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32|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再说文言文与白话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31 1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再说文言文与白话文
 
                 lqm407

  我的《讨厌的文言文》一文贴出后,一些文友跟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本想跟帖探讨,但又想只言半语说不清什么,因此写作此文作进一步的观点阐述。
  
  其实,我并没有全盘否定文言文。文言文承载着中国几乎全部的古代文化。传统文化需要传承,所以想全盘否定文言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只是说文言文与古代民众的日常生活语言脱节,也与现代民众的日常生活语言脱节,是一种半死的语言,当然也是一种令人讨厌的语言。虽然文言文半死不活而又讨厌,但在白话作为书面用语又作为生活用语的今天又不能不去学它。不学文言文虽然不大影响日常生活,但不能读懂古文,不能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也是一种人生的缺憾。
  
  中国的文化要持续发展,必然要不断改良语言文字。当然,中国文言文改为白话文的工作早已完成了。我们今天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白话文,坐在电脑桌旁运用汉字及拼音字母、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公式定理、外国文字等形式书写文章;用普通话与天南海北的人进行话语交流,这都是白话文带来的好处。上网聊天,心里怎么想、口里怎么说,键盘就怎么敲,怎么写,毫不困难。试想,如果没有白话文,你想的是日常用语,笔下写的却是文言文,这个天怎么个聊法啊?那还不把人给憋死了?
  
  在享受白话文成果的时候,我们应该衷心感谢那些中国语言文字改革与文学革命的先行者们。
  
  白话文的普遍运用还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几千年来,书本上““之乎者也”,日常生活中是大白话。文言文与生活用语严重脱节。二十世纪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大力推进白话文,进行文学革命。
  
  胡适认为: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白话是一种活的语言。凡文言之所长,白话皆有之。而白话之所长,文言未必能及。白话并非文言之退化,乃是文言之进化。半死的文字决不能产生第一流的文学。他还说出了“只有实践证明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话。
  
  鲁迅也认为:我们中国的文字,对于大众,除了身份、经济这些限制之外,却还要加上一条高门槛:难,跨过了的,就是士大夫,而这些士大夫,又竭力的要使文字更加难起来,因为这样可以使他特别的尊严。
  
  在他们看来,在元代,也就是蒙古人入主中原的时候,一个鲜活的文学(也就是白话文)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不幸的是在明代,仿古文学再度出现,这个文学革命受到了挫折和限制。所以,陈独秀把那些阻挠白话小说所发轫的文学革命的古文大家总括为“十八妖魔”。这“十八妖魔”是指领导明代文风的“前七子”、“后七子”,还有归有光及清代的方苞、刘大櫆和姚鼐。
  
  古文大师钱玄同教授也痛斥“选学妖孽”和“桐城谬种”。“选学妖孽”是指梁代昭明太子选编的《文选》。钱玄同称这一派作品为“文选学派的妖孽”;“桐城谬种”是指籍贯桐城的方苞、刘大櫆和姚鼐。
  
  吴虞、鲁迅等人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等传统文化也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
  
  翰林出身的宿儒、极能接受新思想的大人物、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先生也极力支持这场革命,并以他本人的声望来维护这场革命。
  
  先进代替落后,这是谁也不能阻挡的历史趋势。在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下,用白话文完全代替文言文只用了短短四年时间(1916-1920),其顺利程度出人意料。到1920年,中国所有的学校都使用了白话文。
  
  当然,在革命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极左的过激行为。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时,也出现了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西化”与“打倒孔家店”这样的极端言行。对文言文的批判,使得直到现在的一些人仍不舒服,不服气,耿耿于怀。
  
  对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态度问题,我倒是很赞同胡适的主张。胡适的观点是:一、研究问题,特殊的问题和今日切迫的问题;二、输入学理,从外国输入那些适合我们作参考和比较研究用的学理;三、整理国故;(把三千年来支离破碎的传统文化用科学文方法作一番有系统的整理;四、再造文明。这就是综合以上三项来形成新的文明。
  
  我认为,胡适的态度是很科学的。这些主张就是放在今天也是很有意义的。对传统文化不能全盘否定,不能将婴孩与脏水一同倒掉,也不能墨守成规,认为好得不得了,全部用来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传统文化必须改良。也正因为是改良,应该是温和的,不是“革命”性的。在国家安定和平的大好条件下,我们应该深入仔细地研究问题,对文言文和与其承载的传统文化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象剥笋一样取其可用内核。在此基础之上,再与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的文明成果结合起来,产生出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新文化。
  
