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7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贝多芬和我——《第九交响曲》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7-19 0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贝多芬和我——《第九交响曲》序


--------------------------------------------------------------------------------

罗曼·罗兰   


  这是一条引导我们的贝多芬走向生命出口处的路。贝多芬到这生命出口处大门的时间,恐怕比他所希望的更早了一些。现在,我们已到达这条路上的最后一个驿站。越临近终点,我们步子走得越慢。这不仅是由于每趟到了上坡路的转弯处,眼前就更加开阔,空气更加清新,更贴近那隐蔽而不外露的“神明”;也不仅是由于这一来就倦意散尽而感到舒坦;更多的是由于愁闷——对即将到来的离别,忧心忡忡。这时,真想对着贝多芬喊一声:“请稍等一回儿,不要这么快就……”。  

  我们在一起走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已有五十多年。我们相互之间老早就是朋友。当我还没有成为青年的时候,他来搀我的手。他选上了我,我也选上了他。……那时,我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从乡下给带到巴黎,孤苦伶仃,既无朋友,也没有引路人,被掩埋在大都会拥挤的人群中。——对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我来说,贝多芬是我呼吸  
困难时的空气,梦寐以求的自然,丧失信仰而感到惘然若失时渴望的宗教,黑暗中朝向无限广阔的世界打开的窗户,跟依稀感觉到的“那个事物”(cela)的接触。  

  当我长大成人时,我虽生来爱幻想,却有着要求真诚地生活下去的心。我为了竭力搭救这颗心——不容许死心认命的那灵魂的呼喊——而平时必须苦战一番时,贝多芬是在他的称为交响曲的军队里训练我的队长。我从那交响曲汲取了英雄气概的精神力量。并且,用这种力量朝向那否定、怀疑、激烈动荡的情感冲锋陷阵。甚至在我一败涂地的时候,我依然对着那巨大的军队高声欢呼。  

  还有,当我进入晚年时,我从他的后期作品中找到了精神上的解脱。心灵单独面对着神明,与暂且存在的种种形象嬉戏,并在其“实体”的正当中居座。……  

  这不是抽象的睿智。这是输血。是依靠他的音乐的奇异的力量送到我血管里的输血。输入的血,通过脉管浸透到肢体的每个地方,成为我的肉、我的思想。这是理性无法理解的深奥的生命的奇迹。——我试图检验这种盲目的力量。它在用触觉探索着创造性的“下意识”的地下的黑暗,并且往前走去。伟大的艺术家是由重叠的两个世界形成的。一个是明晰的、理性的地上世界,它把现象的嬉戏整理、组织起来。一个是要求有生活的、意志的地下世界,它竭尽全力试图靠近内在的大海及其岸边。……不具有眼睛的这种力量,究竟是用怎样的神秘的方法靠拢光明?热切地盼望流入形体完美的铸模中的无形之物——天才的力量又是怎样来铸造它?对这些,贝多芬比其他任何艺术家都更明确地给了我们启示。因为,他用他的独白,在自己的作品中记下了创造的萌芽状况。我们遇到了谷子入土死而复苏并显示种种变容的炼丹术,也遇到了常常历尽千辛万苦而百折不挠的、不自觉地朝向潜在的最终目的的变体(Werden)。我们参与了启示的诞生。这是从幽暗的源泉流露出来,将她的美——“面对着善之美”①——的恩惠赐给人们、将其欢乐和安慰赐给人们的启示的诞生。为什么?因为,征服了世界的这种音乐语言,几乎具有与福音书同样的威力,而用语言来叙说这种力量的人,知道力量来自比自身更高的地方,同时也完全领会到授予自己的最高尚的资格,就是要将自己享受到的这些光明中的一部分传给其他的人们(他自认为,即使仅仅是一部分,也只能传达得很不充分)。没有一个音乐家在一生中的最后阶段时,能象贝多芬那样光荣而又谦逊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  

  这个使命,是从两个方面来完成的。表面上看,这两者似乎相互矛盾。然而,有信仰的心灵知道这两者相辅相成。他一方面赞颂“个性的人格”(Personne humaine)——我没有说是“个人”(individul)。前者的含义是“具有本质意义的心灵”,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大气层中的王国” (Reich in der Luft)。另一方面,他赞颂在现实的大地上牢牢扎下根的人类共同体,赞颂在神灵下结合起来的一切民族的同胞爱这一巨大的希望。这正是继《庄严弥撒》之后、在他晚年的作品中也算是最强而有力的《第九交响曲》所具有的意义。这又是一部新的弥撒,是第二次祭礼——总之,是人类的大弥撒。  

  此后,灵魂就静坐在后期各首四重奏曲的神圣的孤独之中。但是,事实上,这种孤独并非他最后的话语,而是突如其来的死亡打断了他的发展周期。贝多芬并没有宣告与世长辞。他本来想要积蓄更多的力量,变得更扎实,装备得更完备,再回到人世间,重振旗鼓,用新的交响曲来展开新的战斗。因为,无论他多么热切地寻求永远之物,他也从不想到时间之外去寻找。想来,他也会和伟大的战友歌德一样说道:“时间才是我的田地”(Mein Acker ist die Zeit.)  

  他的天职在于耕耘这块田地,在于要在时间之中劳动,制造船只,将人们摆渡到那永远之物的所在处。——“为了你成为永远之物,创造了短暂之物。”——贝多芬的岗位就在这里。对这一点,直到时间的最后一瞬间,贝多芬都一清二楚。  

  这一点,曾经促使我力图以圣约翰·克利斯朵夫——将人类摆渡到彼岸的伟大的船夫——的形象,来使贝多芬复活。贝多芬把我摆渡过去了。……下一个轮到谁呢?  

  “不论何时何日,只要那是你望见贝多芬的日子,你就绝对不会死得很惨。”②  



─────────────────  

1.即“与善吻合的美”——这是贝多芬作品121《奉献歌》(Opferlied)中的名句。他说这是自己“经常用的祈祷句”,经常唱它。同时,又常常配上不同的旋律送给朋友。——原注  
2.罗曼·罗兰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名言。——译者
2#
发表于 2003-7-24 04:21 | 只看该作者
我更喜欢他的第五

纵然我无音乐的耳朵,但每当我听见命运敲门时,心尖就颤动,情绪就为之激昂……
3#
发表于 2003-8-1 16:36 | 只看该作者

:)

前日看了电影,莫扎特传。
呵呵,说不出来的味道,诋毁大师的形象~
4#
发表于 2003-8-1 2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

最初由 水焰 发表
前日看了电影,莫扎特传。
呵呵,说不出来的味道,诋毁大师的形象~


那不电影具备好莱坞电影通常有的坏习惯,追求戏剧性,缺少人物刻划,不足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21:28 , Processed in 0.04700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