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7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漫谈王石之逼捐、中华文化之伪善和红顶商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23 2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先来看两个新闻:

  第一个新闻:王石被网友逼捐了一亿,但接着有出来了争议,舆论质疑王石捐款是要圈地。某门户网站的调查中,大多数网友不接受王石道歉,甚至有网友对1亿元捐款的目的表示怀疑。本周三万科公告称,公司在未来投入1亿元参与四川地震灾区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并以绵竹市遵道镇为重点。该项工作为纯公益性质,不涉及任何商业性开发。而正在四川地震灾区参与救灾的王石公开道歉,除了对此前的言论深感不安外。昨天一篇名为《万科捐款一个亿的背后》的质疑文章在网上颇为流行。文章称,“万科根本就不是捐款,投资1亿元,不要盈利,但要收回成本,这跟捐款是有本质区别的,万科显然是要以一定的投入换取灾区重建工程的巨大收益”。

  第二个新闻:余秋雨终于在博客里透露了自己捐款20万的消息,但是余关闭了博客点评,怕网友说三道四,文化人的面皮就是薄。

  说实话,我对名人、明星和企业家捐少捐少都是抱着认可态度的。我觉得不管如何这些有钱人总比我们老百姓捐得多,对救助的贡献比我们老百姓大得多。最近网络上很盛行的捐赠排行榜是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但是这件事并不仅仅是孤立的存在,这种网络逼捐行为具有很大的道德虚伪性和道德残暴性,是一种变相的道德法庭审判。对于打着道德执法者旗号的普通网名们来说,他们不会感受到被道德施暴的难言之痛苦的。

  这次逼捐事件看似是为了四川地震灾难做了一件善举,多筹了善款。但是这样做的的消极影响是深远的,甚至有极大的危害。网络逼捐是将捐赠者的道德自觉强行上升到道德法庭,并用公众舆论和地震死难者的冤魂来对名人、企业家们进行逼捐。在这样的举国悲哀的时刻,没有任何一个名人和企业家敢于对暴力逼捐的行为说一个不字。否则,会轻易的被扣上一顶麻木不仁、为富不仁的道德大帽子。

  这种逼捐看似很仗义的善举,其实是虚伪的,这种变相的由几乎全社会公众发起的群体性的暴力逼捐的危害,相当于一次小型的文化大革命对人性的摧残。暴力逼捐看似侠义,其实极大的危害了民主和法制建设,有违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

  中国人当下缺乏的恰恰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一种自由精神、人性的精神、人文精神。事实证明中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大家都富裕了,但是很多人并没有觉得很幸福,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经济上升到一个高度后,人们开始渴求人性的自由。

  网络逼捐背后有极其深厚的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糟粕混杂的成因。在中国,传统道德崇尚一种大善和侠义,大善之一即捐赠和慈善,侠义最具代表的就是劫富济贫。

  《水浒》对中国人的影响之深厚,中国人对水浒的看法最能体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和糟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相矛盾和困惑。人们极其崇拜水浒好汉们的劫富济贫,但是几百年来,民众却忽视了这种替天行道的劫富济贫的伪善的。水浒的替天行道的侠义是建立在摧毁人性之上的,宋江是乐善好施的及时雨,但是他却极其残忍的杀了阎婆惜。他为了自己内心的正道,出卖了弟兄的性命,被皇帝的毒酒毒死。人们崇拜武松醉打蒋门神的侠义,却忽略了武松杀人如麻,连张都监家里的丫鬟下人都杀。人们喜欢王矮虎,却忘记了他其实就是抢男霸女的强奸犯。人们憎恨出轨杀夫的潘金莲,却没有人考虑她几乎没有可以离婚追求自由爱情之可能存在。

  所以说,《水浒》中的侠义仁义都是虚伪的。

  几百年来,无数中国人读到武松杀潘金莲时,都会拍手称快,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用来解释中国人为何发明了那么多的惨无人道的折磨人的刑罚,如凌迟、木驴等等。中国文化传统很多都具有伪善性和伪装性,人们用酷刑来为社会伸张正义,却忘却了这本身就是一种灭绝人性的行为。

  人们用网络暴力逼捐,用四处发布捐款排行榜来令捐得少的明星、名人、企业家面子难堪,最终达暴力逼捐的目的,但是中国的人性化社会建设再一次遭到极大的破坏。

  在旧时代,一些黑社会头子,如杜月笙、黄金荣这样的人用抢夺敲诈来的钱来做善事,政府甚至利用黑社会来治理黑社会,这样的伪善、伪稳定是虚伪的。即便现在,在很多地方还可以看到少数怪现象,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用坑蒙拐骗来的钱的来换取政治身份,而这样的人因为乐善好施却被人们当作善人和能人,一些奉公守法的企业家却因为吝啬而不被人们喜爱。

