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19|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看文艺创作与生活的关系问题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7-2-8 12: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我看文艺创作与生活的关系问题

我看文艺创作与生活的关系问题

——读lqm407《再谈文艺创作与生活的问题》有感

  认真读了lqm407先生《再谈文艺创作与生活的问题》(以下简称《问题》)。跟贴简单地说好与不好,对于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意义显然已经不够。因此,我也很下了一点工夫,放下手头活计,将自己对文艺创作与生活问题的体会写出来,抛砖引玉。

  我想,首先我要表明我的观点:很欣赏这种结合自身实践,对文学创作中一些基本的认识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学创作中一些似是而非、大家都有可能遇到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采用这种专业性、说理性很强的探讨性话题进行讨论。虽说对个别观点如“真实”问题有一些不同认识和理解,但这并不影响我对《问题》其他观点的欣赏和认同,许多方面,本人有深刻的体验与共鸣。

  讨论问题,最忌空对空,文学创作更是这样,也就是最忌书本上泛泛而谈的文学大道理对同样没有多少血肉的苍白创作理论,读者不屑,在文人成堆的地方也不会有人喜欢,很难行得通。但是,若将自身长期以来创作实践中提升的许多认识,结合创作理论以实打实的方式表达出来,它就变成了自己的血肉,本身就具有了积极意义,也给予了这个话题展开的空间。重要的是,这种平心静气的讨论,对人们关注与探讨问题本身,对论坛和大家无异于都有益处。

  最近几天,有如一缕春风,在论坛轻轻吹拂,使它有了新的生气与活力。春雨、江天等版块在发帖、跟贴数量这两个指标中都有所展现,其中春雨版尤其明显。太虚略迟滞一些,发帖量依然几天都难以翻过一页,交流也不够活跃,但太虚版主、会员间较有深度的交流让人眼前一亮。其他版面的活跃景象,令人欣慰,同在一个论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相信轻轻吹拂的春风不会让太虚版主和小说作者们沉寂太久,以往热气腾腾、你贴我贴大家贴且贴得兴高采烈、龙腾虎跃的局面一定会重新降临。

  打住,入正题。

  lqm407先生的文章读来是亲切的,它在心平静气、不急不躁中,结合长期创作实践与思考,完成了自己对文学创作与生活关系问题的一些理解与阐述,说理性强,颇有心得。辅以诸多例子,支持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很有说服力。应该说,文艺创作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在中国是一个很麻烦且永远不会讨论出真理的话题。同时,这又是每一个文学创作者无法绕开或回避的问题。正如《问题》中所说,建国以来,文学艺术理论工作者、评论家、作家们一直在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中国,讨论这一问题尤其不会出任何结果,只会最后由这一本是文学创作的源与流的老生常谈一次又一次地演变成不同观点的争吵和浑浑噩噩的糊涂帐。几十年来,文艺创作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始终局限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特定因此也无法突破的话语框架内,使讨论(争论)变得毫无意义,变得有些荒腔走板。我们这些后来者,无疑是这些问题的继承人,没有人能够真正找到创作真蒂之门的密钥,如果它存在的话。

  然而,文学创作并没有因此而停滞。

  就我自身讲,从十七八岁尚未开始懂得追寻爱情就已经开始懵懵懂懵苦苦追求起文学这个魔鬼来。理论与实践,谈不到,甚至连小说还分为“短篇”、“中篇”和“长篇”都不明白,更不要说文学其他分支了。能够读到的书也极少。但是,无知无畏,过去的青年男女几乎无一不是文学爱好者,在苦难深重,对自己的前途看不到任何光亮的困惑下,多少有一点儿梦想的人都希望以手中掌握不多的文字彻底改变命运,个人文字的奋斗几乎是那一时代的缩影,构成了那个时代许多知青、流氓无产者的集体奋斗史(不像现在,人人写得,人人了得,无所顾忌),区别只在于,有人成功了,更多的人出于各种原因而渐行渐远,直至放弃。

