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8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史不明白:君王俯称臣[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6 0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封建时代的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把国家视为私产,非但这片土地上的物产,甚至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也是君王的私产。既然是我的东西,我爱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汉高祖刘邦有著名的“功狗”论,把有功的大臣比喻为良犬。自秦汉以下,大臣们在皇帝面前已经习惯了以“犬马”自称。

  大臣是犬马,君王是真龙,这其中的差距,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方面,皇帝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大臣们自然是战战兢兢,唯恐出了什么差错,触犯了龙颜。另一方面,皇帝要时时提防窥觑宝座的乱臣,也不得不出狠手,诛杀谋逆之臣,乃至经常出现滥杀情形。所以中国有句老话,伴君如伴虎。足见做臣之难。中国还有句老话,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犯了罪的大臣,临死前还要谢主隆恩,就是感谢皇帝老儿赐我一死。

  封建时代的君臣关系是最复杂的,做君王在自己的朝臣面前是威风凛凛,那么在其他国家的君王那里呢?也许你不会想到,很多君王都是窝里横,到了强国君王那里,就得甘拜下风,俯首称臣了。这又是为什么呢?主要还是因为实力不济,国小力弱,为求得一时安宁,不得不对强大的邻国称臣。

  封建时代没有地缘政治一说,但小国必须依附仰仗大国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曾经拥有200个臣属国。各臣属国必须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如果臣属国不来进贡,就是对天朝的大不敬。隋朝时,高丽势力膨胀,不愿称臣。隋炀帝继位后,高昌王、突厥启民可汗都到洛阳朝觐。隋炀帝征高丽王高元入朝,高元拒绝,违背了中原的纳贡体制,“藩礼颇阙”,于是隋炀帝发诏,征调百万大军,三次远征朝鲜。由于战争耗费巨大,百姓困苦不堪,直接引发了中原的动乱。

  南唐时的 李璟,“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经常与宠臣韩熙载饮宴赋诗,他甚至与宰相冯延已在朝堂上讨论诗词,这样的人,做文人尚可,做君王就要误事。957年后周派兵侵入南唐,占领了南唐淮南大片土地,并长驱直入到长江一带,无计可施的李璟,派人向后周世宗柴荣称臣,去帝号,自称唐国主。可见小国君王,北面称臣,实在是情非得已。是没有方法的办法。

  俯首称臣就可保无忧,偏安一隅了吗?那也未必,得看对方的心愿。如果对方愿意大度一点,也还可保平安,如果对方铁了心要吃掉你,称臣也没用。李璟死后,李煜继位,史称李后主。李煜遗传了父亲的艺术基因,醉心于诗词歌舞,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但对国家大事,他则昏昏噩噩,毫无建数,他修佛寺,穿袈裟,讼佛经,以此来逃避现实压力。他畏敌如虎,亲自撰写奉表向宋太祖进贡大量金银财宝。表明“唯坚臣节,上奉天朝”。意思就是,我一定会老老实实地做您的臣,按时进贡。

  南唐百依百顺,宋太祖却不会放弃一统天下的野心。974年,宋太祖召李煜入朝,李害怕被扣,托病未去,宋太祖剩机给他加了个“倔强不朝”的罪名,发兵十万攻打南唐。由于南唐未做战争准备,仅一年,就灭亡了。

  南唐称臣,是由于恐惧强大的邻国而采用的下策。后晋开国皇帝石敬塘对契丹称臣则是想利用对方。石敬塘不仅称臣,还拜小自己十岁的契丹首领耶律德光为父,甘做儿皇帝,开了历史先河。

  后唐时,唐末帝李从珂对节度使石敬塘百般猜忌,双方矛盾很大,到后来,石敬塘公开不听末帝调遣,于是末帝派刺史张敬达率兵攻打石敬达的老巢晋阳。朝廷的军队兵临城下,石敬塘派人向契丹求援。

  在冷兵器时代,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袭扰中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养成了他们坚忍的耐力,而善于骑射又使他们获得了速度和攻击上的优势,所以他们在与中原王朝的作战中屡屡获胜。后来的蒙古军队正是依靠他们的弓骑兵占领了广袤的疆土。石敬塘作为一个沙陀人,向北方民族契丹求援也属正常。

