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6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文学的力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7 1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学的力量
                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所想

  一具尸体、一只狗、一个凶手、一枚金币、两位恋人和一棵树,共同说出这篇迷人的故事——《我的名字叫红》。捧起一本书,我慢慢咀嚼,细腻的人性透过文字直穿心灵。蓦然,我沉寂多时的灵魂被激活了,我知道一本书是可以直达心灵的。

  这是一个谋杀推理故事……一本哲思小说……也是一则爱情诗篇。字字珠玑,句句精彩,赋予灵性的思考和引人入胜的旁征博引,纠结罗织的故事,让人不禁暗赞帕慕克拥有迷人的艺术天赋及邪星般的智慧。我知道,这不啻是一记耳光,闪亮地惊醒所有的写作者。我一贯认为,文学是有力量的。帕慕克的作品震撼人心魄的莫过于一种庞大的、富有包容甚至温情十足贿孕育爱之元素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向上的,这种力量是亢进的,这种力量排山倒海,这种力量摄人心魄。这是一种让人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力量,看到我自小至今人生征途上伴随奋进的钻天杨,我不得不惊叹帕慕克的匠心独具。

  相对于几个科学类奖项,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无疑有着更高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一则因为中国本是底蕴深厚的文学和文化大国,对此类文化律动有着天然的敏感认知;二则是在很多人的眼里,当代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的距离似乎已在可期冀范围之内。有趣的是,刚刚揭晓的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了来自另一个文明古国的当代文学旗手: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他同时也是该国折桂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联想到另外几个文明古国的获奖情况,不论是东方文明代表之一的印度,还是古代西方文明“大脑”的希腊,其成功冲击诺奖的先锋皆是诗人与作家。
   
  这绝非一次历史的偶然巧合,它实际暗蕴着某种隐约的文学现象和文化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文化的有效融入与展示方式,诺贝尔式的文学形象伫立,有助于我们更便捷、更积极、更自信地传递和贮存民族文化的笑容、心音与历史性记忆。就此而言,另几个文明古国的诺氏文化“绽放”方式显然颇值得我们思考和咀嚼。

  在诺奖给奥罕·帕慕克的授奖词中,有这么一句关键语:“在追求他所在城市忧郁的灵魂同时,发现了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新符号”。它极凝练地道出了奥罕·帕慕克式小说文本的核心价值所在,同时也昭示着一条极富代表性的文学创作路径。如果说追求和“忧郁”蕴含着一个成熟作家经年不息的个体审美经验的话,那么发现碰撞与交融的新符号则表征着一个有立场、有方向、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优秀作家的可贵价值。实际上,这也是包括众多诺奖获得者在内的优秀作家们的共同创作实践原则。依托民族文化的丰富沉厚渊流,以个性化的生存和生命经验体悟,以发乎其内的自省责任情怀为始终,用坚韧和坚忍的“思想的骨头”叙说与书写,文学之恒美风标、之立世价值则顺流而生。观照近几年的获奖作家、并由此上溯文学黄金时代的诸多标帜性大师,我们会发现这一美与责任的内省传统始终张扬与横亘。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在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但艺术品有高低优劣之分,客观地说,真正伟大的作品并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在每个时代都可能产生的,只有那些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传世之作才是真正伟大的作品。我个人始终以为,观念意识上的艺术生命力具有不确定性,是一个此时此地无法说清的问题,无法刻意追求。无论我们给一件艺术品的生命力规定多少内涵,说它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精神也好,揭示了人性的深度也好,具有独创性也好,反映了“普遍的旨趣”也好,或者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好,等等等等,它究竟有没有生命力,最终还得靠时间来检验、证实,任何当下的评说都不具备当然性。道理很简单,生命力就是生命力,没有时间的延续性,就无所谓生命力。

  如果文学是浩瀚的星空,那么我们宁愿是广阔的大地,因为那样,我们就可以夜夜仰望那绮丽的“风景”。就在这旷渺苍穹之下,清风明月之间,总有一种力量悄悄拨动着我们的心弦,久久挥之不去…… 那是文学的力量,一种深入每个人内心的力量,一种曾让我们敞开心扉的力量。 由此。或许,对我们而言,“有一些打动人心的力量”是可以重来的;“有一些经典的文学语言”是可以再次让人重温的;“有一些珍藏在心底的记忆”是永恒的。“现实感很强的作品在艺术上相对比较粗糙的,艺术上较好的往往现实感又不是太强。”在文学日益由精神洗礼滑向近似边缘化地位的今天,人们对文学的关注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单一或者说“执著”了,这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反证”出今天文化的丰富性、多元化和社会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文学热情”,又会走多远呢?会不会在某年某月某一天,伴随着某部小说而再度热起来呢?

