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0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温馨的情感·优雅的审美 ----读王新瑛散文集《心雨》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15 2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我有限的阅读印象中,我觉得大凡真正优秀的散文,至少需要具备如下条件中的某些部分,如丰富的阅历、深厚的学养、独特的识见、真挚的情感、隽永的思想、纯熟的语言、新颖的构思,等等。散文是心灵、体验智慧的结晶,它属于有难度的文体。我想,要撰写出思想深邃、情感真挚、品格高雅、境界超拔、感动人且能启迪人的佳作,决非易事。

  甘肃是个诗歌大省,但散文的创作也不甘落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涌现出一大批散文作家,就近几年本土散文家创作情形而言,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高度。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也不泛一些思想贫乏、精神苍白、语言平庸的粗俗之作。而在本土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家中,王新瑛是不能不提的一位。当读完作家张筱先生给我转来的王新瑛散文随笔集《心雨》之后我甚至有点激动,读一本好的书,就如同在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喝茶一般轻松而有味道。

  王新瑛是甘肃陇南人,和我素昧平生。通过对她文字的阅读,我们认识了。在我的印象中,王新瑛是一个秀外慧中、气质不俗的人。与她初次见面交谈中,就感到她的人如同她的文字一样,典雅、温和又落落大方,笑容中隐约着舒心的恬静,举手投足间又洋溢着一股蓬勃的朝气。通读王新瑛的散文作品,感受到的是一种优雅的审美,那种生命的芬芳和清澈情怀,亦时不时的拂面而来。

  在我看来,散文的优劣是很难界定的,这不仅与当下倡导的散文概念有关,也与读者的审美、阅读习惯有很大关系。但是,好的散文,它有着美的特质,读来会让人心驰神往或砰然一动,它是灵魂的轻啸、生命的歌吟。王新瑛的许多散文作品,就具备这样的特质。她的文字不仅空灵,而且色彩感、动感特征十分明显。在字里行间,给阅读者最大的感受是真诚、朴实。语言细腻、风格独特,对文本的大胆尝试和创新使她的一些作品更加耐读。她集子中的《漫漫天涯路》、《嫂娘》、《故乡,那长长的河堤》、《感受周庄》、《寻访三滩》等都是我认为很不错的篇什。我以为,王新瑛的散文大致可分为两类题材。一类是对自己生活中细小事物的发现,对美的捕捉;一类是对精神故乡人文情怀的抒写,对自然的咏唱。这二者,几乎是散文作者普遍选取的题材。然而,在王新瑛的视野里,在她的笔下,却为我们呈现了另一种超验的状态。在她的散文中,这两个主题是彼此相连,很难划清界限。也许,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丢失已久的散文个性吧。

  在阅读王新瑛散文的同时,我时常惊讶王新瑛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和体悟。作为一名女性散文写作者,她的叙述虽然有时候表达得过于清晰,但内在张力还是值得读者深思的。王新瑛文字中粘滞的艺术感觉,则时常让我想念那些漂移在春风里的陈年旧事。意识流与写实手法交相融合,却不留一丝斧。

  王新瑛的散文可以说是她精神漫游的产物。文笔隽秀细腻、情调婉扬散淡,情思清丽纤细,思维缜密空灵。文章中处处活跃着自己作为母亲的女性形象,既有平实与恬淡,也有豪迈与畅达。在她密实的叙述中,时常散发出泥土的清香。新瑛的散文虽然并非全然取材于乡土,但她的文字有着浓烈的人文精神与乡土气息。散文家江少宾先生说,当代文学最难得的品质其实就在于对人文精神的坚守,深埋于人心温暖的大地。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充斥着表面的真相和虚饰的灵魂,真相的缺失和灵魂的缺位。在王新瑛的笔下,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都以一种较低的姿态切入,让读者能感受到灵魂在场的气息。
  如,她这样写人:“一个隆冬的夜晚,我忽然发高烧,哥哥出差不在家,情急之下,嫂子把侄女托付给邻居,背起我就往医院里跑。我迷迷糊糊被医生打了两针,往回走的路上才稍微清醒了一点。我们住的地方到医院要经过一条长长的河堤,没有路灯,只能借天上微弱的星光看路,前后左右没有一个人。嫂子背着我艰难的向前迈步子,一阵寒风吹来,我不由得打了个寒颤。……”(《嫂娘》)

