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4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杂侃:溯引“如是”,旁说“一二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19 1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之前,有报载:钱学界正闹着一场公案,是关于“钱钟书看不起陈寅恪”一说的,争论尖锐激烈,辩论的方式也相当奇特。起因是陈寅恪《柳如是别传》释证钱谦益绝句:“后夜翻经烛穗低,首楞第十重开题。数声喔喔江天晓,红药阶前旧养鸡”。陈寅恪释证此绝句时已经提出前两句谓牧斋此时“草《楞严蒙钞》已至最后一卷,”而没注意后两句实暗寓《楞严经》“第十”中的语意。这个疏忽被一代博学大师钱钟书语破。旋即就有评论而假借钱钟书之嘴驳陈寅恪是“昧于释典”。想想看,作为哈佛三杰之一又兼史学和经学大家的陈寅恪自然要有其拥戴的党羽挺身而站出来说话的。于是,一场学术之外的辩论便风云而起,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驳陈寅恪“昧于释典”的文中甚至引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第五十的语句,把钱钟书破陈寅恪此疏漏比成:“轻采毛发,深及骨髓”,非常明显地道出了扬钱鄙陈的观点。我在想,仅此一点疏漏就冠文学泰斗陈寅恪“昧于释典”确是连咱普通读者也看不过眼的。作为一般读书人,权且有自知之明,不敢随便望名家项背,借个胆也不能去论你是他非。况乎这两位20世纪中国文史领域的大师之论,这可不是儿戏。只是,这种学术界的专业评论令人读起来真真是找不准方向,因而有着无限的孤独之感。孤独之后怎么办?想我们谁人读书也不想白白浪费时间的。抛开主题不说,单就引起这场争论的《柳如是别传》似乎也能在文坛引起一阵阵不小的涟漪。作为百姓的你我,茶余在这上面旁引两笔文化的历史“遗味”到也是收获。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很有名气的诗人,他同吴伟业等被称为“江左三大家” (江左:指江东),亦即清初三大家。作为降清又反清派,他于明历38年中进士,较之我喜欢的纳兰容若要早几十年的光景。由于他反清,乾隆时期诗遭禁毁。而作为秦淮八姬之一的柳如是,当时能与他和陈卧子结交,也是看重了他们的士林地位。在晚明诗苑中,柳如是无愧是一枝鲜艳夺目的奇葩,她有许多诗篇被刊刻成印,以“风流文采”著称并流行于金陵一带。其骨子里是个不甘沦落风尘的奇女子。一首《金明池--寒柳》也表明了其个人在特殊境况下的特有感受,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其创作不完全附会于男性做主导的文学地位:“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蒲。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迷离,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舫,冷落尽,水云如故。忆从前,一点春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淡月,与伊深怜低语。”...柳如是、陈子龙(卧子)、钱谦益等就是活跃在明末清初的一批才子佳人。而明后期文学的两大派流,起主导地位的通常认为是公安派和竟陵派。所谓的公安派就是以三袁为代表的湖广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而以袁宏道的声誉最高。这一派的文学观点主要是从明初李贽的思想学说中发展而来,基点不在于诗文的语言技巧而在于个性的解放精神。因此,文史中由此于李贽的“童心说”自然发展到以三袁倡导的“性灵说”。随后崛起的竟陵派是以湖广竟陵人钟惺为代表的一派,他们的思想一直左右明后和清初的文学。处在这个历史时期的柳如是等其诗文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附和这两大派之流脉的。

  自古文人多喜仰山乐水,吟风弄月,爱花惜柳....据我所知,柳如是的芳名有两个版本:其一是她读罢辛弃疾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而改得;其二有说是取意佛经首句:“如是我闻”。包括《楞严经》《金刚经》等,每部佛经之首都是这四个字。《涅磐经》上说,佛在涅磐的时候,阿难问他(阿难是佛的兄弟):你要走了,将来我要记录你的言语,别人怎么会相信呢?还以为我是假造的。佛就告诉阿难,在一本经开始的时候,加上“如是”二字,“我闻”的我就是阿难你自己,“如是我闻”就是我听到佛这样说。

