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428|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兼谈《傲慢与偏见》和《简爱》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21 1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剑鸿 于 2016-4-25 09:15 编辑

  
  剑鸿

  一

  把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联系起来加以讨论和进行比较研究的,已有不少论者。这不仅因为她们都是英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女性作家,同时也因为她们的经典作品《傲慢与偏见》和《简爱》都是写乡村爱情,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妇女要求独立和捍卫个体尊严的呼声。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们虽然具有如是显著的相同点,但更为显著的是她们截然不同的个性和写作风格,以及由此个性和风格所赋予她们作品截然不同的文学景观。

  1816年,在简•奥斯汀去世的前一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英国东北部的约克郡。这一年,英王派出的大使因为不行三拜九叩大礼,被中国的嘉庆皇帝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而责令回国。此前一年的1815年,英国的威灵顿公爵大败拿破仑于滑铁卢。如果我们还不能藉此对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有粗略印象的话,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差不多同时存在的其他英国作家,他们有出生于伦敦的没落贵族拜伦(1788-1824)、家境窘困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1795-1821),因散发无神论被牛津大学开除的雪莱(1792-1822),做过童工、混迹底层的狄更斯(1812-1870),还有《呼啸山庄》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妹妹艾米丽•勃朗特(1818-1849)。

  其时的英国,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正处在走向“日不落帝国”的前夕,随之伴生的是各种社会矛盾,充满生机的城市同时充满贪婪、欺骗和犯罪,农村则相对安宁,还保留着一些贵族阶层的闲适气息。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描述: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

  身为女性,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的活动范围不像男性那样广泛,她们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图景都很狭窄,局限在很小的生活圈子里,而且都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笔触大都锁定在为数不多的几类典型人物身上,几乎没有时代的痕迹和重大事件的影子,对人性、死亡、阶层矛盾这些更加重大而深刻的文学主题似乎鲜有触及。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试图突破,提到一位到印度创业的叔叔和到印度传教的表兄圣约翰,也提到了舅母和一个表兄的死亡,但都是点到为止。她的其余作品不但结构雷同,主人公的身份也几乎清一色是家庭教师。这一点,让夏洛蒂备受诟病。简•奥斯汀的艺术自觉则更加明显,她明确声称自己不写传奇,只是在一小块象牙塔上,用一只细细的画笔轻描慢绘。她的六部成名作,包括《理智与情感》、《爱玛》,几乎都是取材于日常生活,精致如“二寸牙雕”。事实上,她们都是深挖小题材的高手,努力在题材上发挥最大的才能,并藉此占据世界文学的一席之地。

  二

  最早接触《傲慢与偏见》和《简爱》,是小时候听电影录音剪辑。青年时代出于对爱情的渴望,匆匆翻过两遍原著。没有想到的是,在爱情成为青春往事的如今,趁着工作闲暇,我竟一而再、再而三地进入《傲慢与偏见》和《简爱》所编织的小说世界里。如此喜爱的原因,无非是因为,一旦进入作者的叙述,我们就能多少忘掉生活的纷繁,真切体验到经典文学带来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来自对不同人生的感慨,也来自于作者的天赋和激情,它们穿越时空和国界,穿越性别,依然能够触动你撩拨你。

  阅读简•奥斯汀和阅读夏洛蒂•勃朗特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她们一个活泼风趣,不动声色描写人情世态,让你时不时会心一笑,觉得余味不尽。一个激愤慷慨,抒情色彩浓郁,让人自然而然沉浸在作者奇特的幻想和充沛的激情中。我一直觉得,这种显而易见的风格,既源于她们的个性,更源于她们不同的出身和迥异的经历。简•奥斯汀家道小康,生活恬静舒适,在她的笔下,虽然缺少正面的激情场面和自然风景描写,但是平淡的叙述中,充满调皮的、令人回味的反讽、机趣和调侃,作者终身未婚,但对于青年男女爱情波折中的细微之处把握得精彩绝伦,叹为观止。

