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56|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十字路口,我们往何处去?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7-2-3 06:5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十字路口,我们往何处去?

十字路口,我们往何处去?

  最近,有一种挫败感,很深。这种情况,二十多年来出现过三次,一次是1997年,文学的路似乎到了尽头,找不到出口。遥远的一次是1986年,处女作发表前半年。最新的便是这一次。三次挫败感,半径都没有离开写字,痛苦各不相同。每一次仿佛面临的都是一个十字路口,不同的是,这次我看到更多的人站在那里东张西望,不知何去何从。三次找不到路口的挫败感,与一个有趣的数字相连:十年。

  那时候,我还在一家企业设计室工作。看见那篇文章,也是偶然。一张《深圳特区报》在邮局报廊里,午饭途中发现,醒目的通栏标题让我匆匆的脚步停止。刘晓波,一个陌生的名字从此刻进心里,至今不忘。这位北大(清华?后来作为学运领袖到米国去了)博士,在其整版的牛文《中国作家的现状与未来》(大意,记不清了)中,才情霸道,远不是当今一片SB、傻逼的叫骂可比。他犀利且妙语连珠的文章不仅将我所敬重的当代中国作家个个当街点名,扒皮示众更是让人不忍,由于信息密集,每一位作家只用一句话概括,《白色鸟》作者“何立伟几乎到了玩弄文字的地步”更是让我引为知己。后来知道,这篇文章是“中国文学研讨会”上对作者即兴发言整理而成,方知人间果然有俊杰。

  第一次挫败感由此而生。我与刘先生本无关系,但跟文学有关系,数年趴着写成了鸡胸脯而一“文”不名,打击焉能不大?如果说那些著名作家在我眼中是一株参天大树的话,以《高丽洞》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王德枕便是小草无疑,苦苦追求每日笔耕不辍且是公认才子的我只能是一粒未拱出头的芽芽,呜呼!奋斗不息,五十年,又能怎样?

  遇到师友高洪振是半月后的上班通勤车上。他是当年唯一能够一年发表五篇小说的当地作者(呵呵,后来电视剧《咱爸咱妈》作者的父兄一年5000元人民币进帐已是奇迹),那是我写字以来唯一一次半月没动笔。“你这个程度,要不整了,太可惜!”朋友说。事实上,挫败感的另一因素几乎发生在同时,《作家》杂志我崇敬的一位老编辑(老右派:))让我寄他一篇稿子看看,激动之后我站了一夜火车,亲手送上请当面审阅。结果是,前面热情洋溢,后来情势突变,家里来了他带的女弟子(当时已是当红女作家,在进修,导师便是这位老编辑)。老编辑最后说:“当工人,你肯定是个八级,做买卖,你的口袋里也肯定鼓鼓的,这个,你就别弄了。”怎么离开的,记不清了,只记得有种被法官处以极刑后的绝望。这种挫败感,加上此前刘文对中国当代文坛的基本评估,引发了始终不渝进取的“才子”直接精神崩溃。值得一提的是,当天晚上,我又开始了,幸运也有趣的是转年春我的处女作正是经老编辑之手,在千呼万唤中呱呱面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作为生存的手段。

