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35|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几”字横笔上的一只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7-22 2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日尧月 于 2016-7-22 21:18 编辑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北方民族的魂。自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启程,以九曲十八弯,总体呈"几"字形,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汇入渤海,完成了它自始至终回归大海的艰巨使命。这条潺潺奔腾波涛汹涌的黄龙,用自己天设地造的“几”字具象呈现在我国雄鸡的版图之上,在历经亿万年的沧海桑田中,不知记载着多少中华北部民族的生存历史,演绎着多少命运与现实相会的密码,暗含着多少山川互补转换之道,隐藏着多少生命内部的真理?


    黄河,以弯曲的柔情阐释着北方女性的温雅;黄河,以横直的耿直彰显着北方男子的强悍;以曲直的变化演绎着阴阳的互补、天地的感应、男女的通融。它是一部哲学,一切的真理隐藏在曲直的流动中;它是一部史书,北方民族的生活全然记载在沿途河床河畔的砂石泥土上;它是一部文学巨著,北方民族命运和实现的争斗全都蕴含在翻滚的浪涛中。


    黄河,北方民族一路走向文明的指南针和孕育生命的一瓷碗奶汁。


    黄河,自倒着写完“几”字的一撇后,似乎完成了秉性中女性的优雅温润后,不再那样多情缠绵了。于是,在内蒙古这一我国北部区域,不得不彰显其秉性中的耿直一面,再加上绵延不断突兀横在眼前的阴山山脉,便只有使出男子汉的气概,直直书写弯后的一笔横了。谁知恰是这一弯后的粗粗一横笔,却造就了一方集草原、平原、河流为一体的多元化区域,这里不仅是牛羊的天地,也是鹿群汇聚的场所;这里既是古人类新石器时代的家园,也是现代北方游牧民族生息繁衍之所;这里不但有着各民族间的融合,而且是汉族佛教的代表之一。


    包头,这一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北接蒙古,南临黄河,东接土默川平原(前河套),西接后河套平原的多次移民之地、草原中的城市、新型的城市(1809年置县),正好坐落在黄河书写“几”字的横笔之上。其蒙古语为包克图,意为有鹿的地方。这一集高原丘陵平原为一体的区域,恰是孕育野草成为草原的天然之所。黄河在阴山脚下潺潺平稳流过,千年来冲击成了一条宽敞辽阔肥沃硕大的平原,这就是黄河在拐弯处如马蹄形的特殊地形——河套,包头恰好处在前河套和后河套之中,成为一片天设地造的神奇富足融合多元之地。


    在岁月的历程中,黄河的翻滚中,包头先民渐次形成了适应草原的牧居生活,他们以天为屋,以地为床,喝着牛羊奶,吃着牛羊肉,和一群群牛羊为伴,逍遥地游走在一望无垠的青山碧草间。到春秋时期,赵国君王赵雍把自己的国土以残酷的战争延伸至阴山山脉,设立了云众郡。在至秦统一中原时间里,蒙古的匈奴得到最大的繁荣,这一马背上的民族将草原生活演绎出了天地间最完美的腾图。聪慧多谋秦王嬴政在统一中原后不久,便再次把扩大自己疆土的终生夙愿——收取蒙古的重任,交给大奖蒙恬,完成将匈奴生存之地驱逐出河套。在我国汉朝后期至清朝这一漫长的历史云烟中,阴山脚下河套平原这块肥沃宽硕的地区,始终离不开刀枪剑影的碰撞和厮磨,肥嫩的野草始终让它成为畜牧业的代名词。19到20世纪间,以黄河这条水道和旱道为枢纽,包头与晋商渐次成为友交,致使这里成为当时我国西北最大的牲畜皮毛集散地和水旱码头。


    包头的定格,于清嘉庆14年才置县,至今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他茁壮成长,健康发展,已发展为我国西北著名的“草原钢城,稀土之都”。这一群鹿汇聚之地,站在黄河“几”字横笔之上,现今已成为我国西北一座集草原、旅游、湿地、工业、畜牧业、宗教、文化等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城市。


    站在滔滔翻滚自西向东,成为阴山的一条飘逸黄丝带,沿着河套平原飘逸而去的“自天上来”的黄河之水包头段路坝(57公里长)之上,你会思绪万千,心涛翻滚。沿着历史的黄河之流逆上,那些曾一批批迁移到包头的先民,是何等的艰辛,他们披着羊皮,穿着草鞋,和一群群牛羊以何等的方式在天地间繁衍生息?他们在马背上的生活曾与多少刀枪剑影相接相碰血浸草原?黄河潺潺的水流里到底有着多少层他们和晋商的重叠影子?······


