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肖娴 于 2016-5-14 23:07 编辑
流金岁月里一首难忘的歌肖娴(外一篇) -----有感于正雨的散文集《逝去的裕河》
岁月像一条河,流淌着向前,永不停一歇。如果我们只是游走在岁月的河岸,看见的只能是清波里的游鱼,和被急流打磨的很光滑的石头,如果我们怀抱一腔真情,真性,真诚地一头扎入岁月的谷底,那么,收获的不仅仅是几枚美丽的贝壳,而是聚焦在砂砾中的点点纯金,它照亮了我们双眼的同时,也使我们的身心得到了一次阳光般的沐浴与洗礼。
正雨的散文集《逝去的裕河》,仿佛清晨一束清新的阳光,穿过岁月的层峦叠障,照耀在谷底沙砾间的点点纯金上。正雨,阳光下真诚的淘金者,经过坚辛岁月沙砾与急流的淘洗与打磨,这些沉淀在河谷底层的点点纯金,被淘金人正雨手中的生花妙笔,和其深厚的文字功力的打造,才有了其独特的光华与价值。
作为生命的个体,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存与成长中,与生俱来都离不开环境的制约,和对生长生存环境的热爱与依恋。这种热爱与依恋好比母亲之于婴儿,因为我们无法彼此舍弃。在正雨的成长岁月里,有两条河一直伴随其童年和少年乃至青年。正因为这样一种源自血脉深处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与依恋,收录在这本集子里的《逝去的裕河》和《我的白水江》才有了其美丽而包含人文色彩的灵动性。
“那是一条什么样的河啊/是十万大山的的乳汁汇聚而成的河/是大山神经、骨骼的奉献/是大山沟沟壑壑/山山峁峁不屈灵魂和性格守望的灵与肉的见证/是大山里那些头上盘着一圈又一圈 黑布帕子、白布帕子/大裤裆裤子遮不住青筋暴凸干瘦有力的双腿/裸露发黑的脚上趿着草鞋/腰缠绳索、山刀和辛苦勤劳相伴永远的裕河人/世世代代生命不屈的驻守和伸延”。
一条河,一条美丽的河,一条流淌着正雨童年梦幻、青春理想的河。一条河,一段历史的沧桑,一种源自血脉深处对故土的热爱。一个作为生命个体发自内心对自然、对人类的忧患和对曾经美丽景色的呼唤。
不难看出正雨是一位才情丰富,知识宽泛极其注重自然本色的文化人。这一点,正是正雨的独到之处和可贵之处。除了对故乡山水的赞美,多次出现在文中的还有正雨坚强、善良的奶奶和父亲。尽管正雨没有整篇给以描述和赞美,但艰辛岁月带给他们的无奈,在那个特殊年代中,他们并没有在苦难中低头。由于奶奶的善于操持,祖孙三代人,彼此作为彼此力量的支撑、彼此作为彼此的希望而活着。每每读到此处,使人有泪湿眼眶的感动与感慨,多么善良慈祥的老人:“奶奶浸透汗渍/背篓、石块谷物、柴火与汗水压榨的背影/在灰白陌生的阳光下显得那么熟悉/令人期盼/我感到她就是我的依靠我的信任/是灵魂的寄托和心灵的港湾/是我精神的支柱/遮风避雨的屋檐/那是多么温存/满载了人生负荷可依可恋的背影啊/凝视那沉重而又温存的背影/她宽厚的背上负载着责任和时光的希望”。
在正雨的生命里,奶奶这一形象,已不是单一的角色,而是在正雨过早失去母亲的童年里,作为奶奶与母亲的双重身份,支撑着被饥饿折磨又满怀梦想的少年的成长。一道背影,一座生命中必不可缺的铜墙铁壁。
饥饿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也许是一段故事,一个遥远的童话。这也正如正雨所说,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在艰辛的岁月里,想要吃到一碗低劣的酸菜面片,是何等的辛酸,奶奶带孩子到距城五里路的田里来,是为了吃到一块中午的干粮,父亲为了全家人的口粮干起了生产队最苦、最累、最危险的活------去三十里外的深山给食堂背柴。有一天父亲拿着一块黑糠面发糕,交给孩子时,沉重地说:“以后不要忘了这困难,人活得难啊。”
我不敢妄言这是何等伟大的亲情,我想它只是流淌在人们血液里,最自然、最纯朴的、最真挚高尚的的血脉之情。这也是正雨文字功力的真诚再现。在另一篇散文《南瓜的记忆里》,结尾寥寥数语却写出了正雨对生活的达观态度与热爱生活、热爱乡土,和平常生活中富有人情味的质朴性情:“用南瓜做一顿包子招待朋友,”只为淡淡一句,就使我们感到了生活的美好。
看罢收录在本集中的《昨日可恋》掩卷沉思,我终于可以欣慰地说,艰辛岁月终于过去了,能够吃饱、穿暖,活在这个和平年代是多么地幸运。这也正如正雨在这本散文集《逝去的裕河》里所领悟到的:“岁月使人振奋,/使人美好/也是人感悟到人生旅途铸就的生命个性/信仰个性/灵魂个性的种种缘由/这,也许,就是昨天赠予生命的一笔珍贵的财富。”
