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65|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灞河·古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6-20 17:0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灞河·古柳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是古人优美的诗句,让我有种按捺不住的冲动,我想,在雨中欣赏灞河风景,肯定是别样的感受,于是我撑起伞,随脚步在灞河畔行走,任思绪在细雨中蔓延。

     古城的夏雨,犹如这座城市,给人沉静、飘逸的感觉。淅淅沥沥的雨丝,仿佛仙女为天地间拉下的银帘,千万条细丝,荡漾在半空中,好像迷迷漫漫的轻纱,披在了灞河的身上。那环绕在岸边的柳树,如成熟的女子,散着长长的秀发,对着如镜的水面梳洗打扮。空气中弥漫着花草枝叶散发出的潮湿的气味。

       虽然雨丝阻隔了远方的视线,但河对岸的楼房,矗立在世博园的长安塔,以及闪烁着彩灯横跨在灞河的立交桥,依然清晰可见。摇曳在岸边的月季、牡丹,被雨水洁净得更加艳丽,更让人赏心悦目。挂在树枝上,映衬在绿叶中的石榴花更加显得风姿绰约,犹如被灞河水滋润的女子,靓丽洁净,一尘不染。河中央有块丘陵地,几株看上去苍老的柳树,树皮皴裂,根部粗壮,低垂的柳枝,仿佛老祖母饱经沧桑的手臂,轻抚着幽幽水面,轻抚着这条陪伴她的爱河。她像一位阅尽世事的智者,用一双深沉的慧眼,洞悉瞬移万变的世间,洞悉灞河岸边那些伤心离别的往事。深沉的河水映着岸边的景物,映着我弱小的身影,在起伏飘荡的影子中,我看到了一位头戴草帽,身披雨衣的垂钓者,此时此刻他这份闲情雅致的心态,这安然的神情,倒像是期待什么,是约会,还是寻觅,我不得而知。不远处一只黑鸭飞过来落在水面,它嘴里衔一根水草,拍打着翅膀款款游到距垂钓者的鱼竿大约有一米的地方停了下来,水中荡起的水波,让它有些兴奋,垂钓者对着鸭子打起了口哨“嘘、嘘”,野鸭对着垂钓者“嘎、嘎”,嘴里的水草落在水面上,随波飘去,鸭子在垂钓者身边游荡。我想,野鸭与人,或许早就认识,只是不会交流而已,也或许,他和它是来续前世未了的情缘……

           在西安曾听到这样的传说,环绕古城的浐灞两河其实是上古时的一对兄妹。妹妹浐河,温婉柔和,无处不透着秀美,而哥哥灞河则是阳刚霸道,无处不散发着壮美。他们为了给人们提供方便,便毫不犹豫地分为两个支流,沿路而下,成为西安有名的浐灞两河。

      而也另有相传,说浐灞两河是一对被逼迫分离的情人。自盘古开天辟地就有了终南山,山下住着两户人家。一户田产万顷,楼阁千幢,他的主人便是玉皇大帝御封的“终南山神”,掌管关中一带的山水生灵。他有个儿子叫“霸”,寓意是希望儿子继承父业,继续成为主宰一方的霸主。而另一户则是普普通通的牧羊人,他有个女儿,取名为“产”,意思是希望女儿将来勤俭创业,多生子女,兴旺家业。

    生为普通人家的产姑娘天生聪慧伶俐,随父母风里来雨里去,耕田,放牧,经受大自然的熏陶,聆听泉水叮咚,山雀打鸣,自己也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她唱的歌就像轻盈的山泉流水,甜润悦耳,她的歌声一出口,羊儿就忘了吃草,行云就会停止游动,行人更是驻足停留,想追着歌声想看个究竟。那位“终南山神”的儿子霸公子,为了能称霸一方,也练得了一手好剑法,他常常外出打猎。有一天,他在追逐猎物时,被远处飘来的歌声迷住了,他忘记了追猎,循着歌声的方向而去,两人一见倾心。从此,产姑娘总是向着霸公子走来的地方放歌,霸公子也总是在歌声放飞时,才出去打猎。

       这个秘密终于被“终南山神”发现了,为了让爱子打消这可怕的念头,他托人将骊山老母的女儿,也就是华山老祖的侄女,许配给儿子。然而这桩门当户对的亲事,被霸断然拒绝,因为在霸的心里装的只有他的产妹。为了不让被父亲纠缠,胁迫,霸公子干脆从家里逃了出来,躲在产姑娘的羊圈里,与她一起下田,放羊,听她为他唱歌。

          “终南山神”终于发怒了,他痛恨产姑娘,将其视为 妖孽。并施展自己的魔法把产姑娘变成了山涧的一股清水,从此,世间再也听不到她的歌声。为了让儿子回心转意,给他点教训,“终南山神”用法锁将霸绑在铁柱上。

