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56|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妻子与孩子(上)(修改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6-4 18: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18 编辑 <br /><br />
妻子与孩子(上)(修改稿)

    1969年与第二个女人结婚,姓王名习珍。她上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下有两个妹妹,姐妹中排行老三。小时候爷爷经常领着她去赶集,买下酒的花生米,每次都要抓给她一小把。爷爷养蜂,院子里有一大缸蜂蜜,吃小米饭时就崴上一勺子,堪称人间最美的食物。最惊恐的事情莫过于战乱散兵跑进家来,男人都跑光了,所有的女人都抹上一脸灶灰,挤成一堆,靠在墙边炕角里。最喜欢玩的游戏是跳房子,一边跳一边吃手中的生红薯——先把红薯皮上的泥土一上一下地拧几把,再啃下外皮,露出的红瓤,一口一大块,吃着香甜,嚼着清脆。记忆最深的事情是睡热炕,肚子鼓鼓的,睡到半夜咚咚地放臭屁。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到姥姥家去借大毛驴,牵出来骑上去不用管牠就能一摇一晃地走进自家大门里。最有意思的事情是晚间到邻村去看社戏,能把天上的月亮看没了,能把天上的星星看到河里去。最可笑的事情是数九寒冬过大年,穿上新花布鞋到街上去疯跑去臭美,两脚冻得生疼,疼得掉下珍珠泪。最不可理喻的事情是,反革命被押上戏台即刻要被枪毙,还伸着脑袋东张西望。最无奈的事情是驾辕的骡子老了,半道上爬坡,怎么拽怎么拍怎么哄就是不起来。最伤怀的事情是,大人不让上学,让你去干活,哭洼哭洼,把房檐投下来的荫凉哭掉了一大截子,“去吧,用不着你了!”,拔腿就跑,书包里的铅笔橡皮小刀掉了一地。最着迷的事情是,晚上听张爷爷讲三国,抑或听李奶奶讲故事。最凉快的地方是村头水磨房下边的大水轮,盛夏坐在那里洗衣裳,那儿盘着一条碗口粗的大花蛇。最不思议的事情是农会跟姓贾的要枪,他拿不出来,到村南水簸箕口喝砒霜自杀;他的长工张丫头三年后也走到水簸箕头喝砒霜自尽。最不该做的事情是锯倒王家祖坟地那五十棵百年大叶杨,风水不在,无可奈何花落去,才会从长辛店二七机车车辆厂下放回家,其后嫁给我这个姓朱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其父是小学教师。学校里有三位老师都姓王,尊称为大王老师王老师小王老师,以示区别。其父是大王老师,为人最诚恳,教学最认真,倍受村民的景仰与先生的爱戴。退休时拿了七百元人民币,作为了断,全部用在三年大饥饿时期买粮食吃了,所换来的只不过是几百斤玉米。

       其母一生辛劳,操持家务,照管老人,关爱孩子,唯独忘记的是自身。1960年,因感冒而转肺炎,需注射青链霉素(是那个时代抗菌消炎药),但是跑遍十里八乡就是买不着。当时已经毕业长辛店技校留厂任职的她(王习珍),心急火燎,行至北京各大医院各大药房也是枉然。原来那制造青链霉素的原料是玉米芯,玉米人还吃不到,哪里会有剩余成为制药厂的原料。全家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个劳顿到大半生的女人,呼吸急促两颊绯红高烧中死去。享年52岁。这位孩子的姥姥,我没有见到过。但从她与我成婚后,多次地提及伤痛惋惜哀思,使我能影影绰绰映像出这位含冤而去的母亲,非常善良和淳朴。

       母亲去世后不久,她被下放回到家里。从手拿电气焊的工人变成手拿锄头的农民。然而锄地锄不了,水担不了,肩膀受不了,推胶皮独轮车她推不了,推不了几步就推倒了。但来到我的家里时,早已经百炼成钢,一切农活都不在话下。再加上个子也不矮,身板也强壮,第一天出工干活是跟大车拉粪(装车卸车,所使用的工具是粗大笨重的粪叉,足有二三十斤重),一天下来要往返十几趟,她要装卸十几车,就是个青年小伙子也得累个腰酸腿痛。然而她回到家后,只是坐在蒲团上吸了一只烟(用白条纸自己卷的旱烟),随后就去挑水,喂猪,做饭,洗衣,打扫庭院。

       我前妻留下的两个孩子,原来跟着他们奶奶姑姑过,如今要跟着她过。她一个人要挣三个人吃粮的工分,天天要出工干活,即使下雨也要戴上草帽去干活(队里组织人员移植玉米,绝大多数人家避而不出),她的勤俭干练很快就在村中有了美誉。

       她写一手好字,秀丽干净清晰。(于长辛店上学时,有个女生每次给情人写信,都求她写信皮)。她还会打算盘,后来成了大队会计。在大家眼里,她是文武双全的新嫁娘。她的算盘是家父大王老师教的,令家父大王老师没想到青出于蓝胜于蓝是自己的三闺女。

       大孩子放学走进家门喊妈,喊完后择菜提水或者是到小河边洗衣,小孩子捉了一串蜻蜓跑回来,鸡围拢过去,争先恐后吞食撒在地上的美味。她吩咐大孩子去河边刷鞋,她叮嘱小的去打酱油,不要打成醋!