  和简•奥斯汀不同,夏洛蒂•勃朗特出身寒微,家境清苦,艰难的生活赋予作家更大的生活激情,苦难的重压最终导致情感岩浆的大喷发。有人把《简爱》看成是夏洛蒂本人的自传体小说,并非毫无根据。夏洛蒂•勃朗特本人也声称“崇尚内心燃烧着精神火焰的人”,这一指导思想贯穿《简爱》的始终,作品通篇充满浓郁的抒情味道,就连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也被作者以极具刻画功底的笔触赋予了情感的印记,仿佛一股熊熊的火焰从篇头烧到篇尾。夏洛蒂自己肯定对此充满自信,三联书社出版的《夏洛蒂•勃朗特书信》收录了1850年4月12日夏洛蒂致友人威廉斯的一封信。在信中,夏洛蒂对简•奥斯汀有一个正面评价:她把她那刻画英国上流社会人士生活外观的行当干得异常出色。她的绘画犹如中国画一般惟妙惟肖,刻意求工。她不用任何强烈的东西来骚扰她的读者,不用任何深刻的东西来使他不宁。她全然不知激情为何物。

  这不能不说是奥斯汀的缺陷所在,但在夏洛蒂•勃朗特看来,激情比任何技巧更重要,文学作品必须焕发出作者的精神光辉,才能称其为文学。所以,在她心中,精神是第一位的,而对于女性而言,最崇高的精神就是追求独立、自主、人格和尊严。小说只是承载这种精神的载体。这就使得小说成了她追求独立价值和抒发生命情怀的工具。与之相比,简•奥斯汀的小说就是更纯粹的创作,她的笔下几乎看不到作者的影子,只是冷静客观公正的把各式各样的人物嘴脸揭示出来,让他们做作者的传声筒,而作者却因此成了躲在背后睿智的观察者。

  三

  据说,在英国,研究简•奥斯汀文学现象的著作已经汗牛充栋,颇类似于中国的曹雪芹。吊诡的是,他们两个虽然一中一西,一男一女,但却都是描写日常的高手。

  《傲慢与偏见》写的虽然都是舞会、宴请、散步等日常琐事,家长里短,但其风趣活泼,引人入胜的地方遍布全篇。小说结构精致,语言清丽流畅,善于制造人物性格冲突推进情节发展,全然不像出自女性作家之手,唯有主人公达西和利吉细腻微妙的情感起伏变化,显示出作者的女性身份。在我的阅读经验里,能够具有同样反讽意趣的作家只有日本的夏目簌石,而简•奥斯汀在语言的精巧、细致和繁复方面似乎要超过夏氏,让人难以捉摸和模仿。比如她在嘲讽利吉私奔的妹妹时说,“对不要脸的人,我们真不能低估她们不要脸的程度”。她描写柯林斯打牌时对凯瑟琳夫人的造作,只用了一句话:他赢一次要谢她一次,如果赢得太多,还得向她道歉。她描写班纳特太太,说她是个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女人,只要碰到不称心的事,她就以为神经衰弱。她生平的大事就是嫁女儿;她生平的安慰就是访友拜客和打听新闻。

  诸如此类的笔触,看似随意,却意味深长,值得细细品味和咀嚼。和夏目簌石的《哥儿》相比,简•奥斯汀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这就更让人觉得作者在作品中毫无踪迹,又无处不在,而且观察角度变幻莫测,观之在前,忽焉在后。

  《简爱》自始至终阴森而略带苍凉的氛围,其实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写照,作者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使作品披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风格类似于明国初年鲁迅、郁达夫等一批中国作家的笔触,这可能是《简爱》在中国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对白是简爱的自诉: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貌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我们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这与其说是作品主人公简爱的控诉,不如说是作者本人出于追求独立人格和尊严的强烈呼喊。正是这种呼喊,让《简爱》成了女权主义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文学标志。时至今日,重温200年前的这种呼喊,我们仍然能够强烈感到其中的人文色彩和包含在文字背后的无限饱满的生命激情和心灵脉动。