         为了心爱的姑娘,霸不顾父亲严厉的惩罚,动用了上天赐予他家的法术,将自己也变成了一股清水,流向山外去追寻他的产妹。气急败坏的“终南山神”见儿子也成了一股清水,还有意顺着那股清水向山外流去,他立刻明白了儿子的心思。为了彻底断绝他俩重合交汇,“终南山神”在两股清水之间填了黄土,为的是让两条河流永无相会之日。

        如今我们看到的浐河与灞河之间是一座岛,当地人称为“浐灞半岛”浐河与灞河分别在半岛的两边。它们只能相互倾听、对望,永世不得交融相会。

   传说虽缥缈无影,但给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就浐灞两河的得名也众说纭纭,最有说服力的是这两条河都是来自于秦岭山脉的水系。灞河从蓝田县灞源乡出发,全长109公里,流域面积2563.7平方公里。史料记载,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为了炫耀其霸业,改名为灞河。历史进入唐朝时,在此设驿站,沿河岸遍植柳树,亲朋好友出行,多在这里折柳送行。

          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在这里挥笔泼墨,抒发豪情,发泄郁闷。 流传于世的经典名句“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曾让无数人向往,感动,陶醉在灞柳深深的情怀中。

          绿草。清波。柳枝。野鸭。我恍若行走在一个梦境中……

        我觉得我一脚跨进了唐朝的大门,我看见王维与友人话别的难舍难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看见李白站在桥头对着灞河发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达与乐观,也是他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后的深刻感悟。我与杜甫寒暄,倾听他“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忧国忧民的悲戚与无奈。

        滴落的雨丝顺着我的发丝滚落到面颊,我恍然醒悟,顺势站在了一棵柳树下,散开的柳枝像一把大伞,撑起了我头顶的一方雨天。仰望树梢,我不知道是谁将柳枝插在这里,长成了让人乘凉避雨的大树,成为历代文人吟诗写作的景物,成为眼前的一道风景。

        站在横跨灞河的大桥上,两岸的景色尽收眼底。柳枝在烟雨中朦胧着,花朵在细雨中妩媚着,行人在雨丝中迈着浪漫的步子,赏花观景。来来往往,大大小小的汽车,将汇聚在地上的积水,溅起了一团团水花。


         想想曾在书本上读到的长安是那般的遥远,古诗里灞桥又是那般的模糊,柳树更是多愁善感。当站在这里时,你能感受到的是长安的厚重,灞河的深沉,以及勾人情怀的古柳给人的无尽遐想……



河.jpg (706.31 KB, 下载次数: 702)

河.jpg
2#
发表于 2016-6-21 16:1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过去,灞桥,这个文化深厚的地方,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展现。文章写得细腻又厚实,生动又隽永。欣赏并问好!

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9:52 | 只看该作者
现在、过去,灞桥,这个文化深厚的地方,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展现。文章写得细腻又厚实,生动又隽永。欣赏并问 ...[/quote]
谢版主些评阅,多指正!最近几个月在外地,上网不太方便,与文友互动少了,没人气了,请各位见谅

4#
发表于 2016-6-22 1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优美的文笔,描述出“灞河·古柳”的意蕴、情韵。一些场景的描述,具有身临其境的画面感,而延展出来的感受与认识,以及人文视野,与人文情怀,具有抚今思昔的幽情,和厚重的历史意味。欣赏,问好。

5#
发表于 2016-6-22 14:29 | 只看该作者
写灞河有全景式的描写,又有挖掘式的历史文化,穿插在其间的传说是文章凸显得神奇凄美。写古柳写得婉约、温情呈现内心美好的诗意。
欣赏,问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15:19 | 只看该作者
以优美的文笔,描述出“灞河·古柳”的意蕴、情韵。一些场景的描述,具有身临其境的画面感,而延展出来的感 ...[/quote]
感谢房版评阅,这几月一直在浐灞两河边行走,感慨颇多

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15:20 | 只看该作者
写灞河有全景式的描写,又有挖掘式的历史文化,穿插在其间的传说是文章凸显得神奇凄美。写古柳写得婉约、温 ...[/quote]
感谢肖版评阅,感谢你的鼓励!多指正!

8#
发表于 2016-6-22 20:45 | 只看该作者
优美的传说更增加了人文的厚重感

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11:45 | 只看该作者
优美的传说更增加了人文的厚重感[/quote]
感谢鼓励!更感激你的支持!问好!

10#
发表于 2016-6-23 17: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38 编辑 <br /><br />文笔生动,优美,欣赏学习了!祝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19: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38 编辑 <br /><br />文笔生动,优美,欣赏学习了!祝好![/quote]


12#
发表于 2016-7-16 15:52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4-8 21:56 , Processed in 0.15403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