  时代是衍生艺术的催化剂。一般说来,什么样的时代产生什么样的作品,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作品,平庸的时代产生平庸的作品,文学到了今天,无论是创作、阅读还是评奖,都不再是让社会极力关注的话题。为何会出现如此的尴尬境地呢?我认为,这与文学评论家极其巧滑地与作家维持着一种互利性的共谋关系。他们——作家与评论家一相互之间恬不为怪地进行话语抚摸。他们互相吹捧,你说我是“大师”,我说你是“天才”;你说我“与时俱进,感受着时代的脉动”,我说你文章写得好,“随便说出来的话,不用修改就是一篇好文章”。评论家从作家那里尝到了甜头,作家也从评论家那里捞到了好处,但他们那点可怜的所得,却是以对文学事业的背叛为代价。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如此严重的文学腐败现象,我们亟需那种坦诚、认真、负责任的评论家。那些有艺术天赋的作家,也要拿出我们人格的力量,敢于直面现实,正视人生,真正成为“社会的良知”……

  文学之所以被说成伟大无比,另一个原因是搞文学的人自抬身价所造成。在高行健领奖的场合上,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恩达尔所说,“你拥有那么大的国家,为何要害怕一个住在巴黎郊外的人?”其实也有夸大文学力量的成分。然则,恩达尔调侃的只是那些神经过敏的人,中国人里面其实也有不少为高行健喝彩的,就事论事评论他的也有。曾经一度被誉为神圣的“纯文学”之说,首先从西方传来。就是把文学定义放得很高,不食人间烟火的才能算为文学;并把文学看成发聋振聩、澄澈心灵、改变思想的良方,几乎无所不能。所以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写过一篇短文,讽刺把文学捧上天的人。我记得文章名字是《阅读的孩子》。辛格这篇文章可称之为匕首投枪,戳破了几乎一切虚妄的文学观。西方学者如休斯(Ted Hughes)等也指出,文学并不能给你解决什么困惑,充其量只是提出一些可供辩论的议题(arguments),或唤起人们的关注(awareness)而已。高行健在得奖演说中提到,文学是“微弱而不中听的声音”,相信也是这个意思。或许,这也就是文学力量强弱的缘由之一吧!

  不可否认,天赋曾经被我们认为过于“唯心”而倍受谴责,因为天赋是无法培养的,这对相信勤奋则可成材的痴迷执着者来说似乎太残忍了。但天赋就是天赋,它是与生俱来的,取决于种族遗传和集体无意识。如果说它可以创造,那么,其创造者必定是整个民族素质和家族长辈。艺术天赋尤其如此。一个有艺术天赋的人,必须具备敏锐的触觉、细腻的情感、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的想象以及永远不为人情世故所玷污的童真。没有这些,一个缺少天赋而受过各种训练比如鉴赏力的培养和艺术技巧磨练的人,即便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作家,也成不了一个伟大的作家。

  帕慕克让人“意外”之处还在于,他在秉承内省格调的同时,并未极端性排斥“通俗”创作元素的采摘。正是因为理性与活力、与时代性的有机结合,使他的作品极为畅销,真正可谓艺术性与大众化的标本式同构。在我国当代文学语境的评介和论争中,似乎总将通俗性、大众趣味与文学品质、艺术性原则相对立,凡创作者欲求畅销与大众化,似乎必以艺术品性的某些“牺牲”与过滤为代价,事实证明,此持论是偏颇的。一个述说不出本真时代性情、本真社会况味,或者干脆就无法让文字、让故事、让书写文本灵动起来、疏朗起来、开阔起来的创作者,其格调和“艺术”品性的纯粹度、现实价值是很让人生疑的。它实则是对自身文学与文化责任的退避和放弃,并可能导致文学、文化的多重社会功能的失忆与钝化。在我国的文学创作实绩并不让人满意、“纯文学”日益“自恋”并被不断边缘化和疏离化的当下,帕慕克的成功无疑值得借鉴。

  文学有道。此道能让人生进入一种空明静谧之境。文则静,文则智。静可以内敛葳蕤,智可以心怀明澈,而达到善美之境地,并获得身心享受。舒卷在手,文若在心。于是,便有了江上数青峰,心随文华走的意境了,那便是一种守真、养善、藏美的力量了。综观帕慕克的文学创作之路,在很多方面都与我国的一些“中生代”、中坚一代作家有相似之处。而正是从这一批作家开始,才真正有了对文学本体价值的深入探求和理性回归,这也恰是他们为海外汉学家看好的原因。而我们的作家呢?也许高高在上,孤芳自赏中自娱自乐,盘算着价值几何。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7-7 23:38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新朋友来江天。
文章内容很为丰富。有些观点很为精辟。如果分为几篇来写,也许更为集中与清晰。
高行健的获诺奖作品不知哪儿有售?想看看但见不到。真是遗憾。
3#
发表于 2007-7-8 09:5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lqm407 发表
欢迎新朋友来江天。
文章内容很为丰富。有些观点很为精辟。如果分为几篇来写,也许更为集中与清晰。
高行健的获诺奖作品不知哪儿有售?想看看但见不到。真是遗憾。


香港台湾出版过,现在不好找了.高的作品,不算最好,只是文化隔膜才使得他获奖.
对高,看不看没什么!你在国外,你也能写出来那样的东西.
4#
发表于 2007-7-8 09:59 | 只看该作者
沉郁而厚重,欢迎这样的作品。
5#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11:0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上三版主的点评!!

丹心一定加倍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回报读者朋友。
6#
发表于 2007-7-10 08:32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07-7-10 09:2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武版鼓励!!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8#
发表于 2007-7-10 15:50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好!也欢迎丹心去小说版观光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20:50 , Processed in 0.06035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