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29|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艺术家的两个世界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7-5-20 09:1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艺术家的两个世界

艺术家的两个世界
  
                              lqm407

  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两个生活世界。一个是物质的,或物理的,另一个是精神的,内心的。物质世界是现实的,精神世界是虚拟的。这两个世界对人来说是同等重要的。人生就是这两个世界的结合体。
  
  不能想象我们的世界不是物质的,也不能想象人的物质世界中没有精神的参与。人的精神与心理活动来自于物质世界,但它却远比物质世界广阔、精彩、丰富。
  
  人们生活的这两个世界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没有哪一方面都不行。可是,每个人在这方面也是有表现差异的。有些人注重物质方面,比较“实在”,而一些人注重精神方面,比较“洒脱”并有创造性。
  
  一般来说,人们生活的这两个世界是很好区分的,一般人都能作到这一点。可是,有些人却会将这二者混淆。例如,原始人就分不清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一个原始人梦见有人袭击他,他就会把梦当作现实,跑去杀掉那个人。还有,他们白天可有幻觉、幻象,可以和鸟兽草木进行对话。他们实际生活在幻想和迷妄的世界中,这在今天看来显然是精神变态表现。
  
  就是现代人,有些人在精神世界方面表现得很为强烈,甚至将两者混淆。精神病患者自不必说,就是精神正常者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人中,艺术家居多,伟大的艺术家占的比例更大。因为艺术家的工作经常是在精神世界中进行的,长此以往,他们就往往混淆真实的物质世界和虚幻的内心世界。
  
  一个农夫看到一个诗人站在地头对着花朵低吟浅唱,就非常奇怪。诗人说他发现了诗。农夫说我在这里一辈子了,怎么没有发现过一次“诗”呢?诗人说:“那是因为你不是诗人。诗人看到的是另外一种天地。”农夫问:“你看到了怎样一个天地呢?”诗人说:“我看到的天地是跟眼前的这个天地完全不同的。”农夫想不通诗人的话。是的,农夫一辈子也不会想通的。因为诗人所说的天地是精神方面的,而农民的天地是物质的。
  
  有些伟大的艺术家如泰戈尔就认为“即便是幻觉也是真实的”,认为世间万物可能只是幻象,但要是没有幻象,真实就不能存在,甚至可以说假如没有幻象,真实本身也将是空虚的。泰戈尔愿意把世界看作是一种幻象、幻觉或幻境,但他又提醒我们,它的虚幻正是它的真实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进一步说,艺术家正是通过幻觉世界来表现自己的,而幻觉又是通过艺术来证明自身的存在的。
       
  就是连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有着相似的看法。爱因斯坦在为他的好友去世写的一篇文章中说:“现在他虽然比我早一点离开了这离奇的宇宙,但这并没有什么,我们相信物理学的人都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一种顽固地坚持的幻觉而已。”
  
  也正因为艺术家们注重精神世界,所以有些艺术家的现实表现就跟精神病病人很为相似。
  
  蒙田说:“我设身处地,常把别人的痛苦变为我亲身的痛苦,让旁人的情感篡夺了我本心的情感,一个咳嗽不停的人会使我觉得自己的肺和喉咙都不舒服。”
  
  罗曼·罗兰说:“我的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危机把我震动得象他一样,甚至比他更利害,因为我的身体不如他。”
  
  阿·托尔斯泰回忆他写一本小说时,一连数日,忧心如焚,好象真的经受死亡一样。他说写作时“作悲惨的呼号,跟人家挤眉弄眼,同人物交谈以及在工作室里奔跑——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狄更斯曾在他的手稿上哀哭;果戈理却是哈哈大笑。富尔曼诺夫说:“刚刚结束了《夏伯阳》的最后几行,修改完了,我仿佛离开了亲爱的朋友,剩下了一个人,我感觉自己象个孤儿。” 
  
  楼拜写包法利夫人也是这样他说:“爱玛——这就是我。描写爱玛——包法利夫人服毒的时候我自己口里仿佛有了砒霜气味,我自己仿佛服了毒,我一连两天消化不良,当时我连饭都吐了。”
  
  乔治桑说:“我有时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鸟,是树顶,是云,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水平线,觉得自己是这样颜色或是那种形体,瞬息万变,去来无碍。我时而走,时而飞,时而潜,时而吸露。我向着太阳开花,或栖在叶背上安眠。天鹨飞举时我也飞举,蜥蜴跳跃时我也跳跃,萤火和星光闪耀时我也闪耀。总而言之,我所栖息的大地仿佛全是由我自己伸张出来的。”
  