正雨的散文不但文笔优美,思路活跃,涉猎题材广泛,还有其自成风范的艺术视觉,不管是文笔优美,情感细腻,毫无矫情做作之态的《陕北的月亮》里的革命情结;还是《昨日可恋》里的奶奶,都给读者极其深刻的印像。给人以美的享受,感觉那月色不是来自恒古不变得天上,而是从正雨心中流出的一脉清溪。写饥荒年代,对艰辛岁月切骨入髓的体验与感受,使这本散文集,凝聚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进一步提升了这本散文集读来令人感动、使人难以释手的可读性。
亦浓亦淡抒胸臆,刚柔并济真性情 ――浅谈王建平和他的书法创作
书法是汉字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除了给人们带来视觉的享受外,还涵盖着书法家的审美情趣,多层面的文化素养,个性风格,从每个字的运笔结体,布局,线条的刚柔,点画的灵动中,达到欣赏者与书家书法作品的情感对接与审美共鸣。
初识王建平先生的书法作品,是几年前的一个春天,和朋友去离县城十多公里的村庄寻访一位民间艺人,时值春耕,那位民间艺人匆匆从田间赶来。把我们热情地迎进屋,喝茶闲话间,挂在对面墙上的一副中堂吸引了我的视线,中堂书写的是宋朝诗人徐俯的《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整幅中堂从布局谋篇,着墨的枯润、结体的疏密上看,绝非出自一般的书法爱好者之手,而是已具备了相当的功力。其整幅书法所蕴含的气韵、情致、也不能用俗套的遒劲有力、方圆清秀去形容。观之令人赏心悦目、心潮膨湃。
我不觉走上前去细细观赏,细看每个字的结体,似有草书的洒脱张扬,有又行书的圆转疾行、楷书的用笔见方。整首诗中,最难书写的几个字,如笔画较少的小、子、人,等字,张弛有度,方圆并施。饱满遒劲,虽有微弧却不失刚健。笔画较多的几个字如蘸、撑、荫等,舒敛自如,安详持重,方圆相补。虽笔画繁杂,却和谐生姿。使人顿觉有清风拂面的温婉,有又松涛过耳的刚健。再看行与行之间,间白和谐,疏密有致。字与字之间,呼应连带,虚实相生,顾盼生姿。一时间不觉使人如沐春风,如入佳境,被这幅书法作品带进了一个用中国传统笔墨营造的艺术天地中。
后来在县图书馆举办的书法作品展中,再次观赏到了王建平先生的书法作品。无论是横幅、斗方,均比几年前的那幅中堂,有了突破与飞跃,尤其是在布局上很有难度的扇面书法创作上,王建平先生在遵循中国传统艺术法度的同时,博采众长、不泥古、不流俗、不断突破自我,形成了自家风格。
2007年初夏,市著名书画家崔鸿文院长来徽县指导绘画创作工作,我有幸结识了王建平先生。在“农家乐”吃过饭后,崔院长和王建平先生同时为大家献艺赠送书画作品。我有幸求得王建平先生一幅四尺斗方,按我的要求,他为我书写的是唐朝诗人王维的《竹里馆》,这幅字他一共写了三遍,值到自己满意才送给我。这一细节给在场的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像。也足见其对书法的挚爱与为人的真诚。
王建平自幼聪明好学喜欢绘画,少年时代得到我县书法家王力畴之父的偶然点化,遂爱上书法。凭借绘画基础,勤于描红、临帖,日积月累,高中毕业时已写得一手好字,常被左邻右舍请去写春联。1984年因他写得一手漂亮的硬笔书法,被前来接兵的陕西澄城县坦克团连长看中,顺利入伍。在部队,他当过电影放映员,宣传干事。部队严肃紧张的生活,并没有使王建平放下手中笔,他有幸参加了兰州军区举办的文学美术创作培训班,在为其两个月月的学习期间,使他在书法美术领域里得到了一次升华,在部队的几年中他的书法作品被《人民军队报》选登,并在部队举办的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奖。
为了写好王羲之《兰亭序》中相同的字最多的以、上、而、之、不等字,他临过《兰亭序》的纸张能装几麻袋。除对《兰亭序》、《圣教序》的临写,王建平先生还对隶书中的《石门颂》、《曹全碑》、《西狭颂》,魏碑《张猛龙碑》均有涉猎。复员回乡后,王建平先生更是潜心创作,为了在书法创作上取得更大的成绩,,他博览群书,锐意进取,纳百家之精华,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自学取得本科文凭,书法作品在省内外均获得奖项,被吸收为省诗词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近年来王建平先生专攻行书,在行书创作方面,经过多年磨练已形成自已的风格。但是生活中的王建平待人真诚、做事低调,厚积薄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期待着王建平先生在书法创作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