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原创] 2、家里飞出个“金凤凰” [打印本页]

作者: 清茗    时间: 2007-5-30 20:18
标题: [原创] 2、家里飞出个“金凤凰”
本帖最后由 牧歌 于 2016-9-2 12:57 编辑 <br /><br />2、家里飞出个“金凤凰”
刚刚经历过“64”事件颠簸的新中国,在经过两年的缓冲期后,借着改革的春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都在《春天的故事》的轻快节奏中迎来了又一个新的春天。李家庄——这个位于中国版图华北平原上某一个旯旮的小村庄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模样。
在这个从祖上开始就只是土里刨食的小村庄里,从来就没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村民们只知道白天种田,晚上睡觉,他们从来都不知道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的话,但整个村子里的生活其实无非就是一副这样的图景。
改革的春风可以说吹遍了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李家庄也不例外,有不少的人开始出去打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农闲之余做起了小买卖,其中最让人羡慕也是最让人嫉妒的恐怕就是老李家了。
李家庄总共有200多口人,别看人不算大多,但杂姓却不少,姓杨的,姓张的,姓李的,姓王的,姓刘的,姓焦的,各个姓氏的人口都差不多,所以在李家庄也不存在什么大小姓之分和所谓的“旺族”之分。老李家连续四辈单传,到了李杏全这辈却开始散开枝叶来,李杏全的老婆张氏总共给老李家生了八个孩子,四个儿子,四个女儿。按说有这么多的儿女,老两口也该能享到清福了吧,可他们命薄,等儿女们都成家立业,孙子孙女一大堆,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老两口把最小的孙子带到六岁的时候,就先后撒手西去了。
李杏全的四个儿子当中,老大李福胜远在天津,要是说起来,就是福胜容易。在抗战时期和内战时期,整个中国到处兵芒马乱不说,而且大多数的农村人都过着那种“吃了上顿,没了下顿”的挨饿日子,李杏全养活不了这么多的孩子,但又不能眼瞅着孩子们一个一个的饿死,于是就把大儿子福胜和二闺女福荣送到了老丈人家养着。
李杏全的老婆张氏一辈子都没有名字,娘家开了几间杂货铺,可以说是富甲一方的商人,张氏的娘是一个满脸大麻子的又黑又壮的丑女人,她爹看不上她娘,成天在外面拈花惹草,很少回家跟大麻子老婆相聚。福胜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他和妹妹到了外婆家之后,事事小心,处处谨慎,唯恐惹到脾气暴躁的外公。福胜知道自己是大哥,既然是大哥,当然就得承担起照顾妹妹的责任,他总是把好吃的东西全留给福荣,不让妹妹干活,因为他知道妹妹还小,他得把妹妹看管的好好的,将来回到自己家的时候也好向父母交待。别看福荣比福胜小两岁,可她的贼心眼子特别多,她嘴甜心刁,阳奉阴违,七八岁的年纪就学会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家的时候很不讨李杏全的喜欢。
福胜从小就有经济头脑,过年的时候,外公给他买了两挂小鞭炮,一般的孩子早就高兴的把鞭炮挂起来点上,为的只听那一阵噼哩啪啦热闹的动响。可福胜有他的想法儿,他就把这些鞭炮一个一个的拆下来,然后再一个一个的卖给村子里的小孩们,从中赚了几毛钱,他用卖鞭炮换来的这几毛钱买了一把糖,然后一块不剩的全都给妹妹福荣吃。福荣一边吃着糖一边“大哥大哥”的叫着,一脸的快乐和满足,这让福胜感觉到由衷的欣慰,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可福荣一回头就去向她的大麻子外婆告状,说大哥偷钱给自己买糖吃,让她给逮着了才给了她两块,结果可想而知,那个年代的孩子如果偷家里的钱,无疑就等于犯了弥天大罪,更何况福胜偷的是大麻子辛辛苦苦偷攒下来的钱,那后果就更严重了,结果福胜挨了外婆一顿重打不算,还被罚大冬天光着脚站在院子里两个时辰,一天不准吃饭。
还有一件事,让福胜永远都无法释怀。大麻子外婆死了之后,外公便要他们撵回家来,大婆子外婆临死之前把六块大洋塞到福胜的手里,说是让他回家交给爹娘过日子用,那可是大麻子外婆一辈子的辛苦积蓄啊。埋葬完了外婆之后,外公把福荣送回了李家庄,却把十一岁的福胜送去天津当了名学徒。
