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8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诗人”在梁上——看《顾城别恋》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19 1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至今日,“诗人”已然沦为一个沉重的头衔,很少有人能够背负得起,或者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背负得起。2007年10月,当代诗人余地自杀的消息宛如一颗重磅炸弹顷刻来袭,顿时引起各大诗歌论坛的轩然大波。在上个世纪末死于自杀的天才诗人海子至今令人唏嘘,无论这段抹不去的历史如何以讹传讹但真相总是唯一且纯粹而存在的,哪怕人们舍本求末如关注娱乐花边般妄自揣摩。

  我们从来不敢高估自己以及大众的智商,群众的眼睛未必雪亮。

  信息爆炸、人性商业化……现今的一切,或者说自古以来我们肉眼所看见的这个浮华世界从来都没有纯粹而干净过,一切现象的背后总有说不明道不白的模糊本质隐约地存在。那么,“梨花教”、“裸诵”、“一吨诗”等一系列诗歌事件的出现到底是趋势必然(与时俱进)抑或时代与诗歌的变异?我们看见人们因“娱乐”而亢奋的大脑熙攘成城。就现象而论现象,群众笑了,操着一口怪腔,说:“诗人。”——当代没有“诗人”——“诗人”只能等历史的车轮远去,硝烟散尽、水落石出地作为一种“谥号”而存在——否则“诗人”必定泛滥成灾;泥沙俱下,混杂的鱼龙全数被人误以为跳梁小丑——诚然,这只是一种没有太大实际意义的空想。因而,所有的顾忌都将成为事实。

  或许没有必要将这样的一片狼藉与同样死于自杀的诗人顾城相提并论。在影片《终结者II》当中有一句台词说:“愤怒比绝望有用。”我们很少看见有为诗人拍摄传记的影片,尽管《顾城别恋》(英译名:The poet)意图力挽狂澜弥补这一空白,但事实与结局却令人失望。产于商业与娱乐并重高速发展的弹丸之地香港的《顾城别恋》,其帮凶的行径(生产娱乐泡沫)不得不让人愤怒,由此便映射出了不少香港导演赤裸裸的低级趣味,讲述北京地下摇滚乐队生存状态的香港影片《北京乐与路》自然位列其中。当好莱坞抑或世界影坛诸多导演纷纷致力于将商业与艺术相完美结合以博双赢的时候,华语影坛的某些导演却黔驴技穷不得不使用媚俗手段奢望不至于在票房上一败涂地,到头来却鸡飞蛋打,两头受气,而《北京乐与路》以及《顾城别恋》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顾城别恋》中,由冯德伦饰演在中国大陆土生土长连英文都听不懂的顾城这是一个失误。当外国老太向顾城一家赠送甜品,受宠若惊的顾城赶紧摸到院子里并逮了两只老母鸡,因为中国人有礼尚往来的习俗。当两种文化发生冲突,极其讲究卫生的外国老太看见怀抱老母鸡粗暴地出现在会客厅里的顾城自然会哑然失色。影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谙世事的“土包子”顾城,而众演员明显地操着一口十分不流利且带着香港口音的普通话这便是硬伤。在《美少年之恋》里冯德伦演一位男妓,影片中冯德伦的轻佻举止我们依然可以在《顾城别恋》当中见到——人们不能够分清楚男妓和诗人的区别。

  在冯德伦的表演下,顾城不再是一个活在梦与童话里的彼得·藩,而是一个随时随地都会表现出病态的精神病患者。也许这样的定位只是源于编剧与导演的初衷,但由于冯德伦的刻意却使得顾城变成了一个行动笨拙的活死人,当“顾城”隔着铁丝网大喊“我是你爸爸”或在他自言自语“爸爸和儿子怎么能够分开”的时候,一切都意味着将要结束。

  《顾城别恋》作为传记影片而其中的真实度到底几何我们难以推测,那么我们姑且相信导演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顾城与夫人谢煜的结识恐怕多少带着点童话般的戏剧色彩。童真的顾城企图画下在车站邂逅的美丽而俏皮的姑娘,废弃的白纸扔得满地都是。画作既成,可是候车室里的灯光倏地熄灭,只见顾城口里念念有词:“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美丽的俏皮姑娘对顾城顿生好感,临别前,顾城留下了自己的住址。突然,身后传来了另外一阵俏皮的笑声,美女如云。光芒四射的顾城因为散落满地的废纸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终将发生的“第三者插足”在此埋下了伏笔,剧情再平常不过。

  婚后,顾城与夫人迁居国外,过着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不久,儿子出世,但顾城并没有表现出对后代狂热的关怀,之后他甚至声言可以为理想中的伊甸园生活而将儿子抛弃。倘若没有第三者的插足,顾城所谓的“伊甸园”终将难以逃脱幻灭的命运,自始至终他都是“错”的。“错”如海子,天才的种子终将在世俗的衍泥里腐烂。顾城因偏执地遵照个人不变的信念以及捍卫诗歌的高贵而拒绝商业讲座,当初纯真无邪的谢煜已然长成一个为生计而奔波的家庭主妇,理想与现实的二元对立使得矛盾横生,对此谢煜不得不表现出自己的大度一再地忍让,可是当她的忍让越过底线,离婚便是定局,而第三者的插足并不是这场婚变的罪魁祸首。

