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6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颠覆古老的谶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2 07: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读到一篇介绍荣智健光大祖业的文章,题目是《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宿命》。忽然想到,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人类素质在提高,某些古老的谶语在一次次地被颠覆,但是,一些传统的根深蒂固的东西仍然在人的头脑里隐隐作祟,成为时时萦绕脑际挥之不去的阴影。

  关于“富不过三代”
  据本人理解,“富不过三代”源自《论语》。《季氏》第十六(1):“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2):“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据钱穆《论语新解》注释,“禄之去公室”,就是爵禄赏罚之权不从君出,也就是国君失去权力;“五世”,指鲁宣、成、襄、昭、定五公;“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代;“三桓”,谓仲孙、叔孙、季孙,三家皆出于桓公。当时,孔子对季氏专政颇有抵触,很是看不惯,就发表了一番诅咒式的议论:大夫专权,传至五代很少有不失掉的,家臣擅权传至三代就很少有不失掉的,季氏的子孙已经衰微了。并且信心十足地预料:“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也就是说,家大业大权大,不会过三代,三代之后就会自己衰败了。更有孟子《离娄下》第二十二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二者遥相呼应。儒学经历“焚书坑儒”的磨难之后,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终于走上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康庄大道。儒家思想在历届帝王的高压之下,在酸腐的读书人推波助澜之下,逐步渗透到目不识丁的百姓血液里,使得他们顶礼膜拜,于是便成了孔孟的“铁杆粉丝”,于是“富不过三代”(穷也不过三代)、“五世而斩”的观念便愈来愈化作了一种营养,在千秋万代汉民族的血脉里汩汩流淌。

  关于“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来去”
  《论语*先进》第十一(12)记述:“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还没有侍奉活人,又怎能侍奉鬼神?还没有好好了解生,又怎么能了解死呢?一句话,不知道生,就不知道死。言外之意应该是,孔子他本人是知道生死的。他的学生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第一)这句话说的是对丧祭之礼的重视及其对民风民德的影响。何晏《论语集解》记载孔安国的注解说:“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朱熹《论语集注》说:“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因此,“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孔子后来逐渐成了“大圣”,孟子成了“亚圣”。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按夏历计算去世时72周岁73虚岁。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去世时83周岁84虚岁。因为出于对圣人的发自内心的景仰,古代的汉族人就认为不能比圣人活得年纪再大,即便是超过了孔子,也绝不能再超过孟子。因此,老人过了72岁、83岁,就认为是到了“坎儿”,迈过去就迈过去了,迈不过去就去阴间觐见两个圣人,亦不枉此生。不仅平民百姓如此,连帝王将相也是如此(清高宗乾隆1711-1799,享年89岁,他是满族,不在系列)。至今,但凡老年人到了这两个年岁,别人问起高寿,一般都支支吾吾;过了73、84,就会很自豪地掰着指头说年岁。开国领袖毛泽东(1893.12.26-1976.9.9)及他的警卫部队的番号“8341”不是也给民间留下了无尽的话题吗?

  巧合终归是巧合,科学终归是科学。历史的谶语毕竟是迷信,属于唯心哲学,抹平人们传统记忆中的烙印,一要靠人,二要靠科学。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11-2 10:12 | 只看该作者
五世而斩,还算是一条规律。有些人想代代富裕,就像秦始皇想让后代万世做皇帝那样,不可能的。
败家子太多!
3#
发表于 2007-11-2 10:18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4#
发表于 2007-11-2 10:35 | 只看该作者
穷.不过三代,好像不太对吧.只要不当官,不经商,过去的人不是代代穷吗?
5#
发表于 2007-11-2 14:37 | 只看该作者
话题好,材料有,结论再让人信服就好了。
6#
发表于 2007-11-3 20:04 | 只看该作者
谶语是不容易被打破的,因为可悲的是,它们往往会实现。正所谓历史会重演,对此,我们明明知道,却无能为力……
7#
发表于 2007-11-4 13:22 | 只看该作者
  过去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但穷与富是不是这样就难说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6 17:06 , Processed in 0.15198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