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廿世纪小提琴协奏曲:流派名曲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7-7 1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协奏曲”是什么?在十七世纪时是指大大小小演奏力量聚集在一起。到十七世纪末,器乐协奏曲以独立的形式出现,很快就发展成一种以精湛技巧乐器主奏的音乐。在古典时期小提琴协奏曲的发展速度远不如键盘乐器。但是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将扭转这种趋势,也为十九世纪作曲家带来全新的灵感。十九世纪小提琴协奏曲兴盛一时,从史博、孟德尔颂、舒曼、布鲁赫……,等伟大作曲家配合当代小提琴大师将传统完全巩固。到了二十世纪初这种传统慢慢的式微,许多新派的作曲家似乎避免碰触这种传统。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小提琴协奏曲的写作又引起作曲家们的兴趣,但是愿意投身尝试演奏新作品的小提琴家确不多,所以1980年之后,几乎没什么小提琴协奏曲诞生。二十世纪也将结束,让我们回顾这百年小提琴协奏曲的纪录。

德奥派
它们是浪漫主义的掌门人,所以二十世纪的新作品仍脱离不了传统的气息。著名的作曲家:理察.史特劳斯、荀白克、普菲兹纳(Pfitizner)和雷格的作品就是传统小提琴协奏曲的典型。但亨德密特走向新古典主义,1939年的作品音乐的内容虽然是现代式,但是精神上是古典大协奏曲的再复活。曲中长大的装饰奏使人追往思旧,让大家回顾前一世纪的交响协奏曲。
但是贝尔格和Henze却努力向前走。贝尔格1935年的作品,虽然采用巴哈圣咏合唱和科隆登地方民谣为素材,但结构上完全以十二音列为主体,为一种全新的尝试。Henze这位社会主义前卫型作曲家,在1947年的作品可说是试验性的作品,完全以序列音乐为基础,并不是一首易欣赏的乐曲。到了1971年Henze又大发奇想,他希望在介于音乐和歌剧之间编写一首小提琴,但是完全没有成功,也将德奥小提琴乐派划下一个小句点。

俄罗斯派
俄罗斯作曲家主宰了二十世纪前半部的乐坛。虽然老前辈柴可夫斯基、葛拉祖诺夫和西欧的风格关系密切,但是二十世纪初俄国音乐的民族风格却大放异彩。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史特拉汶斯基在小提琴家奥尔和克莱斯勒的协助下,1931年完成“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华丽的作品,但不见有任何风格或手法的突破。倒是不曾接受小提琴正规教育的普罗高菲夫,居然写了两阙旷世杰作。这两首作品曲风迥异,一首是急进尖刻、机智魅人,是精确且简短的作品,另一首却是情调温柔、充满慰藉的作品。但是普罗高菲夫却抓住“古典路线”、“现代倾向”、“展技”、“抒情”的要素,结结实实的应用在其中。

另外,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两首协奏曲,要是没有西格提和海飞兹大力的演奏提倡,成功的速度也不会如此的快。对比之下,卡巴列夫斯夫、哈察都量、萧士塔高维契的俄国民族色彩,在作品中比重极大。他们的结构都趋向含蓄,但是却有很热闹的结尾。1960年后,卡拉耶夫和许尼特克(Schnittke)创作无调性和自然音阶法混合的小提琴协奏曲,可惜近代小提琴家少有碰触这些未来的杰作。

法国、北欧派

他们本来就不是小提琴作品出产的主流国。从巴洛克时代法国作曲家对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非常的晚,在十九世纪只有圣桑的作品做为点缀。到了二十世纪前期,回首一望,只有米尧对小提琴协奏曲做出了一些贡献。米尧也同样以“四季”来为他的作品命名。而且他的作品比维瓦第的四季更加多彩多姿。不过这四首作品的编制都不大,偏向室内乐组合的型式。到1950至1980年代之间,杜第列(H. Dutilleux)、法朗塞(J. Francaix)和周立伟(A. Jolivet)等法国作品曲家,也谱了一些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可惜都未能引起乐坛的任何反应。