  眼看着心爱的女人相继离去,倍受打击的顾城完全失去了理智(也许影片中的顾城从来就没有理智过),他渐渐地意识到,现实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他所谓的天国与伊甸园,所以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死亡(欲望开始膨胀)。只是顾城没能明白,并非所有的人都如同自己一般狂热地神往着所谓的伊甸园——他们会十分理性地想到,伊甸园并不存在——显然谢煜便是,她还有着在现实世界里生存下去的意志,所以顾城没有杀死谢煜的权利,他的自私只是使得一个尚还年幼的孩子失去了母亲。

  在影片中英儿有一句台词,说顾城不会在意(我们的难处),他至多会写一写文字来发泄。原来,在英儿的眼里文字只是一种泄欲工具,我想这大概便是她不可能成为诗人的原因。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她和顾城之间的爱情不足以成为两人厮守终生的筹码,早前的天真梦想已然在生活的泥浆里殆失散尽。诗歌、童话与爱情,全部如同水晶般美好,全部在窘迫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只有童心是没有欲望的,顾城不忍谢煜离去的时候,他已然沦为一具枯萎的干尸。事实证明,顾城后期的诗歌作品发生了很明显的转变,难以逃脱“泄欲”之嫌疑。倘若末日审判是真的,我想顾城就是那接受审判的最后一人。

  整部影片除却冯德伦的逊色表演之外,对白里不断穿插的顾城诗歌显得异常呆板,这可能是导演在为观众提供主角是个诗人,而诗人是顾城的证据,将杂乱的历史情节重新拼凑与组装以呈现出一幅具有系统性的画面,由此便成为一个没有个性的符号的映射——那是死的,没有生命力的;那是机器。再者,无论是引用脍炙人口的《一代人》还是出现绝美的激情镜头,终不能抹去整部电影给人的那种极其粗糙的感觉,甚至人们大可以怀疑影片中出现的几幕激情画面只是为了让电影卖座而制造的噱头,如同《北京乐与路》的笔墨着重于明星加盟以及三角恋之上一般。顾城有言:“诗人的工作就是要把破碎在生活中的生命收集起来,恢复它天然的完整。”




附录(资料来源于腾讯网):

片名:顾城别恋
导演:李载勇
主演:冯德伦、李绮红、森野文子
国别:中国香港  
剧情简介:

   顾城,1956年生于北京,后随父母下放至山东,在胶东半岛度过了童年。后成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1979年在京沪特快列车上见到谢烨,对她便一往情深,不久,他全不能自制,赶到上海,向谢烨求婚。狂热地追求谢烨四年后终于如愿以偿。1983年8月5日结婚。随后出国漫游瑞典、英国、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诸国后,定居于大洋洲的激流岛上,过起了自耕自足的桃花源生活,这应说是一个童话诗人很好的归宿了。

  谢烨,1958年生,北京人。她爱好文学,写散文,也写诗,1986年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朦胧诗选》中也收有她的几首诗。“当我离去的时候/我们相信你能微笑/能用愉快的眼睛,去看鸽子/能在那条小路上/跳舞,一边想入非非地/设计着未来/我相信我是幸福的/甚至幸福得不能呼吸/不能回答你的询问/我待得太久/已变成/一片山谷/已变成了/山谷中泉水和云雀的歌声。”(《我不相信,我相信》)。

  电影根据真实的案件改编而成,只是在拍摄时,为避死者讳,将名字做了一定的改动。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12-19 11: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从来不敢高估自己以及大众的智商,群众的眼睛未必雪亮。
深切。
3#
发表于 2007-12-19 11:14 | 只看该作者
诗人在梁上,这标题似乎有些伤人。

较楼主以往所发帖子,本文从细节上说来进步不少,但老毛病还是没有改掉:在文章开头撕开一道大口子,还没有来得及“自圆其说”你就匆匆结尾了。
其实你能够写得更好一些的。

久不见,问候一声。
精华鼓励。
4#
发表于 2007-12-19 19:13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欣赏.
5#
发表于 2007-12-19 20:22 | 只看该作者
深刻,严重学习!
6#
发表于 2007-12-20 08:34 | 只看该作者
诗人的世界太过于纯洁和理想,所以他们容易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天堂。无论是顾诚还是海子。
7#
发表于 2007-12-20 10:44 | 只看该作者
 
  读过顾城和谢烨的诗。也看过英子写的和顾城交往的回忆录。很喜欢顾城的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极其经典。

  顾城的的一系列行为也很经典,他代表着为数不少的诗人的人格趋向。脱俗的思维和语言,但骨子和血液里却难逃男人的平庸和低俗。这种割裂很痛苦,却依然可以让他们自命不凡。

  同意楼主说的:我想顾城就是那接受审判的最后一人。
8#
发表于 2007-12-20 20:08 | 只看该作者
欣赏!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2 12:4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赵振王 发表
我们从来不敢高估自己以及大众的智商,群众的眼睛未必雪亮。
深切。


问候。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2 12:4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1度 发表
诗人在梁上,这标题似乎有些伤人。

较楼主以往所发帖子,本文从细节上说来进步不少,但老毛病还是没有改掉:在文章开头撕开一道大口子,还没有来得及“自圆其说”你就匆匆结尾了。
其实你能够写得更好一些的。
...


多谢指点,还请继续关照。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2 12:4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敬一兵 发表
好文欣赏.


谢谢。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2 12:4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汤如浩 发表
深刻,严重学习!


相互学习,呵呵,问候。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2 12:4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深院梧桐 发表
 
  读过顾城和谢烨的诗。也看过英子写的和顾城交往的回忆录。很喜欢顾城的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极其经典。

  顾城的的一系列行为也很经典,他代表着为数不少的诗人的人格趋向...


没有完美,或许每个人都惯于自命不凡,这是天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5 13:49 , Processed in 0.05273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