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5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论文数量、人才与成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24 2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之所以拟定这么一个题目来作文,是因为我发现近年来国人在评判人才的时候,特别看重其论文数量。据说在大学校园里,对教师发表论文有量化的考评规定,发表论文不够数量,就不是人才,就没有成就,也就没资格评职称。最典型的例子首推浙江大学哲学系老师朱淼华,他讲的《西方艺术史》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但最近朱老师却“下岗”了,只因他长期钻研课堂教学艺术,注重教好书育好人,不急着发表自己不满意的论文。没有发表论文看来是这位老师的最大缺点所在。另外,上海交通大学普通教师晏才宏, 教学水平有口皆碑。他的电路课,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罕见的满分居全校之首。很多学生称他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也还仅仅是个讲师。
  由于论文数量这样的重要,是获取学位、评聘职称的硬框框,所以人们写论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校博士、硕士生在积极写论文,大学教师在积极写论文,中学教师在积极写论文,小学教师也在积极写论文。幼儿园教师是否也在积极写论文目前不好说。另外还有一股写论文的中坚力量不可小视,那就是商人。这不是说商人们开始由求财而转为求才了,恰恰相反,是某些商人发现了求财的捷径——出售论文,批发论文。想发表论文者,只要交上几百银子,愿望便可能得以实现。一时之间,真的假的粗的细的论文稿子向滔滔的洪水一样,从四面八方向学术刊物涌来,使得一向门庭冷落的各学刊编辑部竟然稿满为患。
  以论文数量判定人才与成就,可乎?
  论文这东西也可以说古已有之。古代的名人学者,大都写过一些著作,对后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如战国时期韩非写过《五蠹》,汉代贾谊写过《论积贮疏》,晁错写过《论贵粟疏》,王充写过《论衡》,南北朝范镇写过《神灭论》,宋代苏洵写过《管仲论》,等等。至于近现代,学术大家们的论文著作就更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了。论文有时会成为一个学者成就的标志。“著作等身”这个褒义词对学者而言便是一种相当尊贵的荣耀。不过若据此而得出结论,说一个学者若没有论文或论文少就没有成就,那恐怕也不尽然。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没有“论文”或“论文”不多而成为大师的也是数不胜数。孔子“述而不作”,谈不上有什么“论文”,一部《论语》也只不过是其弟子后人对其言语的记录而已。但谁能说孔子不是一代学术大师!春秋时的另一位学术大师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爱”、“非攻”等主张。还研究过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多种知识。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年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如此这般,不知他老人家是否有空写论文。当然我们可以读到《墨经》、《墨辩》等著作,不过这些“论文”究竟是墨子老先生自己所著还是其弟子或后人整理而成,到如今也没有个确凿的说法。假如这些著作确实不是墨子他老人家所著,你能说墨子老先生没有作为没有成就?再如三国名相诸葛亮,在东吴舌战群儒时,有个儒生问:“孔明治何经典?”诸葛亮就说:“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并且他进一步指出:“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放下古人再说今人。1925年,曹云祥时任清华大学校长,决定创办国学研究院。当时梁启超力荐陈寅恪做国学研究院教授。曹校长问: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问:他有些什么著作?梁答:还没有著作。曹说:这就难了。梁很不高兴:我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最后陈寅恪还是被聘为国学研究院教授。说明在梁启超先生心目中,学位、论文这些都不是判断一个学者学术水平与成就的唯一标准,而当时的曹校长看来也不是“唯文凭论”者或者“唯论文论”者。

  在从前,即使是写过“论文”的学者,似乎也没有特意看重其数量几何。春秋时期的学者老子可以说有“论文”,不过不多,只有一部《道德经》,五千多字。但就这一部著作,就让古今中外的学者们研究了两千多年。另外诸葛亮也曾写过像《出师表》那样的文章(不敢称论文),不过也似乎为数不多。大约过去人们写文章不求速度或数量而重质量,吟诗时有一种说法,叫“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若以这种速度写论文,怕是十年也写不成一篇文章。外国学者的效率比古代的中国学者也强不了多少。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除了石破天惊的《天体运行》之外,似乎也没听说过还有什么别的对人类文明影响巨大的著作。若按今天的论文量化标准对上述的这些大师进行量化考核,则他们不但不可能被评为教授,只怕连个副教授也沾不上边。但谁又能否认上述大师们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成就呢?
  
  古人对著作的要求甚高,标准很严,因为“文章千古事”,不好好地搞就会出现错误,要贻笑大方的。《三国演义》中曹操似乎也写了“论文”,称作“孟德新书”, “皆用兵之要法”,但后来被张松说成是抄袭战国无名氏的作品,便自疑道:“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于是立即将书烧掉。虽然历史上不见得确有其事,但至少说明了古人对著作的态度,那就是:宁少勿多,宁缺毋滥,绝不以次品冒牌货滥竽充数。反观今日之学院,竟定出了论文的量化标准:一个学校现在SCI论文数量排名全国第几,物理系每年要出论文多少篇,数学系每年要出论文多少篇,教授如果完不成论文数量指标就要“下岗”,这究竟是搞学问还是搞泡沫?听说有人一年发表30多篇SCI论文,有人两年出10多本书。照这样下去,我国就要成为论文大国了。只是不知这汪洋大海一般泛滥的论文中,有多少是真货、精品?
  
  可喜的是,这种非理性的“论文数量指标”的荒谬性已开始被人们认识,明智的人们开始试图扭转这种状况。北京大学中文系目前实行了一种颇为新颖的“论文代表作制度”,受到师生欢迎。据说古代文学专业的一位教师没有出版专著,发表的论文也不够数量,但因为教学上很负责任,教学论文具有相当水平,最终被评为教授。中文系的研究生也没有了发表论文的数量要求,只要毕业论文作得好,照样能毕业。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愿能稳步进行下去,并向别的系科、院校、部门扩展。
  
  晚清诗人龚自珍诗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判断人才与成就的标准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写论文的固然是人才有成就,不写论文的也有可能是人才有成就。写论文多的可能是人才有成就,写论文少的也可能是人才有成就。人才的标准、成就的高低岂可单纯以论文数量而定!
2#
发表于 2007-5-25 08:00 | 只看该作者
高校如此,中小学也在要论文,让有些人发财,让有些老实人发疯
3#
发表于 2007-5-26 09:16 | 只看该作者
规范格式,如是原创,请加声明。
4#
发表于 2007-5-26 10:56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新朋友来江天。
  现在天下论文成灾,原因是大大小小的职称晋升都要求论文,论文就应运而生了。
  刚才看了袁隆平的事迹,袁隆平的论文也不是很多啊。看来,论文不在于多,而在于其质量与意义。
5#
发表于 2007-5-26 21:1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黑雪 发表
高校如此,中小学也在要论文,让有些人发财,让有些老实人发疯


  先生一针见血!
6#
发表于 2007-5-29 08:47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好矣,可惜没人听呵。唉, 这世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9 15:26 , Processed in 0.07548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