  狄更斯在写小说的过程中一刻也摆脱不了他恰巧在写的那些人物的纠缠,简直象白日见鬼一样,在路上也居然“看见”他作品中虚构的人物,煞有介事地要避开。
  
  宋代包鼎画虎,首先要“扫溉一室,屏人声,塞门涂牖,穴屋取明”,布置了这样一个“虎穴”后,自己便“脱衣踞地,卧起自顾,自视真虎也”,然后才挥笔作画。
  
  赵子昂画马,也是“闭门伏地,对于马之动作,如长鸣,如蹴蹄,如奔驰,如滚卧于郊原,作种种状态戚原画狗,客访之,闻室中犬声甚沸,有类数十狗若争骨者,若众雄逐雌者,又若孤村野店,陡见生客,吠声从水中出者,及辟户,则原据几画狗正酣,口中狺狺犹未尽也。
  
  确实,作家如果没有非同一般的创造性的精神思维,那是不会产生伟大的作品的。所以,在创作中,他们尽量使用变态思维,努力创造出一些超越现实的东西。原始时的艺术家创造了稀奇古怪的龙、狮身人面或蛇身人面等形象。从希腊神话开始,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是跟妖魔鬼怪、禽兽虫鱼、花草木石相混杂。单是《变形记》就有三部。产生于古罗马的两部《变形记》就是记载很多变形的故事。其中稍后的一部写一个青年人变成了一头驴子。卡夫卡的《变形记》则被誉为西文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作品,写的是人变成甲虫的故事。构思这样的故事,肯定要进行超现实思维的。
  
  我认为,这种超现实的思维活动,其实是出自一种变态的心理基础的。这种心理在精神病理学上是指心理失调导致的幻觉妄想、人格分裂、思维离奇、情绪亢奋、语言夸张等。艺术思维也是出于一种异常心理状态。作家、艺术家的艺术想象活动当然离不开常态心理的制约,但同时也常常伴随着与“精神病患者”相似的变态心理过程。
  
  在艺术创作中,这种心理至关重要。它是一种混淆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界限,物我两忘,如醉如痴,全神贯注,想象丰富,心驰神往的状态。借助这种状态,艺术家特别是伟大的艺术家的视野中才会出现草木赋愁,鸟兽欢歌,高山起舞,大海歌唱的奇妙景象和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然而也正因如此,在现实生活,一些艺术家的表现也往往被人误解。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5-20 11:29 | 只看该作者
407先生学识渊博,令人佩服。
只是似乎事例多了些,有些影响意思的表达。——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不当勿怪!
3#
发表于 2007-5-20 19:42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一沙一世界,一物一风流。
4#
发表于 2007-5-20 20:2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素手悠然 发表
这就是一沙一世界,一物一风流。
5#
发表于 2007-5-21 15:15 | 只看该作者
整个文章不错!
论据充分,看了扩大视野。
结尾好像有点替艺术家操心,呵呵,建议删了“这点应该引起艺术家的注意。”,注意什么,没法注意。
6#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21:5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水如空 发表
407先生学识渊博,令人佩服。
只是似乎事例多了些,有些影响意思的表达。——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不当勿怪!


接受水先生的意见。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21:5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素手悠然 发表
这就是一沙一世界,一物一风流。


谢谢阅读。
8#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21:5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跃农 发表


谢谢跃农。
9#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21:5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整个文章不错!
论据充分,看了扩大视野。
结尾好像有点替艺术家操心,呵呵,建议删了“这点应该引起艺术家的注意。”,注意什么,没法注意。


武版说的有道理。那我就删除了。
10#
发表于 2007-5-22 08:02 | 只看该作者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老马这个界定我觉得是很有用的。想象是艺术家飞翔的翅膀,和以前关于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讨论是一脉相承的。
11#
发表于 2007-5-22 08:42 | 只看该作者
  “就是现代人,有些人在精神世界方面表现得很为强烈,甚至将两者混淆。精神病患者自不必说,就是精神正常者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人中,艺术家居多,伟大的艺术家占的比例更大。因为艺术家的工作经常是在精神世界中进行的,长此以往,他们就往往混淆真实的物质世界和虚幻的内心世界。”

  这段论述多少就能说明为什么世界上很多唯物主义者到了后期、晚年差不多都要陷入唯心主义,世界上很多唯物主义哲学家到了后期、晚年都难免不表现唯心主义。就是口口声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自称很唯物的人也难以摆脱唯心主义,特别是后期、晚年更唯心(以个人意志代替别人意志,以主观推断代替客观存在),嘴上说实事求是,可很多时候却是我说是就是是!所以,在我国官方的八股文中“新、再、更、又”不厌其烦地用。
12#
发表于 2007-5-22 18:45 | 只看该作者
407这文章有点笑看世界的意思了。不那么拿捏了,让人十分愿读。
13#
发表于 2007-5-22 18:5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14#
发表于 2007-5-23 10:05 | 只看该作者
旁征博引的事例,独到的见解,厚实的文字功夫,使此文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条斯理,却又如同太极般,有隔山打牛的“透劲”。
好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9 15:26 , Processed in 0.08952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