  她又这样写景:“周庄沉睡了千年,那残木不变,那灰墙不变,那石径依然,独有这里的水终年汩汩的流着,撑篙的老阿妈吟着歌慢悠悠地将船划了过来,黝黑的脸庞,还有那些近乎催眠的江南小调,没有哗众取宠的感觉,她竟然给自己唱歌。我静静地注视着越来越近的小船……”(《感受周庄》)

  这两处小小的细节让我在阅读完的许多天后还莫名奇妙的感动着。王新瑛的散文,有许多类似的细节,我想这并不是她刻意安排的,有时候显得有些突兀,但细细品咂,便能感觉到她的良苦用心与深刻用意。王新瑛很善于捕捉这类细节性的东西,她对细节的特殊认知,绝不仅仅来自于女性特有的敏锐洞察力,而在于她思想的独立。我想说的是,王新瑛把自已真实的思想,一一裸呈在她的文字中,无论是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感受,还是自己对世界本身的思考,甚至包括那些少女懵懂的心思。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新瑛的灵魂也是属于“自然”的。

  评论家谢有顺曾说,“散文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说,都是心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淳朴而广大、敏锐而深刻的心,所有关于散文的梦想,就都不可能在话语中被真实地践行。心的失血,导致散文日益变得苍白、无力;心的歧途,导致散文的意义形态变得紊乱、轻浮。”我一直相信,对于一个女性写作者而言,她的灵魂必然或深或浅地附着于她的文字。这里的“心”,我觉得其实就是作家的人格。在时下的散文作品中,很多女性作者多以风花雪月、无病呻吟、假话、套话、大话与空话充斥作品其间,新瑛则不然,她的作品毫无做作、无粉脂味,给人感觉很大气,这是难能可贵的。

  王新瑛自己说:“我在乎生命中遇到的点点滴滴,包括一朵小花或一枚草叶,是她们,用生命中灿烂的光芒激励着我,让我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事实上,同许多散文作者一样,新瑛也关注自己(比如《在我最美丽的时候》、《岁月飘零的季节》)。有时候,她也会写到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事情(比如《菜园小记》、《漫漫天涯路》)。但我知道任何一个写作者其实都无法避免关注自身,只不过,大多数女性写作者似乎对自身给予了太多的关注,她们习惯于“咀嚼着身边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鲁迅)。新瑛能在散文创作中意识到这一点,还是比较难得的。她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虽然源于自身的生活本身,但广义的说,我想她并没有放弃对人类、乃至社会群体努力与关注。

  王新瑛的《心雨》这部散文随笔中,在前面的 “心旅无痕、芬芳记忆” 两辑里我个人更为偏爱《嫂娘》。这篇散文或许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整个文本跳脱、繁复而生动,尤其是冷静如小说般的叙述方式以及与读者平等对话的形态,具有原生态风格的美学意义。而后面的两辑“流动风景、河池清韵”是我所较为看好的,这也与我喜欢文化散文、猎奇人文风物有关。尽管我们新时期的散文创作已经抛弃了“形散而神不散”的定律,催生了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的概念,而在许多时候,我们的散文离生活越来越近,却离作者自己本身却越来越远。

  作为同道,我期望王新瑛能继续沿着自已的路子走下去,用灵魂抒情。因为只有这样,笔下的作品才能更大限度的走向别处的生活,感动读者,引发读心灵的共鸣!
2#
发表于 2008-3-16 09:1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发来交流文章,读后受益.问好.
3#
发表于 2008-3-16 10:47 | 只看该作者
即便是一篇散文,也有不同的解读形式,如何看待,如何借鉴,都与个人的素质和修养有关,一如作者这篇具有个性色彩的解读,欣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6 00:12 , Processed in 0.05031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