西贝流士、尼尔森和拉森(L-E Larsson)三个作曲家,似乎就把北欧当代小提琴协奏曲的故事说完全。北欧作曲家的作品都以民族性为根基,完全不属于任何一个乐派。这三首作品也追随着这个特性,但是小提琴作品基本的要素:充分发挥乐器能力和华丽演奏效果,他们也没有忘记。基本上,这三首小提琴协奏曲都算上乘之作,但他们的起源有时真令人匪夷所思。

英国、美国派

这个古典音乐作曲小国,在巴洛克时代吸收了许多义大利和法国风格,韩德尔的移居及大协奏曲创作,并未替英国壮大作曲家的传统。古典与浪漫时期英国人,似乎缴了一张白卷,但是艾尔加在二十世纪初的1910年“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大大的为英国争一口气,是一首不折不扣的佳作。这首作品不华丽却有很丰厚的旋律,与沈重的和弦,形式上极为坚固。随后戴流士、布瑞顿、哈蒂(H. Harty)、佛汉.威廉士与巴克斯(A. Bax)前仆后继地投入小提琴协奏曲,虽然不能说曲目杰作,但是总算为英国音乐创作史写下美好的一页。

这个新兴国家实在没什么古典音乐创作的传统,要提起小提琴协奏曲,百分之九十的人会想起巴伯的作品。本世纪初的美国使用德奥浪漫派旧传统加上国内爵士的风格,发展自己“美国式的新古典主义”,但是并非很成功。巴伯就偏离这个路线,写出大家认为曲调生硬、不协调、精湛技巧的杰作。之后,因战乱而来的欧洲移民,布洛赫(E. Bloch)、康果尔德(E. Kongold)和雷内克(C. Reinecke),为这个国度谱下水准不差的小提琴协奏曲。但是小提琴协奏曲有未来吗?

谁杀了当代音乐

说真的,从传统而言,协奏曲是为当代演奏名家所创作的例子不少,而为当代演奏名家捧起来的例子更多。但是今天演奏家从学院派刻板的教育,之后为了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比赛。为了唱片公司迎合市场口味所众的演奏合约,谁还有心力去配合作曲家天马行空的为理想,为创新乐器技法去拉一首你未知的作品。谁扼杀了现代的小提琴协奏曲?与其说是唱片公司或是音乐学院,还不如说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下,我们这一群只听“好听”小提琴协奏曲的乐迷们。 

廿世纪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若要笔者挑出最欣赏的十首,必定毫无犹豫的以普罗高菲夫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挂帅。让我们回味郑京和1970年代刚出道时颇具特色的优秀演奏。郑京和热力四射的演奏,似乎将这首展技的小提琴协奏曲推到极限,如此鲜明、凌厉的演奏,却不会把聆听者逼到呼吸困难的境界。此间另一个功臣就是指挥普列文将乐团和独奏者作极佳的调和,配合Decca王牌录音组合,将这首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做了一个历史性纪录。
且慢,我们再看另一位小提琴家帕尔曼,他和梅塔共同合作的哈察都量小提琴协奏曲也是一个光辉四溢的好录音,相同的,帕尔曼在本曲充满锐气,朝气蓬勃的气息,很忠实反映哈察都量对俄国民族风的描写。这阙乐曲只要演奏者多花一点心思,就可以巧妙地表现出乐曲的色彩感,以及幽默的情趣。各位爱乐者即使不习惯欣赏当代作品,也能感受到第三乐章的东方情调与异国风魅力。
 

不幸的预言

赶快拉大家一把,别光只沈醉在俄罗斯风中,让我们听听大师葛罗米欧,如何诠释十二音技法大师贝尔格,这首充满温暖与缅怀的作品。这首协奏曲并不在华丽的演奏效果这方面下功夫,但十二音的技法确使管弦乐团产生前所未有的奇特效果。葛罗米欧是老派的小提琴家,他的琴音是紧密又艳丽,似乎是一个一个音粒慢慢琢磨出来。但是,Markevitch的乐团组合在不喧宾夺主的状况下,表现得更是可圈可点。当我们仔细聆听第二乐章,葛罗米欧一开始一段自由而细腻的装饰奏,那种无奈与感伤是不是预言,贝尔格在本曲完成后四个月就与世长辞。

