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7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老子《道德经》断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26 0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们普遍都认为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很难理解的奇书。我想其主要原因大概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写文章一般都是很简练的,不像后世的人们,经常是下笔千言,洋洋万言。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简练之至,而且前无序后无跋中间无句读,读起来自然难度较大。虽然后世历代都有不少人试图对这篇宏文大作进行注解,而且有些注解者还是大名鼎鼎的学者,但终因他们自己的学识不同,思想境界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其诠释也就往往不尽相同,甚至有时还大相径庭。
        
  首先,不同的版本,其中的词句不完全一样。例如, 关于《道德经》第一章的第一句话,不同的版本写法就不一样。有的版本写作:“道可道,非常道”,有的版本写作“道可道,非恒道”,而有的版本则写作“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有时候,像这样个别的虚词差异还不至于影响理解,但是,有些版本恰恰是在一些关键词句上有差异,这就不能不影响到理解问题。例如“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有的版本写作“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眇”与“妙”差别不可谓不大。虽然可用通假字之说来解释,但总觉得心里不是很踏实。
         
  其次,不同的断句方式也会给人们留下不同的理解。例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一句,有的人给断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有的人则给断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一句,有的人理解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而有的人就理解成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于是不同的断句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解释。有时候,一边读着《道德经》,一边参看各种不同的注疏,常常会会产生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在很多词句的理解上,就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样:“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
         
  除了这些个别字句的差异以外,还有一些大的方面人们的认识还很不一致。这里所谓“大的方面”,我的理解是指其思想体系方面、作者研究以及社会功能方面。比如,下述问题在对《道德经》的理解中是很不好回答的:《道德经》是讲什么的?《道德经》的作者是谁?该书是如何写成的?《道德经》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有限,这几个问题恐怕是比较难回答的。我这里所谈的也仅仅是我个人在这几个问题上的一点断想。如果我的理解过于荒谬,尚请诸位方家原谅并给予指教。
      
  一、《道德经》是讲什么的?
         
  这个问题要想说清是很不容易的。我个人因为对《道德经》感兴趣,就利用余暇把这本书多读了几遍。对其中主要的内容印象是这样的:有的内容涉及宇宙起源或万物开端问题,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等等。有的内容涉及国家的治理,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治大国若烹小鲜”,“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等等。有的内容涉及个人憧憬的社会理想,如“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有的内容涉及辩证法的哲理或处世之道,如“无为而无不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等等。有的内容则涉及人和自然宇宙的关系问题,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还有的内容大概是涉及养生之术的,例如:“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如此等等。从内容上看,《道德经》涉及的层面是比较多的,老子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杂家。从行文的结构上看,这些内容似乎没有固定的顺序。作者将各方面内容随意道来,如流云闲鹤一般,从一个主题变奏到另一个主题。你很难发现这部奇书的逻辑章法。
  根据这些方面的内容,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道德经》这本书。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部哲学著作,代表我国古代的虚无主义哲学;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部社会学著作,而且是用一种“落后的、倒退的”发展观来看待社会的发展;还有的人认为这其实是一部养生著作,里面谈的的是调息、运气等方面的养生学道理。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是,后世兴起的民族宗教道教把《道德经》当作了最高经典,说这是一部指导人们如何修炼成仙的著作,并把老子封为教主,称之为“太上老君”,于是老子也就由一个春秋时代的学术大师而一跃成为天上的神仙。
  笔者无法判断上述看法的对与错,因为到现在《道德经》对我们还是一个谜,这部书究竟是谈什么的,只怕短时间内很难出现什么建设性的看法。目前也没有什么太清晰的意见。不过面对上述那些看法,我常常会想到“盲人摸象”那个寓言故事。也许人们都只是抓住了一点而未及其余吧。
  二、《道德经》的作者是谁?其成书过程是什么样的?
  就像《道德经》这本著作内容一样,这本书的作者以及其成书过程也是相当扑朔迷离的。关于作者老子的生平事迹,史书上记载得相当不详细。据《史记》等历史书上的记载,老子大概为春秋时代楚国苦县曲仁里(即今天河南省鹿邑县)人氏李耳,曾经在东周作“守藏室之史”这样的官。但又说老子也很可能就是“老莱子”,也有可能是“太史儋”。 总之,也说不太清楚,于是最后说老子乃是“隐君子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老子的神秘性。看来老子的确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他并不想在世上留下自己的脚印痕迹。现在人们多以第一种说法为准,即认为老子就是东周的“守藏室之史”李耳。那么“守藏室之史”是什么样的官呢?《史记》上没有说明,而按照其他古书上说法,是“掌管三皇五帝之书”,其职位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珍宝馆的馆长或是机要资料室主任。守藏室内既收藏了周朝及其先人的书籍、史官记载、珍宝物品,还有各诸侯国的历史文字、上古遗书,各国的供奉,记载各氏族渊源的资料。此外,据说有名的夏商遗民遗物,如大禹所制作的九鼎,也都在这里。老子应该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再加上职务之便,估计书是肯定不会少读的,老子书读的既然多,学问就大,名气自然也就很大。当时大概有不少人投在他门下学习。一些很有名的人物,像庚桑楚、杨朱等人据说都是老子的弟子,此外孔子也曾经向老子请教周礼的事情,并且回来后向弟子们描述,说老子就像是传说中的龙一样神奇。
  现在估计,他读过的书中有一大批我们可能永远不会读到了,因为据说后来东周都城内的周王室发生过一次内乱,周景王去世,王子朝叛变,从守藏室中拿走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奔去了楚国,而后来这一大批资料也就不知下落。老子本人也很可能也在这一次动乱中受了牵连,都城中呆不下去了;又因为老子也看到周王室衰微,也没法再呆下去了 于是开始要投奔他处。这就是著名的“老子出关”的故事。传说中老子骑着一只青牛过了函谷关,去了西域。最后不知所终。民间的说法是老子是去了传说中的昆仑山,并在那里成了仙。
  由此也就引出了《道德经》成书的问题。按照民间传说以及一些古书上的介绍,老子平时也和孔子一样,是“述而不作”的。平时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之所以写作《道德经》这本书,是因为他来到函谷关的时候,守关的官员“关令尹喜”知道老子是一位大师,现在要去隐居,于是非要老子在临走之前留下一些文字不可。关于这一点,《史记》上是这么说的:“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位“关令尹喜”要强迫老子为他留下什么文字呢? 关于这位“关令尹喜”,《列子》、《庄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都曾经提到过,他是一位很有才学又很有道术的世外高人,人称“关尹子”。《列子》中曾记载列子本人向关尹子请教有关神仙的事情,关尹子回答得头头是道。可见他的学识与修为。民间传说关令尹喜研读老子之学,多有心得体会,发而为文,成《关尹子》一书,只是后来失传。那么像这样一位热心求道的守关的官员,遇上了老子这样的道学大师,要求他留下道学秘诀,是很可以理解的。这样看来,《道德经》很有可能是一本谈论道术的著作,而且是老子的一时之作,并不是经过漫长时间的深思熟虑或者精心安排所写出的作品。难怪我们在读《道德经》的时候,很难找到该书的大纲。只觉得老子的叙述是思想火花式的,随时随地就可以迸发出一些智慧光芒,但整篇作品似乎没有确定的逻辑顺序。当然,以老子的博学、才华和思维深度,这本书虽然只是一时之作,但仍然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知识。
  然而,这本书到底是不是只是一时之作呢?
  