       小孩子一边走一边敲(瓶子)一边唱:打酱油,打酱油……走进小卖部,戛然而止。小卖部里瞪眼睛的八爷爷正在问打什么!?孩子一愣,脑子一片空白,全然忘记。结果打回来一瓶子醋,只好让孩子再拿个瓶子再去打。孩子第二次歌唱,第二次走向小卖部,第二次打回来依旧是一瓶子醋。

       她开始骂孩子,骂孩子没脑子。不得不自己拿起一瓶子醋,大步流星送回去,小卖部坐落在村子正中。好在八爷爷对侄儿媳妇留有面子,没有把眼珠子瞪出来,把一瓶子醋咕咚咚倒进了醋缸里,换成了一瓶子酱油。她走出小卖部,看见一群麻雀扑棱棱飞向村庄之外……

       我家有一个大院,弟弟弟媳住在大西屋,母亲与妹妹住在小西屋(大西屋的耳房)。她与两个孩子住在小北屋。小北屋是一座泥墙稻草屋。她要改天换地,把泥草屋翻盖成亮堂堂的大北屋,有门窗有玻璃有石头有青砖有檩柁有白灰垂顶,里屋一间,外屋两间,整个三居室宽敞又明亮。

       俗话说,三年备料,一年盖房。这里所谓的备料,所谓的盖房都是男人的事情。谁也不会想到在自己的丈夫工作于千里之外,不能成为劳力,连帮手也做不成的情景下,她是怎么苦战鏖战,把三间大北屋硬是在两年多一点时间里戳起来的!?

        一座房子使我们一家四口有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家。每当我这个工作在外地放假回到家里,晚上躺在炕上,我与孩子听我的女人讲三国,讲笑话与故事,有着说不出的温馨与甜蜜。我的女人会叙事,有口才,有非同寻常的记忆力——她能把少年时代所听来的口头文学一五一十地传授过来,每到情节的跌宕起伏处,她要发挥,她要烘托,她要生彩,她要添油加醋。她要传承一种生生不息的民族民间文化。我不在家的时候,听故事的是两个孩子,一个刚刚上小学,一个还没上小学;我回到家里,听故事的人又多了个大人,一个大学五年本科中文系毕业生,接受再教育。



2#
发表于 2016-6-7 13: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18 编辑 <br /><br />读过先生这篇文字,看到中间部分的修改段落。删减也增加了一些文字和生活细节。依然真实,有着生活与历史的纹理。问好。

3#
发表于 2016-6-7 15: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18 编辑 <br /><br />叙事沉稳,语言精练,平实中见出生活阅历的丰厚。来学习老师佳作。问好。

4#
发表于 2016-6-7 16: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18 编辑 <br /><br />此文之上篇主要以其淳朴厚实的文字再现平凡中不平凡的妻子的形象,历经岁月的磨砺,文字也很厚实。期间插入妻子父亲,暗含妻子的成功良好的素质,即使岁月再艰苦,其心灵也不会枯萎。
这是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也是那个时代对人的态度。
文尾的文字——“我回到家里,听故事的人又多了个大人,一个大学五年本科中文系毕业生,接受再教育。”让一位平凡妻子的高大形象再次呈现,同时暗含作者对妻子的平等尊重。
不错的文字,欣赏。

5#
发表于 2016-6-7 22: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18 编辑 <br /><br />对自己的第二个妻子王习珍。充满了感激一敬佩,也真实地写出了她的勤劳、能干,还有她内心善良、性格阳光的一面。
欣赏,问好!

6#
发表于 2016-6-8 06: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18 编辑 <br /><br />对第二任妻子的描写细腻,充满感激之情,体现妻子做人的厚重与勤劳,欣赏老师好文!

点评

谢谢朋友的点评!  发表于 2016-6-16 15:30
7#
 楼主| 发表于 2016-6-8 17: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18 编辑 <br /><br />读过先生这篇文字,看到中间部分的修改段落。删减也增加了一些文字和生活细节。依然真实,有着生活与历史的 ...[/quote]
辛苦了!斑竹,谢谢!

8#
 楼主| 发表于 2016-6-8 17: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18 编辑 <br /><br />叙事沉稳,语言精练,平实中见出生活阅历的丰厚。来学习老师佳作。问好。[/quote]
谢谢你的点评!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6-6-8 17: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18 编辑 <br /><br />此文之上篇主要以其淳朴厚实的文字再现平凡中不平凡的妻子的形象,历经岁月的磨砺,文字也很厚实。期间插入 ...[/quote]
谢谢朋友认真细致的点评!问好先生!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6-8 17: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18 编辑 <br /><br />对自己的第二个妻子王习珍。充满了感激一敬佩,也真实地写出了她的勤劳、能干,还有她内心善良、性格阳光的 ...[/quote]
谢谢斑竹的光顾与点评!

11#
发表于 2016-6-15 19: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18 编辑 <br /><br />好女人是一座学校,朱老师就是这个好夫人培训出来的。
朱夫人是大户人家出身,自然与众不同,爱学习的本性使她写得一手好字,却又能打得算盘会算帐,还能把前妻的孩子照顾好,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听她讲故事。更让人咋舌的是,这个回乡知青,干起活来比小伙子都强,把一个家庭打理得那样好,不由得不让人佩服她的过人才智及顽强的毅力,还有那好的身板。
拜读俏皮的文章,阳光问好朱先生。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6-16 15:29 | 只看该作者
阳光静静 发表于 2016-6-15 19:57
好女人是一座学校,朱老师就是这个好夫人培训出来的。
朱夫人是大户人家出身,自然与众不同,爱学习的本性 ...

谢谢阳光静静前来赏读!
13#
发表于 2016-6-23 20:11 | 只看该作者
竹子的一生传奇,你的婚姻和家庭虽然曲折但却是幸福满满,细腻饱满的行文,幽默儒雅的笔风,春夜一景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4-5 15:01 , Processed in 0.30900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