  后来我终于加入到长途跋涉、不畏艰险的文学创作者之中。我们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事实上,文学创作问题不仅中国人在讨论,世界也存在这个问题。只是他们的民族、国度与体制远比我们自由、大气,一个值得研究的事实是,这些没有刻意将文学创作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也不知道“深入生活”和弘扬“主旋律”为何物而大谈特谈几十年如一日的人,看上去似乎远比我们更懂什么是文学。他们很少把这些问题大张旗鼓公开来讨论,只在接受访谈或一些相关学术研究交流时争论不休,但并不影响他们中的一些杰出代表成为世界文学艺术的伟大创造者。有趣的是,西蒙、加缪、海明威、福克纳、贝娄、庞德、辛格、艾略特、萨特、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二三十位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在回答记者的采访时也各说各话,对类似这样的问题并没有给出让人满意的统一答案,事实证明也是不可能的——我们锲而不舍地组织作家们“体验生活”,到头来却仍然在自家门口打转转,这多少让人感到了一些尴尬。正如《问题》中所分析的一些情况所表述的那样,那些杰出而伟大的文学创造者愚蠢地只在自己的头脑中暴发革命,只让想象的翅膀更雄劲有力一些,不刻意“生活”而生活的视野却在更广大的空间里自由翱翔,然而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精神与艺术风格对现当代世界文学发展方向的重大影响,也丝毫没有影响他们成为具有浓厚个人主义色彩的“独来独往的一匹狼”及英雄所见略同之传奇。当代世界巨著是由这些人创造的。

  离题了。

  无疑,在我眼中lqm407先生是个有思想的创作者。“即观念意识。所以,从事文艺创作最重要的因素是创作能力、艺术的想象力、知识拥有量、勤奋程度等等,而生活倒是一个次要问题。”、“优秀作家的头脑是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精彩情节与细节的。”(见上期《问题》)长期实践、平静心态让这种思想有了独到之处。他在文章中提到的《十月》杂志主编王占君与其助理、著名小说家赵兰振在当地笔会期间谈到小说对“深入生活”这个问题的解惑我是十分赞成和支持的。而对于“必须要有生活积累”等说法提出的质疑与解构,则令我欣赏之余感到一种思想方法和认识论在文学艺术创作问题上应有的敏锐锋芒。后面的大段体会,感同身受,从那个年龄过来的人只要你是个曾经涉足其间的人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几乎无一没有深切体会。所举之例,不仅使其观点血肉更加丰满,也让文章鲜活生动起来,不再让人感到理论面目可憎的苍白与干巴。

  我注意到,同样是讲文学艺术的创作问题,去年,在《小说选刊》颁奖会上,著名作家、评论家胡平先生在谈到这些问题的关系时,与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大同小异,“到底有多少作家,特别是已经写出一些作品的作家现在主要靠想象力创作,还搞不清。对于侧重刻画内心的作家,他深入生活的领域主要在内心……创作的一部分是想象的开展,另一部分是与外部世界信息的交换,信息量总是越大越好。”、“读小说应该成为享受吗?读小说成为一种负担和读小说成为一种享受是两种必要的阅读经验。读一些艰涩但大有深意的作品,当然有负担,但读懂了也大有快意。而大部分小说读起来应该是享受的过程。我最近看的一本好书,使我感到最不能接受的是快要读完了。如果相当一部分小说创作都朝着这个效果努力并且实现了,小说在市场上会一定不敌于电视剧吗?”不展开想象的翅膀,作家很难振翅高飞;文学既是心灵虚构的产物,也允许作家们真实刻画,使魔幻、武侠成为娱乐大众的精神产品,也使现实主义作品具有应有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哈桑(1925-,生于埃及,1946年移居美国,有十部文学评论专著,是美国很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家。代表作有《激进的无知:当代美国小说研究》等)在与克林科维茨(1943-,美国当代文学评论界后起之秀,现在北衣阿华大学任英语教授。代表作有《文学的分裂》、《美国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等)对文学批评的一席谈中,说到第二次现代主义浪潮也就是后现代主义第三阶段出现的《准批评》和《真正的创造之火》两书时认为“这是企图恢复最广泛的文化批评的一种尝试,所以,我对于种种科学问题,对想象力如何在社会中占据或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很感兴趣。这两本书具有乱人心意的特点,是想用通常不包括在逻辑性的论述中的材料,运用‘准批评’的方法探索或重新找到一种批评的形式。”在涉及到文学的想象力与艺术真实的意义上,我的理解是,他们认为这是文学艺术两只不可或缺的翅膀。

  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学曾经出现很多“主义”。比如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写实主义、存在主义、表现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及黑色幽默、第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等(而革命浪漫主义等等不知何时已被人们遗忘,不再提起),那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连续的潮流,但一直很懵懂,无心也毫无兴趣去研究它们。人的精力有限,我年青的心要的是小说,创作理论基本不看(好的评论还是要看的),如果把这些“主义”搞明白了也许我能成为一个不入流的批评家而没有了当三流作家的条件和时间。所以,我更多的创作理念来自于自身的实践和体验。这一点,创作时我的兴趣在于一种尽可能同记忆(经验——可能也就是lqm407先生文章中所说的“库存”)保持不间断的连续性,运用过去的、经过考验而仍然可行的生活和技巧。我反对那种认为是真理的“深入生活”的文学创作愚蠢理论。我在林区工作过十年,但我只写过两个短篇小说描写那些生活。远的不说,仅拿本人前期在中财论坛贴的《再见!俄罗斯小姐》的一些章节看,得到网友较强烈的反响与大多计酬便可从一个侧面得到验证。许多朋友询问故事的真伪,可见它是成功的。

