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9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场关于琴筝之别与古琴抒情功能的口水仗[分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7-9 1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前哥们在一文学论坛与一古琴MM大打口水仗,主题是琴筝之别与古琴的抒情功能问题,因为觉得双方观点于此类问题颇具代表性,故转贴到此,各位大侠多指正。

优游卒岁:
其实,没有一位隐士是弹筝的
急弦繁管,与隐无缘

有如:
在古代,筝本来就是大众化、平民化的乐器啊,虽然没有一位隐士是弹筝的,但是幽居的女子可多是抚筝弄箫的。筝曲也并非都是急管繁弦,梅花三弄在21弦上弹奏出来,并不减其清丽幽雅之气,尤其是曲中的泛音和柱音,用和弦奏出来,在空明之外,更添一丝灵动,比之琴曲之三弄,多了一份隐隐的生机。

优游卒岁:
幽居女子抚筝?试举例。
筝琴之别,一声一韵,各擅胜场。但就洗心而言,筝只可使心平,而琴可使心静。
筝的梅花,亮而掩雅,灵而犯清。尤其是泛音三弄,移植琴法而失其神韵,是最大的不足。
一己管见。

有如:
优游可知,琴的梅花,却是移自笛曲,与原曲主旨大异,何为本原神韵呢?

就有如听过的曲目来说,琴曲比较素,筝曲比较丰富。差别很大。两者风马牛不相及,没有必要是琴非筝或反其道而行。

个人认为乐器本身并不能决定音乐雅或不雅的。不能说古琴常为君子御,就一定雅。古筝用的少提得少尤其在宋朝曾被逐出雅乐部,就不雅了。

乐器仅仅是旋律的一种表达载体。任何旋律都有它最佳的表现方式,古筝风格比较多样。而古琴音乐比较容易表达出中国人那种内敛的性格。所以在古人那里倍受推崇。比如《渔舟唱晚》,《战台风》,《春江花月夜》等在筝上的韵味,是古琴所表达不了的;而《大浪淘沙》《十面埋伏》《霸王解甲》等曲目是琵琶的表现力最强。 《渔舟唱晚》可是大隐隐于市:)

说到隐,清,雅;与老庄文化的熏陶大有渊源,却并非琴声之重,唐朝是古琴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是历代以来成就最高的。当代音乐界将之归纳为“琴声十三象”:一曰雄,二曰骤,三曰急,四曰亮,五曰粲,六曰奇,七曰广,八曰切,九曰清,十曰淡,十一曰和,十二曰恬,十三曰慢。

所以繁弦两字,与琴很有关系了。
琴曲中《高山》与《流水》是两支不同的曲子。而《流水》是无可质疑的隐者之音。贾岛的《听乐山人弹〈流水〉》所写《流水》气势之雄,正是洋洋之慨:"朱丝弦底燕泉急,燕将云孙白日弹。赢氏归山陵已掘,声声犹带发冲冠。"

唐人能琴者,以狂放不羁着居多。
韦庄的《赠峨眉山弹琴李处士》一诗不但记下一位飘然高傲的琴家,而且写出著名的《广陵散》。其演奏艺术高超,令人惊心动魄:"峨眉山能琴客,似醉似狂人不测"、"一弹猛雨随手来,再弹白雪连天起"、"广陵故事无人知,古人不说今人疑。"

唐人无名氏诗《姜宣弹小胡笳》中记写琴家开匣置琴忽然挥手,"骤击数声风雨回"。乃是强有力劲的情绪、激越的形象突然之展现。

第四象为亮。自古良琴高手皆尚金石之声。金声如钟,石声如磬。钟之大者沈雄小者嘹亮,磬之声清亮而润泽。伍乔的诗《僻居酬友人》明确写出"古琴带月音声亮。"月下之琴,声音明亮可以与明月相呼应。:)
2#
 楼主| 发表于 2003-7-9 16:59 | 只看该作者

优游卒岁:

??有如好快的身手:)

