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76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人文石钟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5 1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文石钟山
               □王庆云

   浩浩荡荡的长江就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从青藏高原一直飘向大海,在这条飘带上镶嵌着无数颗珍珠,有山有湖有崖有矶,据我所知,长江中下游地带就有黄州赤壁、九江石钟山、宿松小孤山、马鞍山的采石矶,都是历代文人登临和吟咏的风景胜地。在这些景点中,我最爱的还是石钟山。

   位于江西湖口的石钟山,临湖瞰江,素称“江湖锁钥”。山 前危崖高耸,奇石突兀。山上佳木葱茏,楼阁参差,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是巧夺天工的古典江南园林。石钟山面积不大,总共只有30多个景点,但一个景点一道风景,一道风景就有一片撩人的美丽,有一段妙趣横生的故事,有一座亭或一块文人登临题诗的石刻。

   位于山之西的泛舟崖和怀苏亭,是石钟山的精髓和灵魂。泛舟崖为苏轼月夜泛舟探访之地。怀苏亭立有镌刻着苏公像、文的石碑。山与文,互相辉映;文与山,相得益彰。石钟山的遐迩著闻,饮誉天下,不就是由于永载史册的《石钟山记》焕发的光彩而烛照的吗?

   当年,苏轼贬官黄州,那浩浩长江、奔流不息的浪涛,激发了东坡先生的生命热情,启发了他对历史、自然、人生的深刻反思,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词章。元丰七年(1084),苏轼接诏,调离黄州到离京城较近的汝州(今河南临汝)任团练副使。苏轼在赴任途中,渡修河,到筠州,探望贬谪在那里的弟弟辙,并在筠州过端午节,接着来到九江,游了庐山。为送长子迈赴德兴任县尉,于这一年的六月九日,入鄱阳湖,首次来到湖口。白天,听小童持斧击石;夜晚,乘小舟至绝壁下亲自探访,对石钟山的命名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写出了著名的《石钟山记》。此后,苏轼又先后两次来到湖口。第二次是从定州贬官英州,途中又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到广东惠州,途经湖口。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是因贬官岭南遇赦度岭北归,正月抵虔州(今江西赣州),4月16日到湖口,作《壶中九华诗并序》,就在这一年的7月28日,这位一代文豪,病逝于江苏常州。

   在苏轼之前和之后,石钟山曾有不少朝廷重臣和文人墨客登临过,北魏的郦道元和唐朝的李渤等还对石钟山命名,留下了自己的见解。但是真正在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还是苏轼。假如没有东坡先生那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石钟山记》。石钟山至今可能仍是少人知晓的小山,它会同千里长江两岸的众多山矶一样,悄悄存在。可是,近千年来,一直有人不顾交通不便,水湍浪急,不断从四面八方赶来,到这里来倾听东坡先生听过的江钟声,感受大江东去的气势,亲眼目睹水分两色的奇观。他们走遍石钟山的每一块山石,走入这真切的诗境,让悠悠岁月,渺渺空际,都浓缩在湖口的明月清风里,浓缩在江湖的交汇处。

   石钟山有多少石刻,有多少楹联,我没有细细数过,但石钟山的铭文、碑刻、石刻、楹联,随处可见,它和石钟山的诗文一样,是石钟山的灿烂文化星河中闪亮的星星。石钟山石刻庄重规范,大多是帝王将相、社会名流、文坛巨匠等所为。如唐代魏征书、明太祖朱元璋、清朝名臣曾国藩、彭玉麟等。此外,苏轼“梅兰竹菊”图、黄庭坚《翠盖龙旗》诗,郑板桥“汲来江水著新茗,买尽吴山作画屏”联等,虽非石钟山独有,但也十分珍贵。石钟山的石刻或三言,或两语,或寥寥数字,或仅一、二字,就像清新自然、灵活多变的自由诗。纵观这些零散的石刻,从时间上分,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太平天国后期,曾国藩湘军水师夺得石钟山之后,湘军将领们,带着几分骄傲、几分感慨,或刻石记功,或抒发人生感悟;二是民国初期。这一时期中原板荡,风云突变,题刻大多饱含激愤,忧国忧民。从内容上分,有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有赞叹石钟山天险的,有直抒胸臆,自娱自乐,警语箴言的。石钟山的楹联多得难以令人置信,据导游介绍有300多幅。这座山的每一座建筑,无论是亭台楼榭、廊轩阁舫,还是祠庙别墅,都有楹联,而且还不止一幅、二幅,主体建筑得以十计,像昭忠祠还多达百余幅。

   石钟山经过清代和当代的几次修复,所建的楼、台、殿、阁、祠、厅、院、轩、斋、亭、廊、塔、园、洞、河、池等建筑都含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如扣之即响其声如钟的石钟亭,“置身自觉超平等,着眼还须看上头”的半山亭,镌刻苏文忠公像和《石钟山记》的怀苏亭,苏子探奇的泛舟亭、“水文黄赤界”的清浊亭,陶渊明弃官归田的归去亭等等。尤其值得一提是当年率军攻破石钟山,并长时间驻节石钟山的彭玉麟,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儒将,后来官至兵部尚书,他经曾国藩奏请咸丰帝恩准,在石钟山建昭忠祠。随后,按江南园林风格,依山势把石钟山建得如同蓬莱仙境,令世人惊叹!此人在石钟山留诗148首,作对27幅,其中梅花厅,留有60棵梅花树,100首梅花诗

   我游石钟山,既未叩击钟石,聆听苏学士笔下传来的滴嗒之声,也未曾驾一叶扁舟,置身江上,感受巨浪撞击山穴发出的轰鸣,只是静静地徘徊在山亭水榭之间,静静地欣赏那些铭文、碑刻、石刻和楹联,我被这里的文化氛围所陶醉,即使下得山来,还要回首望一眼伫立园内的苏学士塑像,依依不舍地离去。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10-5 22:38 | 只看该作者
文笔优美,典故详实,拜读了!
3#
发表于 2007-10-6 08:50 | 只看该作者
厚实的文章!
4#
发表于 2007-11-24 11:37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个问题,不知道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关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说得对也不对?
5#
发表于 2011-8-28 08:24 | 只看该作者
新人报道啊,多多支持!
6#
发表于 2013-6-2 16:26 | 只看该作者
好文佳作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4 18:01 , Processed in 0.05768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