  问题是,石敬塘为了说服耶律德光出兵,不仅俯首称臣,还主动提出以幽云十六州相报,并要拜耶律德光为父。财富奉送,割让土地,甘心做契丹的儿子。如此优厚的条件送上门来,耶律德光焉能不动心?他喜出望外,亲率五万骑兵由雁门关南下,夹击朝廷军队。张敬达遂败。

  后来,石敬塘在契丹的帮助下,攻占了洛阳,灭了后唐,他就成了中原皇帝,史称后晋高祖。石敬塘过了皇帝瘾,他付出的代价也是高昂的——北面称臣,割让了十六州土地,每年还要按时进贡帛三十万匹。如此沉重的负担,使得国力衰弱。到了他儿子石重贵继位后,就不再称臣了,只称孙儿。

  不愿意俯首称臣,即使是“孙儿”,“爷爷”也照样打得。所谓的“父”与“子”“爷”与“孙”不过是卑躬屈膝,互相利用罢了,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就要兵戎相见。契丹以晋出帝石重贵不称臣为借口,多次兴兵犯境,946年,晋出帝被俘,后晋灭亡。

  那个时代,有称臣的,有做“儿子”的,更有甚者——做奴。最早做奴的君王是勾践。春秋时吴越争霸, 两国军队会战于太湖,越国大败,越王勾践逃到会稽,吴军又追到这里,万般无奈之下,勾践求和,他把国事托付给大夫文种,自己去吴国委身为奴,臣事夫差。一个堂堂君王,卑躬屈膝,沦落到为对手喂马。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夫差生病,勾践竟然尝粪,以表自己对吴王的关切。

  勾践的举动,实在不像是君王所为,能做到这种程度,无外乎两种人:一是麻木不仁,二是处心积虑,勾践就属于后者,伍子胥看出他是只收起了爪牙的猛兽,多次提醒吴王。可是夫差误以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放走了勾践。勾践回国后,采用了范蠡和文种的计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他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屈辱,终于在公元前473年灭了吴国。

  观吴越争霸的整个过程,勾践三年为奴只是诸多计谋中的一环,是情况危急时不得已的下策。作为一国之君,作威作福还来不及呢?有谁心甘情愿去做“臣”,做“儿子”,做“奴”?

  只不过那个时代,国与国之间,战乱频繁,弱肉强食。弱小的国家,委曲求全可获暂时喘息,而强盛的国家,也可获得财富和虚荣上的满足,所以才常常出现“君王称臣”的现象。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小国弱国的君王对外称臣了,在国内,他还是威风八面的大王,朝臣们与他相处,还得小心翼翼,谁也不能去揭他的伤疤痛处。否则,一旦惹火了君王,就有掉脑袋的危险。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8-6 11:29 | 只看该作者
欢迎顽主来贴文章。
虽说看不明白,但自己的观点还是有的。
势,一时能占上风。这样,弱势的且有野心而无廉耻者如石敬塘,便称儿了。
五代史,让人不堪卒读。
3#
发表于 2007-8-6 17:07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

所谓的“父”与“子”“爷”与“孙”不过是卑躬屈膝,互相利用罢了,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就要兵戎相见。
4#
发表于 2007-8-6 17:4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江耶 发表
有道理:

所谓的“父”与“子”“爷”与“孙”不过是卑躬屈膝,互相利用罢了,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就要兵戎相见。
5#
发表于 2007-8-7 07:26 | 只看该作者
骄纵之人,凤凰下架之后,要求很低,甚至能活命就成,李斯临死的时候希望放逐和儿子打猎去,秦二世愿做庶民以免其死,因为他们本质上不是英雄,所以贪生,他们的底线很低,做儿皇帝至少是个皇帝.
6#
 楼主| 发表于 2007-8-7 09:5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阅读!
一并谢过楼上各位
7#
发表于 2007-8-8 08:43 | 只看该作者
俯首称臣也是出于无奈。在什么情况下,还是身家性命要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12 05:21 , Processed in 0.13926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