化“垃圾”。
哈,惭愧,一个还不会写小说的小女子在这里班门弄斧,田老师和诸位师友见笑了。不过,即使我不写小说,我还是要看小说的,所以,希望能多一些真正有份量有质量的佳作。
11#
发表于 2007-1-29 05:57 | 只看该作者
某论坛首页语:小说不再是叙述一场冒险,而是一场冒险的叙述。
12#
发表于 2007-1-29 10:43 | 只看该作者
嗯,受益了,学习.
我也觉得写小说离不开生活,但绝非为写小说而亲自深入体验生活.我们本身就是在生活之中了,关键是写文章之人要有观察生活的本事.一场谈话,别人的一个遭遇,皆可作为小说的素材了.
还有,写小说要注重交流.不能自顾自儿盲目的写.我说的交流一是人与人交流;二是与好的作品交流,多阅读经典之作,吸纳吸收,对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13#
发表于 2007-1-29 16:54 | 只看该作者
有了百家争呜才会有百花齐放的时候.这种探讨的方式值得推崇.真实是生活,合乎逻辑的虚构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14#
发表于 2007-1-29 17:14 | 只看该作者
来这里读一读,学到不少知识,受益了,对邱天的小说创作颇有帮助!谢谢楼上各位老师!
15#
发表于 2007-1-30 10:58 | 只看该作者
 说得都很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5 07:49 , Processed in 0.04963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