  说佛经对柳如是有如此深刻的影响我不敢枉加评论,因我尚且没有看过这样的记载,故我个人倾向前一说。毕竟柳如是也算得上填词的人,所以,假使她的名字果真是延伸辛词倒也是我喜欢和倾向的。总之,“如是”两字是一定给柳姑娘最坚定的指导了。只是,在辛词里,这两句不过是作者用来开解自己而已。作为南宋一位爱国词人,辛弃疾终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志愿却百无一酬,自然也就有这首含典丰富的词了。且看:“甚矣吾衰矣。恨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这里,看官当明了,事实上辛弃疾这首词最为鼓舞多数人的是:“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此句出典《南史张融常传》:“融常叹曰: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此辛词就是由此转化而来的。足见,辛弃疾在时局面前内心是空落着:“知我者,二三子”了。历史就是喜欢这样提供给我们以“文学”的信息:假使陈寅恪知道后学据他仅此释证钱谦益绝句的一点点疏忽就给他一个“昧于释典”的大帽子,心里怕也该嘀咕着到哪去找这“知我者,二三子”了。

  所以我要说:面对史、经学大家做学问的点小“疏忽”,而断言其“昧典”实在是有些夸张。我一直觉得,学问的高低深浅是断不可用量化来确定和衡量的,那种玄外的争论总让人感到“文人相轻”的硝烟味。众所周知,浩如烟海的佛学经著是超越宗教的大智慧,读起来一不可局限佛教的范围,二不可能点滴不漏,仅仅260字的《心经》看起来行云流水,但要不是研究佛学的专家或博闻强记谁又有兴趣去记它呢?更况乎那长篇之《楞严经》?我以为能大体知其要义也就安慰了。值得一提的是,柳如是这个活动于明末清初争议于佛典和宋词之间的名字,其文学地位能上升到一代宗师陈寅恪的笔下,也足见其魅力了....柳如是的传奇除了其作品中尽显性灵美之外,生活中几易他人,终于钱谦益结为秦晋。她纵身一跃也令男儿汗颜,说她生于灵性死于灵性一点不过。

  一水结论:站在个人的角度,评论永远是孤独的。如果说钱钟书的学问空前绝后,连陈寅恪也不在眼里,未免有损钱老一向为人的谦和形象。所以,后学万万不可在做古的大师头上“借题发挥”。在《围城》里,我们读着方鸿渐却不可以简单地把他跟钱钟书对号;同样,在所有关联经学的著作里,也不能在某一作品中的疏漏盖陈寅恪以全貌。事实上,没有几个作家可以象福娄拜一样,说《包法利夫人》就是他自己的。名家也好,普通写手也罢,不过可以在文字中留点个人的影子和熟知的一点事情而已,这本无可厚非。

  今天,我们读书做文,怕只怕的是“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那才是最悲哀的。所以,一篇文字的面市,能有正派的“砸家”才是最好。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9 17:03 | 只看该作者
一水问候江天各位朋友,周末愉快!

肯请大家对小文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谢谢。
3#
发表于 2007-10-19 17:19 | 只看该作者
  一水的文章含量丰富,有价值。
4#
发表于 2007-10-20 08:22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一水的文章,我感到一些学问家学问虽不小,但如果说思想,则不能让人恭维.
一水旁证博引,自具特色.陈研究柳,应该说是别有寄托.
5#
发表于 2007-10-20 19:0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跃农 发表
  一水的文章含量丰富,有价值。


学习并欣赏,春山问好一水!
6#
发表于 2007-10-21 10:45 | 只看该作者
茹古涵今,一水好文笔!学习,问候!
7#
发表于 2007-10-23 08:55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10-23 22:16 | 只看该作者
学问人相争,一般人看不出这个道道来。
一水也算个国学专家了……哈哈!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5 20:4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大家的跟帖支持。

最近忙些,没有及时回复大家的帖子。问好大家!!!
10#
发表于 2007-10-26 21:02 | 只看该作者
早即读过,才有时间回复。
一水之学识博大精深,叫我等自愧不如。
有机会请教一下佛法如何?我悟性还不算坏,自己读过几部经了,明白了许多,但也还有许多不懂的地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6 17:05 , Processed in 0.14868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