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不行考师范吧 高考一结束,考分一出来,那些学子和家长们就都全身心投入到报名里。报名也是一门学问,所以就有专业人士专门展开帮人报名的业务,据说每报一人费用上千元。还有公司专门开发出报名软件,将考生分数及志愿录入系统,便可根据各院校近年来招生情况自动分析录取概率,并能推荐相关学校和专业,以免报得过低浪费了分数,或报得过高不幸落榜。这种软件,一个注册码也要二三百元。 不过有一类学子在报考的问题上是不用太过考虑的,因为他们的分数极高,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及专业。还有一类学子在报考的问题上也不大用考虑,那是因为他们的分数极低,一本遥不可及,二本相距甚远,甚至民本都得选个差的,或者干脆只能选专科或高职。最难的就是那些分数较低,又不算太低,重本考不上,民本不想去,报高了没把握,报低了不甘心的……那种心情,真叫怎一个纠结了得! 有家长向别人唠起这个话题,对方便会试探着给个建议:实在不行考师范吧……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见仁见智,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大致总免不了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考师范,除了那几所名牌以外,对于大多数大学生,基本都是一个不情愿的选择。或者说,如果他们的高考成绩可以再多答二三十分,这一选择便可能根本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内。 关于考师范,还有一个段子:又到了高考季,好多朋友打电话咨询要不要让孩子报考师范类院校然后当老师或者从事教育有关的工作,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要辩证的看这个问题,视孩子具体的情况而定。譬如说,孩子如果是亲生的,就不要去了。 这绝对是个冷笑话,冷到什么程度不好说,但同样作为过来人,我是绝对不会提倡叫孩子报考师范院校的,我的同事大多数也坚决反对子女报考师范从事教育行业,唯有一个支持的只是因为他家孩子分数实在太低,不过三百几十,以这样的分数,上一个师范院校附属的民本学院,然后再考事业编当个中小学老师,是他为孩子设计的最好出路。事实上,在我们附近许多乡村学校考进来的特岗教师中,便有一部分毕业于普通师范院校,也有一些就是毕业于民本或专科学校。当然,即使是民本或专科,那也是“国家承认学历”的,所以考个特岗教师到农村任教至少资格上毫无问题,而且作为“大学生教师”,到了单位,还是要被人高看一眼的。尽管当年他们的高考成绩惨不忍睹。 行文至此,读者们已不难想像,这是一篇极有可能挨骂的文章,前提条件是那些“大学生教师”中还会有人去上这样的文学论坛,或是会读这样的文章,尤其是会有这样那样的忧患意识及家国之念。 遥想当年,中小学教师哪里用得着大学生们来教,建国之初,人才奇缺,随便一个“高小”毕业生都可以回过头来当小学教师,至于初中毕业的,自然就可以来当中学教师。而一所学校中,最高学历大概也只是中等师范学校,之后若再有大专也都是函授或自考的。而这,却没有从根本上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成果,不信试看官方的统计资料,近几十年来我们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便是得利于他们的辛勤付出。 不过诸如“高小”或“初中”毕业生就可以当老师教书育人,那是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产物,暂可不论。后来,《教师法》早已明文规定,要获得小学教师资格,至少要拥有中等师范学校及以上学历,而要获得初中教师资格,至少要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所以无论历史上那些“民办教师”有多辛苦,有多大贡献,在这个必须“持证上岗”的时代,他们应该再也没有机会走上讲台才对(当然,时至今日,各地偏远农村,“无证”的代课教师仍然大量存在),这也暂且不论。要说的是,想当年能够考上中等师范学校的,可都是学校数一数二的“尖子生”,因为限于招生指标和中考分数,那些成绩中等者基本没有机会甚至根本就没有胆量参与竞争,更不要说那些“差等生”了。师范学校究竟有多大诱惑,过来人都心里都有一本账:一是不交学费,而且上学就有粮食补贴,吃饭又便宜,所以是最省钱的;二是毕业就包分配,上班就开工资,所以是挣钱最快的;三是一考上师范,就意味着从此端上了“铁饭碗”,旱涝保收,再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向土坷里刨食吃,一生衣食都有了保障,所以是最保险的;四是退休之后还有“劳保”,直到死后还能开十个月工资,绝不用担心子女们同样困难无力赡养落到“老无所依”的境地,所以是最踏实的……正因为有了这么多好处,所以为了考师范,人们才会拼命相争,甚至有亲朋好友之间为了揭发别人孩子参考资格而撕破脸皮的。 不过师范学校可不是那么好考的,这要看硬实力。当然,拥有实力者从来都不乏人,但那些家里条件好些的,上学能供得起的,还指望着念高中考大学呢,也许根本就瞧不上这个中师文凭,瞧不上这个“铁饭碗”!