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
上一节从宏观上把握了诗的方向,这一节我们来谈谈诗的构思方法和修辞手法。诗有了好的构思方法,就如姑娘有了姣好的体容;而诗又有了妙的修辞手法,就如姑娘又有了美丽的首饰。
江西诗人余年峰在《打开创造诗歌的构思方法》列出了23种构思方法:
01,开放法,以一个事物主题为中心,让思维朝可能发展的方向发展;
02,集中法,从事物的多方面矛盾向一个中心集中;
03,推测法,从已知的事物上,按照逻辑推测出未知的事物;
04,刨根法,寻根问底,探索事物本源;
05,组合法,将两种以上事物组合成一种新事物;
06,截取法,从事物的整体上截取一部分事物,以少胜多,以部分代整体;
07,逆反法,有意识的从反方向明察事物;
08,记实法,对事物的真实发生过程写真;
09,巧合法,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发生巧合;
10,比照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相仿,相异,相反加以比较,对照;
11,借用法,借用另类领域的事物为此领域的事物服务;.
12,显微法,把事物的细部加以放大,以小显大;
13,变形法,为表现事物而将事物加以变化;
14,幻化法,将实在的事物化为虚幻的事物;
15,感想法,对一种事物产生思考而得出的一种感想;
16,对话法,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对一件事物的看法而进行对话;
17,幽默法,以幽默的语言来反映一件事物本质;
18,点化法,用前人的语句为前提,经过重新加工来表达事物;
19,矛盾法,用矛盾的事物来揭示事物本质;
20,撷取法,从阅读中吸取他人的观点,提法,典故,事件等融入自己的开拓性思想;
21,摹印法,仿照原作品的写作思路,风格,体式和表现手法而推成出新;
22,创新法,以改造与翻新他人旧的作品而创作自己新的作品;
23,跳跃法,从一件事物跳跃到另一件事物;
本人对构思方法做了些补充,如下:
24,讽刺法,从反的方面写作来达到讽刺效果,以褒讽贬;
25,抒情法,以直抒胸臆为全诗的基点;
26,内敛法,把要表达的含义隐藏起来,而通过意想或意境来达到指向;
27,剧场法,形成一定的剧情,增强亲切和可读性;
28,呼应法,首尾呼应,在中间加入适当的穿插;
29,排列法,通过密集的排比句子,或密集地罗列事物景象来达到庞大气势;
30,替身法,以物为人或以人为物,来达到更清醒,圣洁的境界;
31,通感法,以错位的五官感觉来言达深刻美妙的感受;
32,抑扬法,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
33,动静法,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4,情景法,达到情和景的交融;
35,言志法,托物言志;
36,直呼法,对不在场的想像中的人物发出直接呼唤;
37,白描法,不使用(当然白描本身不算)或很少修辞手法。
中国诗歌的修辞手法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当今一般人为:赋,即铺陈和排比;比,即比拟和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在切入情思之前做适当的情景联想和寄托。比和兴两种修辞经常联合在一起使用,称为“比兴”。
诗采用修辞手法能够使表达更准确、形象、生动、感人。诗的修辞手法种类随诗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增加,目前已知的修辞手法种类有近八十种。下面对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做一下梳理:
01,衬垫(衬跌),铺陈一定的内容来为表达中心奠定基础;
02,衬托(反衬、陪衬),借助一定的意想或意境来衬托事物或情感;
03,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其形式有并列排比、承接排比;
04,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05,明喻,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
06,隐喻(暗喻),只有本体和喻体的比喻;
07,借喻 ,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把喻体当做本体来说的比喻;
08,博喻 ,用多个喻体来比喻同一个本体;
09,潜喻(象征),以特定的景象或事物来预示特定的事物或思想感情;
10,互喻(回喻),互为喻体;
11,夸张,对事物特征进行扩大或缩小,分别称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而对事物作用进行超前或滞后,分别称为超前夸张和滞后夸张;
12,反复,对某些句子或成分进行重复,可以是连续重复或间接重复;
13,迭字(叠字),对一个字连续重复使用;
14,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以是以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专名代泛称、人名代著作、结果代原因、原料代成品、地名代本体等;
15,对偶(对仗、队仗、排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其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依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16,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
17,反语,“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相反;
18,设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19,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其可以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或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20,反讽,用褒扬的形式间接地表达讽刺之意;
21,矛盾,将两个相反或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而传达的意思却在情理之中;
22,谐音,运用同一个字词或发音相似的字词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23,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其形式有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24,委婉,用含蓄、温和、代替的表达方式代替直接、令人不快的说法;其形式有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讳饰);
25,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有四种:谐音双关,语意双关,音、形双关,音、形、义双关;
26,摹状(摹绘),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
27,顶针(联珠、蝉联),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
28,通感(移觉、移就),把五官感受(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沟通起来,产生错位互换的体念;
29,倒装,把句子成分颠倒,来达到强调的效果;
30,用典,采用典故,使表达更深厚丰润;
31,互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和隐含。
最后说明下,构思方法适用于写诗之前对整首诗所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框架,而修辞手法是在具体写的时候,所能采用;构思方法和修辞手法都属于诗技术层面的问题,其实技术层面的问题还牵涉到意象,意境的构造,整体内容结构,段落之间的联系以及表达方式和语调等问题;限于本人能力有限,姑且探讨到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