  小说作者的潜意识里,写现实主义的东西没有一个人下笔就想把故事写假了,打眼一看就是假的,谁还有胃口读下去?即便是武侠、魔幻之类,仍然是以写人为主,背后仍然要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论支撑,说到底,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个编、骗的过程,能把假的编圆了,读者被你编(虚构)的东西“骗”得一愣一愣的,使人深信不疑,或读来津津有味,小说就成功了。我说过,中国出不了诺贝尔作家(至少我相信我看不到了),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很难。关于俄罗斯,我先后去过三次,但小说中的人物全是虚构,有原型的只是老白几个作家,故事则大多完全是虚构的。有趣的是,在没有去过俄罗斯之前,我也写过前苏联的故事,并有三个中篇发在头题,一篇获奖。小说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点儿像编织一个器物。有经验的老农说,“编筐挝篓难在收口”,小说创作的整个过程也大致如此,文无定法,成功与否不在于何种题材采用哪类形式,编你尽可以“瞎编”,能不能“收”好这个“口”却因人而异,也是成败的关键。

  但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真实性还是要讲的。

  这一点,我的看法与《问题》中的个别观点多少有些差异。当然,除了例子限制性地“魔幻”、“武侠”、“古典”、“历史”及“战争”的一些作品、题材之外(这里就包括了作家创作必须拥有一般意义上的生活常识性问题),在强调“艺术真实”这个根本问题上也许仍然一致。比如:孙悟空可以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无人质疑,且读得津津有味,成为中国文学之经典。因为它本身就是神话,你读的就是一种新奇,一种快感,一种不可能的生命体验,一种我们人类潜意识里每人都渴望的无所不能与惩恶扬善;但是如果我们写客机在十万米高空飞行,就必然遭到批评,这种批评既有对常识性错误的讥讽也有对不“真实”的抨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许多时候,失实的现实主义作品,往往是一个不真实的情节和细节描写,令其黯然失色。很难想象,现实主义作品失去了“真实”这一基础,会是什么样子,艺术真实也是真实。

  重庆一个叫秦中飞的人,也许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的打油诗虽短,影射的官员恶行可能也不完全是事实,但创作情绪却是饱满的,其创作的短信艺术地展现了贪官污吏的嘴脸,因此这种“艺术真实”不仅迅速引起轰动并为此“进去了”,如果缺乏真实作基础,官员们会如丧考妣、心惊肉跳地指示“严厉”查办吗?这便是艺术真实的力量。如果采用“魔幻”或“武侠”是否可以呢?当然可以,只是它可能写得很好看,却没有了一针见血、针贬时弊,从而也就失去了强烈的现实主义意义和艺术真实。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个有趣的记忆,不禁哑然失笑:小时候我们常常看到厕所角落里“李XX王八蛋”、“打倒孙XX”之类的涂鸦,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创作初期的心潮萌动。然而,看到它的人视而不见,虽说它传达的信息是真实的,但它不是文艺作品。