  这不是本文的意思。

  我想说的是,作家的全部生命背后有没有一个隐藏的模式——创作周期?此次挫败感仍然来自文学。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家里书橱没有几本文学的ABC理论著作,奇了。从他们那里我学到了观察人物的方法——现代的潜意识方法。我要学的现代技巧那里都有。我自己不懂,经过他们的过滤,我才能了解。如今已是昨日黄花,落满灰尘。当今新锐作家网络写手们不看他们,无师自通写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文章和作品。创作不是教的。作家不是学来的。天赋使他们呼风唤雨,在新一轮文学大潮中颠覆着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我欣赏他们小说中的结构比较好的片段,不过影响则是另一回事。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影响了我,他们有一些事是我做不来的。社会早已羞于谈论什么是纯文学,什么是什么什么文学,社会不懂,这一话题也很难再让专家学者勃起。中国出不了诺贝尔作家,什么文学都只能止步于为生存而战。小圈子里谈论这个,因为寂寞。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在眼前。报载,“美国传奇作家西德尼.谢尔顿在音乐、电影和电视三大舞台获得最高荣誉奖托尼奖、奥斯卡奖和艾美奖,小说被译成多种文字,远销180多个国家,创下3亿册销量,1月30日在洛杉矶(天使之城)附近的艾森豪威尔医疗中心逝世,享年89岁,传奇一生就此落下帷幕。”世界在注视保罗.奥斯特、拉什迪、库切、帕慕克和埃科这些作家的同时,给予了谢尔顿更多的盛誉。可是我们看到,许多年前轰动世界的西氏并没有在中国引起太大反响,评论家保持高贵的沉默,作家们对“俗”的东西也集体失语,不屑为伍。《假如明天来临》被介绍到中国时,尽管获得好评,遗憾的是并没有引起中国文坛地震。直到二十多年过去,我们才认识到它在当代世界文学界的地位。

  米国背后,我们看到中国的纯文学作家洪峰上街了,激起轩然大波;当代最棒的另一纯文学作家史铁生生活窘迫,引来同情无数;还有“纯”作家欲卖身不能。鲁迅当年也要拿国民政府的俸禄。从生存的角度看,本质好像没有多少差别。没有钱,生活便没道理,脑袋也变得低能,但是钱并不能直接出有影响的文学作品。“莫言,最有才华的作家,一写到当下就蒙了。”“余华的《兄弟》为什么失败?”江郎才尽?还是另有原因?与之相反,越来越多的文字被网络、出版社、报刊杂志乃至整个社会认可,不仅社会影响日隆,也彻底改写了文不能养家糊口的历史。高贵尽可以高贵,高贵到无人问津就有点儿滑稽。陈村乐此不彼当版主,以《乡谣》等“日子三部曲”著名的军旅作家黄国荣一直从事严肃文学创作,如今不青春的黄国荣(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冒险进军青春《爱情不等式》,涉足青春题材着实让许多评论家大跌眼镜。观念决定一切。网络写手年薪都可一百多万,有人说了,那不是文学。什么是文学?没有读者,自己欣赏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当代作家缺乏对时尚生活的反思,对生活大潮的深刻理解,再说文学ABC,标榜纯文学,自误(非娱)而已。

  新书稿寄走不到半月,出版社电话告知准备出版,询问稿费、版权有什么要求。出奇的快,连自己都感到意料之外。高兴转瞬即逝,不再有第一本书时那种激动。季羡林先生脱去了大师外衣,余秋雨摘下了作家帽子,韩寒似乎更愿意告诉同行把车开直了。都是自愿行为,没人逼迫他们丢弃让众多人眼红而不可得的声名荣耀。季先生为何不做“国宝”,我不清楚。余秋雨则明白无误,不是作家,就不必再被“评论家”借口说事,韩寒更是如此,赛车手玩出的文字,你有啥说的?三个人,有一点不必怀疑,无论我们是否喜欢,中国文学史不会不留下他们的名字。你说,对于经典、畅销、生活、官场、青春、武侠、时政、人文、历史、纪实、情感、娱乐,哪个文学?

