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79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苏轼的人生如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7 1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 47 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人生如梦”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对人生哲理的最高界定。“庄生晓梦迷蝴蝶”是第一个“人生如梦”,三国曹操慨叹人生如朝露,李白梦游天姥,《长恨歌》是白居易爱情上的人生如梦,李公佐从宦海沉沦去做“南柯一梦”,曹雪芹则从社会发展角度去做了红楼一梦,到了苏轼这里,他的人生如梦如何诠释?他的人生如梦逆境中的种种生活表现是苏轼在构筑“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人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逆境人生的美好祝愿,也是对逆境人生的勇敢确认。他从人生角度去探究人生奥秘,去确认人生如梦。其实,人生如梦,是有着丰富的生命内涵的,并不是简单的消极悲观思想,而是一种豁达的人生体验,甚至是一种激进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的人生并不轻松。他被皇帝赏识,却遭反对党的嫉妒与排挤;他喜欢每一个他生活过的地方,却在人生的大多数日子里平均每3年换一个地方居住;他忧国忧民,却始终因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丧母、丧妻、丧父)当了半辈子的地方官。所以,我们时常能在苏东坡的作品中看见类似于“梦”、“水中月”、“蓬”、“飞花”的意象。这些令人无法捕捉的美更间接表达出他对美好的向往。而或许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的矛盾,苏东坡那张扬的个性与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才能更清晰的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显现。
  苏东坡“人生如梦”的人生哲理不是突然有一天惨遭迫害悟出的,而是在他人生的旅途中逐渐成熟的。他早期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中就有痕迹:“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嘉祐元年(1061),东坡兄弟同父亲苏洵一起赴京赶考,路过渑池,曾在一处寺院投宿。寺院里的老僧人奉先和尚热情招待了他们。五年后,东坡又路过此地,而物是人非,奉先和尚已经去世。于时东坡就写下了这首诗。此诗中的“雪泥鸿爪”是名喻,一方面表现了他初入仕途的人生迷惘;另一方面,也暗含了他把人生看作悠悠长途的思想。宋初著名云门宗传人天衣义怀禅师曾说:“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飞鸿于雪泥,也是如此。白居易亦有一首《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仿佛是在记述一个美妙的梦境,又像是在追摹曾经的一段心情,也可能什么都不是,他只是表达的是一种捕捉不到的“空幻”。苏东坡在诗里也写道:“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这里的苏东坡,在遭受“乌台诗案”的坎坷,身处所贬黄州了。他说的“人似秋鸿”是指那些挂念他的老朋友;“事如春梦”则是指在黄州的事,或在此之前的那些辉煌的和落寞的往事。总之,是像春宵的梦一样过去了。在遭受“乌台诗案”的坎坷及身贬黄州之后,佛、道思想的清旷达观襟怀成了苏东坡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支柱。他初贬黄州,写下的《定风波》可以看作“人生如梦”的初步成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人生不是梦是什么?正是有了“人生如梦”的感悟,他才在一贬黄州时苦中作乐:“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二贬惠州,又津津乐道惠州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三贬儋耳,在几乎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还能从“总角黎家三四童,日吹葱叶送迎翁”(《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这是苏东坡到四位当地友人家中作客,受到了黎家孩子口吹葱叶的迎送,感受到天涯海角的人情暖意。)的淳朴村俗中,体验到“莫作天涯万里客,溪边自有舞雩风”(《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的欢欣。感谢佛、道,虽然苏东坡也有“万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西江月?黄州中秋》)“梦中了了醉中醒”(《江城子》)、“身外傥来都似梦”(《十拍子?白酒新开》)的痛苦麻木、逃避现实的人生悲叹,但佛、道思想的清旷达观襟怀成了苏轼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支柱。正是有了这样的支柱,才让苏东坡找到了更多的热爱生命的理由。因为热爱生命,他才能仕途之失时依然坚守“长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他才能在生活至艰时悠然自娱“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南堂五首》)。灾难舛途没有愚钝他对生命的灵慧的感悟,艰难困苦不曾消磨他对生活的敏锐的洞察。相反,历经种种之后,他更懂得收藏和珍惜一点一滴的快乐,活出了一派天真、一派精彩。
  苏轼还经常讲“人生如梦”。《赤壁怀古》中的感慨是人尽皆知、十分感人的。“如梦”是大乘十喻之一,是佛家人生观的表现。佛家讲“如梦”,是因为我、法两空。他的诗里经常抒写这样的感慨∶“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愿君勿笑反自观,梦幻去来殊来已。旧事真成一梦过,高谈为洗五年忙。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园山水聊心存。”这样,苏轼感觉到人生是虚幻的,世事也是虚幻的,“一弹指间去来今”,这显然受到大乘空观的影向。这些诗的基本情调是消极的,但其中也包含着对于人生的理智的反省。既然人间一切都是梦幻,那么人生的痛苦也不过是幻影,人世的功业名利也没有什么价值。这就导向了对当时社会所承认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的否定,和对于苦难现实淡然处之的态度。他的《百步洪二首并叙》中以流水比喻人生,意思也相似∶“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一念逾新罗”最早出自《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之《报恩宝资禅师》中是这样记载的∶问:“如何是金刚一只箭?”师(金陵宝资大师)曰∶“道甚么?”僧再问,师曰:“过新罗国去也。”说的是迷念之速如射箭一样。禅宗三祖僧璨《信心铭》中亦说:“宗非延促,一念万年。”在禅宗那里,“一念万年,千古在目”,时间的长短本质上是没有分别的。苏轼看到了历史纷争,人间劫夺,瞬息万变,一切如过眼烟云,因而他表示要断除迷念,心无所住,也就是不胶着迷恋于现实事物。他认为不论世事如何变化,只要自己在认识上都能适应,那么就会安时处顺,无所执著了。
  苏轼词中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承认人生悲哀而又力求超越悲哀,几乎成了他的习惯性思维。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作者幻想乘风登月,又不甘心天阙的清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一个人生永恒的缺憾,是“此事古难全”的必然,但他还是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祝愿作结。“人生底事,来往如梭?”(《满庭芳?归去来坐兮》)“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送钱穆父》)《西江月?平山堂》词中言“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等等。所以,同是“人生如寄”,前人大多是停留在难谴的悲哀之中,而苏轼,却跟超越离合、忧喜、祸福、凶吉乃至出处相联系,体现了自主的选择意识,表现出处处生春、左右逢源的精神境界。《念奴娇?中秋》,写诗人“翻然归去”,飞上“玉宇琼楼”的“水晶宫”;《满庭芳?清溪无底》,融合天女织锦、王质遇仙的神话,虚构了自己银河滩头巧遇织女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处境坎坷、欲远离政治风波的念头。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左庵词话》说:“此老不特兴会高骞,直觉有仙气缥缈于毫端。”正是指这类作品而言。
佛道思想使东坡词的一些豪放之作蒙上了一层虚无的色彩,其由积极用世转向佛老思想的大转折,反映到创作上便出现了词风的巨大变化,代之以豪放与旷达相兼以及旷达飘逸的作品。而苏轼所达到的最高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其心灵世界中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的理性风范,笑对人间盛衰的超旷。
  《慈湖夹阻风五首》其五云:“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且并水村敲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作者通过描写南迁时的小景,他最初闻命贬英州,但又得再贬惠州的命令。所以苏轼怀才不遇,累遭贬谪,在此借自然景象,发出了“人间何处不巉岩”的感叹。言短趣长,引人深思。佛教说,人生之果报完全由业力来引导,人生本是痛苦。这首诗也可以说,作者不仅借山水来阐发佛家的禅理,而且是作者人生体验中悟到的哲理。苏轼经常借山水景物来阐发佛理、禅理。如“人生看得几清明”、“明月明年何处看”。此外,《赠东林总长老》、《题西林壁》等,都是寄寓深邃的人生哲理。又这首诗的第二首说“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对人生的思索和劫后余生的感慨,发人深醒。