  我们都知道邱少云的故事。作为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英雄代表,他的事迹几十年来可谓家喻户晓。但是,《我的战友邱少云》的作者可能想不到,几十年后会有人对他文中“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燃着了棉衣。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我不怀疑邱少云是英雄。如果作为文艺作品来读,它是成功的,因为它不仅成功地教育了千千万万如我一样的中国人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世界观的确立,同时表现的也是一种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真实。英雄牺牲时作者并非目击者,这一作品是其访问后头脑中产生的艺术产物。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角度,也就是求实的角度来看,作品中许多情节与细节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小时候,我们看到电影中的英雄三五枪是打不死的,一枪毙命对于宣扬英雄主义的中国是不可思议的。从来没有人认为有什么不妥,因为它是电影,是一种政治观念,那么事实应该是怎样的呢?仍以《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例,且不说在潜伏“时间”和“距离”上的不同版本,只看“既然邱少云只要动一动就有可能被美军发现,叫一声或者是本能地喊一声也就极有可能被发现,那他不可能将武器和弹药移动到火区以外的地方,否则也会被发现。武器弹药必然在大火中灼烧了。稍有思维能力的人都明白,弹药必然要爆炸。而爆炸声是非常巨大的,近在咫尺的美国人肯定不是聋子,为什么没有听到呢?”(廖忠明:《斗胆质疑邱少云》)。从人的忍耐极限和生命本能来看,漏洞百出,假的可以:“不说弹药的爆炸问题,人在烈火之中,身体会本能地扭动,”,甚至产生“膝跳反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何况‘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我的战友邱少云》),可能吗?一个历史事件,不同书籍的记载,不同人的回忆,不同的作者,都可能有主观或者客观有意或无意的记忆偏差(例如391高地惨烈的战斗中诸多问题),而涉及到历史事件(小说或纪实)的一些具体情况,描写时很有可能和作者自己知识范围内的生活积累和“常识”与创作目发生取舍与碰撞。我的看法是:这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段,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艺术真实,否则,今后像“千钧一发”之类的成语也不能用了,修辞手法都不能用了,那么文学艺术的命运可想而知。具体要看其文学体裁,“如果是艺术作品,作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推测邱少云的心理活动就没问题。如果是新闻报道,则在写作手法上就应该避讳各种主观的词语。不过话说回来,有些问题是那个时代的普遍做法”(一笑)。在这里,“艺术真实”得以显现,我们在进行小说创作时经常面临这样的问题,问题在于你怎样写。写邱少云没死,是不行的,不符合事实,不符合事实谈何艺术地“真实”?没有艺术真实,又哪里来的感人呢?

  无论如何,英雄为国捐躯是事实。

  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也许就是这样。我不知道它来于什么高于什么的理论基础是否牢固,然而它的本质是娱乐大众,文学的另一重要特性,则是对现实的反映和干预。就此结束吧。懒婆娘裹脚又臭又长,没人瞧这个。自嘲个:)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2-8 20:37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写得好。感谢你!
你的文章我一连看了两遍。咱们基本上观点相同。
再一次谢谢!
3#
发表于 2007-2-9 08:21 | 只看该作者
所见略同。
中国主要缺少雄厚的现实主义传统,以致于作家们大着胆子写,也难以超过西方作家。这点,与俄罗斯相比,最明显。人家可以出现索尔任尼琴之类人物,中国则极难出现。
4#
发表于 2007-2-9 09:24 | 只看该作者
读你的好文,受益!
5#
发表于 2007-2-9 09:24 | 只看该作者
马兄真是快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成这么有见地的文章,几马兄学习。

这半年自己赖了许多,文写的不多。
6#
 楼主| 发表于 2007-2-9 13:24 | 只看该作者

祝贺!

最初由 lqm407 发表
呵呵!写得好。感谢你!
你的文章我一连看了两遍。咱们基本上观点相同。
再一次谢谢!


  呵呵,这几天电脑有病,没来得及祝贺:)这里祝先生新班上任!
7#
发表于 2007-2-9 21:32 | 只看该作者
马克的文章给论坛注了一针兴奋剂,不错,有见地。
8#
 楼主| 发表于 2007-2-11 10:3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所见略同。
中国主要缺少雄厚的现实主义传统,以致于作家们大着胆子写,也难以超过西方作家。这点,与俄罗斯相比,最明显。人家可以出现索尔任尼琴之类人物,中国则极难出现。


  是的,许多跑偏之处难以回归。苏联文学对中国作家影响深重,有利有弊。对于西方文学,也许我们弄到的只是一点皮毛。
9#
 楼主| 发表于 2007-2-11 10:4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高迎春 发表
读你的好文,受益!


  呵呵,高班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2-11 10:4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达亮 发表
马兄真是快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成这么有见地的文章,几马兄学习。

这半年自己赖了许多,文写的不多。


  常见你的好文,很欣慰。是个勤奋之人:)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11:3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南来之风 发表
马克的文章给论坛注了一针兴奋剂,不错,有见地。


  问好南风。
12#
发表于 2007-2-12 13:35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讨论好!
13#
发表于 2007-2-12 19:32 | 只看该作者
再次祝贺马兄,此文很有见地,受益。
14#
发表于 2007-2-12 21:25 | 只看该作者
先生所言甚是。赞同你的观点。写作确实需要想象力,只是每位作家都有不同特点,有人想象力强,有人可能想象力差一些。有的作家主要靠想象力写作,也有些作家靠生活积累写作,都不尽然。所谓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吧。我如你一样,坚信靠“深入生活”是难以写出好小说的。不过我觉得好的生活细节能提升小说的品位。小说是虚构的,而高明的作家又能让读者把他的作品当作真的。
15#
发表于 2007-2-12 21:48 | 只看该作者

问候!

认真拜读学习,收益多多!我已放入我的精品收藏夹,不知兄同意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8 23:23 , Processed in 0.18882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