等回到家以后,福荣就对李杏全两口子说这六块大洋是外婆给她将来当嫁妆的。李杏全两口子还真就相信了福荣说的话,谁会想到九岁的孩子撒谎撒得这么圆滑。但李杏全家的日子实在是太难了,七八个孩子全都要吃饭,要生活,光靠种几亩薄地,一家人等于徘徊在死亡和饥饿的边缘。
“咱卖两块大洋吧,要不然这个冬天连床整棉被也没有,非得冻死不可。”
“还是先别卖了,这是我娘留给二丫头的嫁妆钱,还是再捱捱吧。”
“咱们大人倒是无所谓,可孩子们怎么受得了啊,照这样下去就是饿不死也得冻死。”
“我多往炕上铺点麦秸,再把夏天的衣裳缝在被子里,就暖和些了。”
其实,李杏全的老婆并不是因为那是娘留给自己丫头的嫁妆钱而舍不得花,而是她知道这六块大洋疑聚着全家人的精气神和盼头,是全家人的精神寄托,只要这六块大洋在心里就算是有个底,有个着落,还算有一个最后的依靠。一旦这六块大洋轻易的卖掉了,那家里可真是什么都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了,那往后的日子可怎么再熬下去呢。
福胜在天津一家铁厂当学徒,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让掌柜的对他刮目相看,为了多寄点钱回家,福胜把挣来的钱一分不剩的全都寄到家里,而他自己则常常饿着肚子干活。
李杏全两口子就靠着福胜每个月寄回来的钱买盐,买粮,在艰苦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再苦再难的日子也没卖过那六块大洋。天津距离李家庄也就七八百里的路程,可福胜舍不得回趟家,他知道回一趟家耽误挣钱不说,来回的路费钱也够爹娘和弟妹们两个月的盐、粮钱了。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日子有了很大的起色,最起码地瓜面是管够了,人们再也不用像在旧社会里那样挨饿了。李杏全家的那六块大洋也就更用不着卖了,而是被当成是家里的宝贝。
福荣自打回家之后,和家里的姊妹们合不来,她的甜嘴和心计把大麻子外婆哄得总是宠着她,从来都不让她干活。可回到家里不干活怎么行,爹娘让她干点活,她就又哭又闹,这还不算,她又把在外婆家那套哄人的把戏搬出来总是搬弄事,惹得姊妹们都烦她,不愿意跟她打交道。
转眼间,福荣也到了该嫁人的年龄,临出嫁前,她问爹娘要那六块大洋当嫁妆,可李杏全老两口却没有把六块大洋给她。
“不是我舍不得那六块大洋,就算是你外婆留给你的嫁妆,今天我这个做娘的也不能给你,你看看咱这一大家子人,没有这六块大洋你可以过日子,你婆家的日子比咱家强的多。可咱家要是没这六块大洋那就等于没了底,你让底下的兄弟们拿什么来说媳妇娶亲。”
“那是我外婆给我的嫁妆,凭什么给你们用。”
“你要恨就恨吧,说到底这六块大洋也不能给你。”
最终,这六块大洋就留在了老李家,也正因为这六块大洋让福荣恨了爹娘一辈子。
单从这六块大洋来说,谁也不能怪,要怪就只能怪老天捉弄人,好好的遭受了建国以来的三年自然灾害,再加上58年的“大跃进”,这农民的日子可怎么过啊。整个李家庄的人都知道李杏全家里有六块大洋,那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能就是这六块大洋起了“招牌”作用,才能让李杏全的几个儿子全都娶上了媳妇。
转眼间,到了80年代,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的日子才真正好过起来。老李家的四个儿子都很有出息,福胜就留在天津自己开了一家铸造厂当起了私企老板;老二李福根和老四李福林合伙干了一家尼龙活的小作坊厂;老三李福生本来自己是干铁厂的,主要生产一些纺织配件,但后来遇到全国的纺织行业不景气,又禁不住大哥的蹿掇,跟着福胜学了两年的铸造,最后在李家庄的最东头也开了一家小型的铸造厂。
老李家的四个儿子是一个比一个有出息,可李杏全老两口却过早的去世了,基本上是没享到什么福,尤其是老婆张氏肚子里长了一个七八斤重的瘤子,既没法割,又没法治,只活到70岁就去世了。李杏全倒是没什么病,可能是由于过度的思念死去的老婆,所以久思成疾,在老婆张氏去世三年之后,也跟着撒手人寰了。但老头子在临死前也没忘了把他这辈子最不放心的一件事儿给解决完,要不然他在阴间也会放心不下的,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那六块大洋。老伴死了之后,李杏全趁着自己的身子骨还能动弹,就当着众儿孙的面把那六块大洋拿出来,分给一个孙子一块,然后还千叮咛万嘱咐的对孙子们说了一句话:记住,以后谁要是把你们手里的洋钱给拿走,你们就骂他!