  在官场仕途屡遭打击的苏轼留心寄意于佛禅后,也常常兴发“真却是梦,梦即是真”(《参寥泉铭》)的感慨。显然,这背后的支点,是佛老思想。他对佛老思想的吸收,是有所选择、有所保留的。苏轼对现时世界的执著,达到了一种异乎寻常的程度,即使在那种凄冷的环境和悲凉的心情下,仍不能忽视这样一首词:“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这是他对生命的颂歌。著名学者曾枣庄说:“八百年来,它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下去的勇气,继续前进的信心。”苏东坡涵茹佛禅的精华,在艺术的海洋里攫取了渡济人生的舟筏。
  “人生如梦”常常是中国文人对人生虚幻性的感叹,历尽沧桑的苏轼当然更不例外了。苏轼的“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对逆境人生的勇敢承认,更是对逆境的一种超越,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今如梦,何曾梦觉?”(《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这是苏轼对“人生如梦”又一理性的诘问?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4-7 16: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40 编辑

东坡儒释道样样精通,对人生的看法就比常人更宽阔些。楼主能从这个角度阐释东坡的人生观,角度不错!
对文字和内容再梳理一下如何?比如第一段,可以不引用那么多。还有这一段:“苏轼词中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承认人生悲哀而又力求超越悲哀,几乎成了他的习惯性思维。。。。。。”

3#
发表于 2008-4-9 21: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40 编辑

与柯版有同感!东坡的人生似乎是集入世、出世于一身,超然出外,又沉重入内,似超未超,似淡不淡。学习!

4#
 楼主| 发表于 2008-4-10 23: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40 编辑

谢谢柯版主与赤山子朋友的关注,一一谢过。
此稿是新书苏东坡与佛教一书中的一篇,把其中的参考文献资料省略了。此书文稿风格介于半学术性。

5#
发表于 2008-4-11 08: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40 编辑

如果是这样的,可以理解。祝你早日成书!

6#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8:27 | 只看该作者

真诚感谢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40 编辑
最初由 柯英 发表
如果是这样的,可以理解。祝你早日成书!

此书应该在下个月吧,此书的封面照片发了几次发不出,只好用网址了.
附封面与封底照片网址:

7#
发表于 2008-4-12 08: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40 编辑

不错的贴子,欣赏!

8#
发表于 2008-4-14 11: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41 编辑

祝达亮早日成书出版!

9#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2: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41 编辑

谢谢柯版主的关注,此书顺利的话,应该在下个月,也就是五月份能出版,首印在马来西亚,计划在国内再版一次。
在这里,我会选几篇适合的,发到这里,共享,算是抛砖引玉吧。

10#
发表于 2008-12-14 13: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41 编辑

学习。研究对象选得好啊。笔调富于热力和理性气质。问好!

11#
发表于 2009-6-4 20: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0:41 编辑

清新有韵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3 21:54 , Processed in 0.04901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