??有如有所不知,梅花虽本为东晋笛曲却早已失传,千年来所传梅花均为古琴曲。说古琴梅花为本原神韵,应无不可。

??不同乐器各擅胜场,无需多言。正是基于认为不同乐器表现领域各异,我才认为古琴更宜表现宁静致远的意境。

??说繁弦与古琴大有渊源,私下里认为偏激了。有如所举琴诗,均为唐诗。唐代远称不上古琴高峰,主要成就在于减字谱和斫琴工艺,名家仅董庭兰、赵耶利寥寥数人,影响深远的名曲只有阳关、大小胡笳、风雷引数首。在胡乐的冲击下,古琴已不为唐人所重。刘长卿浩叹“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谈”,唐玄宗斥琴污耳,都是当时古琴尴尬状况的反应。至于《流水》、《广陵散》、《胡笳》,自然是急弦,但并非琴曲的典型,且其中与隐逸有关的只有《流水》,不过我觉得《流水》恐怕更多的是和《高山》一样表现一种人格境界。

??古琴的高峰在宋明。明人徐青山的《豀山琴况》是影响最为深远的琴论著作,他的琴声二十四况是对中国古琴特征的综合概括,二十四况为:“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总体审美倾向是徐青山所属虞山琴派推崇的“清、微、淡、远”境界。

??说这么多,并非是琴非筝,其实两者我都很喜欢。只是想说明,若是表现宁静致远的境界,筝远不如琴的。
??欢迎交流:)

有如:

优游才是下笔千言,令人惊叹呢。

梅花虽本为东晋笛曲却早已失传?有如的确不不知:)好在,外文书店搬迁之前,淘来一本《琴史》。粗略捧读,仍是最喜盛唐琴那段历史。其实整个唐代我都喜欢,那是个艺术辉煌的年代。

正是从唐代开始,古琴才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哦)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用减字谱记录而传承至今的古琴谱有一百五十多种,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作品,是我国巨大而珍贵的音乐宝库。

唐代的古琴音乐思想可分为两种。一为艺术琴,一为文人琴。"艺术琴"是以琴为音乐艺术。表现古人、时人的社会生活、思想感情。讲求艺术之美,讲求音乐技巧。溶入自身、感动他人。艺术琴人既有职业琴师,也有兼善琴人。"文人琴"是出于文人爱好,或以琴作自我修养,或以琴娱宾悦己,或以琴怀圣思贤,或以琴避世慕仙,但也有文人爱琴在于其艺术寄情者。

艺术琴的音乐思想可以用薛易简《琴诀》中6个字来概括:"动人心""悦情思"。
赵耶利作为职业琴家中的代表性人物,所提出的"吴声清婉"、"蜀声躁急"说,从音乐思想的角度来看,这是把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一种音乐艺术提出的。从他的吴声蜀声说中,看出琴可以优美而不失其高,具国士之风。也可热烈而不失其雅,具俊杰之气。所讲到的,正是作为音乐艺术,最常展示的两大类别:柔情和激情。在赵耶利的琴学思想中,并未以其不合于清高淡雅而见责,却是完全的赞赏。这正是唐琴令有如心折的所在。


曾经很喜欢白居易的《夜琴》诗:
蜀琴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深夜数十声。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白居易曾做琴诗33首,一小半都是孤芳自赏的基调,诗本身是很美很传神的,但若用来评价整个时代,私下以为,也是有点偏颇的。:)
??
刘长卿的《听弹琴》与白居易诗中的思想很类似: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诗中所写今人不弹者,不是指泛制全部的古调,而是有具体含义的,比如“静听松风寒”或是《风人松》,是与白居易诗中所提及的古曲《秋思》、《绿水》同为清淡以至无味古雅静远之曲。人们常以这类唐诗佐证古琴在唐已少人听或在唐琴曲已只是清高淡雅之音,实在是误会。翻看全唐诗,大量写琴之多彩多姿内容以及由琴激发的情感之诗,可以证明琴在唐代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性。

优游说的不错,唐代古琴文化在社会中的确已不似汉魏以前那么普遍,但在艺术上和在思想上都更成熟也更被敬重,虽然“掀天羯鼓满长安”,在外来的娱乐性为主的音乐的影响下,在民间秦筝琵琶等音乐的影响下,古琴活动范围缩小了。但在社会上层文人活动中,并未失去它的崇高地位,而且帝王权贵聘有职业琴家,职业琴家也为文人所得,文人中许多爱琴者、能琴者,艺术琴以及文人琴所形成的演奏美学“十三象”,也体现着唐代古琴音乐艺术的高度发展,而且对我们如何对待古琴艺术传统有着重要启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琴的艺术性用于人的思想,是唐代古琴音乐思想的主流,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今天读了很多当代琴家的论述,关于古琴成就的高峰,多数人认为是在明代兴起的虞山琴派,小部分人认为是唐朝。有如支持这一小部分。立场坚定哦。:)
比较折中的说法是古琴盛况自唐始至明方成。

