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78|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诗影:旁解“桃叶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22 2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玉台新咏》这本书做为读诗范本,坦白说,鉴于种种原因,我对这书其实就没认真研究过,充其量也就知道个大概。因为此书一是没有刘勰老和尚慧地的《文心雕龙》畅销;二是没有王静安的《人间词话》来的现代易读;三是因其内容宗旨“明目张胆”地就说是“收录艳诗”,好象给人不咋健康的感觉;四是因南朝作者徐陵自己在《玉台新咏序》里说的含含糊糊,故而此书的成因和作者到底是他自己,还是出于某些学者认为的陈后主妃子张丽华之手,后人的你我就不得而知了。那天文友说在《玉台新咏》里录有王献之的《桃叶渡》小诗:“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因为之前有了解王大书法家逸事,所以对这首小诗倒也不陌生。不过,有一点让我们很是无奈,那就是之于这首小诗的不同版本。

  几多年前没有网络,读这首小诗是在一本小册子上。那小册子明明将这小诗的前两句写成:“桃叶复桃叶,桃根连桃根。”当时,因这“根”和“叶”的一字之差,就觉得这显然是分别来说桃叶和桃根两姐妹的。最“是可忍而孰不可忍”的是,文友复述的在《玉台新咏》这本书这“桃叶连桃根”的句子,恰恰就是我当年在义山的《燕台四首》之《冬》的注解里瞧见的。我们知道,义山他是个典故篓子,他的《燕台四首》含典多的去了。要说这“桃叶和桃根”,以他的这《燕台四首》之脉络,咱就看出来了这个意思:无外是李诗人以这两个名字象征“意中人”和另一个“相知者”。他说她们双双起舞,心情愉悦,身轻如燕,那高妙的舞姿就是比起赵飞燕的掌中舞来,还要显得轻松飘逸呢。但以此窃以为这叶啊、根啊的在李诗人心里,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线。

  要了解李义山之爱情诗,最捷径的数字启示就是《碧城三首》、《燕台四首》和《柳枝五首》了。现因《桃叶渡》而复习复习《燕台四首》之《冬》。

  【燕台四首。冬】

  天东日出天西下,雌凤孤飞女龙寡。青溪白石不相望,堂上远甚苍梧野。

  冻壁霜华交隐起,芳根中断香心死。浪乘画舸忆蟾蜍,月娥未必婵娟子。

  楚管蛮弦愁一概,空城罢舞腰支在。当时欢向掌中销,桃叶桃根双姊妹。

  破鬟倭堕凌朝寒,白玉燕钗黄金蝉。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

  说《冬》诗是《燕台四首》中最悲观的一首不为过。把个恋爱的人儿的绝望心境表达得一览无余。李义山是个大情种,而且他诗情画意的脾气秉性历来赋予他多多的艳福。这《燕台四首》应该是写在《柳枝五首》之前。有资料表明,洛阳歌妓柳枝就是读了他这几首诗才大为所叹,并手断衣带,托人致意,约李商隐偕归。后也应了红颜薄命一说,因事未果。不久,柳枝被东诸侯娶去(这倒也有点象那韩大诗人的章台柳),李商隐才有《柳枝五首》诞生。我们仔细研究下《燕台》之《冬》,它先是点明时令及对方失侣孤居,次言双方如青溪小姑与白石郎之相隔遥远。文友小二给我的“桃叶渡”文中结尾的小诗云:“秦淮旧栏柳色新,枝头鹂鸣空余恨。月下青溪桃叶渡,低徊犹忆六朝春。”而义山这里的“青溪”小姑与“白石”郎都是各有来历。也许小二的“青溪”跟义山的“青溪”是谐音上的巧合。古乐府《青溪小姑曲》其辞曰:“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古乐府《白石郎曲》其辞曰:“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这就是两典故的来源。如此独居的青溪小姑和独绝的白石艳郎,正应该两两相守百年结好才是。可是,现实却是“两相望”。诗人用负荷着欢畅意味的“青溪”和“白石”,分别向喻为爱情受阻而陷入悲痛之中的意中人和自己。之后的句子即是“复想其身处孤冷之境,芳心已死,爱情幻灭;然后又转忆佳人之美,远胜嫦娥,而今唯独处空城,歌舞早歇,唯余纤腰,当年姊妹二人联袂而舞之欢早已烟消云散。最后想象女子在风雨冬夜独对残烛,空流红泪,直到天明;而破鬟松散,倚坐朝寒,容颜亦非往昔”。这些都是因为意中人所居之堂比苍梧之野还要遥远的结果啊。“苍梧”这个地理名词,因为娥皇、女英追舜之不及而泪下斑竹。这种浸染悲凉的手法远远超过了一般的生离死别。李商隐(义山)又《梓州罢吟寄同舍》诗云:“楚雨含情皆有托,漳滨卧病竟无憀。长吟远下燕台去,惟有衣香染未销。”此处用典,暗示昔日情人已归他人。这个情场倏而令人艳羡、倏而令人同情的大诗人,就这样写下了各个时期著名的诗句。

