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9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饭量与饭碗有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4-12 1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我一直研究一个问题:饭碗是否与饭量有关。

   原来,我一直为女儿用一个很精致的小碗乘饭,13岁的她吃完一晚就撂筷,后来,我给她换了一个稍大的碗,还是一碗了事,再换,依旧。我纳闷了,难道女儿就识一碗的数。

   昨天,看一本生活类杂志,说如果加大一份快餐的份量,人们的饭量也会随之变大。虽然吃进了更多的食物,饱的感觉却和份量增加之前没有什么差别。

   盘子的大小会影响饭量吗?专家指出:提供的食物越多,人们感到饱的时间就越晚。另一项研究发现,食物的提供方式也影响饭量。假如孩子得到一份定量的快餐,而且食物份量大,那么一餐的饭量会加大25%之多。然而,如果让孩子自己动手盛饭菜,那么每餐的饭量基本上是恒定的。研究者们分析说,这可能是因为家长经常教育说“只有把盛到盘子里的东西吃光才是好孩子”,孩子们会努力把别人盛的东西吃完;如果孩子们自己盛饭盛菜,他们就能靠本能的食欲来控制饭量。我还发现,在餐馆吃饭时,盘子里的食物越多,食客们的饭量也就越大。25%的人承认,买来食物的份量大小决定了他们要吃多少东西。67%的人坦承,他们在餐馆就餐时,总是把盘子里所有的东西都吃光。 

   这个问题看来还很深奥,我得以后慢慢研究。


   很有趣,饭量有时简直就成了评判一个人尤其是男人能否“闹革命”的根本标准。一份资料说:樊哙在鸿门宴上当众啃了一条生猪腿,连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也不得不敬他三分。廉颇晚年为了向赵王证明自己还有攻城野战、冲锋陷阵的能耐,一下子就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可惜赵王派出的使者给小人收买了,回来报告说:“廉老将军还挺有力气,挺能吃的,只是陪我坐了一会儿,就接连去拉了三次屎。”刘伶自称“一饮一斛,五斗解酲”,语焉不详,很难叫人信服。况且古代的度量衡要比今天的小得多。《左传•襄公十七年》疏云:“古者一斛百二十斤,一斗十二斤”,若按现在的标准算的话,一百二十斤的米酒,拿来洗澡都可以了,刘伶即使狮子张大口,也根本无法一下子喝完。像这种能吃善啖的掌故,在历代笔记小说中俯拾即是。有时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倒也未尝不可聊以一娱。冯梦龙《古今谭概》引《朝野异闻》:王恕晚年,每餐尚能吃牛羊猪狗各式肉类三十碗,面饼两盘,清酒三大碗。周密《癸辛杂识》:宋丞相赵温叔饭量过人,常因没人陪吃而苦恼,有一次终于碰上了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于是大摆酒席,从早到晚,两人共进米酒三斗,猪、羊肉各五斤,蒸米糊五十碗,吃到最后,突然听见那人的肚子“砰”地一声巨响,以为是肠子胀破了,结果发现是腰带撑断了。梁章钜《归田琐记》有一段记载,则更加生动:清朝学者徐乾学吃遍京师,所向披靡,解官退隐之日,门生们为了试探一下他的饭量,集资请他上酒楼狂嚼,同时在身后摆一尊与其大小相仿的空腹铜人,他吃多少,就往铜人肚里装多少,结果铜腹因为“超载”而倒空了三四次,徐老先生仍在吃个不停。如此饭局,真是“千古一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现在,有的干部饭量可大得惊人。如某市某区卫生局一名副局长的“饭量”就特大。一次,这位副局长到秀山出差时,和一些干部一顿饭吃掉9000元。 “火越烘越寒,肉越吃越馋”。这位副局长的“饭量”无疑是吃大的,平时,几百元、上千元的吃喝恐怕只是小菜一碟了。如果不是大吃的锻炼,他哪来那么大的饭量?  
   吃,能反映一个干部的品德、作风,不惜群众的血汗钱,海吃海喝,只能是少数干部良知的泯灭、道德的败坏、作风的腐化。

   好了,别提他们了,省的生气。民以食为天,人不可一日无食,但再自己挣来的也不可多食。圣人说,食不厌精,粗食也是需要的,所谓病从口入不仅是指吃进细菌,也是指吃进过量营养,或者吃的营养过于单一,要健康,一要适当运动,二要吃得科学,当然还有其他因素,但吃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不可不论。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4-12 19:22 | 只看该作者
前半引经据典,很有意思,但后边与前边脱节了.似乎与题目没有多大关系.
再深入些会好一些吧?___个人意思,供你参考,不对勿怪!
3#
发表于 2007-4-13 10:48 | 只看该作者
“饭量是吃出来的。”这话有道理。问好王建!
4#
发表于 2007-4-13 14:19 | 只看该作者
引用,是用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5#
发表于 2007-4-13 16:30 | 只看该作者
  引经据典不错,但后面的重点说得太少了,没有展开,没有说清楚,题目也不太好。需要锻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8 23:04 , Processed in 0.16005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