  其实,历史总是按照社会的需要发展的。历史发展到一定的时候,该出现的新东西就会自然出现。就语言文字来说,现在也许正在悄悄地进行着改良。比如说,现在你正坐在电脑旁写文章、聊天、跟帖、玩游戏……也许你没有特别注意到,你写出的文章中竟加杂着“win”,“BBS”、“mp3”、“ID”、“@”、“伊妹儿”、“偶”这样的词和字。这是大势所趋,不这样写,你就不能表达好你的意思;不这样写,白话文也就不能承受这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量。(白话文尚且如此,更遑论文言文)这样发展下去,要不了三五十年,中国的白话文也许又是一幅模样。
  
  这样说来,一场语言文字方面的改良运动正在悄悄发生着。我想:以后白话文发展的道路也许有两条,一是尽可能地创造新的词汇,尽力扩大容量;二是走汉语与字母文字相结合的道路。总之,形势所迫,白话文的继续改革或改良是必走之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谁敢为天下之先,带头倡导这件大事情,谁也许会成为历史上了不起的大人物……呵呵!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1-31 12:48 | 只看该作者
文字总打着时代的烙印
3#
发表于 2007-1-31 14:11 | 只看该作者
  理性思辨,借题发挥,不急不躁的文风,使古今对话有了看点。

  先生的沙发不好坐,弄个板凳也凑合:)
4#
发表于 2007-2-2 08:46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把自己的见解、认同表达得清晰。
在文学革命中,一些心急的人还提出过废除汉字,但不符合实际,终于行不通。
文化如水流,源与流,自然地接上才好。
5#
发表于 2007-2-2 11:20 | 只看该作者
前一篇也看过了,只是没来得及回。这一篇也是。看得很细,想得很多,但要想一时说出自己的意见还不太容易。简单先说几句吧。不对勿怪!
先生所说“改良语言文字”有误。文字可以改良,但语言大概不可以吧?此其一。
其二,先生所举事例、人物,都是五四时代的,难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怎能用那个时代的标准来看现在呢?
文言文之所以难,是因为学生要学习、要考试。学习本是快乐的事儿,只要没有功利观念。一旦要应付考试,就变了味儿了。对于古代文献,我宁可读原文,也不读译文,因为一译就没有滋味了。
至于新出现的外文字母词,如MP3之类,那是因为我们国家的语言文字管理部门的失职,才导致现在没有相应的词汇代替。互联网刚出现时,报上也只能叫INTERNET,因为没有合适的词。但后来统一规定了,都叫互联网,或音译叫因特网。这并不属于白话文的优势。古代高僧在翻译佛经时已经用过音译的方法了,“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等即是。我们现代人要玩儿文字游戏,偏不用音译,也不用意译,爱把外文字母,数字等引入语言中,这不是可以推崇的,反而是我们语言的可悲。
6#
 楼主| 发表于 2007-2-2 19:4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若水流 发表
文字总打着时代的烙印

谢谢阅读。
7#
 楼主| 发表于 2007-2-2 19:4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马克 发表
  理性思辨,借题发挥,不急不躁的文风,使古今对话有了看点。

  先生的沙发不好坐,弄个板凳也凑合:)


希望能得到马克的指导。
8#
 楼主| 发表于 2007-2-2 19:4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这篇把自己的见解、认同表达得清晰。
在文学革命中,一些心急的人还提出过废除汉字,但不符合实际,终于行不通。
文化如水流,源与流,自然地接上才好。


谢谢武版主阅读。
9#
 楼主| 发表于 2007-2-2 19:5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水如空 发表
前一篇也看过了,只是没来得及回。这一篇也是。看得很细,想得很多,但要想一时说出自己的意见还不太容易。简单先说几句吧。不对勿怪!
先生所说“改良语言文字”有误。文字可以改良,但语言大概不可以吧?此其一。...


谢谢水先生阅读与指导。不过,文章是我的观点,欢迎就有关问题开展讨论。
10#
发表于 2007-2-2 20:16 | 只看该作者
  不管怎样说,文言文退出历史舞台是不容置疑的,因为它读起来太费劲了,只能与少数人交流,这怎么可能大众化呢,它记载的先进文化和思想,它记下的历史事实,我们不能因为它的记载形式不太好而像沷洗澡水那样把婴儿一起沷掉,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文言文是少数人部分人学习的事。我们(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需要对它一只半解就行了,我们只需要记住它的一些名言警句就行了。
11#
发表于 2007-2-3 16:14 | 只看该作者
不管如何,古文是要读的,那是几千年的积淀啊。不足百年的白话文,还没有留下太多值得骄傲的经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8 01:24 , Processed in 0.15641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