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的玩笑开大了
孔子是大成至圣先师,是万世师表,是中国教师乃至世界教师的鼻祖。两千五百多年来,他逐渐被神化并受到世人的顶礼膜拜。然而曾经一个时期他也被人妖魔化,极尽受辱之能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未经神化或妖魔化的孔子才是可亲可爱的!哪怕他不那么完美,哪怕他有缺点和瑕疵!本真的孔子,更加令人敬佩!
只要我们认真读一读《论语》就能剥去孔子神秘的外衣,拂去耀眼的光环,还原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可以走近我们寻常百姓的真老师。
孔子的第一批弟子,大多具备从政的才能,像子贡、子路、冉有、公西华他们。这些弟子们也真的是不负众望做出了骄人的政绩。子路在蒲邑为邑宰,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能做到大治。子贡和公西华担任外交官,口若悬河,不战而屈人之兵。
而子游是孔子后期的弟子。后期的弟子从政的不多,大多是从事教学和文学。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也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忝列“孔门十哲”之一,文学科之首。
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按照孔门的规矩,子游得孔子的亲自教诲的机会相对少一些,主要是由几位大师兄来引领。但是子游非常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孔子请教。
子游向孔子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就对他说:“现在我们所说的孝,最主要的就是能够赡养父母。我们知道狗或马都知道这个养,人若是不孝顺父母的话,那不就和它们(一般动物)没有区别了吗?”
子游既已受业,为武城宰。孔子过,闻弦歌之声。孔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曰:“昔者偃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孔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子游在跟从孔子游历诸侯国返回鲁国后被任命为武城宰,成为一方行政首长,这为子游实践礼乐治国思想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在治理武城中,他注重礼乐教化,使民风大变,境内弦歌之声飘扬,百姓安居乐业。年迈的孔子听说后,不顾体弱多病,不畏沂蒙山区长途跋涉的辛劳。特地亲往观看。
孔子到武城后,"闻弦歌之声",就笑着对子游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治理武城这么一个小地方,用得着推行礼乐之教吗?言子用礼乐之教治理武城所取得的出色业绩,本想得到孔子的点赞。孰料往日严肃的老师,突然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这让子游他们有些莫名其妙。不过子游也真不愧是言语科的首席高第。他当仁不让于师,立即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子游回敬道:“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意思是说,做官的学了道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了道就明白事理,容易役使,如此则政通人和,安居乐业。孔子听后深为赞赏,对其他弟子夸奖言子说:“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子知道子游习於文学,注重礼乐的学习研究,对礼的专精程度比曾子、子夏、有子等都高,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被列为“文学”科第一。但他没有想到子游把礼乐用于治理政事,而且还做的这么好。这在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当中是一个极其大胆的举动。所以就连孔子这个统治阶级的代言人也不得不发出“割鸡焉用牛刀”的嫉妒味感叹。因为在孔子看来当时的奴隶“可使由之,而不可使知之。”虽然孔子推行的是“有教无类”的招生方针,但是对于奴隶他在潜意识里还觉得是贱民。
对于弟子的反唇相讥,孔子反应的确够快。“前之言戏耳”,一句跟同学们开开玩笑,化解了孔子的尴尬。开个玩笑而已嘛,大家哈哈一笑,足见师生关系之和谐,现场教学气氛之轻松。更可见孔门弟子敢于求真当仁不让的优秀品质和孔子作为大师的睿智风趣和博大胸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