  记得在一篇文章中我说过,最初怀着当作家的愿望去阅读小说的时候,我不能不对巴尔扎克、福楼拜、卡夫卡、加缪、屠格涅夫的作品发生兴趣,不能不睁大眼睛盯住当时文坛上最新的“探索性”作品。小说中思想的深刻和复杂、形式的新鲜和手法的高妙,一旦能被我发现和理解,都能使我产生巨大的钦佩心理和冲击力。可是,当我被五花八门、玄妙高深的文学探索感到疲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那些干干巴巴玄而又玄的东西很难获得读者的喜爱。小说无论如何是产生娱乐和消遣的,本性是属于大众性的。文学一词的内涵与外延非常丰富,既指一种知识体系、一种表达方法、一种传递人类自身精神的载体,也指一种个体生命与社会群体的交流。“日常知识源于经验,宗教知识基于信仰,哲学知识基于思辨,“文学艺术则强调想象。

  许多年来,真实的东西我们能给写(拍)假了,而以米国人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当然也包括前苏联)往往能把假的写真(拍)了,而观念世界以外的东西,“一棵树、一只狗、一条河流,那是事物自身,客观世界本身。”硬要分清哪个高贵正宗,是否傻了?从身边说,高贵正宗的是读者喜欢,心甘情愿掏出辛苦所赚不多的人民币购买或在网上几小时阅读它们。

  一篇《我追求坐台小姐实录》,一篇《发廊24小时》,让我着迷。虽然它们低调地藏身于网络,但我佩服作者从一件事开展到另一件事的本领,你跟他走进一个房间,然后又走向另一个房间,一直走下去。完全不加掩饰地写,自然而然地写。鲜活的语言,独特的表达,以小见大,透视社会,功力非同一般。看来他们从来不预先考虑哪些自己可以写,哪些不能写,形形色色的人物远非一些作家们的长篇小说可比。我感兴趣的是他们的敏锐,不是他们属于什么文学;我对作品的兴趣大过对他们的兴趣。杰出的作者不依赖任何人,只依靠自己。他们不同于任何前辈作家,而且他们不会有继承者,也不可能有继承者。这种风格只适合他们自己。我的挫败感,也许正是由此而生。老了,尽管不久前一家杂志社老总电话中对我的年龄表示了惊讶和质疑,让我感到自己的文字比我年轻,但爆发在我心中的严重挫败感让我感到,老了。

  批评家喜欢高高在上地指出作家的进步或退步,在我看来是本末倒置。满足于小的范围,讨论哪种文学高贵。这种寂寞永远不会让你自卑,但前进的动力也永远不会来到。

  三次挫败感,一样深重致命。它似乎随时可以结束我的写作,生存的基础也便不复存在。做不了工,务不了农,用文字兑换的一切也就随着写作的消失而告别这个美丽的世界。只是这一次,比前两次更加让人难以避免和接受。如今当作家、网络写手是多少有点容易了一些,这容易之中,潜伏着危机。我看到许多与我一样的人站在文学的十字路口。拒绝和逃避,都无处可藏,藏到文学身后去也不是好办法。

  一起惶恐不安。找不到出口。

  我们往何处去?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2-3 08:2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个坐沙发。下载下来细细品读。
3#
发表于 2007-2-3 10:38 | 只看该作者
详细拜读了这篇文章。很多地方有着同感。
  刘晓波的那篇文章我也看过,对我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我也对文学创作感到迷茫。文学的出路在何方?
  过去,一些人搞文学创作是为了生存问题,一些人是为了沽名钓誉,一些人是为了附庸风雅,一些人是为了事业,不尽相同。生存问题解决了,就不写作了;当了官了,就不写作了;挣到大钱了,就不写了;取得名利了,就不写作了……当然,走来走去,有些人觉得文学这条小道太难走,望而生畏了,也就中途退缩了。
  在文学创作上能玩出大名堂来的人是很少的。一个省能出三两个有影响的作家就不错了。其它人只可说是爱好,自我渲泄一阵子留点小名就行了。
  有些人根本不具备创作才能,但当今的网络为他们创造了“发表”的园地,他们也就乐此不疲。其实,这是虚假的泡沫,好看却没有实在的意义。我经常对一些文友说,如果你是抱着玩玩的态度写作的,那你就玩玩吧。玩腻了,就丢开干其它的事情吧!反正,我们的国家很大,摇笔杆子的也很多,真正能干出什么的也很少,这个队伍里多你一个不显多,少你一个不显少。大家凑在一起热闹热闹就行了,不要刻意追求什么了。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是各种因素汇集形成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是会经常产生失败感的。对时空、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万事万物有着迷惘感。他不断产生痛苦,不断进行探究,这是有出息的表现。大概只有这样,他的思想与精神境界会不断地飞跃与升华。
  去年十月,《十月》杂志社的赵兰振给我们讲课时说:偌大个中国没有一个能在世界上提得起的大作家。中国的作家大都是些碌碌之人。解放后的三十年几乎没有出现过一个有大成就的作家。
  所以,从大处着眼,有远大抱负的作家头脑应该非常冷静。
  问候马克。
4#
发表于 2007-2-3 16:03 | 只看该作者
失败感倒不见得是不好的感觉。自然,孤独感才是精神追求者的心理特点。
生有余力,才能“学文”。
在中国,发出自己的声音,极难。
5#
发表于 2007-2-3 16:09 | 只看该作者
吹尽狂沙始得金。
6#
发表于 2007-2-4 12:08 | 只看该作者
又是一大篇,呵呵。
7#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18:4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lqm407 发表
第一个坐沙发。下载下来细细品读。