  《桃叶渡》和《燕台四首》理论上都可以说成是艳诗,但在时代背景和意境上自是有的区别。“燕台”指的是燕昭王的黄金台,而“桃叶渡”是指在六朝古都的秦淮河。众所周知,历史上的大汉三国,终归于曹魏,曹魏又灭于晋。但司马氏的晋,因种种原因寿命也不是太长,终究偏安于江南,都于建康(也就是今日的南京古称),史称东晋。这时的金陵繁华旖旎,歌舞连天,是为有两大巨族玩乐而所左右。一是大名鼎鼎的谢姓家族,二是无人不晓的王姓家族,也就是谢安与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的家族。我们耳熟能详的唐之刘禹锡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诗中的乌衣巷就在夫子庙秦准河畔,而当时进出于乌衣巷的皆为王谢两家的华衣子弟,历史上人称“乌衣郎”,估计就象现在人称高干子弟差不多是一个意思。如今,近水楼台泛舟于秦准河上的江南人,能够亲近这么有韵味的古都真是让人羡慕。不过,咱也好心提醒着,文化可以继承,那花花点点的纨绔派头就不要学了。后人因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诗,而多判断秦准河以胭脂气为重了。

  我到目前尚没去过南京。查资料所知:“沿秦准河上溯不到200米就是《古桃叶渡》。临河有一石牌坊,横书“古桃叶渡”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正面两侧楹联为:“细柳夹岸生,桃花渡口红。”背面为:“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古时的秦准河上是没有桥的,只有渡口。渡口处水深流急,稍遇风浪,翻船事故时有发生。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个美丽的叫“桃叶”的爱妾。她往来于秦准两岸时,王献之放心不下,总是踏歌亲自相送:“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恨,感郎独采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据说,这种“风波了无情,没命江南渡”的险况一直延续了千百年,直到清顺治三年营造了“涉利桥”,才结束了这险渡的历史。

  “桃叶渡”的遗址座落在一个小小的庭院里,朱漆院门的门柱上的一付楹联是:“儒冠不保千金产,稗说长传一部书。”落款是“萧娴於南京时年七十有九”。(据说年逾古稀的萧娴老人是南京著名的女书法家)。我遂想,原来金陵的繁华和名气多缘于“巾帼女子”,并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颂!因为平素喜欢读些含典丰富并富有历史信息的诗词,今就此“桃叶渡”之几出处,并引义山之《燕台四首》之《冬》做个诗影笔记。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楼主| 发表于 2008-2-22 21:20 | 只看该作者
一小文,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3#
发表于 2008-2-22 21:23 | 只看该作者
历史性、知识性,厚重感于一体的好文!学习拜读!
4#
发表于 2008-2-22 22:28 | 只看该作者
再次学习。之于李商隐,喜欢他的诗,但所知甚少,不敢妄言。
还是老话,长见识!
东北话,谢谢啊!
5#
 楼主| 发表于 2008-2-23 08:2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程学武 发表
历史性、知识性,厚重感于一体的好文!学习拜读!


问候学武。谢谢阅读点评。
6#
 楼主| 发表于 2008-2-23 08:2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水如空 发表
再次学习。之于李商隐,喜欢他的诗,但所知甚少,不敢妄言。
还是老话,长见识!
东北话,谢谢啊!


感谢如空的支持。
7#
发表于 2008-2-23 11:17 | 只看该作者
一水的文章文化信息容量大,知识性强,欣赏并问好!
8#
发表于 2008-2-23 13:28 | 只看该作者
厚实耐读的文字,问好一水先生!
9#
发表于 2008-2-23 16:56 | 只看该作者
一水乃读史高手,总能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读出新意,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10#
发表于 2008-2-24 11:41 | 只看该作者
  一水文史知识的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我也喜欢诗词,闲来也胡凑几首。但我总觉得诗人们现实的感情生活并没有诗文里表现出来的那么浪漫,那么令人艳羡。如果看义山的诗,好象他一天到晚沉浸在爱情的失落里,其实并不是这样,他倒是被政治折磨得不得安生。义山是可怜的,四十多岁就英年早逝。其实,许多诗人都是阴郁的。他们只有将感情寄托在诗歌里或女人身上。诗歌多是寓情,事实的程度也许并不是那样。
11#
发表于 2008-2-24 16:46 | 只看该作者
在一水文中学历史、学诗词,了解和掌握了很多未知的东西,拓展新的学习领域。

问候一水。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2-24 16:5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永红的跟帖支持。问候。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2-24 17:0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宋鹏 发表
在一水文中学历史、学诗词,了解和掌握了很多未知的东西,拓展新的学习领域。

问候一水。


谢谢支持。问候。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2-24 17:0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杨春山 发表
一水的文章文化信息容量大,知识性强,欣赏并问好!



谢谢春山的跟帖支持。最近在散文版见春山不少散文,写的很棒!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2-24 17:1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跃农 发表
一水乃读史高手,总能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读出新意,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问候跃农。还要向你学习,请多提宝贵建议,欢迎讨论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6 22:00 , Processed in 0.18200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