  其实每个中国人都在悄悄的受着暴力逼捐和变相的暴力逼捐之苦、之害。很多单位每年都会打着自由捐赠的旗号向职工强行摊派捐款,如扶贫、黑色路面、大交通、小交通等等,名目繁多,看似冠冕堂皇的自由意愿的捐赠,其实都是任务性的摊派。

  另外一些变相的暴力逼捐还可异化为另外一些难言之苦,如中国人的人情来往,为了互相攀比,违心的将人情礼金节节攀高,却忘却了这和人情的情字含义背道而驰。最后出现一些怪现象,经常人情来往的亲戚之间的关系反而会因为人情来往而矛盾、而冷漠,甚至仇恨。反而没有人情来往的朋友间会相处得其乐融融。此次暴力逼捐也是如此,名人的捐款数目被强行亮相、示众、排名,用死去冤魂的血泪来化作强大的道德舆论攻势对名人进行威慑、逼问、逼捐。

  这些就是中华文化伪善的虚伪性一面,实质就是反人文的一面。

  很多人错误的理解了什么是富人的真正的道德,什么是企业家的真正道德所在。富人的真正道德是做一个守法的公民,并对国民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企业家的最大道德是为社会创造就业,并自觉的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此次道德逼捐的危害就在于,看似成功的筹措了大量的善款,但是实质的危害是极大的,整个社会群体从集体到个人都对道德逼捐行为表示默认,有的公开鼓掌,那些被逼捐的名人和有钱人,面对绝无仅有的灾难,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只能逆来顺受。最终道德逼捐得到巨大的成功,而它的破坏性就在于再次证明了道德逼捐的灵验和成功,并成为今后再次逼捐的示范。

  中国整体上是一个缺乏秩序和规则的社会,缺乏人与人相处的规则、法律和道德的规则、法律制度的规则,因此一些看似出发点好的措施最后毁坏了我们全社会的秩序和规则。比如这次很多地方出台高考政策,对那些救灾人员的子女进行加分、并优先录取。这政策就和2003年对参加非典救治的医护人员子女高考加分一般。还有对烈士的子女报送大学,对优秀体育运动员报送清华北大等等。

  这些举措看似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是危害是极大的,这样的奖励行为是建立在损害、侵害其他无辜的普通考生的权益上的。因此,这种善是伪善,这种善的后果是损害社会公平性。

  而道德逼捐的后果还有,它会变相的将企业家们本来内心中存有的善,变成一种抵触的无奈的恨。

  我个人认为如果王石虽然只捐款了200万,但是这200万是诚心诚意拿出来的。而现在的一个亿是出于逼捐的无奈拿出来的,我相信王石对媒体和网友心里一定很仇恨。那么带着恨的一亿元远远没有那善的200万更有价值。因为,很可能从此会毁了一个企业家的做人标准,他未必会因为网友们的逼捐而变得善良起来。恰恰相反的是,如果因此仇恨,将一亿元的损失用建房的偷工减料来弥补,将一亿元的损失用政府换一种形式的减免税收的来弥补,将一亿元的损失用政府允诺的招投标上大开绿灯来弥补,用对员工苛刻、加班加点来弥补。那么,这样的危害更大,当然我相信王石不是这样的人,我以上都是假设。

  但是,并不是没有这样的可能,很多企业家大量慈善捐助来解决了一些地方政府的经济困难,然后在一些招投标上,很多政府部门对其大开绿灯。最终的恶果就是破坏了市场公平原则,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带有很大的情治色彩,而缺乏法制色彩。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红顶商人”的传说,红顶商人在各个国家都有,用大量的捐赠来换取政府回赠的巨大的经济利益,最终损害的是全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的诚信公平准则。

  网络暴力逼捐,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伪善行径,而网络暴力逼捐的根源说明了中华文化的虚伪性,说明中国的人文社会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5-24 06:36 | 只看该作者
这些举措看似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是危害是极大的,这样的奖励行为是建立在损害、侵害其他无辜的普通考生的权益上的。因此,这种善是伪善,这种善的后果是损害社会公平性。
分析的有道理。灾难面前,只要尽上自己的应尽的努力,应该怀有一份坦然。
3#
发表于 2008-5-24 17:15 | 只看该作者
无论如何,有人拿钱总是好事。
逼不逼,谁说得清?
4#
发表于 2008-5-24 17:35 | 只看该作者

快乐阳光来了

捐款的原则应该是真心真意,力所能及
5#
发表于 2008-5-25 09:08 | 只看该作者
议论得有声有色。呵呵。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16:4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朋友们欣赏支持!
7#
发表于 2008-6-4 16:5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整体上是一个缺乏秩序和规则的社会,缺乏人与人相处的规则、法律和道德的规则、法律制度的规则,因此一些看似出发点好的措施最后毁坏了我们全社会的秩序和规则。
   欣赏有意思的文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05:46 , Processed in 0.10735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