别太陷入感伤,让我们跨海到新大陆,聆听这首妇孺皆知的巴伯小提琴协奏曲,并且由美丽的Anne Meyer(Asv CDPRO 8013)为我们担纲。这首乐曲在第一乐章有大幅度的升腾,但是Meyer似乎很轻松的将它带过。她似乎不是以激情与大幅度表情来诠释本曲,所以第二乐章抒情的乐段是她表现最深刻的乐段,小提琴和乐团如同双股线交织的前进,这是个搭配融合的美丽演奏。也许我们不必在聆听每一首乐曲,都要求演奏者都要有深度的演出,因为并不是每首乐曲都是以深度为写作导向。像巴伯这首小提琴协奏曲,轻轻松松的给大家带来欢愉那就够了。

无法超越的鬼才

艾尔加小提琴协奏曲,在二十世纪英国录音工业盛极一时的时代,录音自然比一般作品有较多曝光的机会。从早期海飞兹、曼纽因、欧伊斯特拉夫等小提琴家,都为它留下极佳的录音纪录,但是大家却永远不可以忘掉,小提琴鬼才Nigel Kennedy在EMI留下三星带花的佳作。这首乐曲不华丽,形式坚固牢靠,但是乐念、结构都有略为夸大的地方,所以演奏者如果又过度庄重,免不了感到一点庞大的空虚。所以本曲Kennedy的手中,就不会有这种不良的效果,因为年轻活力的朝气使本曲莫名的充实起来。Kennedy的风格和曼纽因有点相似,他是以清晰而带着一丝的甜美来诠释这首庞大的乐曲,年轻的Kennedy落落大方的演奏,将音乐线条安排的十分精妙,使音乐好听但不夸大,坚实的感觉十足。(编按:Kennedy最近重回古典乐坛,再次灌录这首让他扬名立万的曲子。)

我们绝对不可以忘记西贝流士的小提琴协奏曲。虽然许多人都还是觉得它是十九世纪浪漫的产物,不过笔者再度强调本曲不属于任何的流派,甚至曲中未直接采用民谣曲目。本曲以精简的主题和单纯的发展部,似乎像北欧的天气一样的冷冽干燥。谁最适合本曲的演出呢?冷酷快速的海飞兹可做上上首选。RCA Living Strereo时期的名录音,完全补捉海飞兹完美的小提琴技巧。他的表情清澈中带点冰冷,句法锐利如北方的寒风,不折不扣的西贝流士式的演出。不要谈温暖,不再谈抒情,这首小提琴就要这种“酷”的感觉。
 

好录音难寻

其实,一些二十世纪的小提琴协奏曲,在录音的目录上实在不多,理由就不必笔者再重覆。但是这些稀有的录音,可是个个珍贵耐听。像电影配乐大师康果尔德的小提琴协奏曲,市面上大概只能找到两、三个版本,笔者个人比较喜欢帕尔曼和普烈文比较早期的录音。其实这首乐曲是标准的德奥浪漫风最后演出,不管演奏家或独奏者如何卖力,都很难将二十世纪现代感表现出来。

相同地,郑京和与普烈文在1970年代合作的理查.史特劳斯小提琴协奏曲,也面临相同的状况,指挥和独奏者加上完美的录音,都只能将乐曲发挥到一定的效果,因为十九世纪小提琴协奏曲的阴影太大了。所以,有时候萧士塔维契的新古典风,加上一些狂野民族曲调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一种另类的好选择。帕尔曼和梅塔在台拉维夫的合作,虽录音较为粗燥,但是那种现实的透明感,会给大家极佳的反应。最后,笔者是不会忘记法国作曲家-米尧的作品,似乎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录音更加地少,虽然同为“四季小提琴协奏曲”,但是似乎大家一面倒地走向维瓦第的作品。在笔者个人聆听经验中只听过老大师郭德堡在Philips和沙瓦利希合作的录音,不知道发行CD了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21:21 , Processed in 0.04636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