不知优游是否注意到,自唐经宋至明清,琴曲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即声多韵少逐渐象韵多声少过度,左手指法的变化增加。

这种变化在古琴音乐的历史上是普遍现象,愈是古老的传谱调性愈复杂,音阶也多样;愈是晚近的传谱调性反而简单少变,音阶也趋五声化。这似乎是异于常理的“倒过来”的变化,通常的看法是明代戏曲的兴盛影响到古琴,戏曲音乐特别是昆曲音乐中声韵愈细腻多变,旋律愈婉转复杂,调性却相对稳定。或是受其影响,古琴也把音乐变化的精力放到左手“吟猱绰注”的旋律声韵上去了。所以,唐人学琴,难学难成,调式相对复杂;明人学琴,易学难成,调式相对单纯,但神韵很难琢磨。宋明琴况虽盛,但与学琴者的总数相比,名家一样是屈指可数。

有如推崇唐代古琴,主要是爱它的美学思想:如前说述,动人心,悦情思,既有“悦性”,也追求“闲适”,概括起来,无非“欣然”二字。唐代文人爱琴,多以娱悦自己以及友人们。他们常常把琴和酒结合起来一同享受。在他们的生活中,琴并不神圣,也不高深。而是亲切、轻松。令人欣喜和陶然。

我曾经学过筝,可惜技艺未成。于古琴只是喜好,并未实践过。
在有如看来,古琴在宋之前,是艺术化特征较为明显的社会文化,宋以后基本演变为以哲学化为主流特征的社会文化了。


我最喜欢的琴曲是〈渔樵问答〉〈醉渔晚唱〉〈酒狂〉〈梅花三弄〉〈挨乃〉〈流水〉,都是旋律流畅,声韵清扬的曲子。其实,琴也罢,筝也罢,我所要的,只是在短短的时间里,藉着音乐,做一场心灵的漫游。

我今天学了很多东西,谢谢优游。


优游卒岁:
??有如要谋杀我的近视眼啊

??减字谱是古琴史上的伟大发明。正是由于拥有专门记谱法,古琴才成为民乐系统中保存曲目最多的乐器,目前尚存古琴曲600多首,而箫、古筝、二胡等就没那么幸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这些乐器的曲子,或是现当代所创曲目,或是移植的古曲。这就是桓伊的梅花从箫曲转化为琴曲的原因。

??探讨古琴史的高峰,有如探讨中国文化史的高峰。唐代文化固然绚烂夺目,却局限于文学、艺术等少数领域,而且主要是贵族文化。我本人也曾一度尊唐贬宋,直到学了宋史方悟前非。史界基本认为中国文化的高峰,造极于赵宋。这是就宋代文化各项领域百花齐放、同时文化的等级界限逐渐消融而言的。唐代古琴固然多有成就,但与宋明相较,作为乐器的主要组成因素琴曲、琴家、琴论都远为逊色。说宋明名家也寥寥可数是不能成立的,只需对《琴史》所载人物略作统计即可得出结论。另外有如有否注意到宋明出现了许多琴派,这正是古琴繁荣的标志。

??有如提到的吴蜀之别,其实只是后代琴派的滥觞。宋人成玉磵《琴论》亦有“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之句,只是表明当时并存多种风格的流派。至于何种流派为上,各个时代就各有不同了。其实唐诗中固然提到了感情色彩强烈的《广陵散》、《霹雳引》、《胡笳》等,但也提到了《幽兰》、《白雪》、《水仙》、《阳关》、《渔歌调》、《秋思》等清淡的曲目。唐代审美本就经历了初、盛、中、晚四个阶段,“海日生残夜,新春入旧年”、“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分别是后三个阶段审美的贴切反应。真正推崇激越劲急的美学特征的只有盛唐,而盛唐的玄宗,却偏偏对古琴深恶痛绝。古琴史上有无存在一个尚情为主的时代,很难说。因为琴,其本义为禁。