  三、《道德经》的思想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自唐宋以来,孔子的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指导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就开始退居到了二线,《道德经》也像一位隐士一样,退居山林,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倒是很符合《道德经》中的一句很有名的话语:“不敢为天下先”。道家崇拜水的精神:不声不响,低眉顺耳,柔若无骨,甘居下游,默默地接纳一切。
  在以后的社会中,大多数的读书人,首先是研读孔孟之道的四书五经,以期望能够加官进职,匡扶社稷,辅佐君王,干一番大事业。但正像俗语所说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常十有八九。真正能实现自己志愿的人士是极少极少的。大部分人只能是空怀一腔热情,进取无门,奋斗无路,于是在失意之中,手执《道德经》细细研读,恍有所悟,精神上得到解脱。也有的朝廷官员在仕途上受挫,或是得罪了权贵而遭贬,在心情郁闷之中,开始觉悟《道德经》中的每一句话,心灵上大受慰籍。于是有人说,儒家学说是“入世之学”,而道家学说则是“出世之学”。
  然而道家学说绝对不应该只是被看作“出世之学”。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人们还不能确切地了解书中的每一句话,但是人们能大致理解老子思想的梗概。事实上从汉代开始直到唐朝,老子与孔子一样,都被尊奉为圣人,老子的思想在很多时候也会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例如在汉朝初年,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黄老之术对社会进行统治,起到了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的作用,为后来的文景之治的盛世社会打下了基础。而这黄老之术,其核心便是老子的道家思想。唐朝初年,唐太宗崇尚道家学说,他的治国方略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开辟了我国历史上的另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并为以后的开元盛世铺好了道路。在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那里,儒家、法家、道家一直是交替使用或是杂糅使用的三种统治工具,分别代表礼教而治、刑法而治以及无为而治,三者相辅相成。高明的统治者会把它们运用得恰到好处,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道德经》千百年来都是一本让人研究不透的“天书”。然而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其中有关于天地宇宙社会人生等诸多方面的大知识和大智慧。研究这本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启迪心灵,可以抚慰精神,可以理解天地之间万物的运作,也可以理解人类社会的诸多运行规律。让我们大家一起再进一步研究这本书吧,说不定最后会找到一条神奇的人生道路呢!

2#
发表于 2007-11-26 13: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1 编辑

  《老子》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根据我的解读,我认为,它是一本谈为人处事的书,是一本智慧书,是一本哲学书,是一本论法制的书(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是一本论自然规律的书。从文学方面来说,它是一本杂文集,它是一本几乎无人能及的散文集。令许多人爱,又令许多人头痛,还令少数人恨。可以说是一本考(难)你没商量的书。
  通过解读这本书,和你能读懂多少,就能检测出你到了什么境界,达到一个什么层次。

3#
发表于 2008-1-17 02: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1 编辑

我倒是认为老子一书是一本王道之书,是那时的贵族们学习的一本书。之所以流传下来,是因为周王朝衰微了,世袭的史官如“老子”失业了,再就业当了教师。哈哈

4#
发表于 2008-1-17 10: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1 编辑

学习经典,求同,存疑,包容的态度很重要啊。
个人觉得三,写的好:)

5#
发表于 2008-1-18 09: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1 编辑

范公子这个厚重!认真看了两遍,对道德经一书的评价的确同于己见,十分可贵,认真学习!

6#
发表于 2008-1-23 16: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1 编辑
最初由 小只只 发表
我倒是认为老子一书是一本王道之书,是那时的贵族们学习的一本书。之所以流传下来,是因为周王朝衰微了,世袭的史官如“老子”失业了,再就业当了教师。哈哈

同意这个看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3 06:04 , Processed in 0.13755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