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7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智慧如海——《心经》浅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26 2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智慧如海——《心经》浅尝
  
  佛教与其他宗教有很大不同,是众多宗教中唯一讲求智慧的。“六度”(也称“六波罗蜜”)中的“般若”在梵语中就是智慧的意思。然而这种智慧乃是佛与菩萨才具有的超凡智慧,与我们凡夫的聪明才智有很大不同。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古来的译经大师们无一不是选择了“般若”这一梵语音译词,而绝不以汉语近义词来翻译。汉译佛经中大量出现梵语音译词其原因也是如此。
  
  “般若”在佛教教义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释迦牟尼在世说法四十九年,而“般若”就讲了22年,正可见其重要的程度。
  
  然而这种“般若”智慧却不是谁都能够轻易得到的,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由于佛学义理深奥难解,典籍卷帙浩繁,要想窥其堂奥实在难上加难,对于一般的读者,想做一般的了解,或者想选择入门的教材来读,则非《心经》莫属了。
  
  《心经》,是汉译佛经中最短的一部,流传最广的唐三藏法师玄奘(即《西游记》里的唐僧原型)的译本,全文只有260字,所以古往今来,虔诚的佛教徒以血书者颇多。
  
  《心经》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据一般佛经以“人、法、喻”命名的惯例,是取“法”与“喻”命名的。“般若波罗蜜多”(“波罗蜜多”即梵文“到达彼岸”的意思)是“法”,而“心”即是“喻”。之所以称之为“心经”,即是喻为经中之心的含义。其篇幅虽然短小,却涵盖了大乘佛法最核心的教义,阐释了佛学最基本的理论,涉及到佛学对宇宙、对人生的根本理解,所以称之为诸经之中的心脏,毫不为过。有大德曾说,整部《大藏经》,可以浓缩为一部五千言的《金刚经》,而一部《金刚经》,则可以浓缩为一部二百余字的《心经》。
  
  在《心经》中,全面而细致地阐述了佛教的基本理论,论述了“万法皆空”的宇宙真理,其中,也涉及到了许多佛学专有名词。
  
  首先,“五蕴”是空的。五蕴,又称“五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五蕴涵盖了人类的外在感受、内心活动,以及行为动作等诸多方面。佛教认为,以上种种,都是“空”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名句。如果将其换成现代哲学名词,大致可以说成是“存在即是虚无”或者“现象即是本质”。这是多么深刻的哲理啊!当我们在《论语》中读到孔子说“质犹文也”的时候,就会发现,古圣先贤们的精神是有着相通之处的,他们的思想同样伟大。而当现代的量子物理学证实了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本来是在虚无中产生、并最终将归于幻灭时,又怎么能不为佛陀的超凡智慧颔首赞叹呢?然而,又岂止这个世界,一件器皿、一个生命,甚至于一件事情、一个思想,难道不都是同样的道理吗?所以,就在这句话之后,紧接着就又补充了一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将所有的一切都涵盖进去了。
  
  其次,“六根、十二入、十八界”也是空的。所谓的“六根”,即人的六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有人将意识称为第六感,大概也源于此。而这“六根”相对应的所感觉到的则分别是“色、声、香、味、触、法”,即为“六尘”,而六尘与前面的六根合在一起,即是所谓的“十二入”。而再将内在的感觉与外在的现象加以综合,二者建立的联系便分别成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为“六识”,合计起来,即是“十八界”。《心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就是告诉我们,无论是我们自身的感觉器官,还是外在的宇宙万象,以至于由这二者建立起来的联系,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虚幻的。只以“眼界”为例,我们看到的白光其实并不是白色的,只不过是七种色光的混合体而已;而我们人类看到的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在牛马等哺乳动物眼中,却只有黑白两色;而我们看到的漆黑没有光线的夜晚,在猫头鹰等动物的眼中却仍然能够捕捉到红外线的存在,进而能够看见物体。古人云:“眼见为实。”然而,当我们看了美国大片在那些不可思议的物质镜头时,你还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吗?眼睛是我的第一感觉器官,都这么不可靠,我们又怎么能完全相信其他的感觉呢?
  