刚刚埋葬完李杏全,福荣就在娘家大哭大闹,说是爹娘糊涂,但至于是什么地方糊涂她也就不再往深入说,只是一个劲的说爹娘糊涂。本来福荣出嫁之后,她就很少回娘家,对李杏全老两口也从来没尽过什么孝道,既没给买过吃的,又没给做过穿的。她不但不回娘家,跟自家的兄弟姐妹也很少走动,所以众姊妹对她所说的话也没往心里去,全当她是一个人说的废话。
别人都不知道福荣为什么总说爹娘糊涂之类的话,只有福胜知道,他把那六块大洋的事儿和从姊妹们一说,除去老二李福根和老婆刘秀瑰之外,其余的人都异口同声的说:既然她想要这六块大洋,那就给她好了,但以后要是遇到什么事儿,别再指望让娘家的兄弟姐妹们能帮上她一把。
李福根的老婆刘秀瑰说:爹临去世前已经把大洋分到孩子们手上了,要是再要回去,让孩子怎么想。再说这六块大洋又不真是她的嫁妆,只不过是她财迷心窍想独吞罢了,凭什么她想要就得给她!
其实,在90年代初期一块大洋好像能卖到200块钱左右,六块大洋总共也就值1000多块钱而已。不管怎么样,在福胜的提议下,把这六块大洋“还”给了福荣。六块大洋虽然最终到了福荣的手里,可她也为这区区的六块大洋付出了亲情的代价。
18岁的凌儿考上了大学,她可是李家庄第一个凭自己的本事考上大学,也就意味着从此可以踏出农门,而成了吃公家饭的人。对老李家来讲,这在全村可是一件光耀门楣的大事,为此,李福生两口子决定为自己的闺女摆上几桌酒席,让所有的亲戚都来庆祝一下,也算是让老李家着实风光一下子。
酒席上,凌儿被亲戚们夸得脸羞得低低的,不敢抬头看大家一眼,但用眼角的余光和从耳朵里听来的声音分辩,她知道三姑没来。是啊,三姑又小气,又“死孙”,这样的事儿她怎么可能掺和呢?谁都知道,赴这样的酒席可不是白赴的,要拿“喜钱”哩,照如今的市价,那可是得掏50块钱呢。其实,凌儿家不缺这几个“喜钱”,只不过是图个热闹,再说这也算是件给祖宗上增了光的好事。虽然父亲已经去请了三姑两次,但三姑却借口说家里的山羊可能要下羊羔子,所以来不了。
“凌儿,来,给你姑们敬个酒!”
母亲桂芝在一旁拽了一下凌儿的袖子,她这才恍过神来,把心思从三姑没来这件事儿上转移回来。
凌儿开始挨个的敬酒,先是大姑,再是二姑,直到最后的四姑和四叔。这时候李福根和刘秀瑰在一旁说话了:
“咱凌儿就是有出息,将来一准儿再找个好婆家……”
“对对对,凌儿就是有出息,有出息着呢。”
李福根和刘秀瑰这两口子总是这样,说什么话都能说到一块去,好像两个人就长了一个心眼似的,两口子都是又奸又没人心眼的主儿,和谁处事都非得占别人的上风,和自己的亲爹娘也是一样,总是唬弄老人。
李杏全老两口还健在的时候,四个儿子每年都要给老人油吃,冬天的时候,其它三个儿子送来的油都是成坨的,高高的油坨子高出坛子一大块,偏偏刘秀瑰把盛在坛子里的油全都化开,平平的正好盛一坛子。凌儿的祖母去世比祖父早三年,祖母发完丧之后,用来做孝衣的白布剩下了几大捆,刘秀瑰趁着夜间的空儿,全都偷偷地搬到自己家里,等大闺女霞子出嫁的时候全都给她做成了新被里,可霞子生了个女儿却不会走路。这件事让凌儿的小婶子崔保芹当作笑料:
“这才叫报应哩,连老人的孝衣布都敢贪,怪不得生个孩子是瘫子!”