??而禁,其实并非是禁欲,其实是节,是度。有如的声韵变化说很有意思,不知可有所本,直觉上同意。这里涉及到美学史上的唐宋转型问题,即再现向表现,神向逸,情境向韵味变化。其标志是意境说的形成与司空图《诗品》美学体系的诞生。可以说,中唐以后,中国以天人合一、得意忘象、整体直观、美善统一、含蓄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美学体系才真正建构完成。而古琴,正是由于完全具备这些审美特征,才成为中国古典民乐的代表性乐器。

??敲了这么多字,有点忘了我们究竟讨论啥了。:)整理一下。一是琴筝提供精神归宿的功能比较(即琴筝与隐逸、静心的关系),这点好像已经说得差不多了,而且似乎话头虽由此起,却无多大歧异。二是古琴的抒情性问题。这是我们分歧的主要所在。如上所述,含蓄和谐是中国古典音乐美学的基本特征,尚情在中国古代基本未成为主流。但有如提供的许多资料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何以古代有那么多关于古琴动人力量的描写,今天听古琴却觉得感染力欠缺,尤其在古筝的映衬下?是否失真了古琴原貌,或是过于轻视了繁弦?

??基本观点是,古琴是儒道哲学艺术化的产物(以道家为主),提供精神归宿的功能无与伦比。但作为音乐艺术,必须提高艺术感染力。其实我很想听听古琴插上电的声音。:)

??与有如讨论,受益非浅。
3#
发表于 2003-7-9 17:18 | 只看该作者

两位方家好雅兴,待会儿细细拜读,先说声,好!:)

琴筝我都喜欢,但偏爱筝,筝的拙雅和底蕴使琴相形之下略显轻飘,是一种内心最深处的沉静和退守
4#
 楼主| 发表于 2003-7-9 2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两位方家好雅兴,待会儿细细拜读,先说声,好!:)

最初由 落蕊 发表
琴筝我都喜欢,但偏爱筝,筝的拙雅和底蕴使琴相形之下略显轻飘,是一种内心最深处的沉静和退守


不同意
拙雅、底蕴、沉静、退守,用在古琴上合适
古琴是中国的代表性乐器,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5#
发表于 2003-7-10 08:3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又犯老错误了:(

说反了,555555

不好意思,昨天同事催着吃饭,想着饭局了,心不在焉,言此而想彼,想着琴却敲出筝,呵呵

同意你说的古琴是中华文明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

能在高山流水之间听一曲古琴,夫复何求~~~
6#
 楼主| 发表于 2003-7-10 10:59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觉得奇怪,像是说反了的样子
同道,多交流
7#
发表于 2003-7-10 11:22 | 只看该作者
好啊!
自然是古琴。

不过说女子弄筝也是确论,古筝之华美映衬女子之窈窕,古琴之浑朴昭显君子之遗风。
8#
 楼主| 发表于 2003-7-10 19:24 | 只看该作者
弯刀说得好
鼓掌
9#
发表于 2003-7-11 13:5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拜读了:)长见识了:)

听二君之雅谈,如沐古人清俊高逸之风

《阳关三叠》也适于古琴

同意优游说的古筝更富表现力,很多流行歌曲的旋律经古筝再度演绎得别有一种韵味,可我还是喜欢古琴的那种古拙气质,即使不象古筝那么与时俱进

难以想象如果连古琴这么极具传统精神特质的乐器也与时代同步,怎么去寻找那越来越遥远的古意古趣呢,所以插上电的古琴我可能不太想听,即使是为了放大音量:)
10#
 楼主| 发表于 2003-7-12 1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呵呵,拜读了:)长见识了:)

最初由 落蕊 发表
可我还是喜欢古琴的那种古拙气质,即使不象古筝那么与时俱进

...

一种好的东东,需要与时俱进。以音乐论,当代音乐需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要,表现当代人的情感。
古琴既需保留其君子之风,又须具现代之美。这是我赞成古琴插电的原因。事实上,一些古琴家如龚一已作过此类尝试,但未有大的收获。期盼成功早日到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21:00 , Processed in 0.05139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