所以,师范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穷家孩子摆脱命运的一条黄金通道。 可是穷困家庭的孩子要摆脱命运又谈何容易啊?一个县一所师范学校,每年也不过招生200人左右,一个乡镇大概只能摊上三五个,在“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实行之前,甚至可能由于分数过低一个都考不上。而即使能考上那么三五个,对于数千个家庭数万人口数百考生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而且师范学校招生十分严苛,只允许在籍生考,也就是说,如果你前一年参加过中考,就从此彻底失去了再次报考师范学校的资格。如此,对于每个家庭每个人来说,机会只有一次,那么,也就意味着,能够成功跻身其中者,大都是出身穷困家庭中的佼佼者,是学生中的凤毛麟角。而且,考师范还不仅仅要求成绩高,更要有体音美加试,或面试,所以更进一步提高了标准,所以也就保证了能够考入者的整体素质。 事实上,各师范学校培养的学生们,尽管真正坚持从教的并不多,大多数都转行进入政府,成为政府部门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曾去本市一个区政府看望同学,因为我的同班同学就有三人在此政府就职,短短十几年,升任局级的就有两个。而整个区政府各个部门中,我的校友就达数十人之多。可以想像,师范毕业生即使不从教,改为从政,同样可以如鱼得水,因为他们本身的素质在那里。)而那些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无不成为行业中的排头兵,是各个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 而如今的那些“大学生教师”,虽然学历要比当年的中师生高出许多,然而由于报考师范院校者,尤其是毕业后肯于上农村参考“特岗教师”者,大都是本身综合素质不高,高考分数偏低,就读学校偏差,在大城市里找工作困难者,就如本文开头所述,因为高考分数实在太低,别的重点学校考不上,“实在不行”了才考的师范院校,很难想像,这样的学生,再读完那样的学校,他们的个人素养和业务水平会高到哪里去。就我个人经验来看,在熟识的十数个“大学生教师”中,打字比我快的绝对没有,会用最基本的办公软件word给试卷排版的也绝对没有(真不知道,他们的简历都是怎么做出来的),读中文、读历史比我文史知识更丰富的也绝对没有,甚至英语专科的连语法常识都会弄错,甚至音乐专科的连基本的音准都控制不了,甚至美术专科的画不出一幅像样的国画或油画……李世民说:“取法其上,适得其中;取法其中,不免为下。”教师教育学生,绝不仅仅是学会课本上的知识那么简单,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却绝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很难想像,让一群当年“后进生”去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会造成怎样的结果。而事实上,我们的乡村学校,之前已有多年没有新增加教师编制,近几年开放特岗教师招考,考进的就大都是这样的一群。他们当年高考时因为分数太低,所以只好做了“实在不行考师范吧”的选择;如今,似乎也是因为就业竞争压力太大,所以才出了“实在不行考特岗吧”的下策,而情愿到农村做一个乡村教师。 以上分析绝不是无中生有,因为国家也已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免费教育师范生”政策应运而生,根据要求,“免费师范生入学前要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地区学校任教服务2年。国家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说到底,这种“免费教育师范生”因为免除学费、住宿费,并且发放生活补贴,便是为穷困家庭的学子们提供了最省钱的一条上学之路;而毕业后就有工作,且有编制,直接就免除了毕业找工作的困扰,这边一毕业,那边就可以参加工作,所以也是来挣最快的;而且在教师岗位上,只要不犯大错误,基本不会被炒鱿鱼,所以也可以说是旱涝保收、工作稳定;上了班就有“五险一金”,所以医疗、养老等也都有了保证…… 不难发现,国家的“免费教育师范生”和当年的中等师范学校是何其相似,正是“不差钱”的看不上,差成绩的考不上,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录取者的整体素质。从中等师范学校的全面撤销,到现在“免费教育师范生”政策的推出,不过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候,我们绕了一大圈,又回家了起点,尽管这个起点看似比原来高出了一截,但却根本没有办法弥补因中间断档给整个基础教育造成的损失。而且,时至今日,“免费教育师范生”还仅仅限于几所师范院校,既没有全面推广,招生名额也相当有限,所以也就远远满足不了全国,尤其是乡村地区对高素质教师的要求。看来,要实现这一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