李杏全在世上的最后二年的时间是轮流在儿子们家度过的,老头子就高兴呆在凌儿家里,按理说每个月都要轮换一次的,可老爷子每次都不愿意从凌儿家搬出去。
“老二家过年宰一头猪,一到吃饭的时候就把一盘不知道馏过多少遍的猪肠子端上来,一块猪肉也不给我吃;老四家脏得要命,喝粥能喝出鼻涕来。就是俺老三家好,又干净,又舍得给我做好吃的。”
的确,李福生和桂芝两口子很孝顺,顿顿都先问老人想吃什么,这可不是凌儿自各夸自各的父母,这是留在她脑子深处永远都抹不去的记忆。
酒席热热闹闹地开了一整天,亲戚们临走的时候都留下了“喜钱”。三个姑姑每人50,四叔李福林50,李福根一家八口大人来吃饭,也给了50块钱。其实李福根的大儿子忠子早就分家单独过日子十多年了,生的闺女都十岁了,一家三口子也是白吃白喝,一分钱也没给。福胜早就给凌儿寄来了500块钱,还说要给凌儿出上大学的学费,说这是老李家的光荣。福胜还说以后老李家的人,不管是谁,只要是考上大学,他就负责给出学费,可李福生怎么能让福胜给凌儿出学费呢。
送走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桂芝也不准备再做晚饭,反正大家肚子也都不饿,大闺女燕子和小儿子民子都睡觉去了,饭桌旁只剩下凌儿和李福生两口子三个人闲着没事唠嗑。
“你二哥两口子真是没出息,八口子大人来白吃,给50块钱也就算了,没人跟他们计较,可一点活也不干,光算计着赶上晌午来吃饭,吃完了饭拍拍屁股就走人,临到亲戚们快走了,他们也回来了。你瞧你那大侄子,整个一家子白吃,亏他小的时候从咱家长到十四五岁,真是白疼他了。”
“娘,大哥怎么从咱家长到十六七呢?”
凌儿感到有些不解,好奇地问着母亲。
“你不知道,自从我生了你姐跟你之后,你爸就以为咱家‘绝后’了,你也知道在咱庄户人家要是没儿子,那一准儿是得挨欺负,于是你爸就把你哥接到咱们家来了,当是自己的儿子来养。可惜啊,白养了他十几年,现在逢年过节,甭说给你爸买点东西孝敬孝敬,就连白种了咱家的五亩地,一个棒粒也吃不上他家的。”
“行了,你就知道跟孩子说这些没味的屁话,咱养他的时候不也没想着将来能享到他的福吗,再说咱现在不是有儿子了吗,还净扯这些没用的。”
“哼!你就知道护着。护着他有什么用,你把他当侄子疼,可人家把你当叔看待了吗?”
“我不护着他,难道让你接着说他不好啊。现在说这些话还管用吗,真是没屁强放!”
父亲的话有点僵硬,凌儿听得出父亲心里也有点酸酸的味道。
“其实忠子这孩子不错,都怪没有个好爹好娘调教,再加上娶了个光知道沾别人便宜的‘傻’娘们就更没治了。当初,他跟着咱的时候,每天都懂事的去奶奶家看看奶奶的病好了没有,有什么好东西都先让老人吃第一口,哪像现在……”
李福生不再听桂芝的唠叨,径直走进里屋去睡觉,不一会儿就传出了他的鼾声。凌儿也困了,她走进自己的房间,燕子早就睡着了,可凌儿躺到床上以后,却怎么也睡不着。她在心里一个劲的假设和憧憬,不知道将来毕业以后的路会怎样,会不会像二姨和小姨一样能够真正的踏出农门。
这个刚满18岁的农村丫头躺在床上,望着窗外有些朦胧的月光,突然间有很多事情涌上了她的心头……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