  呵呵,问好沙发上的人:)
8#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18:5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lqm407 发表
详细拜读了这篇文章。很多地方有着同感。
  刘晓波的那篇文章我也看过,对我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我也对文学创作感到迷茫。文学的出路在何方?
  过去,一些人搞文学创作是为了生存问题,一些人是为了沽名...


  是的,我对这个刘晓波印象极深。他是敏锐而犀利的。文学是社会的镜子,折射的是人类各个层面的问题。自家窗口的铁树开花了,笼子里的鹦鹉会说“小偷来了”需要表达,社会变革与弊端更需要得到我们关注,整天拿女人屁股说事就有点无聊。实际上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文学创作长期受到体制性的保护对于维护纯文学的发展有利有弊,十分明显。饭碗打了,就无所适从。而另一些人则发现了新大陆,活得越来越轻松。事实上,每一个写字的人,不可能没有压力,业余和专业程度不同,境况不同而已。有挫败感不可怕,也许还会清醒些。

  在这里,先生的文章我是要看的,总会有些发现和收益。

  读你的文章,好像是从太虚一篇小说开始。我喜欢小说里传达的那种浓郁的西北气息,很地道,人物和故事也让人产生联想。辛格说他相信奇迹,相信天佑,但经验告诉他,在写作上是没有奇迹的。“唯一产生优秀作品的是艰苦工作。揣只兔子脚在你兜里是写不出一个好故事的。”一种不急不躁的文风,一种尽量追寻满意的结果,是先生的特点。无论长短,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思想。

  问好先生。
9#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19:0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失败感倒不见得是不好的感觉。自然,孤独感才是精神追求者的心理特点。
生有余力,才能“学文”。
在中国,发出自己的声音,极难。


  久不见武班,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19:0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黑衣人 发表
吹尽狂沙始得金。


  问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19:1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许也 发表
又是一大篇,呵呵。


  问好许班。
12#
发表于 2007-2-4 19:46 | 只看该作者
读过。心里沉沉的,不知说些什么。当个作家都这么难,我们连半个“家”都不算的,该怎么办呢?
13#
发表于 2007-2-4 20:26 | 只看该作者
 挫败感,不知所措感。在那些年轻的人们面前,在那些成功者面前。半生为人,现在还只是有些感觉,遑论成功?但除了写,我们还能做什么?佩服马克,佩服407,你们都惶惑,我该怎么办?
14#
发表于 2007-2-4 20:40 | 只看该作者
马克,好久不见了,你好吗?
15#
发表于 2007-2-4 21:10 | 只看该作者
问好马兄,此篇是马兄的不平凡的心灵路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8 01:42 , Processed in 0.16000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