  再次,“十二因缘”也是空的。“十二因缘”,包括“无明(即愚痴)、行、识、名、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里涉及到佛教因果论的诸多概念,在此不做细论。
  
  此外,“四圣谛”也是空的。所谓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含义即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简而言之,人生是苦,而招引苦果的恶因是集,消除苦恼即是灭,修习灭苦的途径即是道。可以说,佛教修行的终极目的就是消除痛苦、达到最终的解脱。然而,在《心经》中,佛陀告诉我们,就连这些也都是空的。更有甚者,面对佛教最崇尚的智慧,《心经》中也同样说道:“无智亦无得”。原来,无论是实证的智慧还是最后的收获也都虚幻不实的,正可见否定的彻底。
  
  总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万法皆空”。对此,《心经》的开头就已经有了提纲挈领式的概括:“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金刚经》里,有一首偈颂,则更形象地为此做了诠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在这首偈子中,佛陀巧用六个比喻,进一步阐述了“法”短暂、虚幻的本质。在《金刚经》中,佛陀曾不止一次强调“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法如舟筏者”。他是一位真正具有大智慧的哲人,将自己四十九年辛苦讲述的“诸法”都看做是渡人过河的工具,是不应该执着的。这样的论辩思维,这样彻底的否定,古圣先贤,又有谁能出其右?
  
  依佛教的基本教义,认识到了万法皆空,也就认识到了宇宙的真相,也就认识到了万事万物的真相,也就认识到了人生的真相。那么,也就走进了“般若”这扇神秘的智慧之门,距离消除苦难、了脱生死、甚至超凡入圣的道路不远了。
  
  《心经》开篇明义,就讲了“度一切苦厄”,结尾又再次强调“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就是“般若”赋予我们的神奇的力量。孔子也说:“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含义虽不尽相同,但与此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般若”的力量就是如此神奇,对于我们凡夫俗子,当然可以凭借这样无上的智慧去除自身的“一切苦”,而对于像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这样大慈大悲的圣贤,则可以凭借它去“度一切苦厄”了。
  
  菩萨果位是佛教中地位仅次于佛的大乘得道者。那么菩萨又是如何超凡入圣的呢?佛教中常说,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其方法自然是千差万别,但无论是哪一种方法,其根本还是“般若”,《心经》中说:“菩提萨埵,(即菩萨,汉语中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而菩萨并不是修行的最高果位,他们还是要继续修行,并最终成佛的。那么,佛又是怎样修成的呢?说到底,也还是“般若”:“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邈三菩提。(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表示得到了无上的最高果位,也即表示成佛。)”所以,在《心经》的结尾,再一次人谆谆教诲,重申“般若”的重要性:“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然而,就是如此高深、如此重要的佛教教义,竟然浓缩在这短短的260字中,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纵观《心经》全文,开篇明义,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精练,一气呵成,抛开其中高深的义理不说,只以文学角度去欣赏,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我们常常赞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29个“也”字用得巧妙,然而试看《心经》,短短的260字中,“无”字就用了多少次?可是我们读起来却丝毫没有一点儿重复的感觉。而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等句子中,更是将相关的内容一笔带过,真正达到了“惜墨如金”的程度。对于通行的玄奘译本《心经》,我们甚至可以说,减一字则太少,增一字则太多,是完全有资格称之为中国古典散文佳作的。
  