  可惜并且令人扼腕的是,这个时期英国的文学家似乎寿命都不长,到底是应该归咎于当时落后的的医疗科技水平,还是应该感叹那句“情深不寿”的谶语,我们有些茫然。拜伦、雪莱都是青年夭折,简•奥斯汀因结核病42岁时死在姐姐的怀抱里,终身未婚。夏洛蒂•勃朗特和她多才的姐妹们也都未尽天年,而导致她去世的罪归祸首仅仅是一场淋雨后的感冒,同时带走了一个尚未出生的婴儿。

  尽管生命如此短暂,尽管个性如此迥异,这两位英国女作家以及她们卓尔不群的作品,仍然穿越了几百年的时光尘埃,向全世界无数读者展示出她们难以磨灭的不朽的艺术魅力。时至今日,那些遥远而神秘的名字依然让我们耳熟能详:利吉、达西、简爱、罗彻斯特……还有她们的爱情,她们的痛苦和渴望……



2#
发表于 2016-4-21 17:05 | 只看该作者
有深度!
3#
发表于 2016-4-21 18:44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喜欢的
4#
发表于 2016-4-21 19:17 | 只看该作者
简·奥斯汀有着不动声色的幽默和讽刺,在语言上,几乎通篇都是妙语连珠。这个特点,和其叙述的真实性,尽管故事不起波澜,但能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不觉一页一页翻下去。奥斯汀是智慧的,是冷静的,是傲慢的。
5#
发表于 2016-4-21 19:3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达西看着伊丽莎白离开那个场景描写,记了很多年。
6#
发表于 2016-4-21 20:09 | 只看该作者
这周不写字了,专心致志学习。
7#
发表于 2016-4-21 20:13 | 只看该作者
梅边 发表于 2016-4-21 19:17
简·奥斯汀有着不动声色的幽默和讽刺,在语言上,几乎通篇都是妙语连珠。这个特点,和其叙述的真实性,尽管 ...

嗯,你替我评了,又评得这么好,我就不说话了。
8#
发表于 2016-4-21 21:21 | 只看该作者
把两个外国作家及其作品论得这么深刻,我们只有仰止的份了。
9#
发表于 2016-4-21 21:23 | 只看该作者
梅边 发表于 2016-4-21 19:17
简·奥斯汀有着不动声色的幽默和讽刺,在语言上,几乎通篇都是妙语连珠。这个特点,和其叙述的真实性,尽管 ...

嗯,梅边都这么说了,我无话可说。
10#
发表于 2016-4-21 21:24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6-4-21 20:13
嗯,你替我评了,又评得这么好,我就不说话了。

我读的那本,是盗版印发。怎么找也没找到是谁译的。语言很文雅,有古文字风。却正好适合了它的幽默讽刺效果。我又买了王科一的,对比读了几节,大失风趣。以我的聪明和精细,摸伊丽莎白的心路,绰绰有余。所以我都是笑到前头。不知木门又比伊丽莎白精过多少。再见了孙致礼的译本,算了,有那两个,叹为观止吧。问好木木!——你不当版主了多好啊,……
11#
发表于 2016-4-21 21:48 | 只看该作者
剑鸿兄威武。
需要潜心学习品赏。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4-22 09:1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一点浅见而已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4-22 09:14 | 只看该作者
梅边 发表于 2016-4-21 19:17
简·奥斯汀有着不动声色的幽默和讽刺,在语言上,几乎通篇都是妙语连珠。这个特点,和其叙述的真实性,尽管 ...

所言极是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4-22 09:15 | 只看该作者
无所见 发表于 2016-4-21 19:38
达西看着伊丽莎白离开那个场景描写,记了很多年。

电影吧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4-22 09:15 | 只看该作者
秦皇岛简枫 发表于 2016-4-21 20:09
这周不写字了,专心致志学习。

好,我也学习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8:21 , Processed in 0.05133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