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翠袖倚修竹 于 2016-6-6 16:52 编辑
赏析越剧电影《红楼梦》有感
文 翠袖倚修竹
经典巨著《红楼梦》,瑰丽隽永,行云流水般而流传于世,单从银幕载体来说,从早期香港邵氏集团拍摄的乐蒂版电影和1977年林青霞版,历经83年陈晓旭主演的电视剧版本以及陶慧敏主演的电影版本到后来李少红的青春偶像剧版本,唯独在我心中常驻不衰的就是,1962年由当年的青年才俊岑范执导拍摄,越剧艺术名家王文娟老师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
越剧电影《红楼梦》,1962年海燕电影厂拍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王文娟,金采风,徐天红,吕瑞英,周宝奎等主演。秀美的古典园林,扮相俊美的剧中人物,淡雅飘逸的服装道具,细腻抒情的越剧音乐,成就了《红楼梦》中一系列女性悲歌。它在原著有容乃大的基础上截取其中以“宝黛故事”的章节为主题,思路清新纯粹执著,人物丰满,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结构紧凑,唱腔设计委婉意蕴深长,唱词编排精美隽永。
或许越剧版《红楼梦》是小时候看的第一部越剧电影,先入为主的缘故,格外的亲切温暖,且历久弥新。记得当时,一起看电影的还有我的小姨,据说小姨回来还哭了一晚上呢。在剧中这些唱段里最具代表而熟为人知的当然就是那曲哀怨凄婉的“黛玉葬花”和“黛玉焚稿”以及悲恸欲绝的“宝玉哭灵”了。黛玉的扮演者王文娟老师,其扮相清秀端庄质朴,情感表达细腻,动作优美,唱腔博采众长,刻意求新,以善于表达人物神态和内心情感著称,并逐渐形成自然流畅,情真意切,委婉醇厚的流派风格,独具纯美质朴端庄之韵味。她那抑郁委婉的声音抒发着黛玉的悲苦,倾吐着对浑浊尘世的愤慨和失忘,柔弱却又不屈,每每听及此段不禁潸然。而剧中画面和唱腔的完美结合,仿佛烟雨蒙蒙的花茎柳堤,斜风细影,伊人倚栏古桥畔,凝眸远望,望穿烟波碧湖秋水,瘦弱的花瓣随风零落成泥,零落着凄冷的心事。一任孤独无助的心,随风拂柳丝,任一曲哀婉的流韵吟唱古今长恨,唯无法释怀的心绪还残留着沉香啼痕的沉重。。。黛玉作为剧中之魂,其才情、孤傲、冰清玉洁无不被王文娟老师塑造的入木三分,把那种鸟惊心花溅泪的内敛古典清傲气质刻画的天衣无缝,丝丝入扣,形神合一,风姿清高绝尘。曾记得她初入贾俯时候的“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曾记得宝黛初相见时候她袅袅而站起的“玉精神,花模样”,曾记得宝黛读西厢时候,她颔首浅笑,剪水双眸,那一番清雅妩媚恰似不胜清凉的娇羞,曾记得她潇湘抚琴时人比竹影更依依,清瘦伶仃令人怜惜,曾记得海棠起社斗清新,她“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曾记得那“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线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为君焉得不伤悲 ”的寥怀憔悴,曾记得落红阵阵崎岖小桥上她倚栏泣血寸肠断,情深不寿,物是人非的凉悲......她的每一次出场,身姿美如画中人,心神合一仕女图,古典雅致似工笔,女儿心中内敛事,无限幽情矜持微,无不把原著表达的淋漓至尽。而剧中的唱段,无论是“花谢花飞飞漫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寸芳心谁共鸣,七条琴弦谁知音”的“葬花”,还是“不想玉堂金马登高第,只望高山流水遇知音,断肠文章付火焚,一弯冷月照诗魂”的“焚稿”,以及“质本洁来还洁去,休让白骨埋污淖”的黛玉之亡,深深被观众推崇和难忘。
