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1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风云舒卷 众流交汇--高迎春散文赏析之三 方涵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14 1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谈高迎春散文笔墨艺术



  散文的描写,既是“主观的”,又是“机智的”,这种特点,乃是由其特质所决定的。

  散文要做到篇幅短小,而余情无限,这确实是一道难题。在这方面在高迎春的散文里是大可借鉴的。在他的散文创作里,具体表现为:印象抒写、夹叙夹议、暗示的描写,以及白描等。

             1、 印象的抒写

  现代散文家徐蔚南认为:“呆板地说明对象的文章是死的,平板的笔法断难取胜。不论你写得怎样美丽漂亮,至多不过象纸扎的花;至于跳荡地写出那印象的文字,是活的,即非典丽鹬皇,仍旧是活的,如果写得好,那真是和又芬芳,又妍美,又自然的山野里的蔷薇花一样”(《倥偬》序)

  所谓印象的抒写,实即融合着作者主观感情的描写,在高迎春散文里,有以下情况:

  感情与感觉交融沟通

  以高迎春散文《绿铺原野车前草》为例,作者对车前草的主观感情,常常能够使其视觉、感觉等,相互沟通和转移。因而,在“印象的抒写”里,,常常出现“通感”的运用,在表情达意上产生奇妙的艺术效果。比如他在描写车前草的“位卑而贵”的品质:

  “许多诗人词人彩笔搜奇,描述梦草招春、秀草摇风,描述涧草勤绿,秋草陨霜,而背了“卑微”、“低贱”名声的你只得默默无语。惟其如此,韩愈的那首《题于宾客庄》就愈显难得了:“榆荚车前盖地皮,蔷薇蘸水笋穿篱。马蹄无入朱门迹,纵使春归可得知”。韩愈的诗,以力大思雄,硬语盘空,纵横奇崛著称,而这一首,却写来清新自然,意境独造,恰如一幅水墨画,虽是晚春,画面中依然洋溢勃勃生机。车前草,位卑者未必贱,位尊者未必贵。这也许是你所给予我们的启示。韩愈把你和榆荚并列,你应该感到欣慰吧?。”

  读韩愈诗,由诗中之意境而感觉车前草“清新自然”,“恰如一幅水墨画”,给人以飘忽的美感。当车前草“榆荚车前盖地皮,蔷薇蘸水笋穿篱”的形象映入作者的脑际的时候,很自然地便产生了向视觉的转移----一幅清新自然的水墨画便出现在作者的眼前。

  万壑红枫,翻然眼底

  似这般通感的运用,在高迎春其他的散文里,也是不乏其例的。在描写里运用“通感”,必然会加深散文艺术表现的层次,从而使色彩、气氛、感觉等,相互补充,并把读者从一个优美的画境,带入另一个迷人的诗境,并赋予描写对象立体的艺术形象。这是我们从高迎春散文里得到的启示,试看《丹尽江枫昨夜霜》:

  “我的家乡鲁北平原,少有枫树。秋老经霜的树叶,多呈金黄。小时侯记得,只有村中土围墙上的杜梨树叶能变为紫红。与鲜艳的枫叶比,相差甚远。不过,在黄叶中弄紫,足以引起我和玩伴们驻足仰视了。摘几片赏玩,又把它写进老师布置写秋的作文中,换来老师评语:观察仔细,把秋写出了层次。看似寻常的鼓励,成为促进我爱好写作的动力。

  平原上的栲树、柿树、爬山虎,也会经霜变红。爱好摄影的我,曾拍过霜柿红深,拍过栲叶染红,拍过爬山虎颜醉,可惜它们与杨柳榆相比,孤单零星,构不成震撼人心大气候。实际上古人称颂的红叶,并非专指枫叶,红槭、乌柏、黄栌等,虽与枫树不同科属,却都会经霜染红。所谓“枫叶荻花”,其实是秋令红叶植物的泛指,秋天,只所以层林尽染,是因树叶中含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和花青素。霜后变红的程度与花青素高低有关。林木逢秋,叶绿素减少,花青素增加,于是树叶就呈现出深红,浅红,紫红,变得如火烧云了。此时,遥看一片丹霞,疑是天孙织云锦,不得不赞叹:如春好颜色,秋霜更媚人!”