  有意思的是,通行本的《心经》与其他佛经略有不同,因为在开头,没有“如是我闻”这样一贯的开篇语,而在结尾,也没有闻经四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这样的结句。何以会如此呢?原来,流传的译本并不是《心经》的全部,而印度梵文本也是首尾兼具、十分完整的。然而,翻译到中国来,无论是姚秦的鸠摩罗什,还是唐朝的玄奘,都没有译全,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其中最精彩、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而正是这部分,便足以成为整部汉译《大藏经》中的核心与精华。佛教经典浩如烟海,可以说是无边的智慧海洋,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无疑是其中一朵最美的浪花。以此观之,《心经》称之为“心”,以心喻名,诚不为过也!(水如空)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5-26 21:12 | 只看该作者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沙发。
3#
 楼主| 发表于 2008-5-26 21:13 | 只看该作者
献上一篇关于心经的入门文章,自知浅薄得很,只是要简单介绍一下,消除平常我们对佛教的误解和无知.如果有朋友想深入研究,请参考http://www.bfnn.org/bookgb/article_12.htm
4#
发表于 2008-5-26 21:38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我不懂。但顶贴支持!
5#
发表于 2008-5-26 21:41 | 只看该作者
读了先生的大作,我这个佛教的门外汉真是受益匪浅。佛经,看来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呀。问好。
6#
发表于 2008-5-29 09:11 | 只看该作者
  佩服水先生的佛学知识。
  有一位香港的老居士送我一大箱佛学书籍与光盘,我都送给周围信佛的人了。闲时,听他们说些佛学知识,但他们都没有水先生这么精通。
7#
发表于 2008-5-29 19:14 | 只看该作者
  不管怎样说,佛教还是唯心的东西,很消极,主张回避,不敢面对现实。总想摆脱凡世,但是无论如何都是摆脱不了凡世的。佛经里描述了很多神化故事,总是以真实面目出现,这就是欺骗。利用了人们追求真善美这一弱点,特别是利用了人们怕死这一最大弱点,达到了它俘虏或奴役信徒的目的。总之,对人教益不多,害处可能却要大得多,但比起阶级社会的政治集团实施愚民政策对人们的洗脑造成的害处来,却又要小得多。因此,佛教的生命力比任何一个实施愚民政策的政治集团来要强大而长久存在,不至于像实施愚民政策的政治集团那样,无论如何拼命作为都没有摆脱短命夭折的下场。

  正因为宗教有一定的益处,虽然它的害处也很多,才得以长久存在。如果宗教的害处不抛弃,它最终也与实施愚民政策的政治集团一样也摆脱不了垮台或灭亡的下场。所以,欺骗、唯心绝不会永远存在,都要被人们揭穿和唾弃。
8#
发表于 2008-5-29 19:25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不接触佛学知识,想理解如空的文章,将很难:)

《心经》以它仅有的260字之智慧般若,应该说是佛学入门之典籍。看了如空的主帖和照版的跟帖,觉得想真正掌握佛学知识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个人不排斥任何宗教,包括基督教,但多是在兴趣的基础上,力求掌握一些知识的角度,于言论多有的放矢。毕竟,作为哲学领域,很多宗教的东西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解释清楚,也不是一篇两篇文字可以阐述明白的,这里不便做更深入的交流。

楼主能于所学中有多悟,并洋洋洒洒形成文字心得,很值得敬佩和学习。感谢如空的文章,这里,我做认真的学习和领会。谢谢。
9#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22:00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支持!

近几日上网不便,所以晚些回复,再次感谢大家!
写此文时,很难,因为佛经真是博大精深的。首先选题目就很难,诸如心经浅说、心说略说等名字早就有人用过了。而且,尽管都是“浅说”“略说”,也多有数万字。而要想在几千字内将心经的精华介绍出来,实在很难。所以我选择了其中最主要的部分,目的只在于给朋友们、尤其是不了解佛学的朋友一个入门的机会。然而尽管如此,可能还是叫人不大容易明白,我实在无能为力了。在此致歉!
可以说,本文中作者自己的体会很少,大多还是前人的解释。如果非要说有的话,就是关于文学性的一段评价了,而这也是一般注经者从来不会提及的。仅此而已!
如有感兴趣和希望做更深学习者,可以读回帖链接中的相关内容。如果说笔者写的只是一条小溪,那些才是大海。
有人说过,如果不懂佛学,就谈不上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信然!所以大家还是多少了解一些的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5 19:20 , Processed in 0.05119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