    莅临黄河湿地博物馆的任一地方,不论你是什么身份,还是什么民族,你都得在仰望展馆任一展物后,不得不低头沉思。这沉思来自厚重的黄河之重,缠绵的阴山之重,宽阔的河套之重。伫立于此,你的承受一次生命之中不得不承受的生命之重。沉思这条我国第二大河在天地间是如何阐释人类生存的密码。沉思五当召和美岱召在岁月的长河中把臧蒙两族透过观察、接触、厮磨、握手、交谈之后终融汇成一颗文化的琥珀;沉思妙法寺何以把“六根清净,事事空空”的佛教从汉代迈着云一样的步伐走进包头;沉思这座新型的城市是怎样一小脚一小步的渐次走向包容博大和谐共荣······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有句名言:“真理隐藏在黑暗中”。那么包头这座我国北方多元化的城市,其中黄河流经它的地段中,到底隐含着多少人类生存的秘密,在生命与现实的交往中到底隐藏着多少真理呢?


    朱熹曰:“格物致知”,我们必须,不得不慢下来,从包头这座城市里的事物表面渐次深入内核,来让事物完整的言说?


    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我们和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到底如何相处?


    有鹿的地方,定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有鹿的地方,必是一个神秘的地方;黄河要走的路,也许是天意,也许是地道;黄河走的弯曲之路,是人之常态,而非人的非常态。


    再次回眸我国雄鸡版图之上,黄河书写“几”字横笔之上的鹿城——包头,这只奔跑在“几”字横笔上的一只鹿,不管它其中隐藏多深的真理,我们终会顿悟到一些生存之道。



2#
发表于 2016-7-22 21:4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比喻好,待我静静心,慢慢读。
3#
发表于 2016-7-22 22:40 | 只看该作者
日尧月老师此文,写得厚重、大气,涵盖面广,内容丰富,读来让人沉思。标题也取得漂亮。欣赏并问好!
4#
发表于 2016-7-23 06:19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具有历史散文的磅礴大气深邃的特质,极具张力,容量大,很有思考!
读过文章,就细致了解了包头的与黄河息息相关的古代文明史,这只轻盈的鹿承载了古代匈奴人的血脉,像一条飘逸的黄丝带,横亘在阴山山脉上,挥洒着属于自己的汗水,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成就了一片文明的天地。
文章厚重、有内韵,思路畅快,把黄河母亲河、包头历史、阴山山脉、游牧民族几个具体意向,通过你细致又不失大气的笔法生动描绘出来,让我读得热血沸腾,感觉你是不吐不快,才一泻千里地写出来了,写完后,是不是有种喝酒后那种淋漓尽致之感?
真心欣赏!非常好的文章!
5#
发表于 2016-7-23 06:26 | 只看该作者
血肉丰满,大气磅礴,读来印象颇深。棒棒的美文一篇!
6#
发表于 2016-7-25 13:05 | 只看该作者
地域文字,有着作者独特的认识。从文字上讲“几”令人畅想,从地理上讲“几”的图线有其个性,人文历史或者才是成就这一方世界的特别之处,寻找过才能有所得。问好。
7#
发表于 2016-7-25 15:21 | 只看该作者
气势磅薄,文章深刻,内涵丰富。关注,并学习。祝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6-7-26 09:48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6-7-22 21:48
这个比喻好,待我静静心,慢慢读。

紧握!
9#
 楼主| 发表于 2016-7-26 09:49 | 只看该作者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6-7-22 22:40
日尧月老师此文,写得厚重、大气,涵盖面广,内容丰富,读来让人沉思。标题也取得漂亮。欣赏并问好!

谢谢昙版,紧紧握手!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7-26 09:50 | 只看该作者
李立红 发表于 2016-7-23 06:19
文章具有历史散文的磅礴大气深邃的特质,极具张力,容量大,很有思考!
读过文章,就细致了解了包头的与黄 ...

谢谢李老师鼓励和如此心细的批阅并鼓励!紧紧握手,紧紧握手!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7-26 09:50 | 只看该作者
范廷伟 发表于 2016-7-23 06:26
血肉丰满,大气磅礴,读来印象颇深。棒棒的美文一篇!

问好并紧握!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7-26 09:51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6-7-25 13:05
地域文字,有着作者独特的认识。从文字上讲“几”令人畅想,从地理上讲“几”的图线有其个性,人文历史或者 ...

问好木木,很赞同你的观点!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7-26 09:51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16-7-25 15:21
气势磅薄,文章深刻,内涵丰富。关注,并学习。祝好!

刘老师好,紧握!
14#
发表于 2016-7-26 10:30 | 只看该作者
极具形象化的比喻使黄河与大地与包头的关系跃然纸上历历在目!文字极具贯通古今的气势与大美文化历史内涵!拜读!
15#
发表于 2016-7-27 10:34 | 只看该作者
对包头的想象很奇异。
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1 17:52 , Processed in 0.15207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