  围绕着对枫叶的“红”的描写,千姿百态的红叶在读者的心幕上展现。作者写景状物的同时,总是将自己的情趣“投射”到描写的对象上去。“村中土围墙上的杜梨树叶”那堪比“鲜艳的枫树叶”。在作者眼中九月十月的“枫叶红于二月花”,“ 遥看一片丹霞,疑是天孙织云锦,不得不赞叹:如春好颜色,秋霜更媚人!”欣赏赞美之余,让读者更领略其“经霜染红”的浩然之气。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复是自然的美景了,而是融合着作者自身对大自然的热爱中所包涵的激情:

   “眼下,又是九月霜秋老,又是鸟翻红叶时。把玩书签,端详红叶,思量“丹尽江枫昨夜霜”,不由心展旌招,眼底叠化出枫林遍野,千枝撼红。此刻,去济南红叶谷观赏枫涛似燃的心情,已是似弓张满,如箭在弦……”

              1、 夹叙夹议

  在散文里,细密的描写,固然十分重要。写得好,确实如杭州昭贤寺里的玉佛那样,给人以“雕琢工细,光润洁白”之美;但是,倘若一味的描写,也往往会使文字显得有些“板滞”和“繁缛”,故尔需要用抒情、议论来加以调和,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体制,增添一些自然、亲切、朴素的趣味。纵观高迎春的随笔散文,便是以夹叙夹议见长了。

  对于这种夹叙夹议的体制,朱自清曾作过颇为中肯的论述:

  这种夹叙夹议的体制,却并没有堕入理障中去,因为说得干脆,说得亲切,既不“隔靴搔痒”,又非“悬空八只脚”,这种说理,实在也是抒情的一法……《燕知堂序》

  朱自清还将这样的夹叙夹议,比喻为杭州吴山四景园的“油酥饼”-----“入口即化,不留渣滓”。实在是贴切、精妙。

  我们不妨看看高迎春如何运用夹叙夹议,使自己的散文臻于这种“入口即化,不留渣滓”的境界呢?

  情理的融化

  朱自清说夹叙夹议的说理,“实在也是抒情的一法”,可谓是一语道破了夹叙夹议的本质特征。散文总离不开抒情,但抒写的方式却不拘一格,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景;而夹叙夹议的写情,则是一种情理交融、叙议结合牡抒情之法。

  高迎春在其《千蕊缘干扶紫萼》写道:

  “我的院中,栽了一棵紫荆,又盆养了一株洋紫荆。这样近距离的观察,我当然能够把它们区分开来。洋紫荆,为亚热带乔木,叶为对称的肾形,夜晚并拢。品种有红花洋紫荆、宫粉洋紫荆和白花洋紫荆,花朵五瓣。红花洋紫荆,可以从11月开至翌年3月。香港区旗区徽上,选得正是红花洋紫荆。我养的洋紫荆,是白花洋紫荆。紫荆,为落叶灌木或乔木,叶状圆心形,叶面有光泽,花色紫红,花形近似扁豆花,先叶而开在春季。唐代诗人韦应物,写过一首《见紫荆花》:“杂英纷已积,含芳独暮春。还如故园树,忽忆故园人”。五言诗,冲远闲淡,写出了紫荆花的秀风雅韵。

  千蕊缘干扶紫萼,国人寓意紫荆花为:团结、合作、和睦,正是受这满树锦簇相拥共荣的启发,才赋予它这样美好象征的吧?无论古人、今人,所感受到的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实际上都得自人类情感的投射,得自人类精神的饥饿。人,把大自然的美景悄悄人格化以后,才会领略到自然之美,才会占有着自然之美。生活的艺术,恰恰在于对世界进行各种各样的人格化。紫荆花开,宛若紫气东来。心愿更多的人,了解紫荆承载的寓意,体悟紫荆云蒸霞蔚中孕含的艺术力量。和谐驾同舟,互助渡难关,用爱心和良知,去构筑和风细雨好岁月。”