而宝玉的扮演者徐玉兰老师,其表演富有激情,人物形象俊逸潇洒、神采夺人,极具艺术魅力。其风流倜傥的角色,独步越坛。嗓音嘹亮,旋律常在中高音区进行,徐老师唱腔高亢激昂,热情奔放,音域宽广,华彩跌宕。徐老师的华彩唱腔,抑扬顿挫,高亢壮烈,节奏多变,为全剧奠定了悲剧性的基调。徐老师和王文娟老师,可谓天作之合,绝妙搭档,刚柔并蓄,相辅相成。听我母亲说,当年在他们那个时代,凡是王文娟和徐玉兰的电影所到放映之处,必将引起轰动,用万人空巷绝不为过,那时候人们不懂得追星,也存在露天影院之说,所以,为了一睹屏幕上大师的风采,除了放映厅观众席人满为患,树上,墙头上,也爬满了人。然后就是很质朴而滔滔不绝的讨论并模仿他们的唱腔。以至到现在,很多卡拉OK厅里还保存有他们的影音资料,也是戏剧爱好者热衷并传唱的保留曲目。至今仍经久不衰被许多戏曲爱好者传唱,甚至演变为歌曲,成为很多人心目中永恒的经典。
越剧电影版《红楼梦》之所以打动我的,当然不仅仅是王文娟老师的黛玉和徐玉兰老师的宝玉,而是剧中所有人物的塑造,比如仪态万方的贾母,比如端庄高雅的宝钗等等,都是那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因为篇幅问题,这里就不逐一列举。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质朴清越的唱腔,而是透过思想深处内涵底蕴,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的细节来塑造的人物形象。这就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魅力,当感情渲染达到形神具备,何须再依赖扮相或唱腔来取悦观众,大抵也就是如此境界吧。
越剧《红楼梦》,它没有黄梅戏甜美,没有京剧庄重大气,没有秦腔粗狂豪迈,可是它柔婉,淡雅,清丽。一挥袖,一举首,一投足,一笑,一颦,一哭,一泣,都如绵绵的诗,如淡雅的水墨丹青。似江南小巷里的水,绵长悠远;似钱塘苏堤的雨,缠绵悱恻;似梧桐叶上的泪,悲凄伤感。是女人永远流不完的相思泪,是男人永远撇不下的儿女情。
即使红楼篇章已经泛黄,即使宝黛故事已经远去,即使曹雪芹大师笔下的十二金钗相继香消玉殒,不再归来,即使那个水袖摇曳的年代已经走远,谁能挡住我心里的越剧红楼一梦,越剧《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永远源远流长。
红楼有梦,越音相伴,试问梦里的落花漂泊了谁的心。
——翠袖倚修竹于2016.6
附:出于偏好翻唱了一版越剧《黛玉葬花》,当初在制作这个视频时候,素材选取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王文娟老师的电影版《红楼梦》。我把有关深刻的画面贯穿其中逐一整理都用上了。还是几年前的学唱录音,温故而知新,后来重新审视,发现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果是重录,想必融入了新的理解和反思,会更好。
而对于《红楼梦》之葬花的理解,窃以为,活在当下,当然不能如黛玉般伤春悲秋,葬花不仅仅是沉郁哀怨,流水岁月里,有曾经真实的付出或拥有而美丽,当美丽的花瓣随风凋谢,朝花夕拾,随手拾起心情的碎片,沉淀美好,埋葬红残,轻拾阳光,希冀明天,故葬花是庭院清扫也是心情梳理的环保行动!
越剧《红楼梦》之“黛玉葬花”选段
翻唱演绎:翠袖倚修竹
影像资料:越剧名家王文娟
绕绿堤拂柳丝,
穿过花径,
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
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
我眼中恰只是一座愁城!
看风过处落红成阵,
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
杨柳带愁桃花含恨,
花朵儿与人一般受逼凌!
我一寸芳心谁共鸣?
七条琴弦谁知音?!
我只为惜惺惺怜同命,
不教你陷落污泥遭蹂躏,
且收拾起桃李魂,
自筑香坟葬落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