  作者对于大自然中的花卉长期的吟味、观赏中,其感情也随之趋于浓缩和深化,并时时将这些感受、见解,付诸于文字之中,既浸润着湛淳的情感,又闪烁着清澈的理智。作者虽不对于事物进行精细的描绘,用大量的细节去构成一幅“天衣无缝”的画面,而是着重在一种思想的发挥和感情的抒写。

  散文里的夹叙夹议,由于作者对事物深切而独特的感受,因而能做到不仅“议论超越”,而且“叙事如画”。高迎春的散文,夹叙夹议的文字,也常常透出优美的画意。试读一段夹叙夹议的文字:

   宁津职业学校院内,有个小花园。含烟茏雾的垂柳,分列在花园的四周。沿曲径内行,只见西南侧有处假山,浓浓的凌霄遮盖了山石,象极了一架绿色屏风。中间圆形栏杆内,盛开的金银花,拱围着一尊少女捧书而读的白色大理石雕塑。东北侧有高矮相连的两个蘑菇状亭子,下有石凳供人作息。花园中雪松、丁香、冬青、月季、紫薇……在匠心安置下茂盛着。而让我一瞥神清气爽,再瞥心悦欢畅的,却是那片足有半亩地的萱草。它们丛列成行,橘黄色的花朵形似百合。正者六出四垂如凤舞,倒者光彩晃曜似翻锦。远望,灼若丹霞;近观,丽赛芙蓉,姿态万千在花葶上。(《丛丛婷婷萱.草花》)

  在这里,作者虽然有去细致描写这些花草的美丽,只是夹叙夹议地抒写对“花园”、“假山”,对其中“浓浓的凌霄”、“ 盛开的金银花”,以及盛开的“丁香、冬青、月季、紫薇”和“那片足有半亩地的萱草”各自妙趣的体味;然而,读之亦能给人留下一幅幅简洁的、清淡的画意。其中对萱草的抒写,给我们的美感,好似“雾里观花”,清香多于姿色,想象多于见真,别具一番情韵。

  知识的调和

  散文里的夹叙夹议,要说得亲切自然,而不流于空泛和肤浅,还必须靠丰富而新鲜的知识加以调和。周作人曾提出“以科学常识为本,加上明净的感情与清澈的理智”,来调合成功一种“人生观”,以此“言志”或“载道”。(《杂谈儿之二》序)实际上散文的夹叙夹议,也常常是以“科学常识为本”的。在随笔散文中尤其如此。读高迎春散文,尤以花卉为多,常可见引经据典极尽说明其渊源、特性、品格,还真可从中汲取许多的相关知识。以新近写的《清芬幽兰王者香》为例:

  兰花,品格高超。历代文人雅士,爱兰者不乏其人。《绍兴府志》记载:“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勾践所树”。史料为证,可知越王勾践曾喜植兰。兰渚山,位于绍兴城西南。书法圣地兰亭,即在山之南麓。东晋书圣王羲之于永和九年,邀集明士四十余位于兰亭修契,中有孙绰、谢安、支遁、郗昙、魏滂、凝之、涣之、元之、献之等,得诗37首,王羲之乘兴挥毫写下《兰亭集序》,成为我国书法千古一绝。或许,王羲之也得益于兰花疏斜横瘦姿态的启发吧?上海嘉定人李流芳,明代文学家、画家,喜养兰花。己未春患病,夜辄苦不寐。二月二日,友人来宿,值盆兰正开,出以共赏。烧烛照之,友人啧啧不已,剧谈甚欢。流芳是夜酣睡至晓,病疾顿减。不由感叹兰花与爱兰友人,皆我良药。此情此景,被流芳记入“跋《盆兰卷》"中。兰花,或含或吐或离或合或高或下或正或欹,优美的姿态发挥出消解郁闷、调节心理的功能,故而能够医治病痛。高雅美丽具有能量,赏兰而病减,也就不感到奇怪了。《辍耕录》载,宋末布衣郑恩肖,号所南,擅诗、书、画,尤工墨兰。宋亡元兴,官吏纷纷易主称臣,惟所南不易,且自此画兰,都是根部显露、离开地面的兰花。初人莫能解,后来方懂得他是以兰花离地露根喻指南宋国亡,寄托自己不当亡国奴的意志。元蒙入关,人分十等,后三等为“八娼,九儒,十丐”,置儒生于娼妓之下。孤愤不已的所南,直笔实录于《正史》,可见他的品性中已揉入兰花的高洁与坚贞。《画的故事》载: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他的画一般只一块石,几竿竹,几笔兰,构图简单,布局却巧妙,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用墨色,却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正是郑板桥清廉高洁性格为人的写照。郑板桥曾写过多首兰花诗,其中一首为《破盆兰花》:“春风春雨洗妙颜,一辞琼岛到人间。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读罢。回味。沉思。令人感慨。

  读之,既可吟味兰之高贵品质,更通过高迎春笔下上下几千年求索,了解到国人之喜爱兰的缘由了:

  国人寓意兰花美好、高洁、贤德、才志、朴实、俊雅、志坚、君子、雅士、坚贞,所以视兰花为我民族之精神。把真纯友谊,称为“兰谊”;把友人之间交换谱帖,称为“兰谱”;把结交意气相投的朋友,称为“兰交”;把美好的文辞,称为“兰章”;把女子居室,称为“兰闺”,把玉女纤手,称为“兰花指”;把结为兄弟,称为“金兰结拜;把生贵子的梦兆,称为“兰梦”;把性情高雅,称为“兰质蕙心”;把恩惠长留,称为“兰薰桂馥”;把子孙昌盛,称为“兰桂腾芳”;把国家有用人才,称做“芝兰玉树”;把哲人早逝,称为“兰摧玉折”……熟知兰花在汉语言中的积淀,即知兰花在人心目中的份量了。

  读罢《清芬幽兰王者香》,我以为这是一篇诗情、哲理、知识三者水乳交融的随笔散文。作者引类取比,夹叙夹议,娓娓而谈,而且还援引了许多典故来说理抒情,就使文章不仅分外精悍、透彻,而且还有一种新鲜、隽永的趣味。


(未完待续)
2#
发表于 2007-11-14 13:06 | 只看该作者
从方老师的赏析中再赏高版的文章,更觉高版的文章美妙。
3#
发表于 2007-11-14 14:45 | 只看该作者
欣赏高班精美古典的情思意蕴。
4#
发表于 2007-11-14 14:48 | 只看该作者
好评论,这样我可以偷懒看看的
5#
发表于 2007-11-14 15:2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6#
发表于 2007-11-14 15:38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祝迎春佳作不断!
7#
发表于 2007-11-14 17:48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的评论文章,继续欣赏!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11:4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潇湘珍珠 发表
从方老师的赏析中再赏高版的文章,更觉高版的文章美妙。
谢谢阅读.你的文笔也是越来越好了.
9#
发表于 2007-11-15 11:50 | 只看该作者
为高版高兴啊,看了此文,更理解您的文章了。
10#
发表于 2007-11-15 14:07 | 只看该作者
分析的甚是深刻呀。问好了。
11#
发表于 2007-11-15 14:09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高先生是否还有了。可否寄本来读读。学学你的文字。
12#
发表于 2007-11-15 17:31 | 只看该作者
亲切而又中肯的解析。迎春兄学养深厚,值得偶学习!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6 08:2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房子 发表
欣赏高班精美古典的情思意蕴。
谢谢房子文兄阅读.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6 14:5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孙光新 发表
好评论,这样我可以偷懒看看的
你的大脑很活跃呢,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5 21:52 , Processed in 0.05515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